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雄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当雄县
姆蓝雪山,位于西藏拉萨当雄县乌玛塘乡

当雄县汉语拼音:dāng xióng xiàn;藏文:འདམ་གཞུང་རྫོང་,藏语拼音:Damxung Zong,威利:'damgzhungrdzong),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辖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拉萨市境北部,纳木错畔。北部与班戈县那曲县接壤,南与林周县堆龙德庆区交界,东部一隅与那曲嘉黎县相连,西南与尼木县毗邻。国土面积10229.03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3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90°45′-91°31′,北纬29°31′-31°04′。辖2个镇、6个乡。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当雄县常住人口为47900人。“当雄”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

地处青藏高原中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北麓。境内有曲卡河羊八井河拉曲河等,自治区第一大湖纳木错约有45%湖面在县境内。属高原季风气候。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年均温1.3℃,年均降水量450毫米。青藏铁路青藏公路过境。以牧业为主。境内有羊八井地热田。

2018年10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当雄县退出贫困县(区)。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2019年,当雄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9%。

  • 邮编:851500 代码:540122 区号:0891

行政区划

全县辖2个镇、6个乡:当曲卡镇、羊八井镇、格达乡、宁中乡、公塘乡、龙仁乡、乌玛塘乡、纳木错乡。县政府驻当曲卡镇(Damquka),距拉萨市区90千米。

历史

当雄,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民主改革前,当雄县境内分为三宗四部落,即当雄宗、白仓宗和羊井宗,四部落原隶属热振寺管辖。1959年建县,隶属拉萨市管辖至今,1960年县驻地由中嘎村迁至当曲卡镇。

627年,松赞干布统一吐蕃,设置五个如间军政区域,当雄属乌如系。

1260年,藏历第四饶迥铁猴年,忽必烈统一西藏,当雄白仓划归乌思(卫藏辖)。

1354年,弟司政权建立时期,设为当雄蒙古八旗部落,白仓为第巴。

1751年(清乾隆16年)清朝将丹木蒙古八旗划归驻藏大臣直接管辖。

1911年(民国元年),清朝灭亡,驻藏大臣被驱赶回内地,当雄地区划归色拉寺俄巴扎仓管辖,建立了两级宗政权。

1956年至1959年4月当雄宗、白仓第巴、羊八井头人划归拉萨市管辖。

1959年9月西藏工委决定撤销军管会,当雄宗、白仓第巴、羊八井头人合并成立当雄县人民政府。

1997年,当雄县面积10036平方千米,人口3.5万。辖2镇6乡,县政府驻当曲卡镇至今。

1997年,当雄县辖2个镇、6个乡:当曲卡镇、羊八井镇、纳木湖乡、公塘乡、宁中乡、格达乡、乌玛塘乡、龙仁乡。县政府驻当曲卡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当雄县常住总人口39169人,其中,羊八井镇4348人,当曲卡镇4182人,格达乡3719人,宁中乡7879人,公塘乡5147人,龙仁乡3810人,乌马乡5793人,纳木湖乡4291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当雄县常住总人口46463人,其中,当曲卡镇5202人,羊八井镇5017人,格达乡4301人,宁中乡9099人,公塘乡5898人,龙仁乡4686人,乌玛塘乡7403人,纳木湖乡4857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当雄县常住人口为47900人。当雄县人口中藏族占绝大多数,其他民族有蒙古族、回族和汉族,当雄县是整个羌塘草原的缩影。

地理

当雄县属拉萨市纯牧业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藏南与藏北的交界地带,拉萨市北部,距拉萨市170公里。县域国土面积10229.03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3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90°45′-91°31′,北纬29°31′-31°04′。北部与班戈县、那曲县接壤,南与林周县、堆龙德庆县交界,东部一隅与那曲嘉黎县相连,西南与尼木县毗邻,青藏公路(国道109线)由东向西横贯全境。东北至西南硕长,长185公里,西北至东南狭窄,宽约65公里,其中最窄处约34公里。

地貌

当雄地貌类型复杂。著名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沿县的西北横穿全境,海拔7l11米的主峰位于县辖宁中乡境内,第十一届亚运会圣火取自念青唐古拉山主峰下。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北部为高原平原,西北部和东南半壁皆为高峻山地,其间夹着近同念青唐古拉山走向的山间构造宽谷盆地,呈现岭谷平行相间的较有规则的条状地形。盆地海拔都在4200米以上,山地海拔最高为念青唐古拉主峰7111米,相对高差3000米左右。在北部高平原上,有西藏第一大湖——纳木错。地貌分为四个地貌单元,西北部冰蚀高山、极高山,东部高寒中山,北部高原湖盆地和中部洪积宽谷盆地。

水文

当雄县水域面积l2.744公顷,占总面积的12.7%,其中河流面积1262.75公顷,湖泊面积7.6公顷,沟渠面积5.81公顷,水工建筑物(电站)面积1.93公顷,冰川及永久性积雪向积5.03万公顷。河流总长度1152l80.0米,平均水面宽度10.1米,水系密度1l5.6米/平方公里。境内河流有桑曲、布曲、当曲、拉曲、尼木玛曲等,是拉萨河的主要支流和发源地,也是当雄——羊八井盆地、沼泽、草甸地带的水源所在,北部纳木错湖区为内流水系,水流注入纳木错。

全县地表年平均径流量23.80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是典型的以雨水补给为主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为辅的河流,有着非常丰富的水资源,水利开发有极大的优势。

气候

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影响,当雄县气候的主要特点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干湿季分明,天气变化大。年均温度1.7℃,年均降雨量459.6mm,年均蒸发量1891.4mm,年均日照时数2837.9小时,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87.9千卡/平方厘米每年,年均≥0℃,无霜期62天,积温1800℃,无霜期仅62天,牧草生长期仅90—120天。地表温度平均为4.8℃,从头年11月至翌年4月份有6个月的土地冻结期,全年八级以上风力平均达17.8天,多发生在十二月至三月份之间。大雪、冰雹、霜冻、干旱、大风等自然灾害频繁。

