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青海省 > 海东市 >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班禅故居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喜饶嘉措大师纪念馆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汉语拼音:Xúnhuà Sǎlāzú Zìzhìxiàn;英文:Xunhua Salar Autonomous County),中国青海省海东市辖民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位于省境东部,市境东南部。地处东径102°-102°49,北纬35°25′-35°56′之间,东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临夏县接壤,南临甘肃省夏河县和青海省同仁县,西靠尖扎县,北同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为邻。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57公里,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总人口14万人(2010年)。辖3个镇、6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

  循化古为羌地,汉时为河关县辖地。隋隶达化县。唐隶米川县。元为积石军、镇西军地。五代时为土蕃地。宋属吐蕃唃厮啰政权辖地。金、夏设积石州。元代仍为积石州,隶属吐蕃等处宣尉司元帅府。明为千户所辖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循化厅。循化古文化遗存丰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86年,在白庄乡米牙亥村西首次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红土坡嘴子遗址。不但面积大,而且内涵丰富,它将仰韶文化的分布向西又延伸了一大步,为研究探讨仰韶文化分布、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关系增添了新资料。也把循化地区历史向上推进近千年的历程,成为青海省历史最长、文化类型遗存最多的第二个县份。全县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化石近360余处。

  循化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祁连山支脉拉鸡山东端,黄河南岸,南高北低,四周群山环包,形成东部清水河和西部街子河谷两个平原,山高谷深,平均海拔2300米。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北,黄河上游著名的积石峡在本段。县境东北部的孟达自然保护区,被称为“高原西双版纳”,林区中部有面积约0.2平方千米的高原湖泊,名为木厂池,又称天池。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豌豆、油菜、马铃薯、蔬菜等;经济作物有核桃、辣椒、花椒、果品、瓜类等。矿产资源有岩石、砂金、铁、铜储量较大,易开采的花岗岩、大理石、硅石、石膏等20余种。青海省平安县至甘肃省临夏县的临平公路,黄南州同仁县至临夏县的临同公路,循化至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的循大公路贯穿全境。

  • 邮编:811100 区号:0972

行政区划

  全县辖3个镇、6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积石镇、白庄镇、街子镇、道帏藏族乡、清水乡、岗察藏族乡、查汗都斯乡、文都藏族乡、尕楞藏族乡。县政府驻积石镇。

历史

  古为羌地,汉时为河关县辖地。隋隶达化县。唐隶米川县。元为积石军、镇西军地。五代时为土蕃地。宋属吐蕃唃厮啰政权辖地。金、夏设积石州。元代仍为积石州,隶属吐蕃等处宣尉司元帅府。明为千户所辖地。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循化厅。《循化志》记载:乾隆五十七年(1792),循化厅“境域东南至老鸦关120里河州界;东至积石关60里河北碾伯县界,河南河州界,积石关内亦有厅属鸿化、灵藏2族,在河之北,中隔河州、碾伯县地;南至下则盖寨、多儿替寨350里洮洲厅界,西南至贺尔寨320里蒙古界;西至清水河190里西宁府贵德厅界;西北至掌教坊(今积石镇乙麻目村)河口15里,过河西宁府巴燕戎格厅界;北至黄河不及里,过河小积石山巴燕燕戎格厅界,河北有厅属加如、阿麻岔、砖塘藏族3庄。厅境东西相距300里,南北相距350里。”《循化志》曰:“白石峙于东南,黄河环其西北,前则漓水如带,后则积石为屏,蔽障河、兰、牵制鄯、廓,诚西陲之要地也。”

  清光绪元年(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因距循化厅城窎远,又有回民杂处,将循化所属的南番二十一寨内买吾、黑错、上、下则盖、咱又等八寨划归桃州厅(今甘肃甘南州临潭县)。

  民国二年(1913年),厅改县时设五区,下辖城、工、庄、族、沟、保37处。民国16年(1927年),甘肃省正式成立拉布摆设治局,将循化所属的南番二十一寨全部划归设治局,昱年改县,因在大下河上游,改名夏河县。民国18年(1929年)8月,设同仁县,以隆务镇为县志。将(保安、隆务)、上龙布十八寨、合儿五寨、阿巴剌八寨划归同仁县县辖,取“一视同仁”之意。民国19年(1930年),设民和县,以上川口为县治,民和原属乐都,循化县部分,取“政通人和”之意,划县属北区马营六大社,即:清时北乡二族鸿化,灵藏;鸿划头社、二社、三社、四社、灵藏头社、二社约10000余人归民和县管辖。民国21年(1932年)12月,划县属九族及牙党、川撒两族地方归甘肃和政县。

  民国27年(1938年),推行保甲制度,全县划分1镇、18乡、65保,660甲。民国30年(1941年)7月,划属地韩家山归甘肃永靖县。民国32年(1943年),在甘肃省临夏县麻尼寺沟设循化第一区,辖莫尼沟、麻尼寺沟、癿藏一带地区,即信义乡3保、永寿乡8保、韩集乡2保、共3乡13保,1949年8月后归临夏县。

  1949年8月,解放后,将民国32年(1943年)设为循化第一区的甘肃临夏麻尼寺沟一代地区归临夏县。1949年10月后,自治县的行政归属几经变动,解放初至1958年,由省直辖。1959年至1961年,划归黄南藏族自治州代管。

  1961年,划小公社规模,全县设11个公社。

  1962年归省直辖。

  1966年合并为9个公社。

  1978年起,归海东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1981年,清水公社分设为清水、孟达两个公社,全县设有10个公社。

  1984年,改公社为乡、镇,生产大队为行政村,生产队为农、牧业生产合作社。重新确定道帏、文都、尕楞、岗察4个乡为藏族乡。全县共设1镇9乡,即积石镇、白庄乡、清水乡、孟达乡、街子乡、查汗都斯乡、道帏藏族乡、文都藏族乡、尕楞藏族乡、岗察藏族(牧业)乡。

  从1986年起至今,归海东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2006年12月,因积石辖国家大型梯级电站动土新建,库区移民安置,孟达乡牧场村整体搬迁136户479人孟达乡并入清水乡。

