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德昂族女子
德昂族男子
56朵“民族体育之花”:依翁,德昂族(云南),来源: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

  德昂族汉语拼音:De'ang Zu;英语:the De'ang nationality),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乡、勐嘎镇、五岔路、遮放镇、中山乡、芒市镇),瑞丽市(畹町镇、户育乡、勐秀乡、勐卯镇),盈江县(新城乡、旧城镇),陇川县(章凤镇、景罕镇),梁河县(河西乡、九保乡); 临沧市永德县(崇岗乡),镇康县(南伞镇、军寨乡),耿马县(勐定镇、勐简乡); 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 其中德宏州芒市三台山乡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与军赛乡是中国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德昂族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绝大多数的村寨都是和景颇族佤族汉族等族分寨杂居。德昂族旧称“崩龙族”,1985年按照本民族意愿改为德昂族(有岩石的意思)。


德昂族的主体分布在缅甸掸邦北部一带,缅甸称他们为巴朗族,德昂族在缅甸有独立的政党武装组织。近代以来,也有一部分德昂族迁移到泰国北部居住。


  德昂族由于居住分散,自称他称很多。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镇康与耿马的德昂族则自称“尼昂”或“纳昂”,此外,还有“崩龙”、“昂”、“冷”、“梁”、“布雷”、“纳安诺买”等称呼。根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上所织线条的不同色调特征,当地汉族人民分别称他们为“红崩龙”、“花崩龙”、“黑崩龙”等。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崩龙族”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德昂族是古代永昌地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据传有20多个支系,如汝昂、列别、汝买、汝波等,各个支系都有自己的自称。汉晋时的濮人、隋唐时的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是今德昂、佤、布朗等族的先民。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等王朝及唐宋时期之南诏、大理国。元以后,他们的先民又沦为傣族土司的属民。


  德昂族由于方言和服饰的差异,又分别称“红德昂”、“花德昂”、“黑德昂”等。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红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妇女剃头后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环,银项圈,宽穿蓝、黑色对襟短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下摆边沿用红、绿、黄、三色小绒球装饰。不同支系的妇女,多用裙边横织的线条颜色加以区别。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裤短而宽,头裹黑白色布,包头两端饰以各色绒球,也戴大耳环和银项圈。德昂族有纹身的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自己喜爱的图案。


  中国的德昂族大多数信仰南传佛教(小乘佛教)为主,德昂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可分为“布雷”(红崩龙)、“汝买”(黑崩龙)、“若进”(花崩龙)、“日昂”(信奉原始宗教的崩龙)四种方言。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有一部分人会傣文,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景颇语


  德昂族人民世代居住的高黎贡山怒山山脉以南的广大山区,气候属亚热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矿藏丰富,森林茂密,自然条件优厚。这里所产的龙竹,干粗梢长,直径一般在四、五寸以上,尤以镇康地区所产龙竹最负盛名,大者如柱,直径盈尺,二千年来即为著名特产,史书称之为“濮竹”。它既是建筑材料,又是家庭用具和生产工具的制作原料,肥嫩的竹笋还可食用。


  德昂族很早就在自己的土地上开田垦地,栽种水稻、旱稻、玉米、荞子、薯类以及核桃、黄麻等作物。新中国成立后还种植橡胶、紫胶、桐果、棉花、咖啡等。德昂族人民尤善种茶。住宅周围,是菜地也是果园,除各种蔬菜外,还有香蕉、黄果、芒果、菠萝蜜、番木瓜、梨及石榴等;四季都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民族历史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清代以前,有关记载把云南境内南亚语系的德昂、布朗、佤等民族统称为“濮人”、“蒲”或“蒲蛮”。“濮人”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早于阿昌、景颇等族进入这一地区,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诏、大理国,德昂族先民还在宋朝后期建立起自己的区域统治,即“金齿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濮人”汉代属永昌郡(今云南保山市),唐宋至元明时期,德昂族先民“茫施蛮”活动于澜沧江两岸。元代在今潞西地区设“茫施路军民总管府”,封阿利(传说是德昂族的头人)为土官。元代中期,“白夷”(傣族先民)迅速强盛起来,德昂族被迫逐渐向山区迁移。明代,中央政府封傣族刀姓为茫施(今芒市)长官司长官,傣族土司又封德昂族头人为“老”,以代表土司管辖德昂族人民,于是德昂族先民成了傣族土司的属民。

