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油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恭城油茶

  恭城油茶汉语拼音:Gongcheng Youcha;英语:Gongcheng Camellia),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又称打油茶,是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的一种古老传统食品。据史料记载,油茶始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解放前,油茶的内容比较单调,制作工艺也较粗放。解放后,在传统工艺和基本用料的基础上,增加了如瘦肉、猪肝、粉肠、虾仔、油果等配料,制作工艺也比较精细。目前,油茶主要有两种:甜性油茶和苦性油茶,而以苦性油茶最为兴盛。

  有关油茶文化研究者认为,“恭城油茶”完美之处体现在它独特的制作工具、制作原料和制作方法等多个方面。与其他农产品和加工产品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不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册的“恭城油茶”不仅仅对产品“油茶”做了界定,特别是对“打油茶”也做了界定,这对“恭城油茶”乘着地理标志商标的东风,作为文化产品做强、做大、做长产业具有特殊的意义。

  油茶的统—制作方法是以老叶红茶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盐加水煮沸,多数加生姜同煮,味浓而涩,涩中带辣。恭城一带还再加磨醉的花生粉,使味道多了醇厚少了涩,并因煮的时间恰到好处,使恭城油茶被举为各地油茶之冠,享誉桂北和广西各地。喝油茶不分季节,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喝。客人到来则不分早晚,随时煮好奉客,而且更为丰盛。

文化典故

传说一

  很久以前,有一个民族叫瑶族,他们住在“千家洞”,与外界很少来往,不知道朱皇帝的改革,仍然沿袭旧制煮油茶。明朝时说千家洞瑶人不交皇粮,派兵清剿千家洞瑶族。一部份瑶族逃到了恭城,其中一支瑶族八房人,人数比较多,选择了较平坦的加会一带定居下来,并带来了他们的传统美食——油茶。为什么是嘉会瑶族的油茶得到传播,因为嘉会瑶族住在茶江河边,占着交通便利,人数又多。清朝时,共和一个唐黄村就有上千户人家。在茶江上打渔的人,都要向他们交税。他们建有唐黄庙,每三年举行一次盛大的庙会,附近各族群众都来参加。庙会规定,本族人不准抢花炮,只准外来的村寨抢花炮。来参加庙会的外族人,八房人都盛情接待。喝油茶及油茶待客的习俗得以传开。

传说二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沿途百官大献殷勤,山珍海味无尽献上,吃得乾隆茶饭不思,见食生厌,众御厨顿时束手无策,恐慌不已,这时一位恭城籍的御厨忽然想起家乡的油茶之功效,就赶紧制工具,做出了一碗恭城油茶奉上御前,乾隆喝后顿时口舌生津,胃口大开。欢喜之下,御赐恭城油茶为“爽神汤”。至于乾隆皇帝为何胃口大开,那是因为恭城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之功效,是世代居住在山区的瑶民根据山地潮湿、瘴气阴重的地理环境而发明的一种保健饮品,其中的茶叶含有丰富的茶碱,起到全身调理的作用;生姜驱寒湿;大蒜消毒;花生米含有人体必需的三种微元素,能够补充能量。

其他

  恭城人喝油茶不分季节,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喝。在观音乡、三江乡等偏远的农村,仍保留着客人到来不分早晚,都要打油茶招待客人的习俗。村里人吃了晚饭没事窜门,坐到一定时候,主人就会打油茶给你喝。在冬天农活清闲时,瑶民们都爱打宵夜油茶喝。农村青年结婚,年青人在闹完洞房后,还要吵着新娘打油茶给他们喝,俗称“喝媳妇娘油茶”。到恭城瑶乡做客,有这样的习惯,在喝油茶时,瑶民将米花、炒豆之类的小吃加入碗里,喝完碗里的油茶,一定要留些小吃在碗底,以示有余不尽。在喝第一、二碗主人不发筷子,直到喝第三碗才送上筷子,所以你要喝三碗以上,只喝一两碗,主人会不高兴的。

