弟子规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一本清朝出现的文学作品,以韵文写成。它从孔门四教之首的德行教育入门,具体而微地阐述了求学之人应循的生活轨范与修学方法,即先扎德行根本,再求丰富学识,以为推动仁德事业之基础。一般认为作者是清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改称《弟子规》。

内容

《弟子规》是依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孔子“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言语,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编撰而成;在《总叙》为纲目下,分成《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汎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七大求学方向,列举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其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与学文(游于艺)。

《弟子规》全文

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汎爱众、而亲仁、有馀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馀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

汎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馀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影响

清朝

《弟子规》是清中期以来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

据称,历代用韵语编成,传授伦理道德的蒙学读物中,以《弟子规》的影响最为广大。自清代开始传授以来,几乎没有任何一部蒙学读物比它更为风行,即便是自宋代以来就长期风行的《三字经》,也几乎因《弟子规》的传授而废弃。在清代,许多地方政府都曾饬令所属州县,将《弟子规》列为私塾或义学的童蒙必读书籍。

根据台湾师大刘雅苓与东北师大周明杰的考证,《弟子规》在鸦片战争之后才出现,作者过世后一百年之内并没有广泛出版。在《四库大系系列数据库》9153种书里,检索《弟子规》,只找到两条文献。“广为流传”的说法有夸大和臆测的嫌疑。检出的一条文献说:“劳乃宣,字玉初,浙江桐乡人。同治十年进士,……任吴桥,创里塾,农事毕,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规、小学内篇、圣谕广训诸书,岁尽始罢”(《清史稿·劳乃宣传》)。说明《弟子规》最初的使用环境是祠堂、茶馆、书馆,使用对象是干完农活的成年人,适用范围是社会下层。劳乃宣教授《弟子规》的本来目的是原先教育不识字的成年农民识字,并使其不违法;是用于向那些被剥夺了更高发展要求的农民劝善的行为规范。《弟子规》本来也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它的流行是二十一世纪开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期刊网上以“弟子规”和“三字经”分别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结果,从1956-2000年之间几乎没有提到弟子规,从2004年开始,“弟子规”飞速上涨,到2008年曝光率超过“三字经”。2004年之后的十年间,“三字经”的使用率膨胀了2.4倍,而“弟子规”的使用率膨胀了70倍,显示2004年后《弟子规》在中国大陆的影响力出现戏剧性增长。

2009年7月20日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发表中央党校教授任登第的文章,提出“领导干部不妨读读《弟子规》”。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国学”在中国境内流行度急剧升高。

中国的很多政府机关、厂矿、学校、私人企业、监狱、看守所组织成员学习《弟子规》。

  • 2008年3月24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第一线》栏目报道海南省监狱推行弟子规。
  • 2013年,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弟子规》培训。
  • 2012年2月24日,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规定:“幼儿园要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唐诗》等,在老师的指引下初步学会感受语言韵律美,初步欣赏经典音乐、美术;小学一年级要全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
  • 2013年8月,广东中山大学要求新生开学交《弟子规》读后感。据《南方日报》调查,32%的新生支持中大的做法;17%的新生明确反对;而51%的新生持中立态度。持支持态度的学生大多认为,《弟子规》作为传统的经典著作,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阅读并践行的,对于学生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孝敬长辈有着积极作用;反对的人则认为《弟子规》已经过时了,里面很多封建的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不利。
  • 2014年,中共湖北省仙桃市纪委宣传部投资拍摄廉政微电影《弟子规》。
  • 2014年,海南省监狱局号召以《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感化监犯。
  • 2015年,辽宁省铁岭监狱在监管区建立《弟子规书简》碑。

评价

内容

  • 《弟子规》本身与儒家经典里的论述存在矛盾,甚至有自相矛盾。
    • 《弟子规·入则孝》: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 孔子家语·六本》: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弟子规·入则孝》: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按:如顺父母好恶,为何需谏?)
  •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认为,《弟子规》就是一部教导五伦大道规范的书,学习、转化、落实《弟子规》,对个人、对家庭、对单位、对国家、对社会,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全民都应该读读《弟子规》。
  • 江南大学副教授黄晓丹认为,《弟子规》不是过去传统文化资源的如实继承;不能满足当下物质和精神需求;不具有未来发展潜能。《弟子规》这样的文本会给现代人带来的心灵冲突。它以强烈的训导口吻和死板规定提出种种要求,导致生命体验的虚假化。无论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能在现代社会实现儿童个人的潜能的最大发展”,还是“如何能传承传统文化中优雅和高贵的内容”都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在千千万万的文本中选择《弟子规》。

传播

权威性

  • 相当多的学者指出《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绛州的一位秀才,没有中举,也没有其他学术上或者政治上的成就。
  • 黄晓丹指,《弟子规》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流行起来更要到二十一世纪,它并不是中国“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材料,历史上的贤人君子、创作成果,与从小读《弟子规》毫无关系。 《弟子规》在最初的使用环境是晚清的祠堂、茶馆、书馆,使用对象是干完农活的成年农民,用途是教农民识字、不违法。
  •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也指与《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哪怕跟《三字经》相比,《弟子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
  •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写文章中暗示,新中国成立以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研究的学者不会承认《弟子规》是经典。并指其毫无操作性,称把300多年前五六岁小孩念的课本吹捧为经典,要今日大学生诚惶诚恐去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大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