  从14世纪中期开始,新兴的茫施傣族土司逐渐控制了今德宏州潞西、盈江一带的德昂族地区。到了清嘉庆年间,傣族土司采取极端蛮横的手段强占了德昂人的许多田地。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塔岗瓦振臂一呼,德昂人应者云集,组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武装。他们提出了“官家不公平,杀死官家解不平”的口号,声称“不把土司杀得七零八落决不收兵”。不久,塔岗瓦就指挥起义军攻破了茫施土司衙门。土司放过法狼狈不堪地逃往永昌府向清军求援。起义军乘胜追击,一举击溃了负隅顽抗的土司武装。紧接着,他们又挫败了梁河傣族土司和西山景颇山官武装的多次进攻,从而牢牢控制住了茫施坝区。但塔岗瓦和德昂族人民一直对清朝地方政权抱有幻想,他们希望清朝官吏能出面主持公道,严惩傣族土司。这种心理为傣族土司的反扑提供了机会。时间不长,各地傣族土司武装、景颇山官武装和汉族地主武装就联手向起义军发动了猛烈的围攻。塔岗瓦带领起义军将士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由于力量悬殊太大,起义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半年多后,这一场正义的民族起义烈火最终被扑灭。这次斗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斗争极大地削弱了茫施土司的统治,在反抗封建统治者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近代以来,德昂族与景颇族等各族人民,曾共同抗击英帝国主义对我云南西部地区领土的侵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从缅甸侵入我国德宏地区,当时沦陷区的德昂族人民参加了汉、傣等各族人民组织的一支二千余人的游击队,用铜炮枪、长刀及弩弓,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多次斗争。抗战胜利后,德昂族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军队的镇压,各村组织了自卫队,经常伏击敌人,迫使他们不敢任意进村。新中国成立前夕,德昂族人民积极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围歼向云南西部逃窜的国民党军队,迎来了德昂族地区的解放。

宗教信仰

  德昂族是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德宏州以及临沧市的德昂族信仰的是严格的山地小乘佛教教派,禁止杀害或伤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与当地傣族信仰的可杀牲的小乘佛教教派有别,虽然其教义是共同的。德昂人崇拜天堂、憎恶地狱。他们认为好人死后可入天堂,还可再转化为人;坏人死后,则入地狱,受尽煎熬。因此,在德昂人生活的地方社会安定,民族和平,勤劳勤俭,蔚然成风。

  德昂族笃信佛教,寨中最好的一幢建筑物是供着佛像的奘房。多数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佛爷以及小和尚(入寺为僧的儿童)。佛爷都识傣文,诵傣文经书。他们的生活,除宗教节日群众布施外,平日由全寨人家轮流供食。各地德昂族信奉不同的教派,有的可以喂猪养鸡或杀牲,有的则严禁杀牲,甚至野兽严重危害庄稼也不许打猎;每逢宗教节日和忌日都不从事生产。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筋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寨神是德昂族村寨的保护神。德昂族把村寨附近或寨中的一棵大树视为寨神的栖息之所,每年春节举行祭祀活动。禁止砍伐寨神树,也禁止在其周围大小便。德昂族村寨还有寨心神“早务曼”,一般是用一尖形木桩立于寨子中央的沙堆上表示。寨心神也是寨子的保护神,禁止触摸,禁止在附近大小便。社神“舍猛”一般供于寨边森林中的小茅草竹楼内,以两罐清水供献。此神圣之地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也不能允许触动供物。“舍猛”周围的森林禁止砍伐。

民族服饰

德昂族服饰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表现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及其对美的追求。德昂族男子多穿蓝 、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德昂族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其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刚出来的时候,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蔑编成圈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现在的腰箍,就是由那时的篾圈发展而来的。从这个神话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失去了,腰箍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爱,也往往费尽心机,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蔑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腰箍又成了她们爱情的信物。

  此外,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

  德昂族妇女与许多南方少数民族妇女一样喜着筒裙,但不同的是她们的筒裙为彩条水波横纹长裙,它上遮乳房,下及踝骨,显得新颖大方,鲜艳夺目。不同支系的妇女筒裙的纹饰有明显的差异。自称“梁”支系的妇女筒裙上,横织红、绿、黄、黑等颜色的宽线条纹饰;自称“别列”支系的妇女的筒裙上,横织大红线条纹饰;自称“汝买”支系的妇女筒裙,则以黑线做底色,夹杂有红、白色细线条纹饰。因此,当地人们根据德昂族妇女筒裙上的线条纹饰颜色特征,分别称之为“花德昂”、“红德昂”和“黑德昂”。