  2007年6月,乡镇机构改革,街子、白庄乡改设乡镇。

  2009年底,全县设3镇6乡(其中四个民族乡)154个村民委员会,674个生产合作社。2009年县境四界为:东北至日托哇、马鞍山与青海省民和回族自治县为界;东至孟达自然保护局关门林业检查站、黑大山、五台山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为界;东南至卧龙沟大滩(藏语称唐切吾)、休日山顶与甘肃省临夏县、夏河县为界;南至加木浪岗玛水与张俄日水汇合处(即夏河、循化、同仁三县交界)与甘肃夏河县、青海同仁县为界;西至隆务河与青海省同仁县、尖扎县为界;北至黄河以北小积石山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为界。

  2013年,属地级海东市管辖。

地理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祁连山支脉拉鸡山东端,地处东径102°-102°49,北纬35°25′-35°56′之间,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57公里,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东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临夏县接壤,南临甘肃省夏河县和青海省同仁县,西靠尖扎县,北同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为邻。这里四面环山,山谷相间,黄河流径其中,川道平衍,森林茂密,农田肥沃,牧草丰美。

  小积石山支脉­——达里加山位于境内东部,周毛卡山位于南部,郭毛喀山位于西南部。其中几座主峰:通布、德通波、当慈山、恰金峰、雷积山、古伟山、渥宝淇、达里加主峰等海拔高达4019米至4636米。

  《循化志》述:“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亭杰竖,竞势争高,远望参参如攒图之托霄上,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而世士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岸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盖鹤衣羽裳之士,炼精饵食之夫耳。《禹贡》一书称:禹劈积石,导黄河自此始,沿流而下,直至龙门”。相传,在孟达乡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交界处的黄河峡谷,还残留着大禹劈山导河的遗迹,露出沃野一片,即今循化。数千年往矣,然而在索同坡黄河南岸有一巨石称“禹王石”,相传大禹导河时曾憩息其上而得名,后人为纪念禹王治水功绩,特在今积石山县大河家修建禹王庙。该地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积石峡。历来,封建王朝在峡口筑关建庙,屯兵驻守,称“积石关”。明、清两朝是西陲重镇河州卫所辖二十四关的第一关。清御史李玑有诗云:“地险天成第一关,岿然积石出群山;登临慨想神入泽,不尽东流日夜潺”。物换星移,人世沧桑,积石峡里,黄河汹涌澎湃,横冲直撞,两岸千纫绝壁,遮天蔽日,大有将崩欲摧之势。积石峡自古以来,是从兰州循黄河谷地通往青海的交通要冲。如今,积石关和清朝所建的禹王庙在无数次狼烟烽火,战乱灾荒的洗涤下已荡然无存,而险峻深邃的积石峡依然是甘青两省间的一道门户,巍然屹立控扼黄河,循大公路依山傍河,蜿蜒穿峡而过。黄河上游青海境内最后一座大型电站积石峡电站前期工程于2005年动工。

  黄河从西邻尖扎县冲出古什群峡口,横贯县境北部边缘,从积石峡东向流出县境。黄河在县境内全长79公里,可分西、中、东三大段:西段,从隆务河口至赞卜户村,称古什群峡,又称拱北峡,因有奄古录拱北而得名,长18公里。中段从古什群峡口至清水乡马儿坡,俗称黄河川道,长41公里。东段从马儿坡至积石峡东口,孟达自然保护区关门林业检查站,又称孟达峡,长20公里。

  黄河两岸,土地平衍,阡陌相连,村庄错落,人烟稠密,是撒拉族主要聚居地区。大部分河面可借木洼,皮筏,船只横渡。但是,夏秋两季(每年6月至10月),因上游冰雪消融,雷雨过后易爆发洪水,这时河水最大流量可达每秒4410立方米,水深达9米多,不但渡河困难,近河沿低处的村庄和田地也有被侵淹之虑,寒冬季节,则水浅流缓,沙滩显露,漂冰冻合,河道弯曲处常结有冰桥,(计有哈大亥,乙麻目,马尔坡,专塘、木厂等处),冰厚1米左右,人畜均可通行。1986年后龙羊峡、李家峡、公伯峡等电站蓄水发电,水温升高,黄河冬不见冰。1970年,在县城西乙麻目渡口处建成了黄河大桥,1979年,在县城北河沿建成了积石黄河吊桥。2002年8月重建宽12.5米,长313米的乙麻目黄河大桥,2004年修建宽16米,长518米的积石黄河大桥。

地形地貌

  除上述大山和黄河外,自治县中部还有逶迤起伏的孟达山、唐赛山、乌土斯山等山岭,以及由山谷中的溪流泉水汇集而成的东部清水河和西部的街子河两条主要河道。这许多山川河流构成了整个循化地区多山多沟的自然风貌。

  在全县总面积中,山岭面积占73.2%,丘陵和河谷平地只占26.8%,山岭的地质构造主要是坂岩、砾岩、千枚岩、石英岩、花岗岩及第三纪的红砂岩和第四纪的黄土构成。

  总的地形是南高北低,海拔1780-4636米,相对高差2855米,县境地貌系中海拔山地。北邻为黄河川道,中部与东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中高山区。黄河宽谷地带向南海拔逐渐升高,垂直差异明显,根据地表形特征,由地到高可分为河谷,中东部中地山,中西部中高山,南部高山四种地貌类型

  1. 河谷地区,俗称川水地区 包括黄河两岸和清水河、街子河段的低位川水地带,川道平衍,海拔1840米-22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8.5°-10°,无霜期220天,年日照时数2680小时。是河道不断下切后形成的河漫滩,由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组成。土壤多系红粘土,土层较厚,土质肥沃,适宜于麦类作物和各类瓜果、蔬菜生长,一年可两熟,占全县总面积的17.5%,是粮、果、菜的主要产区。
  2. 中东部中低山,俗称浅山地区 包括道帏乡娘藏山、北山、加仓山,白庄乡来塘山、尕拉山,清水乡唐赛山,街子乡孟达山、乌土斯山,文都乡抽子山等地及中间沟谷和缓坡地带,占全县总面积的40.2%,海拔2200-32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6—7℃,无霜期180天,土壤多系粟钙土和灰钙土。多为耕地,一年一熟。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近几年来退耕还林还草,使水土流失有所缓解。
  3. 中西部中高山区,俗称脑山地区 包括起台沟,白庄夕昌沟,文都中库沟、相玉沟,尕楞乡尕楞沟、比塘沟,建设堂沟的高位地带,占全县总面积的23.1%,海拔2200-41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4—5℃,无霜期120天。是天然次生林区,有乔灌木混交,针阔叶错杂的纯灌木林,土壤为山地黑钙土及森林灰褐土,适宜种植耐寒作物,植被较好,适宜种植青稞、洋芋、油菜,有利于发展农牧业。
  4. 南部高山 位于县境南部的高山地区,包括岗察乡卡索、苏化,岗察地区地形山峦起伏,海拔3600-4635米之间,年平均气温0.2℃,无霜期80天,牧草生长季142天,全乡草地面积54.69万亩,可利用面积53.4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9.2%,是青海东部海东地区唯一的纯牧业乡,有广阔丰美的草原,是优良的天然高山牧场,在东部农业区可领略和享受多彩绮丽的草原风光。