自然资源

水文及水资源

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地表水溪河流与山川相倚,呈支状分布。以念青唐古拉山为分水岭,分别注入纳木错湖和汇入拉萨河,注入雅鲁藏布江。县境内较大的河流有桑曲河、拉曲河、布曲河、秀古河等。主要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冰雪融水地下水补给为辅。地表径流量年平均23.8亿立方米。湖泊面积7.6万公顷。纳木湖储水量228.06亿立方米。永久积雪储量25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丰富,埋藏浅,水质好,可供人畜饮用。热泉资源比较突出,羊八井地热温泉涌水量为1000立方米/秒。当雄县水域面积19.61万亩,冰川积雪面积19.02万亩,山沟溪水密布,水源丰富。当雄县草场灌溉引用秀古河、雄嘎姆沟、罗荣沟、白朵沟等水源挖灌,根据实地调查,这些水源是典型的以雨雪水补给为主,地下水补给为辅的溪流,水质优良,为重碳酸盐类钙组水,属软水,适宜农牧业用水和人畜饮水。

矿产资源

当雄县境内矿产资源有砂锡、铅锌、玉石、商岭土、石膏、火山灰、石灰石、水晶石、硫磺、泥炭等,其中以羊八井热田和羊易热田最为著名,1980年就建设了羊八井第一台3000千瓦机组发电,至1992年羊八井共装机组9台,总容量25180千瓦,年发电量1亿千瓦,向拉萨和当雄供电。己探明并开采的矿产资源有乌玛乡的石膏矿,储量1亿吨,还有高岭土、火山灰、铝锡、铅锌矿和以铜矿为主的稀有金属矿,均有相当的储量和品质。

旅游资源

当雄县主要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历史名称冲嘎固始汗夏宫遗址、享有盛名的藏传佛教噶当派创始人——仲敦巴旧址、藏北八塔、嘎洛寺(噶举派)、羊井寺(噶举派)、康玛寺(格鲁派)、多吉林寺(噶举派)。羊八井镇拥有驰名中外的地热电站,喷景壮观;海拔4718米的纳木错是西藏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是全国第二大咸水湖,享有“圣湖”的美誉;与“圣湖”遥遥相对的是“神山”念青唐古拉山;主峰下是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圣火采集点,同时也是牧民从事宗教活动及赛马、赛歌的好地方。当雄县宁中度假村借用天然的温泉资源,配以相应的设施,是一个旅游修养的绝佳之地。

生物资源

当雄自然资源丰富,境内草场广阔,天然草场总面积691500公顷,林地90398.29公顷,年鲜草可利用量为629336.95吨。当雄天然草场分为4个草场类,6个草场亚类,15个草场组,33个草场型。优良草场占全县可利用草场的68%,质量中等的占29%。根据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核定:草畜平衡理论载畜量为87.0399万只绵羊单位的牲畜。当雄土地资源特点是:山地冰川、河谷多,高山寒漠土、袒骨土、草甸土、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原土、草甸土和沼泽土8类,高山草甸土是当雄分布最大、面积最大、最主要的土壤类型,占当雄土壤总面积的51.85%,人工草场32000公顷,灌溉面积6000公顷。

野生动物资源有:野兔、盘羊、黄羊、野驴、旱獭、石羊、高原鼠兔、狐狸、黄鼠狼、狼、豹、猞猁、麻雀、乌鸦、雪鸡、山鸡、水鸭、黄鸭、大雁、白天鹅、黑颈鹤、秃鹫和鹰等。

经济药用植物有:冬虫夏草、藏贝母、藏雪莲花、单子麻黄、红景天、龙胆、甘遂、云南黄芪等。

文化

宗教信仰

15 世纪初叶,在藏族地区兴起了一个由宗喀巴创立的新的教派——格 鲁(意为善律或善规)派。在藏传佛教众多流派中,格鲁派是最晚形成的, 但是它后来居上,实力发展很快,宗喀巴和他的弟子在前藏修建了噶丹寺、 哲蚌寺、色拉寺,加上后藏的扎什伦布寺,形成了格鲁派在西藏地区的四大寺。当雄地区靠近拉萨,受格鲁教派的影响最大,大部分群众都信仰藏传佛教中格鲁派,格鲁派在当雄县的著名寺院以康玛寺、江热寺为代表;信仰噶 举派的相对较少,以羊八井寺、多吉林寺(尼姑)、嘎洛寺(尼姑)、色德寺 为代表,信仰宁玛派的最少,以扎西岛寺为代表。2000年全县实有僧尼 269人,其中僧人115人,尼姑154人。在历史上由于西藏地区为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社会,寺庙又兼有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各寺均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管理范围,在支差、税收、人口管理等方面行使各自的职能,所以寺庙的权力比较大,这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在1959 年民主改革后,各寺庙的封建特 权被消除,一切权力回到人民手中,广大牧民群众从过去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社会中彻底解放出来,翻身成了主人。各寺庙也在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宗教活动,包括各项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及人们的信教自由在内的民族宗教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重要内容。 

当雄境内的教派主要为格鲁派、噶举派、噶当派等较教派,其中羊八井寺原属于红帽噶举派寺院。1792 年(乾隆五十七年),清中央政府平定廓尔 喀人入侵西藏后,将出卖西藏地方利益的羊八井寺红帽活佛沙玛尔巴废除不允许转世,将其教派该宗为格鲁派。

