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诗

添加5,271字节2022年8月16日 (二) 16:07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1-3年级)]]》<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惠崇《春江晓景》'''</span><br><br><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惠崇春江晓景</span><br><br>惠崇春江晓景 其一 (宋 苏轼) huì chóng chūn jiāng xiǎo jǐng  《惠崇〈春江晓景〉》是一首[[题画诗]],为[[宋代]]诗人[[苏轼]]所作,体裁为[[七言绝句]]。[[惠崇]](亦作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惠崇春江晓景(其一)  《春江晓景》为宋初僧人惠崇所作,又名《春江晚景》,原画已失,共两幅画,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为这两幅画分别题诗,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宋sòng)(苏sū轼shì)竹zhú外wài桃táo花huā三sān两liǎng枝zhī,春chūn江jiāng水shuǐ暖nuǎn鸭yā先xiān知zhī。蒌lóu蒿hāo满mǎn地dì芦lú芽yá短duǎn,正zhèng是shì河hé豚tún欲yù上shàng时sh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第一首诗题“鸭戏图”,诗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第二首诗题“飞雁图”,诗为“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本文取“惠崇《春江晓景》”诗名。《惠崇春江晓景》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惠崇是北宋能诗善画的僧人,以工于小景见称。东坡此诗题在他的《春江晓景》画上,非但状其形,而且传其神。桃花在竹外,写出了相互衬托的艺术效果。苏轼另外《和秦太虚梅花》一诗中也有“竹外一枝斜更好”之句,可见是他的得意之笔。春江水暖,鸭子先知,写鸭子对水温的感觉,完全是由画面上鸭子的嬉水神态联想出来。虽然清人毛奇龄讥之为:“鹅也先知,怎只说鸭?”许多人并为此争论不休(见《渔洋诗话》),但这一名句不得不为人们所称道。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竹林外几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span><br>  竹:竹子,多年生常绿植物。这里指竹林。<br>  春江:春天的江。<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span>(“正是河豚欲上时”另译作:而此时正是河豚上市(销售)的好时节。)<br>  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背面密生灰白色细毛,花冠筒状,淡黄色。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br>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br>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tún),头圆形,口小,背部黑褐色,腹部白色,鳍常为黄色。肉味鲜美,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中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br>  上:指(河豚)逆江而上。<br>  [[文件:惠崇《春江晓景》插图-2.jpg|center|thumb|400px|惠崇《春江晓景》插图: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文件:296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华嵒-《桃潭浴鸭图》(局部).jpg|center|thumb|400px|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潭浴鸭图》(局部),清代画家华嵒作]]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这是一首题画诗,原画没有流传下来。从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河豚是看不到的,是苏轼的想象:河豚该上来了。该诗描绘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象,抒发了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原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竹林外几枝桃花初放,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里点出了一个“早”字。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已经透露出来。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长年生活在水中,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是早春时节。   三四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刚刚出土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早春”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苏洵]]子、[[苏辙]]兄。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历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Category:中文典籍文献]] [[Category:文学]][[Category:中国文学]][[Category:中国文学史]] [[Category:诗词]][[Category:唐诗]][[Category: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 [[Category:中文词典]][[Category:H音词语]][[Category:惠]]
51,09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