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意识形态英语:ideology),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与经济形态相对应,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其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它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它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全部社会精神生活成果的总概括。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依据各种形式之是否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区分为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前者是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则不是。不属于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有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特殊部分,同其他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积极参与社会意识系统内部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给予社会意识整体的发展以重大影响。

意识形态按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因所处历史条件和阶级地位的限制,没有形成本阶级独立的和完整的意识形态,仅有意识形态的某些因素。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三种不同的体系:①反映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构成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形态更迭时期,新旧意识形态之间发生的斗争尤为激烈。不同的意识形态在历史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继承性。各种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由于都是反映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利益,因而具有某些共同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它以公有制为基础,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的意识形态。新的意识形态取代旧的意识形态,是不可避免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