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友清

  张友清(1904~1942),原名张学静,字守仁,号新农,化名吴乃人。陕西神木人。1921年秋考入太原山西省立第一中学。1925年夏考入北京中国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5月中旬,随叶挺部参加讨伐新军阀夏斗寅的战斗。1929年2月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同年10月被捕入狱。1930年10月出狱后,调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次年春,因中共河北省委遭受破坏,他再次被捕入狱。1936年秋,经中共组织营救出狱。旋被派往山西工作,11月任中共山西工委书记。1941年12月,张调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长、代理宣传部部长、调查研究室副主任,同时兼任八路军司令部秘书长,协助彭德怀、杨尚昆、左权等处理北方局和八路军司令部的日常工作。1942年5月,日军对晋东南发动“大扫荡”。25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十字岭被日军四面合围。在突围战斗中,张不顾自己身体衰弱,硬是将坐骑让给了一位机关女同志。结果,那位女同志脱险了,他却落入敌手,被押往太原,关进日军的俘虏营。同年7月7日病逝狱中。

生平简介

  1926年暑假,张带着《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回到神木,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帮助建立了县工会、商民协会、学生联合会和农民协会。

  1927年春,张到革命中心武汉,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5月中旬,随叶挺部参加讨伐新军阀夏斗寅的战斗。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在武汉进行“清党”。张被中共组织派往暂编第十九军高桂滋部任参谋。是年秋,高部在“二次北伐”中兵败河南,张随军转赴皖北太和休整。1928年初,暂编第十九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并开始“清党”,张友清转入杨虎城部第十军任军部少校参谋,后任政治处民运工作队队长;同时担任中共太和县委委员。在中共皖北特委的领导下,他在太和开办了青年革命干部训练班,成立了太和青年革命研究会,宣传革命理论,发展中共组织;还派党团员到附近农村进行革命活动,帮助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1928年春,蒋介石派人到杨虎城部“清党”,张友清被中共皖北特委派到鹿邑(今属河南)任中共亳县特分委委员兼鹿邑县委书记,开展农民运动,为皖北暴动做准备。4月中旬皖北暴动失败后,他辗转到了北平,1929年2月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积极整顿和发展党组织。同年10月被捕入狱,他坚强不屈,严守机密。1930年10月出狱后,调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次年春,因中共河北省委遭受破坏,他再次被捕入狱。在狱中五年半,任中共支部干事,领导难友同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36年秋,经中共组织营救出狱。旋被派往山西工作,11月任中共山西工委书记。张和其他负责同志一起,通过各种关系营救出被关在太原等地的大批党员干部,发动群众,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为实现在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和晋西南四个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计划,决定撤销中共山西工委,建立山西省委,仍由张友清任省委书记,主要领导晋南和晋西南的中共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193 7年11月太原失守前,张按照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将中共山西省委转移到临汾。面对日本侵略军气势汹汹的进攻,他领导省委作出了“共产党员不许过黄河,要留在山西坚持抗日”的决定,对稳定军心、民心,坚决抗击日军起了重要作用。1938年2月临汾失守后,张与中共山西省委转移到晋西南乡宁县山区。同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局鉴于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已经创立,决定撤销中共山西省委和晋西省委,以两个省委的领导成员组织中共晋西南省委,林枫任省委书记,张改任省委委员、宣传部部长,10月以后又兼任统战部部长。11月,中共晋西南省委改称中共晋西南区委员会,张仍任区党委委员、统战部部长。他坚决贯彻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为发展、巩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1年12月,张调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长、代理宣传部部长、调查研究室副主任,同时兼任八路军司令部秘书长,协助彭德怀、杨尚昆、左权等处理北方局和八路军司令部的日常工作。1942年5月,日军对晋东南发动“大扫荡”。25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十字岭被日军四面合围。在突围战斗中,张不顾自己身体衰弱,硬是将坐骑让给了一位机关女同志。结果,那位女同志脱险了,他却落入敌手,被押往太原,关进日军的俘虏营。日军对他进行了轮番审讯,施用了多种刑具,但他始终没有吐露自己姓名和真实身份。疾病加上非人的刑罚折磨,使他于同年7月7日病逝狱中。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