文化

  德昂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学与艺术。

民间文学

  德昂族文学以口头的民间文学为主,传统的民歌、神话、传说、故事占很大比重。民歌中情歌比较发达。青年男女交往、恋爱,大都离不开以歌传情。这些情歌多属短篇即兴之作,但也有长篇悲歌,如《芦笙哀歌》。叙事长歌有叙述民族迁徙的《历史调》、描写帮工生活的《下缅甸调》等。德昂族神话以《葫芦育人》、《天王地母》神话较有代表性。前者说人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后者说人是由天上刮下的一百零二片树叶变成。而另一篇《龙女人祖》神话则说:上古时有一个仙女住在山洞里,隔三年出来一次,她被另一仙人的后代看见,二人结合,生出子女,就是德昂族的祖先。德昂族的民间故事比较丰富。影响较大的如幻想故事《青蛙和绣花姑娘》,通过怪孩子青蛙与绣花姑娘异类婚配故事,歌颂劳动者善良、忠厚的品格。生活故事《三次奇怪》深含哲理。德昂族与傣族、景颇族交错杂居,其文学作品,在风格上兼具傣族细腻与景颇族豪放的特色。此外,傣族的《娥姘与桑格》、汉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都广泛流传在德昂族人民中间。

德昂族民歌

  德昂族的民歌在庆贺丰收、过年过节、社交、赶集、串亲友或者在田野劳动时都可以唱。歌词几乎都是触景生情、随编随唱的。内容也相当广泛,古往今来,天上地下,以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等等都可以唱,都可以得到反映。就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种:

  情歌 短小精悍,易于掌握。它可以抒发感情,但不一定是爱情,多用来表达问候、赞美之意。

  劳动歌 这是进行某种劳动时,德昂族赞美劳动的歌。

  仪式歌 德昂族每从事一项较大的活动,都要举行仪式。例如结婚仪式、盖房仪式、赶摆仪式、泼水仪式等等。《仪式歌》就是在这些场合上唱的。

  求婚歌 男青年到竹楼上见姑娘时与姑娘相对唱的民歌。它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来倾诉彼此间的感情。如:“这幢竹楼我从来没到过,楼上姑娘像鲜花一朵;这里的楼梯我第一次踩,漂亮的姑娘惹我喜爱。不嫌竹朽楼烂,阿哥就常来坐:不嫌叶枯花谢,阿哥就采这一朵。”

  赞歌 德昂族人民对某一事物、事件或人物产生某种特殊的赞赏感情而唱的歌。如对家乡、生活、丰收的赞美,对伟大祖国、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歌颂。

音乐舞蹈

  德昂族的艺术,主要有音乐和舞蹈。德昂族喜好的乐器一般是象脚鼓、铓、钹、磬、葫芦笙、萧、小三弦、口弦等,多在唱歌和“串姑娘”时使用。德昂族有在重大节日中跳舞的风俗,较有代表性的是象脚鼓舞,由敲鼓,打着铓、钹的男子带头,其他男女老少跟在后面,按一定步法,手势绕圈而舞。也有男女分成两圈,男子组成外圈,女子组成内圈。由一戴草帽的男子带头击鼓,其他男子跟随,提起大裤脚,露出腿上所剌花纹,绕场欢舞。妇女组成的内圈,排头的女青年击铓锣,与击鼓男青年配合,跟随的妇女亦与男子并排而舞。

  水鼓舞 是德昂族独有的民族舞蹈,德昂语叫“嗄格楞当”,多系喜庆时举行。舞蹈时,将鼓挎在脖子上,鼓在身前,边敲边跳,大硭、大钹伴奏。鼓声深沉、庄重。可以单独跳水鼓舞,也可大家跟随水鼓节奏起舞。

  佛鼓舞 佛鼓,意为“佛”之鼓,德昂语称“耿冷牙啪拉”,是佛爷(和尚)专门保管,并经佛爷批准才能使用的鼓。用佛鼓作伴奏乐器而跳的舞,叫“佛鼓舞”。主要流传在德宏州及临沧地区镇康县的德昂族居住区。佛鼓舞以前只能在佛爷晋升或迎接外类房(缅寺)的佛等重大宗教节日时方可击鼓并表演,表演者限于男子,现在遇有重大节日,也可表演。相传在佛教传入德昂地区并产生了自己的佛爷初期,类房里每举行一次大的活动,都得由佛爷走村串寨通知百姓,后来有一个叫帕煞达的大佛爷精心制作了一种声音宏亮的鼓(与象脚鼓类似)。每当类房举行某种仪式或活动,只要击鼓,百姓听到鼓声就能应声前来。这种鼓,人们后称之为佛鼓。平时都置于类房里,举行活动时才抬出来,用毕仍放回原处。

