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三里坪电站大坝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白沙河村仙脚石风光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青峰六里峡古河床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诗经源森林公园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野人谷龙须瀑布

  房县汉语拼音:Fáng Xiàn;英文:Fangxian County),中国湖北省十堰市辖县。古称“房陵”,因“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有如房室”而得名。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东径110°02′-111°15′、北纬31°34′-32°31′。北与十堰城区、郧阳区丹江口市接壤,东界保康谷城,南邻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毗邻。县境东西长300千米,南北宽131千米,总面积5110平方千米。总人口49万人(2012年末)。全县辖12个镇、8个乡。

  地处鄂西北山地,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四周高山环绕,略呈盆地地形。北部属武当山,海拔多在800—1000米;南部属大巴山,海拔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关家还,海拔2486米;中部马栏河沿岸,为海拔400—600米的丘陵盆地。平坝、丘陵占总面积的17.1%,二高山占44.4%,高山区占38.5%。海拔最高处为西南部上龛关家垭,海拔2485.6米;最低处是大木的姜家坡,海拔180米。

  房县幅员辽阔,境内有八大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盛誉。一是森林资源丰富。境内森林茂密,群山林海茫茫,林业用地52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8.5%,森林覆盖率67.8%,活立木蓄积量438万立方米。二是草场资源丰富。房县可利用牧草面积287万亩,居湖北省第一。三是水能资源丰富。全县有大小河流1261条,南河、堵河、官山河等四大水系纵横交错,水能蕴藏量35万千瓦,可开发20万千瓦以上。四是矿泉水资源丰富。房县温泉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全国名泉之一。境内五处热矿泉自然露头于世界著名的“青峰大断裂带”上,来自4000米以下地质断层,富含氡、锶等20余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五是矿产资源丰富。境内金属、非金属矿产达50多种,矿点800余处,潜在经济价值500亿元以上,目前已探明32处,主要有铜、铁、铅、锌、磷、锰等,尤以磷矿石、硅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储量大,品味高。六是土特产品资源丰富。房县是全国著名的“木耳之乡”、“黄酒之乡”,大宗骨干土特产品千余种,黑木耳、香菇、黄酒、天麻、板栗、核桃、山野菜、绞股蓝等,皆以其品质卓越、纯天然无污染而驰名中外。特别是黑木耳、香菇、黄酒为房县千年历史特产,早在隋唐时期已作为钦点贡品而誉满京师。七是药材资源丰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400多个中草药标本采集于房县。杜仲、桔梗、金钗、灵芝、猴头、天麻、党参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枝花等名贵药材享有盛名,“北岸黄莲”属全国佳品。中草药基原种类达628种,资源蕴藏量348万吨。八是旅游资源丰富。境内以温泉、溶洞、瀑布、奇峰、峡谷、古寺、名刹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仅具有神奇、幽、险特色,而且伴有神奇美妙的传说。观音洞“洞天福地”,温泉寺曲径通幽,野人洞别有洞天,野人谷谷幽水秀,是中国最早发现野人的地方。还有显圣殿、挂榜岩、望佛山、柳树垭等众多景点令人留连忘返。

  房县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兔子洼、羊鼻岭和七里河文化遗址,不仅记录了50万年前(相当于北京周口店时期)人类活动踪迹,而且有力地佐证了房县是汉江文化和中原地区文化的核心区域。秦置房陵郡,迄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自秦迄宋十四位帝王将相贬居房陵,博大精深的京城文化使房县美名传扬; 《二十四史》记载,房县是与京城联系最紧密的县,民间至今保留着浓厚的宫庭文化色彩。1931年,贺龙柳直荀邓中夏率红三军主力,开辟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据地;1946年中原突围,王树声率部在房坚持斗争半年之久。

  邮编:432100 代码:420325 区号:0719

行政区划

  全县辖12个镇、8个乡:城关镇、军店镇、化龙堰镇、土城镇、大木厂镇、青峰镇、门古寺镇、白鹤镇、野人谷镇、红塔镇、窑淮镇、尹吉甫镇、姚坪乡、沙河乡、万峪河乡、上龛乡、中坝乡、九道乡、回龙乡、五台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历史

  春秋为防渚,属麇、庸二国之地。战国为房陵,属楚。秦置房陵县,属汉中郡,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东汉末为房陵郡治,改属荆州。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合房陵、上庸两郡为新城郡,房陵为新城郡治台。晋元康六年(296年)改属梁州。南北朝时迭有变更。北周改房陵县为光迁县,为光迁郡治。隋大业二年(606年)为房陵郡。唐贞观十年(636年)改光迁县为房陵县,为房州治,隶山南东道。

  宋雍熙三年(986年)升房州为保康军,隶京西南路。元为房州治,隶湖广中书省襄阳路。至正二年(1342年)省房陵县入房州。明洪武十年(1277年)降房州为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襄阳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房县改属郧阳府。清因之。民国初年属湖北省襄阳道;民国二十年(1931年)隶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隶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陕西省两郧专区。1950年4月改属湖北省郧阳行政专员公署。1953年元月属襄阳专区。1965年属郧阳地区。1994年属十堰市。