气候

  由于黄河流贯全境,四周又多是高山,大西北干燥的季节风相对来说不易侵入,黄河上空蒸腾的水分增加了空气中的湿度。形成了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甚寒、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悬殊。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春季十年九旱,多东南风,夏季雷暴雨,冰雹频繁,从黄河沿岸到南部山区,海拔逐渐升高;随之光、热、水垂直变化也很明显。

  境内最高气温为34.1℃(1988年6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9.8℃(1961年1月17日)。年平均气温平均8.5℃。昼夜日较差大,县气象局年平均日较差为13.4℃,在作物生长季(3-10月)内,月平均日较差为10.9℃-14.5℃。

  全年降雨量264.4毫米,南北差异很大,分布不匀,主要降水量集中在6-8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3.5%,此时雨热同季,对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生长发育十分有利。但3-5月降水量仅占16.2%,加之气温回升快,蒸发迅速,土壤流失严重,往往造成春旱,对农作物出苗生长不利。9-11月降水量占19.9%,对黄河沿岸晚秋作物生长和山区蓄水保墒有利。黄河沿岸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2206.4毫米,是降水量的8.2倍。3-9月份较大,均超过200毫米。

  因为县境地处中纬度内陆高原地区,具有高原气候特色,太阳辐射强,年辐射总量为532.1 kJ/cm2至在596.78 kJ/cm2。3-8月的辐射量约占全年的62%,9至翌年2月辐射量约占38%,境内晴天较多,气候干燥,日照丰富。积石镇地区年平均阴雨日114天,晴日251天,年日照时数2683.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1%。因此,春、夏、秋三季,全县万象更新,植物繁茂,草木苍翠,青山碧野,柳绿花红,麦浪如海,瓜果飘香。由于春季干旱、秋季多雨的现象,同时有“干循化”之称。但随着各项水利设施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间,公伯峡电站的修建,人工降雨等措施,使这一现象逐渐有所改变。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57公里,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21.68万亩,全县有213.5万亩天然草场,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50余万亩,且背靠青南、甘南两大牧区。

水力资源

  黄河流经本县90多公里,已建成和在建的大中型电站有公伯峡、苏只、黄丰、积石峡四座,总装机容量300余万千瓦。另外,循化县地势南高北低,上部常年积雪,沟岔水资源极为丰富,除黄河以外还有17条主要河流,年均总流量2.64亿立方米,上建水库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0余种,有岩石、砂金、铁、铜等,还有储量较大、品质较高、易开采的花岗岩、大理石、硅石、石膏等,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目前,我县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培育和发展1家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企业----谢坑铜金矿厂,作为我县第一家招商引资企业,自1996年上建运营以来,在各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立足市场经济,大胆创新,使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得到了长足发展,企业效益逐年上升。

循化线辣椒
循化线辣椒

物产

  自治县境内物产丰富,农作物方面:生产小麦、青稞、荞麦、玉米、谷子、豌豆、黄豆、蚕豆、油菜、胡麻、糜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资料和科技含量日趋完善。

  畜牧业方面:境内山多坡多草多,有利于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岗察藏族牧业乡的畜群遍布南部山野。农业区村社和农民家庭都饲养着一定数量的大、小牲畜,特别是近几年来,西繁东育、牛羊贩运、温棚饲养和圈养育肥大户不断增加。主要的家畜家禽有牛、羊、马、骡、驴、鸡、鸭、兔等。藏、汉族群众还饲养猪。主要畜产品有羊毛、牛绒、皮张、牛奶、酥油、奶粉、肠衣及各种肉类。

  自然资源方面:自治县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山区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天然林面积45.06万亩,有尕楞、文都、夕昌三个国营林场,东北部的孟达森林1980年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区总面积259350亩,以天池为中心的核心区约3900亩。森林中四季长青的云杉、油松、华山松、巴山冷杉、红桦、白桦、牛皮桦、山杨和木质坚韧的辽东栎(俗称青棡树)以及圆柏等10余种,构成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天然屏障,并为国家和各族群众提供了大量的烧柴和木料,是木制小农具和木制生活用品的优良材料,区内的林木也曾遭到一定的破坏。川水地区到处生长着杨、柳、榆、椿树等。大部分山区出产有大黄、党参、三七、麻黄、黄芪、牛籽、羌活、秦艽、丹参、狼毒、天南星等584种药材。野生经济植物主要有蕨菜、沙棘和发菜。其中:蕨菜年蕴藏量为260万公斤,沙棘年产量达55万公斤。山林中有猞猁、狼、狐狸、麝、白鬃、黄羊、苏门羚、岩羊、旱獭、雪鸡、马鸡、野鸡等野生飞禽走兽30多种。这些野生动物肉大都可食用,皮毛可作轻暖衣装,麝还产麝香,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但随着国家各种法规的颁布实施和机构的健全,严禁乱砍滥伐和捕猎,使这些频临灭绝的珍贵树种和野生动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并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种草种树的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环境不断有所改善。

文化、旅游

  循化位于黄河上游河谷地区,黄河南岸古文化遗存丰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86年,在白庄乡米牙亥村西首次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红土坡嘴子遗址。不但面积大,而且内涵丰富,它将仰韶文化的分布向西又延伸了一大步,为研究探讨仰韶文化分布、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关系增添了新资料。也把循化地区历史向上推进近千年的历程,成为青海省历史最长、文化类型遗存最多的第二个县份。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文物古迹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寺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清真寺

