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战役汉语拼音:Zhanyi;英语:Operation;campaign),军队为达到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带全局性的目的,根据战略赋予的任务,在战争的一个区域或方向,于一定时间内按照一个总的作战企图和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

  战役是介于战争战斗之间的作战行动。它是战争的一个局部,直接服务和受制于战争全局,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战争全局。它直接运用战斗,也为战斗的成败所直接影响。

  现代战役,通常是诸军种兵种共同进行的合同战役

  按作战的目的和性质分,有进攻战役防御战役

  按参战的军种分,有陆、海、空等军种的独立战役,有陆海、陆空、海空及陆海空等几个军种的联合战役。

  按作战行动空间分,有陆上战役、海上战役、空中战役等。

  按作战规模分,有战区战役、战区方向战役、集团军级战役;亦可分为大型战役(如大的战区或方面军群进行的战役),中型战役(如中等战区或方面军进行的战役),小型战役(如小的战区或集团军进行的战役)。在一次大型战役中通常包括几个中小型战役。其中陆上战役,按作战形式又分为:阵地战战役、运动战战役和游击战战役以及几种形式相结合的战役等。阵地战战役依阵地坚固程度不同,又分为野战阵地和坚固阵地的进攻战役和防御战役。

  按作战形式分为机动战(运动战)战役、阵地战战役和游击战战役;

  按作战样式分为登陆战役、抗登陆战役、联合火力打击战役、封锁战役、空降战役、反空降战役、空中进攻战役、防空战役、海上战役、核反击战役、常规导弹突击战役等;

  按地理环境分为城市战役、山地战役、高寒高原地区战役、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战役、荒漠草原地区战役、江河战役等。

  “战役”一词的出现晚于“战争”和“战斗”。中国古代对较大规模的作战,通常称为“某某之战”或“某某之役”。当时的“战”与“役”同一意义,泛指某某战事。20世纪初,蔡锷提出战役是一个作战等级,并初步明确了战役与战争和战斗的区别。在外国,17世纪以前,多把大规模作战称为“会战”。苏联于20世纪初把战役作为作战行动的一个等级,在军事文献中加以使用。美国到1982年版《作战纲要》中才使用了“战役”一词,并把战役作为作战行动的一个等级。

形成和发展

  战役是生产力和战争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并在作战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

17世纪以前的战役

  奴隶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常备军人数的增多和战争规模的扩大,战役开始出现。公元前1046年中国的牧野之战,规模和作战行动都超出了一般战斗的范围,开始具有战役作战的特征。公元前5世纪,海上战役出现雏形,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吴、齐舟师黄海海战和希腊、波斯海军萨拉米斯海战。14~17世纪,进入帆船时代,海上战役逐步发展,海上伏击、拦截、包围和追击等战役样式和方法开始运用。直到17世纪,军队没有固定编成的战役军团,作战中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战役通常是集中国家的大部或全部军队,在国王或军事统帅的直接统一指挥下进行,并且一般具有决战或会战的性质,主要战役样式有野战进攻和防御、城市进攻和防御以及登陆战役等。

18~20世纪初的战役

  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欧洲、北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军队,编组了陆军集团军和海军舰队,促使战役有了较大发展。拿破仑战争(1799~1815)中出现的运动战性质的“机动战”战役,具有快速机动、积极进攻、目的坚决、速战速决等特点。在美国内战(1861~1865)、普奥战争(1866)和普法战争(1870~1871)中,野战工事、装甲列车、装甲战舰逐步使用,战役军团在宽大正面上进行的阵地防御战役和阵地进攻战役进一步完善。日俄战争(1904~1905)中,战役的基本规模为集团军战役,并出现了方面军(集团军群)特征的战役。这一时期的海上战役,通常由几十至百余艘风帆战舰或蒸汽装甲战舰组成的舰队实施,海上封锁和反封锁等战役样式先后出现,海战场由近海向远洋扩展,机动作战方法被广泛采用。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主要交战国军队规模空前增大,集团军、方面军(集团军群)战役,舰队、区舰队战役已分别成为陆上、海上战役的基本样式,阵地进攻和防御战役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战争后期,坦克、飞机等新型装备开始用于战场,出现了诸军种、兵种合同战役。海上战役出现了舰艇编队进攻等样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役规模扩大,出现了方面军群战役、几个集团军群共同进行的大陆战区战役和几个海军舰队共同进行的大洋战区战役。战役样式更加多样化,出现了空中战役、防空战役、空降战役、反空降战役等;不仅有陆军、海军、空军的合同战役,还有陆空、海空、陆海空军共同进行的联合战役,联合性和立体性进一步增强。登陆战役与抗登陆战役已发展成为陆军、海军、空军共同进行的大规模联合战役。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战役

