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拼音:jǐ 部首:龺 总笔画:12 部外笔画:4 结构:左右 常用字表 拼音检字表
注音:ㄐㄧˇ 造字法:会意字 输入法:〔王码〕FJA 输入法:〔万能〕FJA 倉頡:JJI 通用字表 部首检字表
”字书法
作者:王羲之
”字书法
作者:文徵明

戟 jǐ

  1. 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出现于商、周,盛行于战国、汉晋各代。为“五戎”之一。<注> 为古代“五戎”(五种兵器)。【百科】 ,中国古代将戈的勾、啄和矛的直刺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格斗兵器 。由戟头和戟柄组成 。戟头在商周时期用青铜铸制,战国末年出现钢铁制品。戟柄为竹木质,其长度按不同使用情况有所差别:车兵用戟柄最长,骑兵用戟柄稍短,步兵用戟柄更短 ,称为短戟 。汉朝还出现一种单手握持的短柄戟,称为手戟,一人可持两戟并用 ,故又称为双戟。西周时期,出现十字状的青铜戟。但其战斗效能并不突出,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绝迹。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由青铜矛头和青铜戈头联装在一起的青铜戟,它同戈、殳、夷矛、酋矛一起被称为车之五兵,是车战的主要格斗兵器。春秋晚期步骑战兴起,青铜联装戟又成为步、骑兵的利器。在中国南方的吴、越、楚地区,还流行一种独特类型的联装戟,即在一根长柄上装有2个或3个戈头,称为多戈戟。战国晚期产生了刺、援合铸的钢铁戟头,成为卜字形。在西汉,卜字形钢铁戟是步骑兵装备的主要格斗兵器。到西汉末,卜字形戟的形制又发生了变化 ,侧出的小枝渐次向上弯曲 ,东汉以后则变为硬折向上,从而更增强了前刺的功能。至于原有的勾、啄功能,则随着结构的变化而逐渐消失 。晋朝以后 ,随着重甲骑兵的发展,长兵器多用矛,隋唐又兼用长刀。于是戟成为只表示等级身分的仪仗礼兵,即所谓棨戟。
  2. 伸出食指和中指来指人:戟手(伸出食指和中指指人,其状似戟;表示愤怒或勇武的情状)丨戟指怒目。
  3. 刺激:戟口(唇受刺激如戟刺)丨戟喉(喉受刺激)。

《康熙字典》释义

  【卯集中】【戈字部】

  〔古文〕屰【廣韻】几據切【集韻】訖逆切,𠀤音㻷。有枝兵也。【增韻】雙枝爲戟,單枝爲戈。【釋名】戟,格也,傍有枝格也。【典略】周有雍狐之戟。【周禮·冬官考工記】戟廣寸有半寸,內三之,胡四之,援五之。【註】戟,今三鋒戟也。內長四寸半,胡長六寸,援長七寸半。 又地名。【戰國策】秦舉安邑,而塞女戟。【註】女戟在太行西。 又與棘通。【周禮·天官·掌舍棘門註】以戟爲門。【左傳·隱十一年】子都拔棘以逐之。【註】棘戟也。【禮·明堂位】越棘大弓。【註】棘戟同。 又【韻補】叶訖約切,音腳。【詩·秦風】脩我矛戟,與子偕作。【揚子·太玄經】比札爲甲,冠矜爲戟。被甲荷戟,以威不恪。 【說文】作𢧢。

  考證:〔比禮爲甲。〕 謹照揚子原文比禮改比札。

首字为“戟”的词语

  戟吻  戟手  戟架  戟节  戟戈  戟萃  戟髯  戟决  戟牙  戟吏  戟枝  戟门

  戟级  戟带  戟矟  戟卫  戟槊


首字为“戟”的成语


  戟指嚼舌


汉字检索: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
  ·返回 中文字典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