  2005年,全县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化石近360余处,其中古遗址291处,古墓葬27处,古建筑25处,古城遗址9处,现代建筑7处(其中现代革命烈士文物2处)。古化石点3处。古遗址按文化类型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1处,马家窑文化29处,半山文化18处,马厂文化13处,齐家文化56处,卡约文化174处(其中卡约文化阿合特拉类型的土著文化1处),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先后出土文物3300余件,采集文物标本3000件。馆藏文物47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25件,三级文物26件,其它409件,多以陶瓷为主。按类型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1件,马家窑文物1件,半山类型159件,马厂类型67件,卡约类型154件,阿合特拉类型80件,汉朝文物6件,清代文物4件。主要分布于10个乡镇。

  • 古遗址
    • 红土坡嘴子遗址 位于白庄乡米牙亥村西至朱格村之间。出土石斧、石锤、石杯等新石器时代遗物,内涵丰富,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循化地区就有原始居民定居。1988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仓库遗址 位于查汗都斯乡黄河南岸第一台地,是一处新石器、青铜器时代的马家窑卡约文化类型居住遗址。距今有4500年至3000年的历史。1986年5月,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 张尕遗址 位于白庄乡张尕村北。是一处新石器、青铜器时代马家窑类型居住遗址。1986年5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乔日当遗址 位于文都乡拉雄村东山嘴,出土有灶、彩陶罐、陶片等物,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半山类型文化遗址。1987年6月,列入县级重点保护单位。
  • 古墓地
    • 棺材沟墓地 位于街子乡古及来村山根,墓葬有被盗掘现象,地面有陶片。一是处青铜器时代马厂类型和卡约文化类型墓地。1986年5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加玛山墓地 位于积石镇沙坝塘村西第一台地。是5座连接的坟墓,显露有墓葬人骨,陶片。是一处青铜器时代卡约文化类型墓地。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苏呼撒墓地 位于白庄乡苏呼撒村。先后发掘218座,出土文物1700余件,其中彩陶占60%,主要有双耳彩陶罐、盆、碗、瓮棺、铜泡、石纺轮等。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青铜器时代卡约文化复合墓葬群。
    • 阿哈特拉墓地 位于街子乡托隆都村南阿哈特拉山。1981年,考古发掘墓葬217座,出土文物1300余件,殉葬品多以青铜器为主,石器较少,铜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陶器多为双耳罐,制作工艺粗糙简单。属卡约文化,但有差别,为此定名为卡约文化阿哈特拉类型墓地,为循化土著文化。
  • 古城
    • 科哇古城 位于白庄乡下张尕村南,在夕昌河与道帏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城周长约1000米,城内曾出土刻有“大唐贞观××年”纪年门限,宋代“大观通宝”钱币和唐宋时期砖、瓦、陶片等遗物。为唐代所建。《循化县风土概况调查大纲》称:南北朝以及唐宋时鞑子所据之地。古史料称:为唐朝时的米州、米川县地。1988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文都古城 位于文都、中库汇合处,西北岸台地上,分内外二城,城门东向有瓮城,城内西部较高,地面散布有大量砖、瓦,以及绿色琉璃瓦片,采集有刻画纹陶罐、壶残片和四系罐残片。内外二城建于不同时期,外城建筑年代早于内城,为宋代所建。《循化县风土概况调查大纲》称:南北朝以及唐宋时鞑子所据之地。1988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另外,还有古什群山城,古什群古城、积石峡乙赛日古城,起台堡黑城,起台堡古城,张沙古城和清朝循化城。
  • 古建筑
    • 文都寺循化最大的寺院,是十世班禅大师幼年学经的地方,也是他回乡后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初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以前,据传,最初在寺院上方有一座小经堂,该寺是十世班禅大师先祖萨迦派高僧嘎玉巴喇嘛喜饶坚赞奉八思巴之命修建的。而形成正规的格鲁派吸低建父四年(1402年),是青海境内最早的格鲁派寺院。文都寺所有建筑在文革中全部被毁。1980年开放后,先后建成大经堂、三世佛殿、护法殿、多哇赛东殿及数处昂欠。
    • 孟达清真寺 始建于明代中期,迄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初建时木才用于邻近的孟达原始森林,砖瓦构件就地烧制。在清朝时曾多次重建或扩建。是明、清朝遗存中国形式的清真寺之一。1986年5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街子清真寺,青海第二大清真寺,位于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三兰巴亥村,珍藏着撒拉族先民700年前东迁时带来的一部手抄本《古兰经》。初建于明朝洪武三年,清代年间和民国二十年曾有三次扩建,在“文革”中被毁,1982年政府拔款,群众集资,仿照新疆喀什清真寺重新修建。新建的清真寺,占地面积4050平方米,寺基走廊2394平方米,其中礼拜殿面积975平方米,可容纳1200人集体礼拜,殿内四根大柱支撑着49间的殿顶,大殿四角是23米高的宣礼塔,中间的大圆宝塔,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
    • 清水河东清真寺,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清水河畔河东村,距离县城5公里。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宫殿风格式建筑。占地面积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225平方米。大殿面阔5间,进深亦5间,分前后两殿,整个大殿由42根巨柱支撑1988年定为青海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塔沙坡清真寺,位于循化县孟达乡塔沙坡村,离县城30公里。塔沙坡清真寺始建于明末,占地1840平方米,寺内主要建筑有礼拜殿、唤礼楼、牌楼门、影壁,南北配房、沐浴室。其后是孟达自然保护区,其下是雄伟的积石峡水电站。1990年评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张尕清真寺,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东南白庄乡张尕村(“张尕”在中亚撒马尔罕也有这个地名,是一部落的名称。元时,随同尕勒莽一起迁到这儿部落的人,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新的村落共同体,但“张尕”这个地名依旧未改),距离循化县城18公里,临平公路从寺东横过。是宫殿式古建筑类景点。张尕清真寺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约有400多年历史。
    • 城关大寺 位于循化县城内西南。为县城最近各穆斯林进行聚礼的地方(即祖寺),为仿古宫殿式建筑。始建于明洪代初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花寺道祖马来迟任该寺教长时,鉴于数徒日众,将寺进行扩建,建成后的面积为2660平方米,大殿座落朝东,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内有12根顶柱,3个过梁,南北墙各置图天窗,前廊左右墙壁用磨平的青砖砌成,上刻形象逼真,神态各异的花鸟图案,其寓意为精诚团结,维护真教,大殿台阶下两边,各有一只圆形阴阳八卦石鼓,石鼓之下各压一只石虎,石鼓压虎,意为人们要压住心中怒气,平心求教,殿前两侧南北各有廊房5间,中为碎石铺成的小径通向各房,小径两边松柏掩映,小径断处唤礼楼耸然而起,高21米,气势宏伟,寺大门东开,3对并列,门房上雕梁画栋,美观精巧,极具欣赏价值,可惜于文革中被拆。1986年10月大殿重建竣工,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古洋结合,即肃穆典雅,又不失美观大方。大殿前位立有阴阳石鼓,后又续建仿古唤礼楼,共5层,高32米,巨檐翅角,造型美观,大殿前方竖“大寺重建”石碑一座,撰叙建寺过程。
  • 石碑
    • 积石关护林碑 立于光绪八年(1882年),原立于积石关,现保存于孟达乡木厂村清真寺内,高160厘米,宽73厘米,厚34厘米。碑文竖楷书17行,字体工整秀丽,共384字。
    • 查加工水利章程碑 立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原立于循化厅署头门,1958年,被迁至化隆县烈士陵园后置放至今。高2米,宽1米,厚20厘米,碑文断残,无上下款,只688字,缺30字,碑文后列有各工“头人、军功”17人署名。
    • 大理院水章判案碑 此碑由草滩坝众人立于民国11年(1922年),现藏于积石镇草滩坝清真寺,保护完整。高2.4米,宽0.76米,厚0.22米。中部阴刻“铁案如山”字,碑文阴刻楷书,书写字体清晰可认,共有511字,其中16字风化脱落,无法辩认。
    • 循化查加沟剿匪殉难革命烈士纪念碑 1955年,循化县各族人民为永世纪念1949年查加剿匪殉难革命烈士,特于县城东部修建陵园,迁葬忠骨,并立碑,以慰革命烈士英灵。
    • 循化县平叛殉难烈士纪念碑 1958年6月立于烈士陵园。用花岗岩石凿成。正面阴刻中共循化县委、县人民政府委员会碑文和为纪念1958年平息反革命武装叛乱中英勇杀敌、光荣殉难的15名革命烈士姓名,用揩书撰写565字。
  • 烈士纪念塔
    • 烈士陵园纪念塔 立于县城东烈士陵园,1955年7月竣工。阴刻有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青海省军区、中共循化县委、县人民委员会题词。
    •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纪念塔 位于县城西25公里的赞卜户村南,1987年竣工。为纪念西路军烈士而建。镶钳有省人民政府、青海省军区、中共循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题词。塔座后面有碑文。1990年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抢渡黄河殉难烈士纪念塔 位于县城西北6公里,循化黄河大桥北端。1989年9月1日动工,同年11月3日竣工。占地约2亩,纪念塔砖混结构,高11.5米,设底座,正面镌刻中共青海省委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左面是青海省人民政府题词“英雄气概贯长虹”,右面是中共循化县委题词“先烈精英神垂千秋”,背面是循化县人民政府题词“革命英雄永垂不朽”,此碑是为1949年8月王震将军率领的一兵团二军解放循化县城后又乘胜西进,向北强渡黄河时有15名官兵牺牲而立的。2001年被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匾额
    • 张尕清真寺匾额 《道冠古今》,清朝甘肃兰州都督赠。
    • 奄古鹿拱北匾额 《清真无染》,光绪八年(1882年),新春谷旦立。《尽性立命》,光绪十八年(1892年)清和月旦立。《明心见性》,民国24年(1935年)立。《隐光显缔》,拱北重建告竣纪念,1986年秋立。
    • 县境内各清真大寺、佛教寺院、宫殿均有书法名家撰写的匾额。特别是街子清真大寺、城关清真大寺、文都寺院、古雷寺院、县城积石宫等处书法名家撰写的匾额较多。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古兰经珍藏馆