  象脚鼓舞 德昂语称“嘎儿格冷当”,流传于梁河、陇川、盈江、镇康、保山等县的德昂族村寨中。象脚鼓是德昂族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象脚鼓舞都在“考洼”(进洼、关门节)“傲洼”(出洼、开门节)和“堆沙”等佛教节日礼仪活动时进行。此外,在“泼水节”、“烧白柴节”、“做摆”时,也跳象脚鼓舞。

  梁河象脚鼓舞,有“鸡跳舞”、“四方舞”、“脚步舞”等套路;盈江县有“公鸡打架”、“各显神通”、“蹲跳”、“对蹬”等十套。跳“四方舞”按“十”字逆时针方向行进,表现德昂族祖先由东而西迁徒时的艰辛历程;“脚步舞”是展现从播种、耕耘到收割的农事过程。舞蹈时都按一定的程序跳完所有的套路,每个套路也可单独反复表演。领舞的执鼓、镲、使者,均为男性,妇女只能尾随其后,或在外圈表演。镇康县跳象脚鼓舞的尾随舞者,可右手执毛巾随舞自然甩动,并有一二个善歌者于舞圈内,唱《大供歌》,每唱完一段都高喊“唷啦唷啦!”舞众大声呼应“讴!”陇川县章凤区跳象脚鼓舞时,击鼓领舞者,头戴直径约三尺的大草帽,男舞则提起大裤脚,露出虎、草等各种纹身花纹。

  流传于保山市坝湾乡的“八步舞”为象脚鼓舞中的一种,多在宗教和大的节日庆典活动时于佛寺前的广场进行;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围圆而舞。舞蹈风格古朴,出脚时,轻松和绵,微有屈膝;晃手时柔和地转腕,眼随手行;头眼手腰动向一致;翻身转体时迅速有力,幅度增大。

民族乐器

  德昂族的乐器有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两类:

  打击乐器 象脚鼓、鋩锣、钹、鱼磬等。象脚鼓有长象脚鼓,仅能击打一端。还有水鼓,短而粗,可挂于脖上,鼓身横于胸前,人身向后倾斜。击打时,配上大铓锣、大钹。右手持鼓槌,敲大一端,左手掌拍打小一端。鼓声音色深沉、庄重。象脚鼓、水鼓、鋩锣、钹、鱼磬多用于伴舞。

  管弦乐器 葫芦笙、三弦、笛、响篾等。

  (1)葫芦笙(吹管乐):由葫芦和细短竹管组成。一个芦笙有三个竹管,每个竹管内装很薄“小舌”片。每管正面凿七个孔,背凿二孔,管长30厘米。

  (2)笛(吹奏乐):用竹管制作。正面有7个孔,背有2个孔。内装簧舌。

  (3)箫(吹奏乐):用竹管制作。箫管上有5个孔,下有2个孔;另有一孔用竹薄膜贴之。

  (4)响篾(口弦):用薄竹筒制作。口弦中贴有很小的竹舌片,长约3厘米。演奏时横于口唇,用手拨动舌片,以口腔大小来控制音调高低,弹出的音色细腻而优美。

民间艺术

  图案雕刻是德昂族民间艺术的另一表现形式,在腰箍、耳坠、银手镯等装饰品及银烟盒、衣服等生活用品上雕刻绘制的图案多是对称的双鸟、双虎、花草之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佛寺里,挂枋、板壁上常见有浮雕,图案多为“二龙戏珠”、“双风朝阳”之类,雕刻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风俗习惯

婚姻习俗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一定自主权。本民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可以联姻。男青年到十四五岁时开始串姑娘,晚上他们到女青年家门外吹芦笙,引出姑娘来谈恋爱。双方建立感情后,互赠手镯、腰箍、项圈、篾箩、织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后再请寨中老人往女家说媒。

