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成都草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一角

  杜甫草堂汉语拼音:dù fǔ cǎo táng),中国唐代诗人杜甫成都的故居。位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杜甫在唐乾元二年(759)流落到成都,在友人帮助下濒浣花溪建茅屋而居,历时近4年,在此居住时著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原宅在中唐后已不存在。北宋元丰年间,始重建茅屋,立祠宇。元、明、清历代都曾改建修葺。尤其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的两次修建,奠定今日草堂的规模。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诗史堂两侧为陈列室。草堂园林总面积20公顷,林木葱茏,主要由1659株高大楠木组成,形成成都平原唯一的高大丛林公园。园中有翠竹千竿,溪流小桥,是纪念性祠堂和古典园林艺术结合的杰作。1961年,杜甫草堂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死在湘江船上。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曾任工部之官,所以后世亦称“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至衰的交替时代,他的许多诗篇,真实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尊他为“诗圣”。

  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于唐乾元二年(759年)辗转来到成都,次年在朋友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营建茅屋数间,并在那里居住近四年。在这四年中,杜甫作诗二百四十七首,其中包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多部为忧国忧民、忠君爱国、兼善天下和歌咏自然风光的千古绝唱。

  安史之乱后杜甫离开草堂,不久病逝。五代时期,前蜀韦庄等人在杜甫草堂的旧址上重建茅屋,北宋元丰年间,又在其处建造祠宇,后经元、明、清历代修葺,始成现在规模。

  杜甫草堂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64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

  大廨位于柴门之内的小石桥后,为过厅式建筑,整体简洁优雅,古色古香。大厅正中还放置着杜甫立像。

  诗史堂位于大廨之后,为敞厅式建筑,环以回廊与大廨相接,壁柱间悬挂着历代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还有名人题写的对联。诗史堂后为柴门,其东西分别为“水竹居”和“恰受航轩室”。

  杜甫草堂之后是青瓦突檐的工部祠。祠内有明、清石刻和清代的泥塑,供奉有杜甫的塑像,塑像的两侧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陆游的塑像和石刻像。

  杜甫草堂内古树沧桑,直指苍天。而各种奇花斗艳,景色静雅肃穆,是凭吊诗圣的极好去处。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