  古兰经珍藏馆 清真寺对面是手抄古兰经珍藏馆,馆内还有撒拉族民俗展。我们在骆驼泉看到的貌似典型清真寺建筑其实是珍藏馆。所珍藏的手抄《古兰经》据说系从中亚带来,是世界上仅存的三本之一,另两本分别在大马士革、大英博物馆。《古兰经》有700年历史,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共30卷,分上下两函装,全书共681页。正文为阿拉伯文字墨写、书法庄重凝练。2004年8月,国家文物局派出的专家组对这部《古兰经》手抄本进行鉴定后初步认为,其成书年代可能为公元8世纪—13世纪。2006年10月,由中国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权威专家对这部《古兰经》就地实施了保护修复。展馆共计投资200万元,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展厅布置采用伊斯兰建筑装饰风格,以撒拉族东迁内容为主。

  手抄本《古兰经》 国家级文物。现珍藏于街子清真寺内,它不仅是撒拉族世代珍藏的传世之宝、伊斯兰国珍宝,也是全世界的瑰宝。相传700多年前,撒拉族先民尕勒莽和阿合莽牵1峰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1本《古兰经》,离开撒马尔罕举族东迁,最终定居今循化县境。所带来的水和土现已无存,但《古兰经》至今保存完好。这部珍贵的《古兰经》共有30卷,分上下两函装,函封犀牛皮,其面压有精美的图案,每册封面为天蓝色丝绸精制,全书共681页,正文墨写,书写工整,字体浑厚,校勘精细,外用丝绸裹缠,装在一个约0.6米长的长方形抽屉木箱里。由于它是先民东迁所带之物,虔诚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族视其为宝,并为全族人所珍爱。

  班禅故居,位于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乡麻日村,是已故十世班禅大师的故居。1938年2月3日十世班禅大师诞生在这里。大师祖籍西藏萨迦地方元初迁来循化,明代起世百户,清末升为千户,父亲古公才旦为最后一任千户,管辖“文都七族”。大师故居有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前院两棵参天大树(一棵在文革中被砍),郁郁葱葱,高耸挺拔,院外溪水环流,四野山青水秀,庄廓呈“品”字形,外院为停车场,仓库等。东面并排两院,北侧旧居为家庭成员住宅,南侧是正院,这里是主体建筑,楼上北为经堂,西为会客室,东是大师卧室,整个房子为藏式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朴庄重,经堂檐下匾额一面,是1983年10月,县城汉族群众恭贺大师新居落成而赠送的,上刻“河源须弥”,两边有“九曲安祥爱国早传拒虏,八荒向化护教所以宁邦”的楹联,就是颂扬大师爱国爱教伟大业绩的。