  德昂族盛行的“毫味尼别”(串姑娘)制度,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男青年头头“叟包脑”带领一群小伙子去串一群小姑娘,集体对歌,一般多在婚礼晚上或节日活动中进行;另一种是小伙子单独“串姑娘”,一般是当夜幕降临时,小伙子携带芦笙或萧到所选定的姑娘家的竹楼后门,轻吹芦笙,以作试探。若姑娘有意,就把小伙子请进家,此时,女方的父母兄弟皆要回避,之后男女即对唱情歌小调,互相倾吐衷情。经过一段时期的恋爱后,若双方情投意合,愿意结为终身伴侣,小伙子就赠给姑娘一包茶叶或其他礼物。姑娘将茶叶挂于床头,父母也就知道女儿有了对象。如果同意女儿婚事,即将茶叶取下,否则,便叫女儿将茶叶退回。同时,小伙子也把找到对象之事告诉父母,父母即在本村内物色两位有声望的老人去说媒。只要女方同意了,家长一般是不反对的,他们认为姑娘爱着人了,不同意是不好的,至于女婿是不是称心如意,那是女儿命定的,父母无能为力。倘若女方父母反对,姑娘可自行到男家同居。

  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聘礼,德昂族称为“奶水钱”,习惯上不给是不行的。数量根据男家经济情况决定。娶亲时还要给女家一二百斤肉,一定数量的茶叶、砂基、芦子、草烟、盐巴和鸡蛋。若姑娘属外寨,还要给寨里送些谷子。新媳妇接到家,要宴客三天,请全寨人来进餐,客人送些烟草、蔬菜和木柴作为礼物。

  “串姑娘” 德昂族青年男女最重要的恋爱方式也是“串姑娘”。最初,串姑娘是在傍晚进行。届时,小伙子到意中人家附近唱山歌吹芦笙,暗递情意。如果姑娘对此无动于衷,则表示拒绝。如果姑娘与小伙子搭话或对歌,则表示姑娘喜欢小伙子且愿意和小伙子恋爱,并把小伙子迎进家中的客房里。

  小伙子如果是从较远的地方来,姑娘会更加热情地招待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男女双方感情渐深,便会互赠心爱的礼品,私下订婚。男方赠送女方的礼物一般有手镯、腰箍、项圈、篾萝等;女子回赠的一般都是自己精心缝织的挂包 织锦之类。

  斩鸡头定终身 德昂族青年男女订下终身后,小伙子便告诉父母,由父母或请亲友到女方家求亲。 女家同意后,小伙子的父母及亲友数人去女方家喝定亲酒。喝定亲酒前,必须杀一只鸡,还要把鸡头当众斩掉,以示双方今后一定不反悔。

  伤心调 德昂族新娘出嫁的前一夜,村里的男女青年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新娘家里的火塘边谈笑。 入座时,青年人坐在靠近火塘的地方,少男少女们只能坐或站在青年人的后面,即离火塘较远的地方。人们坐定以后,新娘或新娘的女友便将装有草烟、石灰、沙棘、芦子等的烟盒请客人嚼烟。大家一边嚼烟一边谈笑,新娘向大家诉说临别的心情并祝愿伙伴们生活美满,客人们也衷心祝愿新娘婚姻美满,生活幸福。这时候,小伙子们为了表示同情新娘的惜别心情,取出随身携带的芦笙合奏"伤心调"。过一段时间再由演奏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独奏。"伤心调"委婉动人,带有浓厚的哀伤情调。他们就是这样,以这样的哀伤情调作为礼物送给即将远嫁他乡的新娘的礼物。

  结婚拜佛寺 德昂人的结婚仪式比较简单,结婚时,男方请两位妇女和两位姑娘去接新娘。接回来新娘后,新郎便领着新娘去给本寨的老人叩头,随后夫妻双双去到佛寺拜佛,请佛爷为他们念经,并把带去的礼物和钱敬奉给佛寺。至此,仪式便告结束。然后宴请客人三天,第一天宴请村寨长老头人,第二天宴请所有亲戚,第三天宴请本村寨的年轻人和好友。

丧葬习俗

  德昂族一般行土葬,凶死者则行火葬。对正常死亡者,先停尸于房内,并将房中间的篱墙拆掉。尸体头朝东停于火塘右方,横放,用艾叶浸水浴尸,剃光头发,穿上新装。然后将尸体放于棺内,用白线或红线栓在死者的两个拇指、膝盖上。其目的是使死者的灵魂不得返回家中。还要在死者嘴里放碎银,作为死者的摆渡费。女尸放入棺内,取脸朝天式;男尸则脸朝地。装棺后,鸣枪通知诸亲友。这时,解除所栓的线,将手平伸。通常停棺3日,并请和尚念经超度。出殡时,棺木从东方抬出,棺尾部朝前,沿途撒草烟以示请诸鬼开路。由老人念咒经,大意是指给死者道路,不要再回家里、寨里作乱。葬法是在选定地点挖一长方形穴,以系在棺木两端的四根绳索把棺木轻放入穴内,放正后,砍断绳子和抬棺用的竹担,丢入穴中,然后掩土,不垒坟。埋葬时要取头东脚西位,不得面向本寨。葬后7天,要超度此魂。此后,不再认坟,也不上坟。各村均有一块公共坟地,德昂语称为“纳温”,不分等级、姓氏或家族,凡本村成员皆可葬入。德昂族还认为,灵魂有善恶,灵魂作祟导致凶死,所以对非正常死亡者行火葬,而且不得葬入公共墓地。

