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翙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凤翙(1881~1958)字翔初。祖籍河南沁阳,生于陕西咸宁灞桥镇(今属西安市灞桥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入陕西陆军武备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被官费派赴日本留学,初入振武学校习步科,两年后升入日本士官学校习骑科,在振武学校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因据理打了中国陆军留学生监督李士锐,清政府不唯不准他回国后参加留学生考试,还给了他一个一年内不准录用的处分。因此,宣统元年(1909)张毕业回国返陕后,先在西安府衙做了一年缮写。第二年,即宣统二年(1910)才被委任为陕西新军督练公所委员。陕西常备军扩编为陆军第三十九混成协后,因掌握实权的新军督练公所总办王毓江的压制,凡日本士官学校和保定陆军学堂毕业回陕的革命党人,“皆沉滞于下僚末级,不得升迁”。彭世安、张光奎等联络张凤翙等军界30余人,搬倒了王毓江及其党羽,张凤翙遂以督练公所一等委员晋升为第三十九混成协参军官,后改任参谋兼二标一营管带。张为人气度恢廓,能应变,有胆识,获得一般人的好感,尤与同盟会会员钱鼎、张钫、党自新、郭希仁等友好,人称莫逆。

  1911年10月西安起义爆发。适陕西同盟会领导人井勿幕在渭北,临事指挥无人,钱鼎、张钫等推举张凤翙为首领。张凤翙此前没有参加革命活动,在日本加入同盟会的第二天,他就将会员证书付之一炬;还拒绝为反清刊物《秦陇》写稿。这次推举他当首领,是因为他懂军事、有威信、在新军中职位较高。他对众人的推举也不推辞,在22日清晨的林家坟会议上当众表示:“大家叫我干,就担当起来。”接着便以首领的身份说:“既已举事,当先发制人,不宜缓至天晚。”遂部署上午11时发动。由于他指挥得当,当天就占领除满城外的西安全城。次日黎明又号令猛攻满城。清西安将军文瑞率旗兵拼死抵抗。战至下午三时,满城破,文瑞自杀,西安光复。张凤翙以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名义出安民告示。此后月余,全省各道、府与大部分州、县相继光复。

  陕西各地的反清起义,使清廷大为震惊,遂派大军从东西两路合击。张妥善安排军政大事:启用贤能,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重用同盟会会员郭希仁、茹欲立、李元鼎、彭世安、张光奎等分掌中枢之权;采纳众意,分设兵马、粮饷、军令正副六都督,以抚哥老会首领万炳南、张云山、马玉贵、刘世杰等;委派井勿幕、张玉成、陈树藩、曹建安、张宝麟为各路招讨使或宣慰安抚招讨使经略四方;组织农民敢死军并联络刀客、民团等武装,与清军鏖战。于艰难危急之中,维系了陕西大局。当清军东攻潼关、西围乾州、礼泉之际,他身临前线,适时决定战和之计,大局卒赖以定。

  1911年11月22日,张被武昌中华民国军政府任命为中华民国军政府秦省都督,12月9日改称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1912年6月被选为中国同盟会陕西支部副支部长,7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陕西都督,兼理民政;9月国民党秦支部成立,任支部长。袁世凯为削弱民党力量,严令陕西缩编军队。张为固其位,在裁军中迫令革命党人解兵去职,顺应北京政府。1913年孙中山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陕西革命党人邹子良、马开臣、吴希真等密谋响应,遭到以张为首的陕西都督府的镇压,邹子良、马开臣被杀害。尽管如此,袁世凯对张并不信任。1914年借“追剿”入陕的白朗义军为名,派其亲信陆建章率部直奔西安,抢得了陕西都督(同年6月底改称将军)的宝座。张被北京政府授予扬威将军、陆军上将的虚衔,调往北京将军府。袁世凯称帝时,他列名劝进,此后寓居北京、上海。袁死后,他的思想开始转变。

  1917年张勋拥溥仪复辟时,张凤翙只身回陕,欲组织力量讨伐,因陈树藩的阻挠未能如愿。1924年刘镇华主陕时,他应邀回陕参加驱刘运动,因阎锡山告密,一到陕西即被刘镇华软禁,后经友人周旋获释,复又流寓北京。

  卢沟桥事变后,张痛恨日军侵略,只身从北平返回西安定居。抗日战争时期出任陕西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和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消极抗日政策,主张全民团结,抗战到底。1943年国民参政会三届二次大会在重庆开会时,周恩来曾到张的下榻处看望,并与之交谈。1945年曾任陕西各界慰问抗日将士代表团团长,到豫西慰问抗日部队。1947年,国民党拟推张为陕西省党部书记长候选人,被其拒绝。1949年5月19日西安解放前夕,和寇遐、马彦翀被国民党军队胁迫到汉中。在汉中,张严词拒绝了逼迫他们去台湾的图谋,后被送往兰州。兰州解放后,彭德怀司令员曾派专人慰问和照顾。同年8月下旬回到西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慷慨捐资支持抗美援朝,参加了陕西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8年7月29日因病在西安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