康玛寺

康玛寺位于公塘乡冲嘎村。1705 年,由杰布拉桑主持创建,属格鲁派, 寺内主供帕巴鲁古热佛,具有代表性的活佛为仓追,系色拉寺的分寺,历 史鼎盛时期有僧人76人。1984年经拉萨市民宗局批准修复开放,国家投资 4600元。1996年在该寺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前有僧人68 人,教育后

暂定员76人,建立了由9人组成的寺庙管理委员会。该寺1994年11 月被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爱国守法寺庙。

江热寺

江热寺位于公塘乡拉根村。1779年由六世班禅巴丹益西创建,属格鲁派。 寺内主供巴旦拉姆,无活佛。历史上僧人最多时有23名。1986年经当雄县 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8年对寺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前有僧人 4 名,教育后隶属于康玛寺寺管会管理。

巴嘎当旦康

巴嘎当旦康位于公塘乡巴嘎当村。1984 年经当雄县人民政府批准群众 自愿修建,属噶举派。寺内主供莲花生,无活佛。修建以来僧人最多时有 6 名。1998年对寺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前有僧人2人名,教育后暂定员2 名,并建立寺庙管理小组。

羊井寺

羊井寺位于羊八井镇恰玛村。1503 年由红帽系四世活佛曲扎益西创建, 属噶举派。寺内主供土巴佛,具有代表性的活佛是红帽四世曲扎益西。历史鼎盛时期有僧人400多名。1982年经拉萨市民宗局批准修复开放,国家投 资120000元。1997年对寺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前有僧人69 名,教育后暂定员78 名。该寺自修复以来,在民族团结方面一直积极作为,1988年5 月被拉萨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1990年9 月被西藏自治区党委、 人民政府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嘎洛寺

嘎洛寺属于尼姑庙,位于羊八井镇恰玛村。1286 年由白钦嘎洛·土多 旺久创建,创建时为喇嘛寺,奉噶当派。1381年蒙古固始汗进军西藏时改 为尼姑寺,属噶举派。寺内主供十一面观音,无活佛。历史鼎盛时期有尼姑170多名。1985年经拉萨市民宗局批准修复开放,国家投资6000 元。1997年对寺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前有尼姑145名,教育后暂定员115 名。

桑巴萨嘎巴寺

桑巴萨嘎巴位于羊八井镇桑巴萨村。1989 年经当雄县人民政府批准群 众自愿修建,属格鲁派。寺内主供莲花生,无活佛。1998年对寺庙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教育前有僧人4名,教育后暂定员4 名,并建立寺庙管理小组。

拉多嘎巴寺

拉多嘎巴位于羊八井镇拉多村。1418 年由丁嘎·益西罗布创建,属格 鲁派。寺内主供莲花生,无活佛。历史上僧人最多时有8名。1989 年经当 雄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8年对寺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前有 僧人4名,教育后暂定员4 名,并建立寺庙管理小组。

多吉林寺

多吉林寺属于尼姑庙,位于格达乡央热村。12 世纪由第一世嘎玛巴土 松钦巴创建,属噶举派。寺内主供莲花生,无活佛。历史鼎盛时期有尼姑 65名。1986年经拉萨市民宗局批准修复开放。1997 年对寺庙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教育前有尼姑64名,教育后暂定员66名。2000年8 月对该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建立由9 人组成的寺庙管理委员会。

色德寺

色德寺位于纳木湖乡色德村。1907 年由贡桑·益西尼玛创建,属噶举派。 寺内主供释迦牟尼、莲花生,具有代表性的活佛是巴那仓追。历史上僧人最 多时有8名。1989年经当雄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8 年对寺庙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前有僧人 7名,教育后暂定员 8 名,并建立寺庙管理小组。

扎西岛寺

扎西岛寺位于纳木湖乡纳木错岛上。1337 年,由贡托巴托协创建,属 宁玛派,扎西岛是两个大小岛组成,历史上系各大活佛修行点,除修行人员外,无固定的僧人,寺内主供莲花生,具有代表性的活佛是多追。历史上僧人最多时有8名。1990年经当雄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8 年对寺庙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前有僧人5名,教育后暂定员8 名,并建立寺庙管理小组。

恰嘎嘎巴寺

恰嘎嘎巴位于纳木湖乡恰嘎村。1438年创建,属格鲁派。寺内主供杰 吉·巴乌久吉,无活佛。历史上僧人最多时有4名。1991年经当雄县人民 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8 年对寺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前有僧人 4 名, 教育后暂定员4 名,并建立寺庙管理小组。

达纳嘎巴寺

达纳嘎巴位于纳木湖乡纳木湖村。1438 年创建,属格鲁派。寺内主供 杰吉·巴乌久吉佛,无活佛。历史上僧人最多时有5名。1987 年经当雄县 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8年对寺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前有僧人 5名,教育后暂定员5 名,并建立寺庙管理小组。

巴灵嘎巴寺

巴灵嘎巴位于宁中乡巴灵村。1158 年创建,属噶当派,后改奉格鲁派。 寺内主供杰吉·巴乌久吉,无活佛。历史上僧人最多时有9名。1988年经 当雄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8年对寺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前 有僧人5名,教育后暂定员5 名,并建立寺庙管理小组。

曲才嘎巴寺

曲才嘎巴位于宁中乡曲才村。1990 年经当雄县人民政府批准群众自愿 修建,属格鲁派。寺内主供宗喀巴师徒三尊,无活佛。1998年对寺庙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前有僧人 2名,教育后暂定员 2 名,并建立寺庙管理小组。

曲登嘎巴寺

曲登嘎巴位于当曲卡镇曲登科村。1848 年由丁嘎·益西罗布创建,属 格鲁派。寺内主供宗喀巴师徒三尊,无活佛。历史上僧人最多时有7 名。1989年经当雄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8 年对寺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前有僧人4名,教育后暂定员4 名,并建立寺庙管理小组。