敬牛习俗

  每逢秋收时节,梁河县德昂山寨的寨民就会将第一碗香喷喷的新米饭先送给牛吃。尤其是翁妪们来到自家的牛厩前一边亲热地抚着牛头,一边把一碗新米饭端给牛,好像在说:“我的老伙计,你辛苦了,快吃新米饭吧。”

  传说很久以前,德昂山上有两兄弟,父母都先后去世了,只留下几亩山地和一头老牛。哥哥好吃懒做,弟弟阿南勤劳善良。有一天,阿南在地里干活,干得又累又饿。这时,老牛突然开口对他说:“阿南,你哥哥在家里正烤牛干巴吃呢,你快回去吧。”阿南听了老牛的话,拔脚就跑回家,果真见哥哥在吃牛干巴。阿南又气又恨,就和哥哥分了家,房屋和田都归给哥哥,他只要了那条老牛。阿南牵着老牛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下来,准备开荒种地过日子。山洞外有一塘清澈的湖水,人们叫它仙女湖。一天,天上的七位仙女真的就飘落在湖里洗澡。老牛在一旁看见了美丽非凡的仙女,心里想让阿南娶一个仙女作妻子,便悄悄把一个仙女的衣裙藏起来了。夕阳西下,仙女们穿上衣裙飞回天宫去了,留下的那个仙女找不见衣裙着急地哭了。老牛走近她劝说:“天宫虽然富丽堂皇,但是听说很寂寞。这里有一个英俊而勤劳的青年,如果你愿意留在这里跟他生活在一起,他一定会给你带来幸福和欢乐。”她是七仙女名叫扎兰,在老牛热情诚恳的撮合下,她高高兴兴地和阿南成了家,生了孩子,小日子过得比山崖上的蜂蜜还要甜,可是有一天,抱着孩子的扎兰无意中发现了丢失的衣裙,她刚穿起衣裙就飘然离地,飞回天宫去了,从此天帝不许扎兰重返人间。老牛来到天宫央求:“天帝呀,为了让阿南和孩子过得好些,请施给他们一点五谷的种子吧。”天帝最终被老牛的好心所感动,给他们五谷的种子吧。”此后,德昂族学会了种庄稼。人们都说这是老牛给德昂族造的福,所以每年秋收之后,第一碗新米饭要先给牛吃。

食俗

日常食俗

  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包谷和薯类。均以蒸焖而食,擅长制作各种粮食制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汤圆等。蔬菜种类繁多,竹笋是四季不断的蔬菜之一,除鲜吃外,多加工成酸笋或干笋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习惯于在煮炖时配酸笋,煮成又酸又(火+巴)的酸(火+巴)菜,或加油、豆豉、盐成杂熬菜。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调味。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风味的腌菜、腐卤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见的小菜。

  德昂族种茶历史悠久,茶在德昂族民间不仅是常备的饮料,也是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外出必须砍一段楠竹,削个斜口,放入茶叶注入泉水,用火烧开饮用,别具香味。德昂族也饮酸茶,又称湿茶,古称谷茶或沽茶。制酸茶时在茶叶中加少许槟榔,放入大竹筒中压实,密封筒口,存放一至两个月发酵后取出,入嘴细嚼,味酸涩,能生津解渴,并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

  德昂族民间制陶和使用竹编制品历史悠久,所有炊餐用具,大都是自制的陶器和竹器。

节日、祭祀、礼仪食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在绝大多数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一直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直至1950年后,这些情况才有所改变。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如:泼水、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节日,都要敬佛。在开门节时有寺庙的村寨要进行“格听祭”(庆祝丰收,喜尝新米之意),要从傣历12月13日开始准备,有舂新米、煮新饭、做年糕等活动,并要选出两块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即专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开祭,要由本寨里的能工巧匠用竹篾做成小房(傣语称格听),内装年糕,由众人抬着小竹房到寺庙朝拜。烧白柴这天,各家要杀鸡备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还要制作各式糯米糕点,用芭蕉叶包好,蒸熟并随身携带相互赠送,相互品尝各家的风味,新婚夫妻要带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头人和长辈家中告拜。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饮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竹筒米酒。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祭日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精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在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订婚仪式上要斩鸡头,如果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双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赞同这门亲事,就不许杀鸡。举行婚礼通常要进行3天,3天之内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贺喜,由新郎新娘的双方家长宴请,并伴以对歌,彻夜不眠。