  随着导弹核武器、直升机、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和侦察预警装备等相继装备军队,战略导弹部队、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新型部队诞生,战役的高技术成分逐步增大。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核威胁条件下进行了具有高技术特点的进攻战役,夺取和保持信息优势行动贯穿作战全过程,空中突击的规模扩大、地位提高,陆上、海上、空中和外层空间的作战配合更加紧密,节奏加快,体现了现代战役高度的联合性、机动性、立体性和快速性的特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役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役,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单一的陆军战役到诸军种联合战役的发展过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援下进行的战役,规模较小,主要是以打破敌人“围剿”或开辟新区为目的的游击战战役和运动战战役。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所进行的战役主要是以打破敌“扫荡”(围攻)为目的的游击战战役,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目的的破袭战役,也进行过少数规模不等的运动战战役,以及以夺取敌占小城镇为主的阵地进攻战役。战役规模一般也较小。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阶段,进行了一系列中小规模的运动战战役以及城市进攻战役和城市防御战役;在战略进攻阶段,进行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运动战战役和城市进攻战役;在战略决战阶段,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的战略性战役和城市进攻战役;在战略追击阶段,进行了大规模的强渡江河战役、登陆战役和以大包围、大迂回为主要特征的追击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连续进行了五次运动战战役后,又进行了阵地防御战役和阵地进攻战役。在与敌人武器装备优劣悬殊、地理环境特殊的困难条件下,创造了新的作战方法,取得了新的战役经验,特别是大规模突破敌人坚固防御的阵地进攻战役和宽正面大纵深野战工事与坑道相结合的阵地防御战役经验。抗美援朝战争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一江山岛战役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役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役等。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力量不断壮大,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步形成了进行现代诸军种联合战役的能力。

准备与实施

  战役通常由战役准备与战役实施两部分组成。

战役准备

  战役发起前进行的各项准备工作的统称,包括战役先期准备和战役临战准备。战役先期准备,是正式受领具体战役任务前,在相对和平的条件下,根据战略基本意图,对周期较长或经常性的项目所进行的战备工作。主内容有作战方案准备、战役力量准备、战场准备、后勤和装备保障准备等。战役临战准备,是在受领具体战役任务后到战役发起前所进行的作战准备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战役方针,定下战役决心,制订战役计划,组织战役协同、保障和后方工作,战役行动准备,战场准备等。

战役实施

  包括战役军团从战役发起到战役结束的全部作战行动,是敌对双方力量和智慧连续、激烈较量的过程。基于战役类型、样式和规模的不同,战役实施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区别。现代条件下,战役实施的一般程序是:预先展开或在机动中展开兵力;进行以争夺制信息权制空权为主要内容的先期作战;进行全纵深立体突击、打击对方战役重心或抗击对方的全纵深立体突击;打击对方的反击和增援,或实施反击和增援;发展进攻、扩张战果,或稳定防御、组织撤退;适时结束战役,控制局势。

  1.陆上战役 进攻时,以信息进攻削弱敌电子设备,破坏其指挥、侦察、控制系统,为己方顺利实施战役创造条件;以航空兵、战役战术导弹部队和远程炮兵的火力,突击敌防御纵深内的目标;战役第一梯队的各突击集团,利用火力突击的效果,对敌防御正面或翼侧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突破,分割敌防御体系;以战役后续梯队在敌防御纵深进入交战,粉碎敌反突击和围歼纵深之敌;空降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深入敌纵深和后方,占领重要地区或目标,配合主力突破或围歼敌人。防御时,以航空兵、战役战术导弹部队和远程炮兵实施火力反准备或火力反击,以信息进攻破坏敌人的进攻准备;以歼击航空兵和防空兵掩护主要防御方向的主要集团、指挥机关等重要目标,以顽强的抗击和坚决的反击行动,挫败敌人的立体进攻。

  2.海上战役 通常先以舰载(岸基)航空兵、战役战术导弹部队和潜艇、水面舰艇部队对敌海上编队、运输船队、海军基地等实施突击,削弱敌人的主要兵力集团,夺取制信息权、制空权和制海权,对敌实施海上封锁,或保卫己方海军基地、运输船队的安全,打破敌人的海上封锁。

  3.空中战役 通常以歼击航空兵、电子对抗部队、高射炮兵部队、地空导弹部队实施空中掩护、电子干扰和开辟空中走廊,保障轰炸、强击航空兵突破敌人的防空体系,对敌重要目标实施多波次的强大的集中连续突击;或以歼击航空兵、电子对抗部队、高射炮兵部队、地空导弹部队密切协同,歼灭来袭的空中目标,掩护己方地面目标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