  正宗的恭城油茶制法特别讲究,必须有专门的制作工具:一个象水瓢大小的生铁铸的带“把”的“茶锅”,一个似“7”字的木制“茶叶锤”,一个藤竹合制的“茶叶隔”。油茶的主要原料是茶叶和姜,最好的茶叶是清明、谷雨两个时节采摘的茶叶。制作时,先把适量(茶叶10-30克)茶叶放入碗中用开水浸泡5-10分钟,洗净倒于茶叶隔中滤干,加入生姜,也可放入花生米、大蒜米。然后将茶锅置于火炉上,往锅内放一点食用油,待茶锅烧烫,将备好的茶叶、生姜、花生米、大蒜米一块倒入茶锅中边炒边锤,锤炒至茶叶沾锅,有香气溢出时即放入开水,放开水时要慢慢放,边放边用“茶叶锤”在锅内不断搅动,煮沸两三分钟后加入食盐,用茶叶隔把茶水分别滤入碗中,撒入葱花、香菜末,随配用小碟装好的米花、脆果、酥花生上桌即成。制好的油茶,端上桌后,首先闻到一股葱花、香菜特有的香味,进口后初觉是茶叶的清苦,过后便是甘醇鲜香,令人回味无穷。

  打完第一锅后,接着打第二锅,如此重复可打五六锅。这样油茶一锅一锅打下来,感觉味道已没有先前的浓烈,就有了“一锅苦、二锅呷(涩)、三锅四锅是好茶”之说。人们常说“恭城油茶喷喷香,既有茶叶又有姜”,这句话道出了油茶制作的真谛。

  恭城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改不了喝油茶的习惯。外出求学、打工,都要带油茶的制作工具,在外工作的人,每户家里必备一套;外地来恭城工作的人,都学会了喝油茶,当调离时,都要带一套工具走,受他们的影响,家属大都会打油茶。关于恭城油茶,有很多传说呢。据现存的文史资料记载,宋朝太平兴国年间(约977-979年),宋朝御史周渭(恭城县平安乡路口村人)奉旨还乡探亲,准备回京述职的当天,气候骤变,一会儿冷一会儿热,接连几天的蒙沙(瘴气),许多人病倒了。周御史是个知医理的人,他发现众乡亲患病是气候影响,冷热不合,引起伤寒流行而造成的。他想起神农尝百草中的茶叶具有治病功效,并用茶叶治好了的乡亲们的病。相传神农氏尝“百草”时,尝百足虫中毒而僵卧林中,适逢天下小雨,雨滴经林中树叶掉进神农口中,神农遂得清醒,乃悟出头顶上这种树叶有解毒作用。从那时起,华夏人民就有了“饮茶”的习俗,而神农介绍的树叶,就是现在的“茶叶”。应该说,“恭城油茶”的根即是大多数华夏民族所饮的“泡茶”。恭城瑶民们受神农“茶能解百毒、祛病患”的影响而喝茶,故而发明了打油茶。瑶族又以杂粮为主食,为解决难于吞咽、不易消化问题,就有打油茶的延承与发展。

  如今,“送油茶”的东西越来越丰富,增加了各种面食、“糕点”,还有各种肉类。近几年来,恭城县的油茶大排档,推出了“三鲜油茶火锅”、“油茶鱼”、“油茶鸡”等,油茶火锅里的鲜肉融入茶叶的清香后,食用起来味道更加鲜美,而煮好的油茶鱼或油茶鸡既有油茶的风味,又有鲜肉汤的甜美。受到了本县及外地人的青睐,“恭城油茶”这一具有地方特色民族家庭食品,成为到恭城旅游的人必尝的风味食品。

  有山歌这样唱道:“瑶寨油茶誉四方,千里慕名来品尝。因为那年喝一碗,回家三天嘴还香”。近几年,《油茶歌》有了长足的发展,一首首“ 油也清香,茶也清香,瑶家的油茶四季飘香,煮着今天的喜悦,煮着明天的向往,丰收在茶锅里煮熟,欢乐在茶棰下敲响……”的油茶歌更是根植恭城、响誉桂北。

  为让喜欢恭城油茶的八方宾朋共同享受瑶族同胞今天的甜蜜生活,恭城人在传统油茶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浓缩油茶,类似果冻的包装。无伦你走到何处,随身携带,就能喝到味道气味颇类似于现场制作的油茶,是旅行送礼的佳品。真可谓“美味恭城油茶,浓缩走遍天下。”

•区情概貌• •自然地理• •历史文化• •行政区划• •经济建设• •社会事业• •广西旅游• •广西人物• •广西特产•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