典型食品

  主要有:竹筒捣菜、拌挑手鱼、姜叶炖鱼等。

茶俗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他们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再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由于这种茶非常浓厚,所以一般人喝了极易兴奋,夜晚会彻夜难眠。而德昂人因经常饮用,却喝上了瘾,只要一日不喝,便会手脚酸软,四肢无力。相反,如果在劳累之时煮一罐浓茶,喝上几口,便立刻心高气爽,精神倍增。

  茶不仅是德昂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几乎时时、事事都离不开茶。德昂人讲究“茶到意到”,宾客临门,必先煨茶相待;走亲访友和托媒求婚时,必以茶为见面礼;若有喜事需邀请亲朋光临,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便成了“请柬”;如两人产生矛盾时,有过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对方的谅解。可见,茶的作用是其他钱物无法替代的。

  由于茶叶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致使茶叶的消费量很大,因此德昂族人民家家户户都习惯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栽上一些茶树。德昂人好饮浓茶,善于种茶,因而被周围的民族称为“古老的茶农”。

民间体育

  德昂族人们酷爱体育运动,射弩、打铜炮枪和泥弹弓是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德昂族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卫武器,也是一种狩猎工具,因此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德昂族的泥弹弓是猎鸟工具,形状略似弓,制作也较为简单,用一竹片绷上麻线或牛筋作弦,弦的中部用篾编一小方框,用来安放泥土搓成的圆形泥弹丸。

  武术在德昂族人们中间较为流行。德昂族武术除拳术外有棍、刀、剑、叉、勾镰。拳术有梅花拳、四门拳、白昼拳、簸箕拳、左拳、狗拳等;棍有德昂棍、十二步棍;刀有单刀、十二动双刀、十七步刀。拳术和器械具有防守严密、出击利索,坚韧勇猛的特点。梅花拳始于明朝末年,因在半米高、大碗口粗的梅花桩上练习拳脚,故称梅花拳,此拳一直沿袭至今。左拳是德昂族的看家拳之一,拳路灵活多变,迎战对手时,最后都以左手出击的绝招取胜,故德昂族有左手定乾坤之说。

民居

  在住室方面,德昂族以竹楼著称。长期以来,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镇康地区是由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屋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边为各家庭的住室,间壁而居,各有火塘。这样的竹楼较大,有的占地400多平方米,现在,这种大竹楼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式,具有对称、和谐、严谨、庄严的美学特征。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关于它的来源,德昂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故事: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给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晴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传统节日

  德昂族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

  泼水节 当地人称“浇花水”,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时间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节日一共有三天。仪式开始这天,德昂群众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背上从井里打来的清水,带上自己准备好的各种食物,手捧一束束鲜花,汇集到本寨的佛寺(奘房)去过节。仪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并致祝词。致罢祝词,男青年们敲响了象脚鼓,跳起了象脚鼓舞。女青年合着鼓声,跳起了“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举过顶,依次往雕龙画经的水槽里倒水,为象征佛祖化身的佛像冲浴,意即缅怀先辈的恩德,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其间,人们还提着空竹筒,争先恐后地去接从佛像上淌下来的水,或喝进肚,或洗脸洗手,以示避开病魔,来年吉祥。泼水首仪过后,人们开始将所带食物置于供盘上,供于佛像前,齐声朗诵祭词,然后让参加泼水节的人们品尝。以上仪式过后,人们便以象脚鼓队为前导,排成长队,翻山越岭,来到井边、泉边、河边取水,以取水来欢度自己的节日。其间,每取一次水,都要举行取水仪式和供物仪式。还要举行传烟和对歌的仪式。取水的程序有一定的规矩。第一天只能分别在寨边的井里取水,第二天到山箐里的泉水边取,第三天再到河边取水,先近后远。意即要靠自己的双手开发水源,不要等待大自然的恩赐。泼水有着严格的规定,第一天只能先向佛像浇水,再为佛爷、和尚洗手,不能浇到身上。群众之间更不能相互泼水。第二天一早,男女青年或小孩,提着竹水筒,分别到长老们的家中,为他们洗手、洗脸,意即感谢他们所作的奉献,预祝他们健康长寿。从第三天开始才以花束着水洒在对方身上的方式,相互浇水,而浇水的主要对象又是新婚夫妇,意即祝贺他们和睦相处,永远幸福。浇水时,新婚夫妇不得随意拒绝或反抗,否则,将会被人们视为不懂规矩的人。