  喜饶嘉措大师纪念馆 为古雷大寺主体建筑,喜饶嘉措大师于1884年4月8日出生于道帏乡贺庄村,曾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解放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青海省副省长等职。他博学多才,在爱国和平事业中为国家和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贡献,在宗教事业上是位造诣极深的佛门高僧,毛主席夸他是“藏胞中有学问的人,是爱国老人”。周总理曾赐他明代大铜钟。“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享年85岁,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1987年在古雷寺修建了纪念堂。纪念堂为两层阁楼式建筑,堂正中放着大师舍利灵塔,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布置壮严肃穆。

  旦麻古塔 又名安多天然佛塔,藏语称“安多乔坛”,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县城东南道帏乡旦麻村,距县城 21公里,是集旅游观光、体验民俗、宗教朝觐为一体的旅游景点。据《安多政教史》载,此塔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或道光年间,塔基长宽各18米,高2.5米,塔身为一小山丘匀称规范,却非人力所为,高18.8米,上镶巨型日月金顶。相传印度国王阿肖嘎(法王聂俺美)时代,由五百罗汉一夜间通力施法完成佛塔的施工,塔内有一千位先知先觉者的舍利子。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清真寺

  红光清真寺,又称赞卜乎清真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察汗都斯乡赞卜乎村内,是被俘西路红军在马步芳的逼迫下修建的唯一的一座清真寺,建于1939年至1946年之间。该寺造型独特,保存较好,有着重要的保护价值。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三十军、第五团在甘肃靖远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遭遇青海军阀马步芳部数倍兵力的步、骑兵围追堵截,红军弹尽粮绝,地理不熟,伤病员多,虽经惨烈战斗,终因敌我兵力悬殊而战役失利,红军战士除壮烈牺牲外,多数被敌人冲散、被俘。被俘红军战士大部分被马匪残忍屠杀、活埋。女红军战士被赏给马部属下做妻妾奴仆。二十五岁以下红军战士被编成工兵团,亦称森林警察局(实为战俘集中营),逼迫在循化赞卜乎、建设堂、宗吾、占群,黄河沿岸等地伐木、垦荒、修路、建屋等,从事各种苦役,赞卜乎清真寺正是由被俘红军战士在1939年到1946年期间所建造的。

  西路红军纪念馆 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察汗都斯乡赞卜乎村口公路边上,交通便利,县城至公伯峡三级油路可直达,距县城18公里。纪念馆座北向南,东西宽46.1米,南北深44米,占地面积2030平米,一九八七年由青海省海东行署拨款修建,院内栽种了17棵柏树,郁郁葱葱。纪念馆大门为简易砼体结构,瓷砖面门楼,安两扇铁栅门,大门门额上镶铜字“西路红军纪念馆”,进入大门十米开外是西路红军纪念碑,砼体结构,水泥抹面,由四面出踏跺的园形基座,方形碑身,尖顶置铁制红星组成,高11米。碑身正面刻有“红军精神光照千秋”,落款青海省人民政府,东面刻有“魂系昆仑壮河山”,落款青海省军区,北面刻有“心不易豪气永存”,落款循化县县委,西面刻有“红军精神如黄河奔流英雄业绩与积石永存”,落款循化县人民政府,纪念碑后是高2.3米的简易的西路红军失散人员经历碑,砼体结构,正面刻有西路红军在河西走廊战役中失利被俘,在赞卜乎地区战俘集中营监管期间垦荒、伐木、修路、建房等苦役经过,遭受非人待遇,与敌斗争,坚贞不屈的碑文,再后面是三间混凝土结构简单的陈列室,室内正面有24名西路红军战士流落循化晚年时的照片,从外表到气质他们已完全成为撒拉族老人,在当时黑暗时期他们被善良的撒拉族群众接纳,招婿认亲,得以生存。左侧陈列着当时红军战士为群众制作的一对摇椅和一张单桌,摇椅的靠背档头上赫然刻有一颗五角星。右侧是党旗、党的誓言,并有前国家领导人李先念题词“红军西路军战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和徐向前题词“西路军牺牲烈士的精神永垂史册”。

  庵古鹿拱北,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汉都斯乡公伯峡下端黄河南岸石壁顶端,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宗教探密哦一体的旅游景点。每年农历4月14日为拱北先贤纪念日。

  阿合莽和尕勒莽拱北 街子清真寺寺院对面是先祖阿合莽和尕勒莽的拱北(先贤墓冢)是由雕刻大型花卉图案的青砖围墙组成,长7.10米,宽6.25米,高3.3米,两棵枝繁叶茂的老榆树从两拱北分别长出,披荫一方。拱北与街子清真大寺,骆驼泉浑然一体,互为映衬。

  羊圈沟拱北 位于循化县城东南5公里的南山中。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拱北为八卦亭坐北朝南,八柱攒尖顶,翘角斗拱飞檐,宝瓶仰月凌空,饰以砖雕木刻,以名花名树名山名建筑为图案,刀法细腻,工艺精湛,设计精巧。配有房屋二十来间,生活用品俱全。拱北四周群山环抱;山坡上绿草茵茵,花朵绽放,野鸽鹌鹑满坡;山体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拱北脚下有泉眼,泉水清澈明亮,四季不断,饮之则香甜可口,沁入心脾;泉中时而冒出一串气泡,如珠,名叫“珍珠泉”。

  积石镇加入村 位于循化县城北2公里处。据传,约在公元870年左右,加入村的先民有9户牧民随同吐蕃藏官豆后楞天曾移民东迁,历尽千辛万苦,辗转来到这个地方扎帐居住下来。现在这个村成为120多户的藏、汉、撒拉、回等四个民族的聚集村。藏传佛教后弘期鼻祖喇勤贡巴饶赛,就诞生在这个村子。人们为了纪念他,修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纪念塔。在村中还有古老的藏族麻尼房,麻尼房东侧有一棵历经500风雨的老树,这一切都显示了这个古老村庄的久远历史。