色庆旦康

色庆旦康位于当曲卡镇曲登村。1748 年由龙玛追·旦白尼玛创建,属 达龙噶举派。寺内主供莲花生,无活佛。历史上僧人最多时有3 名。1986年经当雄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8年对寺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 育前有僧人3名,教育后暂定员3 名,并建立寺庙管理小组。

郭庆嘎巴寺

郭庆嘎巴位于乌玛塘乡郭庆村。1712 年创建,属格鲁派。寺内主供加 瓦强巴佛,无活佛。历史上僧人最多时有8名。1984 年经当雄县人民政府 批准修复开放,1998年对寺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前有僧人5 名,教 育后暂定员5 名,并建立寺庙管理小组。

郭尼嘎巴寺

郭尼嘎巴位于龙仁乡郭尼村。1848 年由第三世热振活佛热振·阿旺益 西次成坚赞创建,属格鲁派。寺内主供弹庆佛,无活佛。历史上僧人最多时有8名。1989年经当雄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8 年对寺庙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教育前有僧人2名,教育后暂定员2 名。并建立寺庙管理小组。

民风民俗

当雄地处藏北高原,生产生活以游牧为主,居住主要以帐篷为主。在民主改革后(1959 年),广大牧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定居建设, 陆续建设起土木结构的住房,开始了安定的生产生活。如今帐篷只是作为在春夏转移牧场时的临时居住房,但帐篷还是每家必备的生产生活资料。

帐篷(藏语“苦如”)

当雄的帐篷是适合牧区生产生活的一种必备的生产资料,历史上当雄的牧民过着游牧生活,根据牧业生产的特点需要不断地迁徙,居无定所,为了防御风寒,牧民根据当地的实际,创造出帐篷这种能够方便携带的住所,走到那里,便将帐篷带到那里,帐篷就是牧民的家。当雄牧民的帐篷主要是利用自己所养的牛、羊所产的毛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牦牛毛编成的绳用以支撑帐篷,用铁钉或木桩固定帐篷。生产帐篷的过程是先用牛、羊毛织成帐篷料。帐篷料一般有七八寸宽,长短,由所织帐篷的高低来决定,最后将帐篷料缝在一起。顶层用牛毛织成的氆氇缝制,下层用羊毛或牛毛绒织成。用牦牛毛织出的氆氇缝制而成,帐篷呈黑色,被称作“黑帐”,用羊毛织出的帐 篷被称作“纳古”。牧区的帐篷主要以灰黑色为主。近年来部分先富裕起来牧民用帆布制作的帐篷,既保温又比较美观。帐篷的大小和图案的不同,其价值也各不相同,一般在300~20000 元之间, 较好的帐篷一般在节日时才使用。尤其是每年的“当吉仁”赛马节期间各种帐篷将当雄草原装扮得分外妖娆。当雄牧民的帐篷一般供牧民自己居住,大小主要是根据每户的人口而定,大的帐篷可容下50~80人,小的可容纳4~10 人,但以小帐篷居多。在搭建固定帐篷时,牧民们按照传统习俗将帐门向东。帐房中央放上火炉子,用以取暖做饭,帐篷正中壁上供上神龛、佛经、酥油灯等,南侧摆放着食品等日常用品,还兼作厨房,北侧则主要摆放藏被、藏毯等家居用品, 是家中的“厅堂”。牧民帐篷进门里边是主人坐的地方,右边是男性和客人 坐的位置,左边是妇女的位置。现在男尊女卑的思想有所淡化,这种讲究也在牧区逐渐淡化。

石木平房(藏语“朵康”)

当雄牧区在经过民主改革后,陆续建起了土木平房,过上定居生活,其中用草皮垒成的房屋叫“玻康”,用脚踩或用木棍压出来的墙建成或用土坯 垒成的房屋叫“墙康”,石木结构的房屋叫“朵康”。其中以石木结构比较多, 该种房屋以当地的石块做墙基,用粘土夯实筑成墙体,墙体厚度为40至60 厘米,整面墙体呈梯形,屋顶以椽子木盖顶,在椽子木上铺上小灌木枝,后铺上碎石,并在碎石上盖以粘土。该种房屋冬天暖和,夏天凉爽。石木平房主要依主人家的人口来确定修建面积,一般以“柱”为建筑单位,1“柱”相当于4米×4米的面积,一般房屋面积为4“柱”或 5“柱”, 以50至80 平方米居多。在屋顶上均挂有经幡。在藏历每年九月用石膏水将墙体涂成白色,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居住礼仪

当雄地区的房屋修建,牧民群众一般要预先请喇嘛或星算家择定房屋动工的日期、房屋破土的方向和破土人,并有相关的规矩与礼仪。房址一旦定下来后,房主人就要在选定的吉祥方向摆上“斯巴霍”避邪,摆上“切玛” 祈福。开工时还要请喇嘛来工地念经,以求土地神的宽恕。修建过程中,房主人还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在墙体内放入玉石、玛瑙等贵重物品以祈修房带来财富,房屋封顶时,还要将代表天神和地神的两只小罐放入墙体上部, 以求天地神灵的保佑。乔迁也不能随意,也得选良辰吉日和乔迁的吉祥方向。 乔迁之时,还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如在新房院内放一堆牛粪和一桶清水,意为生活红红火火,人畜兴旺。搬家时要请喇嘛诵经,到达新居时要依次向大门、院内的牛粪和水、各房间的房柱系献哈达,以示驱除邪气,祈求吉祥。