  关门节 德昂语称“进洼”。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六月中旬)始,为期3个月。关门节是农业生产最忙的时候,它要求青年男女们自我约束,集中精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即关起爱情、婚姻之门,节日期间不准谈情说爱,不准男娶女嫁,也不准僧侣们到村寨中留宿,他们要净居佛寺,专心念经,提高德性。关门节中的前3天,众人到佛寺赕佛,不下地劳动,青年男女们则集中在一起唱“别杆柴”(德昂族民歌),跳舞。3天过后,每7天众人都要用花、香、烛等小供一次佛,第八天要到佛寺去祭佛,听佛爷诵经,祈祷佛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开门节 德昂语称“出洼”,是在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九月)举行,为关门节最后一天,节期3天。开门节即启开爱情婚姻之门。这时,农忙已经结束。头天,德昂村寨举行宗教仪式,庆祝粮食丰收。次日未婚少女都要到佛寺烧香敬佛,感谢佛爷开禁爱情婚姻之门。最后一日早晨,青年男女们要听佛爷讲经布道,而后当地群众进行赶摆(集市)和赕佛。

  做摆 也就是做大贡,又称“赶摆”,一般在农历二、三月份农闲时间里择日举行。做摆是以村寨为单位。在做摆前,村寨里要事先准备好粮食、经费和黄牛、肉等用品,以便为远近其他寨子赶来参加者提供食宿。头一天为迎佛,次日拜佛后,众人听佛爷讲经。最后一日,客人离开,寨子里的人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据说做摆可以使本村寨群众清洁平安,免遭灾祸,并能驱鬼邪。

  烧白柴 德昂语称“孔通”,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晚举行。所谓白柴就是一种无皮、表层为白色的树木。节日之前,德昂村寨派人上山砍白柴,按“井”字形状架在村寨附近。节日当天晚上,吃完晚饭,众人到佛寺将佛像“请”到白柴堆旁,点燃白柴堆,村寨中的人们都围坐在火堆旁烤火,寺院中的僧侣当夜也要参加烧白柴,为大家诵经祈祷,愿佛保佑德昂人吉祥如意;众人待到柴堆烧尽,才将佛像抬回寺院,各自散去。次日,由佛寺里的佛爷将炭灰置于土罐中,供于神坛,以示给佛祖取暖。

  谷魂节 又叫祭谷魂、祭谷娘,是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的祭祀性节日,于每年谷物种植收割的过程中分别举行。德昂族认为谷物上附有谷魂,为确保谷物丰收,在谷物的种植收割期间顿多次祭祀谷魂。农历四、五月间全寨土地耕作完毕时,全寨人敲锣打鼓,去各家地里撒谷种。届时,先在地里念经,再由妇女们喊叫谷魂守好庄稼。然后主客一同在地里野餐。薅草季节时,全寨各家带着炊具和米、蔬菜、糯米粑和芭蕉等供品,由和尚和家长念经,请老谷魂及十四个子女到老人床头的竹箩内受供。以后每月逢十三、十五、三十日的早晨,要在篮内供菜饭。打谷时,妇女们提酒肉、饭菜到谷地设供,请谷魂起床、洗脸,吃鱼肉、喝蜂蜜、吃糖和芭蕉等供品。祭毕,妇女们将谷草抛在谷场,并拣几粒新谷于谷箩中,箩上还放一装谷魂的竹制小房。接着,人们背着谷魂回家,一路不断呼喊。待到便放声喊着:“谷魂归来,这是你的家。”而后,老人接过竹箩置于囤上,供每日早晚祭祀。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精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中国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且经过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另外,还有尚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中国未识别民族)。根据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六大语系: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 :




(一)主体讲汉藏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门巴族羌族普米族纳西族珞巴族僜人景颇族阿昌族独龙族怒族彝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白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畲族等民族。




(二)主体讲壮侗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黎族等民族。


(三)主体讲南亚语系的少数民族有:京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族。


(四)主体讲南岛语系的少数民族有:高山族等民族。 (包括泰雅语赛德克语邹语卡那卡那富语沙阿鲁阿语排湾语阿美语布农语鲁凯语卑南语赛夏语邵语噶玛兰语巴则海语雅美语等语言)


(五)主体讲阿尔泰语系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撒拉族裕固族蒙古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


(六)主体讲印欧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