  喜饶嘉措故居——古雷寺 1999年2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循化道帏乡虎头山下,距离循化县城26公里。是典型的藏式建筑。创建于元代(1336年), 是喜饶嘉措大师早年出家学经的地方。古雷寺原属萨迦派,清顺治元年(1644年),同仁寺法台罗桑噶哇主持寺院后,改宗格鲁派。寺院原占地110亩,林地500亩,有佛经1400卷,佛像668尊,唐卡300幅。在本世纪50年代建有殿堂6座,昂欠8院,僧舍632间,寺僧151人,规模仅次于文都寺。为纪念喜饶嘉措大师的丰功伟绩,1987年僧俗群众捐资在古雷寺为大师修建纪念堂,纪念堂为两层藏式阁楼建筑,大师纪念堂落成后,成为全寺的主要建筑。堂正中是大师舍利灵塔,塔内保存有缅甸总理送给喜饶嘉措大师的金印等珍贵文物。

  撒拉族古老民居——孟达村篱笆木楼 位于循化县孟达乡大庄村牦牛巷中,距离县城25公里,清大(清水—大河家)旅游二级公路直达景点。民居建于明末,总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是典型的古代三合庭院式建筑,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南面正中建平顶大门。孟达篱笆楼历经明、清、民国约四百年的沧桑岁月,风貌依然如故。篱笆楼分上下二层,上层设卧室、贮藏室、沐浴室等,楼底房间内阔廊窄,设作牲畜圈,具有羌族的特点。楼体框架用山中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墙体用山中杂木枝条编织,两面抹以黑土草泥,其上再涂以白土泥,墙体中间为空,这种方法即节省建筑材料,又减轻了楼体的重量,中空的墙体冬暖夏凉,透气性较强。

  草滩坝清真寺 位于循化县城西北角。总占地面积4420平方米。全寺主要由礼拜殿、唤礼楼、南北厢房、沐浴室、伙房等组成。礼拜殿南北厢房等均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布局严谨,整群建筑气势磅礴,秀丽庄重,风格独特,尤其是礼拜殿面阔五间进深十间,殿廊为二进殿结构,卷棚式,飞檐前廊,硬山式殿堂建筑,瓦脊花砖,宝瓶凌空,廊结斗拱,搭结成攒,砖木雕饰,技艺精湛,中阿建筑艺术相互交融,实为一座瑰丽的民族古建筑奇葩;屹立于寺东的砖、混、木结构的唤礼楼,集中阿建筑风格于一体,设计精巧,气势异常壮观,除此之外,殿前右侧还有一块醒目的民国年间刻立的供顶石碑——水利章程碑。碑上竖写的碑文共511字,记述着循化因雨水短缺,水利纠纷频繁而制定的章程历史。紧挨石碑的是一棵木质坚硬,干粗枝大,树冠攀缘殿顶的参天古树。该寺在传播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1949年9月王震将军率领的西路二军解放循化后,驻扎寺内,准备抢渡黄河继续向西挺进,草滩坝村民不但热情迎接解放军,而且慷慨捐资援助,借用寺内备用木材、门板、砍伐树木,结扎木伐,把船磨当渡船,帮助解放大军抢渡黄河,运送军用物资。当时,王震将军就在清真寺西侧村民院内办公住宿,召集会议,谋军政大计,指挥兵团,抢渡黄河,并建立了地方政权,使循化成为解放青海,建立县级政府的第一个县份。

  阿麻岔古城堡 是一座古代军事城堡,位于循化县清水乡黄河北岸阿麻岔沟口东侧高台处,距离县城6公里。从出土的文物古迹和城墙遗迹分析,始建于汉代,距今约有2000年的历史。如今虽城倒墙塌,遗迹尚存。阿麻岔古城堡东西北三面用土夯成城墙,南临黄河无城墙。城墙东西宽100米,南北长130米城墙宽7米,高1.58米,东西各有一门。这座古城,同古什群峡口古城堡是姐妹城,是积石峡西口桥头堡之一,是驻兵屯守的军事桥头堡。

名胜景观

  循化地区景观有老八景和新八景之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二者共有。老八景随着时光流逝与变迁,除笔架旭日外今已荡然无存。

  新八景有:狐峡禹斧、积石耸翠、天池秀色、白驼映泉、班禅故居、五山池奇观、喜饶纪念堂、尕楞松涛。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

  清水湾 黄河清水湾风景区,俗称“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其背依小积石山,南临滔滔黄河水,地势十分险要,这里气候温和,光照时间长,春、夏、秋时节步入该区,四周绿树成荫,草木丛生,鸟语花香,颇有“世外桃源”之情趣,周边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广为分布。小积石山鲜红色的岩石山体,峥嵘挺拔,姿态不凡,山岩有的象宝塔,有的象堡垒,有的象挺立的雄鸡,红岩峥嵘,碧水映辉,丹霞景色十分瑰丽。附近山脚下有一万丈深渊,形似夹缝,人在其中,荫天蔽日,仰望天空,只见“弯月”状,让人仿佛置于人间仙境。其来历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据说是一位藏族活佛谢吉央贡修炼的地方,不失为一大人文景观。对面,河中间为清水湾“宝岛”景点,其四面环水,是黄河河床在县境段唯一裸露于地表的部分,“岛”上尽是形似各异,鹅卵大小的黄河石,春夏时节,绿草覆石,野花遍地,各种飞鸟栖息在“岛”中,远远望去仿佛一块七色花布在河中漂浮,每当周末或节假日,到此处扎帐住宿、游泳、垂钓、宰牲野炊、寻找奇石者络绎不绝。近期,为满足游客休闲乐趣,将计划在此处建一缆车,让游客从对岸飞越黄河,直达岛中,更具无限探险乐趣。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骆驼泉

  骆驼泉,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境内,距离县城5公里,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集游览观光、体验民俗为一体的旅游景点。骆驼泉是撒拉族之乡传说中的一处圣迹。因一峰神奇的白骆驼,载负着撒拉族沉重历史,自中亚撒马尔罕至此卧泉化有白石而得名。泉水澄澈清亮,汨汨流淌,四季不断。在这里广泛流传着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东迁至此的悲壮的历史故事,相传,在撒马尔罕有一个小部落,为首的头人是兄弟俩,名叫尕勒莽和阿合莽,在群众中威望很高,因受到当地统治者的忌恨和迫害,于是他们率领同族的18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一部《古兰经》离开撒马尔罕向东寻找新的乐土,路上他们经天山,过嘉峪关,绕河西走廊,渡黄河,来到循化境内。经夕昌沟,越孟达山上了乌土斯山。这时天色已黑,苍茫中走失了白骆驼。第二天,他们在街子东面的沙子坡下发现一眼清泉,走失的骆驼卧在水中,已化为白石。他们试量了当地的水土,与故乡的水土完全相同,于是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历经艰辛的骆驼安祥地静卧在泉水之中,与他们日夜相伴,便将这个清泉起名为“骆驼泉”。

