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 其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悯农·其一

唐·李绅

chūn zhòng yí lì sù  
春 种 一 粒 粟,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 收 万 颗 子。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 海 无 闲 田,

nóng fū yóu è sǐ  
农 夫 犹 饿 死。



诗题与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组诗的第一首,是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反映了农民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悯农二首》组诗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逐句释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这里泛指谷类。
  秋收:秋季收获农作物。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的)农民仍然要饿死。
  四海:指全国。古人认为中国四面被海环绕,合称四海。
  闲田:无人耕种的荒地。
  犹:仍然。


《悯农·其一》插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品赏析:

  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揭露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全诗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广为流传。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真挚的同情。


《悯农二首》组诗

《悯农二首》

李绅

其 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 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年),唐朝宰相、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三十五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职。开成五年(840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四年。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与李德裕、元稹并称“三俊”。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有《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全唐诗》存其诗四卷,收录其诗作127首。另有《莺莺歌》,犹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