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大峡谷景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恩施大峡谷景区

恩施大峡谷景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地处湘、渝、鄂三省交界处,是清江流域最美丽的一段,被专家赞誉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峡谷全长108千米,面积达300平方千米。恩施大峡谷距恩施市区49公里,距利川市区39公里。

恩施大峡谷有清江升白云、绝壁环峰丛、天桥连洞群、暗河接飞瀑、天坑配地缝五大奇观。

恩施大峡谷已开放七星寨和云龙地缝两大核心景区,总面积35.2平方千米,天坑、地缝、绝壁、峰丛、岩柱群、溶洞、暗河等地质景观一应俱全,被称为“喀斯特地形地貌天然博物馆”,拥有众多旅游资源。

2015年7月,恩施大峡谷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大楼门峰丛,总体形态类似于张家界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但其组成岩石为石灰岩。放眼望去,数十座石灰岩石峰石柱,嶙峋挺拔,密集广布,形成浩瀚的石柱式峰林。
小楼门峰丛,三叠系灰岩经风化、溶蚀、崩塌形成洼地峰林地貌,由几根单体岩柱及孤峰组成,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壮观、雄伟、秀丽。

历史

母系社会时期,为盐水女神领地,后被廪君打败,属于廪君的统治。

5千万年前,形云龙地缝,从地缝顶部到地缝底部的地层主要为形成于2.1-2.9亿年间、跨二叠与三叠纪的灰岩。

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翌日成立恩施县人民政府。

1982年4月30日,原县城及郊区168平方千米范围成立恩施市,实行县市分治。

1984年1月,撤销恩施县,将其行政区域全部并入恩施市。50多年以来,恩施市(县)一直是恩施专署、恩施地区行署驻地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2007年10月,建造绝壁长廊,又叫“绝壁栈道”,全长488米,118个台阶。

由湖北恩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山水实景音乐剧场,总投资2.06亿元,占地面积240多亩,总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实景剧场,山水实景音乐剧《龙船调》。

2012年,恩施大峡谷启动创建国家5A景区。

2015年7月,恩施大峡谷正式建设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地理环境

恩施大峡谷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是清江大峡谷中的一段。峡谷全长108千米,总面积300多平方千米。武陵山脉余支从东南部蜿蜒入境,西有大娄山山脉向北延伸,北有巫山余脉环绕。

地势地貌

恩施大峡谷西北及南部两翼高,近似山原地貌,平均海拔800余米;西南及东北大部分地区海拔900米左右,有较大的山间坝槽坐落其间;中部地区丘陵起伏,由于地层下陷,形成陷落盆地,比较开阔,平均海拔500米左右。

恩施大峡谷区域上主要地层为震旦纪(Z)—三叠纪(T)地层,反映出古地质时期沉积的陆棚陆表海、包括宽广的滨岸或碳酸盐台地和浅海陆棚海组成的古地理环境。广泛的碳酸岩沉积为后来的岩溶作用和岩溶景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恩施市的西北部有巫山山脉环绕边境;东南部有武陵山脉余支沿东北方向展布全境;中部为局部断陷盆地,总的地势是西北、西南两翼高,中部低。

山岭多西南—东北走向,河流与山脉走向大体一致。境内崇山峻岭,山峦逶迤,河谷多成深峡,多急流瀑布;喀斯特地形发育,山体多见为馒头状的溶丘,其总体岩溶环境为丘丛和峰丛洼地地貌类型。

清江两岸70%的地段为喀斯特地貌。

气候

恩施大峡谷属温带季风气候,夏无酷热,冬少严寒,日光充足,四季分明。峡谷境光、热、水的再分配,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气候和丰富多彩的气候资源,呈现出垂直气候的分带性和局地气候的特殊性。主要特征是温度随地势的增高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增大,气候与地势具有立体相关性。全市年平均气温16℃左右,无霜期282天,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相对湿度82%。年降雨量1400-1500毫米,其中66%以上集中于五至八月,日降雨量极值达227.5毫米,七月中旬至八月上旬常出现伏旱。峡谷内低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多风小,无霜期长;高山夏季温和,冬季较冷,春迟秋早,潮湿多雨;高山无霜期短,冷凉湿润,特别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地带,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多雾寒冷。高低冷暖悬殊,差异明显,每年春季。

水文

恩施大峡谷水资源丰富,河床落差大,径流量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山河交错,高低悬殊。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恩施大峡谷拥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水杉、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钟萼木、莼菜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属第三纪孑遗古老植物,紫油厚朴是我国珍贵中药材和珍稀保护植物,在2000年3月被国家科技部列为GAP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动物资源

恩施大峡谷动物种类较多,脊椎动物32目、89科、350余种;哺乳动物有8目、20科、60种左右;爬行动物7科、25种以上;两栖动物5科20种;无脊椎动物130多种。