服饰

当雄牧区服饰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由于长期封闭性的生存,总的来说,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性差异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当雄因为一年只有两个季节,气候寒冷,所以牧区牧民一年到头几乎都穿皮袍。皮袍光面朝外,前襟、后背、袖口用彩线缝出大幅图案。一般男子皮袍处理较简单, 妇女的藏袍较复杂,要用许多条宽大的色带饰边,并排饰于后面,有黑、红、 绿、紫等颜色,数量大多为五至七条,也有的把皮面饰满。妇女还习惯将头发分辫成无数根小辫,因为藏北寒冷,人们一年半载也难洗涤梳理几次头发, 而且她们还将松耳石、玛瑙、珊瑚、琥珀等直接穿串固定在发辫中。牧民将羔皮制成袍,用料好坏显示家庭经济情况,羔皮袍的面料以毛呢为主,领、袖、 襟底镶小獭皮,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牧民也有用豹皮、虎皮做镶边的,一般镶边越宽越能显示其富裕,外套绸缎,男子的皮袍与妇女的皮袍用料基本相同, 只是式样上有区别。也有的群众用揉好的岩羊皮业做袍,上面精心缝上各种花纹。蒙古族在与藏族共同的生活中,也逐渐吸收了藏族服饰特点,自己民族服饰特点在当雄县基本上看不出来了。 

当雄服饰主要以各类重色、深色大底来衬托装饰图案和银制饰品为主, 这可以说是藏族服饰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当雄地区的藏袍多以白、褐为主, 并大量使用金银玉珠宝器等饰品。金银是高贵、豪华、庄重和纯洁的象征, 便成为民族服饰的审美特征之一,藏族服饰艺术的衬托原则也体现在金银饰品上,饰品的花纹图案一般有地纹和主体纹。如果说服装的深色大底是感觉上的低位,被衬色是高位的话,那么金银饰品上的地纹也是低位,主体纹是高位。低位映衬高位,高位反衬低位,主体明确又和谐统一,一般说来地 纹以忍冬纹、云纹、水纹等较普遍。一件饰品往往以三层次纹样的堆叠,构成浮雕式的体形。如常见于银饰腰带上的双龙高浮雕,主纹是双龙,周围凹下部分则镌出珠宝纹,其下是祥云,地位显得中心突出、层次分明。依据同样的原则,还形成了分层模样的特点,就象藏族的吊刀鞘,其颈部一圈万字连续纹样,正面六朵嵌有珊瑚的莲花与背面一对竖拉丝把鞘分作左右两串, 再箍子分成上、中、下,形成两方三排六格,多饰以镀金之龙穿行与云雾中, 组成三排二方连续,也体现了层次分明、满壁生花的特点。 

娱乐

在当雄民间比较常见的娱乐民俗主要是掷骰子、打麻将、打藏牌、打“克 朗棋”等,现在一般在节日期间玩得比较多的是掷骰子、打麻将和打藏牌, 玩“克朗棋”的比较少,但仍是当雄县牧牧民群众非常喜欢的一项娱乐项目之一。 

掷骰子

当雄地区掷骰子的游戏与其他藏区的掷骰子游戏规则的玩法基本相同。 主要特点为,其一所用道具是大肚小口的藏式木碗一个;圆形垫子一张,这 张高约一寸的垫子中间是用高原上常见的牛羊毛及其制品填充的;同时所用 的一对骰子则无什么特色,多为骨制和塑料制品,也有比较稀有的象牙、玳瑁等质地的;用以当作筹码的东西可以就地取材,包括三种颜色各九枚的片 状物(藏语称“拉吉”)和 108枚其他体积小容易携带的球状物(藏语称“踵 布”)。其二,特别之处还有人数的限制,即二、三或四、六人,人数多时需 组成两人一组的对家。其三,规则中所掷骰子点数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需的点数恰好能够合并或上加自己的“拉吉”,或者能够吃对家的“拉吉”。在这个游戏中,最赋有民族特色的当属掷骰子时口中所喊的骰子词。两骰子能被掷出的数字是从2至12,每个数字都关系到人们在这个游戏中的 成败,于是人们把自己想要的数字都冠以爱称,甚至谐音谐意。不仅如此人们还创作了包罗万象的骰子词。骰子词有点象行酒令,恢谐幽默,当掷出一个数字时,掷骰人的口中就会滑出骰子词。比如掷到两点,会说“二点来得不迟也不早,对家从我手中跑不了”;掷到三点,会说“格西从马上摔下来了, 不用下马讨个巧了”等等,直到12点,都有类似的句子。但这些句子不会 一成不变,其内容非常丰富,这一次说某个点用这两句,下一次说这一点用的可能是另外两句,包含着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各种内容。

打藏牌

藏牌在藏语中叫“巴钦”四个人同时玩,共有64张,分为两大类 :天、地、火、水、木、卓巴、达欧、猎、狗、朵格、斯罗,为白族派。另一类为 :根据藏牌上的数目来取名。有九、八、七(也叫茨)、五、三, 为黑族派。玩法是 :白族派从天、地到“斯罗”依次为大小,其中卓巴和达欧平等, 猪、狗、朵格、斯罗平等。同样黑族派也从九、八、到三依次为大小,以大吃小,最后以得到牌的张数多少来决定胜负。 

玩“克朗棋”

藏语叫“吉仁”,两个人玩,棋子分黑、白、红。9 颗白子,9 颗黑子, 1颗红子,一颗打子。玩法是由白方来开始,双方将各自的棋子用大子撞击 装入四个洞中,并以吃到红子为胜者。 

杰布杰知(石子棋)

玩法为在地上或纸上画图,捡24颗小石子和2颗稍大的石子。24 颗小石子为民,2颗大石子为王或将。多数石子被王吃掉了就是民输,如果王被 小石子围住,无出路可走就是王输。 

捡石子

玩法为将两种或三种石子选取一样多的数量混在一起从手心翻到手背上,在手背上的石子是单数,就可捡1.3.5.7等,如果手背上的石子是双数,就 要重新捡,最后数量多的一方取胜。