  1996年,房县面积5110平方千米,人口50.3万人。辖7个镇、17个乡:城关镇、军店镇、化龙堰镇、青峰镇、大木厂镇、土城镇、门古寺镇、红塔乡、桥上乡、安阳坪乡、回龙乡、中坝乡、上龛乡、九道乡、秦口乡、窑淮乡、姚坪乡、板桥铺乡、通省乡、白窝乡、中堰河乡、万峪河乡、沙河乡、榔口乡。境内有1个国营林场。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房县总人口471311人,其中:城关镇74786人,军店镇39436人,化龙堰镇25812人,土城镇16193人,大木厂镇21086人,青峰镇22563人,门古镇18525人,红塔乡40427人,白窝乡24603人,窑淮乡18432人,板桥铺乡12777人,姚坪乡15617人,秦口乡13518人,通省乡14844人,中堰河乡14807人,榔口乡11175人,沙河乡12902人,万峪乡10719人,桥上乡12218人,安阳乡6521人,上龛乡8523人,中坝乡12799人,九道乡12659人,回龙乡4850人,五台林场虚拟乡5519人。

  2002年,房县辖7镇、12乡、1个国有林场,有359个村(居)委会。国土面积5110平方千米,年末总人口48.8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1万人。(根据《房县年鉴2003年卷》)

  2004年底,房县总人口453282人。辖城关、军店、化龙堰、土城、大木厂、青峰、门古寺7个镇,窑淮、榔口、红塔、白窝、桥上、沙河、万峪河、九道、上龛、中坝、姚坪等12个乡,12个居委会、279个村委会。

  2005年,白窝乡更名为白鹤乡。2005年末,房县辖7个镇、12个乡:城关镇、军店镇、化龙堰镇、门古寺镇、大木厂镇、青峰镇、土城镇、窑淮乡、榔口乡、红塔乡、白鹤乡、桥上乡、沙河乡、万峪河乡、九道乡、上龛乡、中坝乡、姚坪乡等以及国营五台山林场。共有12个居委会、279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房县常住总人口390991人,其中:城关镇89898人,军店镇32346人,化龙堰镇20163人,土城镇16404人,大木厂镇26828人,青峰镇27231人,门古寺镇26488人,白鹤镇28435人,野人谷镇9638人,红塔乡31367人,窑淮乡10763人,姚坪乡13008人,榔口乡7261人,沙河乡7197人,万峪河乡6917人,上龛乡8712人,中坝乡7130人,九道乡8675人,回龙乡3022人,国营五台山林业总场3268人,国营杨岔山林场1474人,国营九口山林场944人,国营毛家山林场125人,国营代东河林场319人,房县西蒿漆场151人,房县园艺场1963人,谭家湾水库管养所437人,温泉风景区316人,房县旱粮粮种场511人。

  2012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房县撤销榔口乡,设立尹吉甫镇,以原榔口乡的行政区域为尹吉甫镇行政区域,镇政府驻榔口村。

  全县现辖12个镇、8个乡:城关镇、军店镇、化龙堰镇、土城镇、大木厂镇、青峰镇、门古寺镇、白鹤镇、野人谷镇、红塔镇、窑淮镇、尹吉甫镇、姚坪乡、沙河乡、万峪河乡、上龛乡、中坝乡、九道乡、回龙乡、五台乡。

地理

  房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境内平坝、丘陵占17.1%,而高山占44.4%,高山区占38.5%。以青峰断裂带为界,北部山地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山脉走向一般是东西、东北或东南向,坡度一般在10°—50°之间,山背开阔,山顶垣状,其间有河谷盆地零星分布,是玉米、水稻、小麦、木耳的主产区;中部以县城周围的马栏河谷为中心,形成一条狭长的断陷盆地,海拔在400—600米,既是本县的粮仓,又是果木林园发展的重要基地;南部为山区,山势巍峨陡峻,大部分在千米以上,是玉米、杂粮及用材林主要产区。全县最高海拔为西南部上龛关家垭,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是大木的姜家坡,海拔180米,境内海拔高低差为2306米。

气候

  房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为:冬长夏短,春秋相近,四季分明;垂直差异变化大,具有立体气候;同一海拔高度,阴坡与阳坡气温相差1—2.5℃;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在10℃至15℃之间,极端最低气温-17.6℃(1977年1月30日);极端最高气温40.4℃(1996年7月20日)。无霜期年平均223天,北长南短,北部的大木为240天,南部的西蒿为174天,其余地区大都为210天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914毫米,雨日100—140天之间,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大木镇雨日最少,为106天;桥上乡西蒿雨日最多,为140天。年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之间。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春季“倒春寒”,夏季“卡脖旱”和秋季的阴雨低温天气。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房县耕地面积47.86万亩(其中水田11.78万亩、旱地36.08万亩),占6.23%;林地622.85万亩,占81.15%;草场牧地56.97万亩,占7.42%;交通用地1.64万亩,占0.21%;城镇建设和工矿用地11.06万亩,占1.44%;水域面积11.51万亩,占1.5%;未利用土地15.04万占1.96%。