  岗察草原 位于循化县岗察乡。草原面积广阔,植被保护良好,与黄南州著名的旅游景点隆务大寺及麦秀林区风光互为映衬,连成一线。每年夏季是岗察草原的黄金时节。

  古什群峡 又叫公伯峡,因黄河上游南岸悬崖处建有一座“拱北”而得名。古什群峡两山对峙,崇山峻岭,高耸入云,陡壁如削,荫天蔽日,形势十分险要。黄河入峡后,因河道狭窄,河中礁石暗伏,滚滚河水飞湍造漩,咆哮而下,登顶观景,蔚为壮观,十分险绝。循化古八景中有“什群急湍”。古什群峡出口处河岸仅宽十余丈,自古以来为天然架桥之处。峡口南岸有废古城遗址两处,为汉代修建的军事桥头堡和积石峡阿麻岔古城同时代建筑。峡口为国家规划的黄河上游第四个梯级电站,现已建设完成,库容量为6.2亿立方米。

  循化伊麻目黄河大桥 为立墩永久式桥梁,位于循化县城西7公里伊麻目村北。大桥全长277.26米,桥孔17个,其中孔径10米的2个,15米的15个,净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桥墩结构为钻孔灌注桩双柱式墩台,桩直径0.9米,桩深有15米、23.32米、24.03米3种。于1970年建成,同年10月28日通车。

  黄河积石吊桥 位于循化县城北1公里。1978年6月24日动工,1979年12月建成。桥身用悬挂钢索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全长140米,净宽5米,是沟通加入、新村、波浪滩的要道之一。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

  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地处黄河在青海出境处的南北两岸。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孟达森林经营管理所,1962年该为孟达林场,1980年建立了孟达省级自然保护区,并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孟达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以保护孟达林区丰富、独特的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为宗旨,是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全民事业型的自然保护区。

  夕春瀑布 又称安岗瀑布,位于循化道帏乡夕春村北山沟内,离县城约22公里。瀑布宽9米有余,落差达40米。岩壁陡峭、岩石突兀,形似雄狮仙女,千姿百态,这座山称为仙女山,相传是财神赞巴拉的宫殿,此水即为财神恩赐于天下苍生之水。瀑布四周,有泉眼几处,功效具多,能治眼疾、胃病、节关炎等病症,每年六月份各地患者、前来取水淋浴,络绎不绝。此地之幽,深得宗嘎达杰活佛的欣赏,他曾力图在此建一寺院,未几而逝,只留下几处遗迹;后有喜饶嘉措大师欲将道帏十二座寺院集建在这里,也未能如愿。

  五山池 又名雾山池、雾山仙池,达里加天池,藏语称达里加措。位于循化道帏乡南达里加山主峰之地东南,侧距县城东南约52公里。地处达里加山主峰东南侧。冬季冰雪覆盖,夏日云雾缭绕。池呈圆形,周长485米,水面积1.86公顷(合28亩),水深约10米左右。蓄水量约10万立方米。池水渗漏池外。

人物

  •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1938年2月3日—1989年1月28日),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幼名官保慈丹或译贡布慈丹。青海循化人。1937年第九世班禅圆寂,1941年班禅湛布会议厅指认官保慈丹可能为转世灵童,1944年由拉卜楞寺活佛计美赤来嘉措主持辨认仪式,确认其为唯一灵童,授法名确吉坚赞。迎往青海塔尔寺供养,受经院教育。1949年10月致电毛泽东主席及朱德总司令,表示拥护中央人民政府。1951年4月到北京,参与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5月29日发表声明,拥护谈判达成协议。致电达赖喇嘛·丹增嘉措,表示愿与之团结合作,共商国是。翌年于拉萨布达拉宫会见达赖喇嘛。1956年4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任第一副主任委员,后任代主任委员。多次赴藏、川、青、甘地区视察并摩顶讲经,1989年1月28日圆寂于日喀则。著作有《菩提道次第广论简释》、《双身喜金刚生、圆次第》。
  • 喜饶嘉措(1883一1968),藏族学者,爱国人士,藏传佛教领袖人物之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乡贺庄村人。幼年在道帕寺出家,后在拉卡楞寺学经,l904年到拉萨哲蚌寺研习佛经。1915年荣获藏传佛教最高学位一拉萨三大寺“拉然巴”格西学位。同年受十三世达赖之命,主持校勘大藏经《甘珠尔》部和《布敦仁钦》,1937年应国立中央、北平、清华、武汉、中山大学之聘,担任西藏文化讲座讲师。1945年任国民代表大会代表,1947年任蒙藏委员会副委员长。1949年后,曾担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文教委员会主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并先后当选为青海省第一、二、三届人代会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一、二、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省三届政协常委,1953年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1955年8月任中国佛协会长,1956年9月任中国佛学院院长。对佛学和藏族文化研究有极高造诣,著作颇丰,著有《喜饶嘉措佛学论文集》,1968年11月1日在文革中含冤去世。
  • 邓春兰(1898-1982年),出生于循化县道帏乡起台堡村。1919年“五四”运动进入高潮,邓春兰于5月19日给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寄信一封,明确提出“解除大学女禁、国立大学增设女生席”的主张,并要求首先入学。“以为全国女子开一先例”。并投书报界。呼吁大学解除女禁。8月3日,北京《晨报》发表《邓春兰女士来书请大学解除女禁》的报道,为女性进入高等学府制造了空前的舆论,在全国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年甘肃省破天荒录取了邓春兰等六名成绩优秀的女生进京求学。1920年2月,邓春兰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成为中国首批与男生同校的女大学生。1922年,邓春兰回到兰州,在省立女子师范任教,在中共甘肃特别支部负责宣侠父、银清泉等人主持下主办《妇女之声》杂志,积极参加了在中央甘肃特别支部领导下的进步青年组织的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