婚姻

传统婚姻

历史上,当雄的婚姻制度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在部分村庄也有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的情况。1959年3月,西藏民主改革后,一夫多妻制度已经 逐渐被消灭,可一妻多夫到现在还存在着。不论是一夫多妻还是一妻多夫都由来已久,可以说是古代群婚习俗的遗迹。在民主改革前的旧社会,有许多一夫多妻的贵族牧主家庭可以利用一夫多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可以巩固自己的财产地位。这种家庭的妻子一般来说都分别来自不同的土司或部落。 也有一些平民实行一夫多妻。这种家庭一般是丈夫娶妻又与妻妹同居,形成了事实上的夫妻关系。在这种家庭中,姊妹共夫,她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无妻妾之分,无贵贱之分。人们也不会对此非议,因为这在大家眼中看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与一夫多妻相对应,现在还保存有少量一妻多夫的家庭。这种家庭一般是兄弟共妻。妻子最初是哥哥娶回的,后来又与弟弟同居。这种家庭如同一夫多妻家庭,也是被人们认同的,并不会引起非议。不论是一夫多妻还是一妻多夫,这一古老的婚姻形式得以流传,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原因。 在民主改革前的旧当雄,征收赋税或支差都是以户计算的,一妻多夫的家庭既可以避免财产的分散,又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于是有些地方的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几个兄弟不分家共娶一妻,这种家庭为理想家庭;同时一 个女人能嫁给兄弟几个,这个女人必是贤惠的女人。这种流传已久的婚姻形式持续至今。与一妻多夫家庭相比,一夫一妻家庭的经济情况要窘迫得多, 因为一夫一妻家庭劳力少,子女人数却不比一妻多夫家庭少。这种客观的现实起到了鼓励一妻多夫家庭存在的作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西藏的贯彻实施,一妻多夫这种落后的婚姻习俗正在退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夫一妻的现代文明的婚姻习俗。

当雄的婚俗是比较典型的藏族婚俗。娶亲有四道必经的程序:说亲-迎 亲-婚礼-回门。乍一看来,这四道程序也算不上什么特别,因为很多民族娶亲都有类似的程序。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每道程序的具体过程都与众不同。 说亲的程序为,一个小伙子如果看上了某家的姑娘,万不可自己上门求婚, 必须找自己的亲友或女方的亲友去提亲。提亲不能直接向姑娘说,而是向姑娘的父母说。提亲人到姑娘家要带上酥油茶和青稞酒,这两样东西关系到这桩婚事能否继续下去。如果姑娘的父母喝了提亲者带去的酥油茶和青稞酒, 就意味着同意了这桩婚事,否则,这桩婚事就没有希望了。过了这第一道关后,男方要选择好良辰吉日,亲自带酥油茶和青稞酒到女方家里给她的父母敬求亲酒。这一次,除了带酥油和青稞酒外,任何求亲者还必须给姑娘的母亲带一份固定的礼品为一条围裙。这条围裙被称为“乳礼”,表达的是感谢 养育了女儿。如果愿意,还可以给姑娘的父亲送上一两件衣物。这一天,双方极其神圣地定下了迎亲的日子,这个日子一定是黄道吉日,比如藏历的初八、十五、三十,或星期五、星期六、一定不能是星期天。此后,谁也不能反悔。因为,任何毁约行为,都会使自己今后一辈子名誉扫地。迎亲的日子定下后,双方都为这一天而准备。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迎亲的时辰。迎亲的时辰也就依双方家人的属相而定,即不能在双方家人属象的时间内迎亲。迎亲马队到姑娘家后,新娘才穿戴嫁衣。新娘离家之前,亲朋好友会带上各种礼物到女方家中为新娘送行。大家所送礼品还要一一登记在册,作为新娘回门时请客的依据。在预定的良辰,迎亲队伍骑马出发。但到新郎所在村落后, 却只能下马,因为新郎家里派来的姑娘或少妇要敬迎亲酒。之后,再骑马到达新郎家。但是到达新郎家还不能马上进去,必须经过一系列程序,如在神垒上插上姑娘的魂树,送迎亲双方对答等。有意思的是,必须由新娘未来的婆婆亲自将新娘从马背上抱下地,交给姑娘挤奶桶、拴牛绳,并带着她绕大白石、羊粪袋、神垒和魂树转三圈后,才能进到新郎家里。迎亲之后举行婚礼。 与其他地方相比,当雄人的婚礼时间比较长,一般都要数天乃至十数天,主要依各家的财力而定。这数天时间,除了举行必要的仪式外,内容主要是吃、 喝、唱,总之宾客们以最朴素,最热烈的方式祝贺这一对新人。值得一提的是,新娘的父母是新娘走后的第二天才去参加婚礼,也是在这一天,才带去姑娘的嫁妆,并当众交给婆家。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婚礼上唱的歌。这些歌由男方家专门请人唱,唱的内容从人到物无所不有。唱歌与喝酒相应,于是,整个婚礼就淹没在歌声中,在酒意里,在人们的快乐里了。婚礼结束后要回门,不过回门的时间也不是随意的,要等婚礼结束一段时间后才行。相对结婚而言,回门没什么仪式,但还要大宴宾客好几天,把姑娘出嫁时送礼的亲朋友再请来一聚。

当雄人举行的婚礼时,婚礼上都要唱歌。唱歌的人或许是迎亲的人,或许的送亲的人,或许是来贺的宾客。也有请专人来唱歌的,这些人中有一些会是喇嘛,但不管身份如何,有一条,都很会唱。唱歌并不是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因为是婚礼,唱歌也成为婚礼仪式的一部分,有一定的规矩。随着民族的相互融合,各民族间的通婚已不受限制,藏族和其他民族结婚,其婚俗也因人因地而异,如与汉族通婚,有用汉族习俗的,也用藏族习俗的,也有藏汉习俗兼用的。 