矿产资源

恩施大峡谷矿产资源达126种,特别是拥有世界最大的硒矿床,有“世界硒都”的美称。

景点

恩施大峡谷有清江升白云、绝壁环峰丛、天桥连洞群、暗河接飞瀑(或暗河配竖井)、天坑配地缝(或地缝接飞瀑)五大奇观。

清江升白云,与大多数名山的云海显得闲散无序不同的是,恩施大峡谷的沐抚峡谷里从清江上升起的云海像一条腾飞的巨龙,蜿蜒曲折,延绵百里。

绝壁环峰丛,喀斯特地貌一般情形是有绝壁者无峰丛,有峰丛者无绝壁,沐抚大峡谷不仅兼而有之,而且面积大、品位高。有四面绝壁凹陷于丛峰之中的,也有四面绝壁突出似凌架于丛峰之上的,世界上尚未发现类似奇景。

天桥连洞群,洞穴群落是大峡谷中又一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大峡谷沿线有大小洞穴200余个。如板桥的热云洞,有石壁相隔形成两个洞口,一洞通热风,一洞出冷风,冷热交融烟雾缭绕;而且洞内的大厅可容纳数万人;更有天桥匹配,水天相谐、人物相映,犹如仙境。

地缝接飞瀑,大峡谷内的云龙河地缝全长7.5千米,最深达75米,地缝怪石遍布,五彩斑斓,古木苍翠,碧流潺潺,尤其是地缝两岸的数条飞瀑流泉,令人震撼而神怡。

暗河配竖井,中法探险队历经十年考察宣布,奉节龙桥河至恩施大峡谷的地下暗河全长50千米,为世界之最。仅暗河之上的竖井就有108个,形似著名的新疆坎儿井,非常壮观和罕见。

七星寨绝壁

绝壁长廊

绝壁长廊,又叫“绝壁栈道”,始建于2007年10月,全长488米,118个台阶。位于海拔1700余米、净高差300余米之绝壁山腰间,由曙光控股集团承建,历时一年零八个月。该工程既汲取了巴蜀古栈道营造法,又结合现代钢筋砼施工之先进工艺,科学安全,大气壮观,凝聚着当代开发创业者的勇气与智慧。沿栈道游览,一路可以欣赏武陵风光。该栈道共有七道弯八道拐,寓意是:路七弯八拐,心始终如一。歌曰:北斗七星有七斗(dǒu),绝壁栈道有七抖(dǒu);经过一番惊吓后,人生道路手拉手。

一炷香

一炷香

“一炷香”高约150余米,最小直径只有4米,此地的岩石的抗压强度是800千克每立方厘米,它风吹不倒,雨打不动,傲立群峰之中千万年,守护着这片神秘的土地。相传,这根石柱是天神送给当地百姓的一根难香,如遇灾难将他点燃,天神看到寥寥青烟,就会下凡来救苦救难,所以当地百姓称它为“难香”,这难香又长又细,晴空万里时,一朵白云叠在峰顶,远远看去就像天上的香火,宛若仙境;阴雨天气时,升起的一层薄雾,就像一缕青纱,将它打扮得若隐若现,妩媚动人。从地质学上讲,由于长江水系、清江水系长期交错的影响,不断地侵蚀,不断地冲刷,才形成如今陡峭的石柱,由于保存极度困难,所以地球上类似细长的石柱并不多见,而最长最大的莫过于此。

云龙地缝

云龙地缝至少形成于5千万年前,从地缝顶部到地缝底部的地层主要为形成于2.1-2.9亿年间、跨二迭与三迭纪的灰岩;全长3.6千米、平均深75米,平均宽15米,两岸陡峭,飞瀑狂泻、缝底流水潺潺,上通天水暗河,下联莽莽清江。地缝上共有7条半瀑布(有一条瀑布叫“半流瀑”,丰水期有,枯水期无,故称半条瀑布)。云龙地缝曾是云龙河的伏流段,以暗河形式沉睡地下二、三千万年,后因水流在地下强烈掏蚀,在地表不断剥蚀、致使暗河顶部坍塌,地缝才得于面世,成为恩施大峡谷一大奇观。

中国地质大学实地考证,这是世界上唯一两岸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缝。右岸为1.8-2.3亿年前形成的三迭纪地层,左岸是2.5-2.8亿年前形成的二迭纪地层。原因是:在早期地壳变动中由于断裂作用,使三迭纪地层与二迭纪地层呈断层接触,后经过山地抬升和水流沿断裂薄弱带长期下切、侵蚀,而形成深谷地缝。

山水实景音乐剧场

恩施大峡谷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场由湖北恩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2.06亿元,剧场建成在独具喀斯特地貌的大峡谷边,占地面积240多亩,总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实景剧场,演职人员多达500多位。建设了可容纳2580多名观众同时观看的观众席。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说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该剧有全世界跨度最大的开河系统—河道全长120多米,河道裂开后宽度达近10米,河道深度达到10多米,开裂后,可形成巨大的流水瀑布。该剧场还把具有土家族独特建筑风格的吊脚楼旧址完全还原到剧场村寨,并建设了一栋具有容美土司时期建筑风格的土司主楼,气势磅礴,庄严肃穆。

剧场中还建立了明清时期土家吊脚楼建筑风格的风雨廊桥式土司楼,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达2447.5平方米,跨度达近120多米,是世界上以风雨廊桥形式建立的最大土家吊脚楼建筑。内设有多个贵宾观看区。该楼建筑上采用了景观化的设计手法,将古代的亭、廊、牌坊等相互结合,与土司主楼、吊脚楼群等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群。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