新社会婚姻

民主改革后,当雄县人民政府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各种落后的婚姻习俗,特别是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情况,青年男女在生产、工作中认识、了解,建立感情而订婚,条件成熟后双方履行结婚登记, 领取结婚证书,便成为合法夫妻,受到法律保护。

新式婚姻主要是男女两情相愿,做父母的一般都不会为难自己的子女。 但一般来说,现在的牧民群众还是很重视婚礼,婚礼举行前,首先要备齐几样东西 :挂有吉祥如意藏文幕布和幔帐的藏式帐篷、青稞酒、酥油荼以及牛羊肉,因为,这些是传统的象征,也是藏式婚礼的特征。婚礼这一天,不管是新郎新娘,还是来宾,只要是藏族,大都会穿上自己华丽的民族服装。在约定的时间,新人的亲朋友会等侯在帐篷旁接待来宾。待来宾到齐人座后, 新娘新郎及双方父母再人座。之后,是正式的婚姻仪式;主持人宣布仪式开 始-僧人或有威望的人诵经祝福-客人给新人及其父母献哈达、献歌舞-娱乐-新人给客人敬酒-煨桑-新人给客人献哈达。整个婚礼可短可长,短则一天,长则好几天。如果是好几天,则在最后一天才由新人给客人敬酒、煨桑、回献哈达等。

虽然是传统的婚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与现代在婚礼上也结合得愈来愈紧密。首先,举行婚礼的地点,有可能不是在新郎或新娘家,帐篷有可能是租来的,甚至以舞厅、酒店来代替 ;其次,来宾的服饰也越来越随意, 不一定非要穿藏装;第三,婚礼上的饮料,除了青稞酒、酥油茶,啤酒和白 酒也充当了重要角色,自助餐的吃饭形式为时尚;第四,婚礼上的娱乐方式 也越来越现代化。除了传统歌舞也有现代歌舞,还有扑克、麻将,特别是麻将占去了婚礼的绝大部分时间,甚至于简化了传统的仪式。

节日

当雄的节日受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已演化成纯粹的宗教节日。一年比较重要的节日主要有两个,即藏历新年和“当吉仁”赛马节。其他的是宗教节日,主要有康玛寺在每年藏历 4 月举行的“禁食斋”,羊井寺在每年藏历5 月举行的跳神活动和12 月举行的“古朵”活动。 

藏历新年

藏历元月,是节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这个月里,几乎天天都在过节。新年是人们最看重的节日,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当雄牧区的人们, 从藏历的十二月份就开始做过新年的准备。从十二月中旬开始,每家每户都会炸“卡赛”――种用酥油和面粉制作的油果子。油果子的形象千奇百怪。 同时,每家还要准备一个叫“切玛”的木制彩色五谷斗,装满糌粑、麦粒、 蚕豆、人参果等,上面还要插上青稞穗、鸡冠花、日月牌等,并点缀上小块酥油。炸好的“卡赛”和作好的“切玛”当作供品放在神像面前。到了这个月的二十八九,家家户户会把屋中的神龛、家俱擦得干干净净。大部分家庭都将自己的院落粉饰一新。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或门前空地上,还用糌粑粉涂上吉祥的图案。到了二十九的晚上,家家户户团围坐吃一顿“面疙瘩宴”,藏语叫做“吐巴”。这些面疙瘩里面被裹上了诸如石子、羊毛、木炭、 辣椒等多种蕴含不同意义的东西,无论吃到哪种东西总会给家人带来一阵欢笑。吃完面疙瘩,家家户户出去举行隆重的送鬼仪式:端着鬼食盆的人在前 面奔跑,举着火把的人在后面考虑到紧追,直到鬼食盆被摔烂在熊熊燃烧的青稞秸堆里。第二天,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天还不亮,各家的主妇纷纷到河边背回“吉祥水”,全家人享用“吉祥水”熬出的粥和其他早已准备好的 食品,然后家人都穿戴一新,迎接黎明。初一这天一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首先祭拜神灵,然后手捧五谷斗和青稞洒互相拜年,说一些吉祥的祝词,接下来开始喝头天做好的热青稞酒,吃麦片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年初二,亲友开始互相拜年。此时新年的欢庆才刚刚开始, 一直要到正月底,基本上要持续1 个月左右。 

“当吉仁”赛马节

“当吉仁”赛马节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蒙古骑兵在当雄草原驻扎的 时候。公元17 世纪,蒙古骑兵一方面在当雄草原上牧养军马,一方面进行军事训练,并规定每年藏历七月十日(公历8 月份)在当雄草原上举行一年一度的骑兵检阅式。检阅式的主要内容之一的赛马活动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今天“当吉仁”赛马节的主要内容。

在历史上的“当吉仁”赛马节是西藏众多传统节日中非常有民族特色的重大节日之一。每年藏历七月初起,来自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等地成千上万的群众、企业人士、文艺团体都纷纷来到当雄参加一年一度的盛大赛马节。大家提前数日带上行李和足够的食品,来到当雄贡堆唐草原上搭起帐篷及灶台,安起临时的家,短短几天时间里,搭起的许多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帐篷,星罗棋布地盖满了贡堆唐草原。人们品尝着牧区特产奶渣、酸奶及手抓羊肉等食品,体验牧区的生活,并进行畜牧产品的交换。赛马节的重头戏当然是赛马活动,赛马项目包括长跑赛(分1 万米、5000 米、3000米几个级别)、小跑赛(又称碎步跑)和马上竞技赛。长跑赛 :参加长跑赛的骑士均为少年,他们从小在马背上成长,炼就了 一身善骑的本领。他们身穿鲜艳的服装(不穿藏袍),参赛的马不备鞍具, 一是可以减轻马的负重,二是一旦骑手被摔下来不会被马拖走,避免重大伤亡。由十几岁的少年充当骑士是为减轻马的负重,使参赛的马列能够保持充足的体力跑完全程,并争取拿到好名次。小跑赛 :参加小跑赛的马和参加长跑赛的马装扮有很大的区别,参加小跑赛的马装扮十分讲究。首先马的全身用特制的细齿铁刷梳理干净,再用五颜六色的绸布彩条把马的鬃梳成许多的细辫子,并用同样的彩条将马的尾巴打成各种形状漂亮的结,让马匹显得格外精神抖擞。马垫、马鞍、嚼子等马具也十分讲究,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主人在马具的购置上比较会花钱,在赛马会上显示自己的富有。参加小跑赛的骑士多是身着节日盛装的中年人,他们有丰富的赛马经验,既不让马狂奔乱跑,又要保持领先的速度。骑士在跑动当中要求有优美的姿势,还要避免大的颠簸,小跑赛最讲究的是平稳,稳中求快,最后由裁判员给予打分。

马上竞技比赛 :包括马上射击、马上射箭、马上拾哈达以及各种骑术表 演。听过去当地老人讲,今天的马上拾哈达根本算不上什么高超的技艺,过去表演者的肘关节要擦着地面跑,也就是说骑马人的身体倾斜度比现在表演者难度大得多。

除上述项目之外,还举行抱石头比赛,在数万名观众当中腾出一块空地方,中央放上一块没有棱角的石头。各乡镇选出壮汉陆续出场,将石头抱举起并掠过肩膀抛到身后,有力气的甚至将石头扛在肩上绕场一圈。观众也可自告奋勇参加比赛,身强力壮的男子汉可大显身手。此外现代还增加了男女拔河、专业文艺表演、民兵射击比赛等现代比赛内容。一般的赛马节历时 7 天左右。

羊年转湖节

“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蒙古语为“腾格里海”,海拔高度为4718 米,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 30公里,最深处为 33米,整个面积为 1920 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是西藏三大圣湖——纳木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之首。藏族民间认为,纳木错是神山念青唐古拉的伴偶、藏地守护神秋莫多吉贡扎玛的居住地,是帝释天的女儿,又名最胜佛母帝释天之女纳木曲曼。她肤色深蓝,头系顶髻,余发侧垂,身着诱医神女之装束,坐骑为玉龙,是苯教的保护神,藏传佛教形成后,又被吸纳为藏地的保护神为人们供祭、奉养和崇拜。藏传佛教还认为纳木错是佛母金刚亥母的化身,转湖朝圣能得到渊博的知识和无量之功德,用圣湖水洗浴可以消除一切罪孽和一切烦恼痛苦,对湖许愿灵验异常。因此每逢藏历羊年, 数以万计的香客不惜长途跋涉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和国外的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甚至东南亚来此转湖朝圣,而此地各派寺庙也要举行各种法会祭奉、供养纳木错湖守护神本尊佛母。纳木错转湖节12 年一遇,羊年转湖,很久以前就被藏民族列为传统活动。 为此纳木错周围寺庙林立,香火旺盛,许多高僧在这里弘扬佛道,直到现在, 仍有噶举教派僧人在湖边或湖心岛闭关修行。每逢羊年,各地的佛教徒便纷纷来转湖朝圣,信徒们在转湖时,把各种供品投入湖中,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如意。他们绕湖一周,一般要耗时一个月左右。在二百公里的湖岸上,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尽管有时不是羊年,但到藏历四五月份时,亦有不少信徒来纳木错转湖, 使之成为当雄非常具有传统民族宗教特色的节日之一。面的手柄,小坠子也随之而动,靠惯性加速转经筒的旋转。随着转经筒的快速旋转,转经人认定,他的功德也在快速地积累。 

旅游

纳木措,西藏三大神湖之一

姆蓝雪山,位于西藏拉萨当雄县乌玛塘乡,距离当雄县城87公里,峰顶常年积雪,在风中飘飘洒洒,好像女神的面纱给人以美丽、肃穆、神圣的感觉,其雪山柔美、静穆,宛如云中仙子。经文中记载“姆蓝雪山”为“白拉姆护法女神”的化身,这位女神心地善良、和蔼可亲,她对人们如同自己孩子一般,日常向该护法神祈祷和朝拜,就能消除灾难险阻,能够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兴人间,众生造福的神奇果报。雪山脚下盛产冬虫夏草,是女神给予苍生的福报,每年5月至6月,藏民齐聚祈福,分享女神的赐福,也是游客观光祈福、体验寻觅虫草的最佳时节。

唐滨湖,位于当雄县宁中乡,距离当雄县城35公里。唐滨湖景区以念青唐古拉山与唐滨湖的爱情传说为载体,突出唐滨湖秀美隐秘的景观特色,相比纳木错的壮美辽阔,唐滨湖如同少女般清新优美的精致风光更亲近,令人流连忘返。唐滨湖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雪山草原环绕,是俯瞰草原、乡村的绝佳观景点。特色景点:仙人驿站、倾心台、回眸石、守望石、流星台、不忍池、拉伊营地、幸福步道、途景公路。

纳木措,是西藏三大神湖之一,也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意为天湖。相传这里是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信徒们尊其为四大威猛湖之一。纳木措湖面海拔4718米,从湖东岸到西岸全长70多千米,由南岸到北岸宽30多千米,总面积为1920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我国的第二大咸水湖。传说纳木错是念青唐古拉山的妻子、帝释天的女儿,莲花生大师将念青唐古拉山化为了连绵雪山,而纳木错则千里迢迢赶来化身为这万顷碧波,从此永恒守望。扎西半岛是观赏纳木错的最佳地点,上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并排的大石柱,人称“天门石”,也被佛教徒称为“守门怒神父母像”。岛西端还有两块佛手合掌的巨石“合掌石”,酷似对天顶礼膜拜的双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