水力资源

  房县境内大小河流1261条,总长3455公里,境内有四大水系,即南河、堵河、北河、官山河,总长2612公里,流域面积占全县的100%。全县有小二型以上水库74座。其中,中型小库两座,小一型水库13座,小二型水库59座,总满水能力6535.5万立方米。

  全县水力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1261条,南河、堵河、官山河等四大水系纵横交错,水能蕴藏量35万千瓦,可开发20万千瓦以上。

  据《中国温泉纪要》记载,房县温泉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全国名泉之一。境内五处热矿泉自然露头于世界著名的“青峰大断裂带”上,来自4000米以下地质断层,富含氡、锶等20余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日流量1.5万吨,常年水温保持在37.7℃,医疗、饮用、沐浴效果均佳,被誉为“中华泉水之冠”。开发利用的仅有大小温泉两处,主要用于饮用,疗养种养殖。温泉矿水源于房县青峰断裂带,有温泉寺、小汤池、戚家沟三处泉眼,水源丰富,水质晶莹清澈,口味纯正,物理性能良好,房县温泉水属一种优质天然矿泉水,含有人体所需的锶、锂、铁等10多种微量元素及气体。被称之为 “中国最好的矿泉水”房县政府采取措施,成立矿泉水开发公司,生产绞股蓝、神农、矿泉黄酒等矿泉水系列饮料。房县用温泉水建成100余亩名贵鱼种场,还建成200多张床位的矿泉疗养院。

矿产资源

  房县矿产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大。现已探明的金属矿产有:铅、锌、铜、镁、铁、锰钒等7种;非金属矿产有:磷、硅石、石灰石、白云石、重晶石、滑石、石膏、石煤、石材(大理石、花岗石、板石)、矿泉水(地热)以及粘土、砂石等72种。

森林资源

  房县是国务院授予的“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境内森林茂密,群山林海茫茫,林业用地52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8.5%,森林覆盖率67.8%,活立木蓄积量438万立方米。以房县为重点的秦巴生态功能区,是抵御沙尘暴南下东移和酸雨北上西进的生态调节器,被誉为中国真正的“生态心脏”。

草场资源

  房县山场辽阔、饲草繁茂,是发展草食家畜的优良场所,可利用牧草面积287万亩,居湖北省第一,成片千亩以上草场107万亩,理论载畜量130万个羊单位,是湖北省百万只商品羊基地之一。

特产

湖北省房县特产:房县娃娃鱼
湖北省房县特产:房县绞股蓝
湖北省房县特产:房县冷水红米

  房县娃娃鱼,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像婴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房县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山大沟深,水流清澈,岩石孔洞较多,加之树木丛生,是中国娃娃鱼的主要原产地之一,野生娃娃鱼资源曾非常丰富,在偏远的九道乡山区,每逢汛期,娃娃鱼爬上岸来。如今,房县靠人工繁殖技术大规模养殖娃娃鱼。

  房县北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的干燥根。房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介于武当山和神农架之间,是我国柴胡的主要产区。“房县北柴胡”是柴胡中的佳品,具有芦头短、根粗大、饱满、质地坚实、气味浓的特点,柴胡总皂苷的含量高达0.9%-1.5%,药效十分显著。

  房县绞股蓝,是房县特色农产品,房县野人谷镇享有“中国绞股蓝第一乡”的美誉,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房县绞股蓝荣获“湖北名牌产品”的称号。房县绞股蓝具有色泽嫩绿、龙须密集、茎叶细嫩的特点,冲泡之后,汤色嫩绿,气味磬香,令人心旷神怡,微苦回甘。据检测,房县绞股蓝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是人参的四倍,具有极高的药用及保健价值,具有降脂、降压、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多种功效,被誉为“南方人参”。

  房县香菇,产于湖北省房县,房县在一千年前就有香菇生产,历有“香菇山珍”之称。长久以来,房县香菇以清香可口、味道鲜美而闻名于世,是中外名菜不可缺少的佐味佳品。

  房县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于,除去外皮,晒干。房县白及具有个头大、饱满、半透明、坚实、有显著的粘滑感,有效成分白及多糖的含量高达40%,是其它产地白及的2倍,临床效果明显。

  房县冷水红米,其谷壳区别于一般普通稻米呈黑褐色,而谷米为胭脂色、耐煮,由于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冷水田,所以蒸煮前需浸泡,而蒸熟后的米饭色泽棕红,米粥色泽嫣红,粟香味浓,口感润爽。

文化、旅游

  房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文化资源品味高,有上古神农氏炎帝尝百草之地,武王伐纣时阐教十二真仙青峰山紫阳洞,有西周诗经的采集者,编著者,被誉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尹吉甫家庙,创世史诗,非物质文化遗产黑暗传有很大可能发源于房,因为《黑暗传》搜集整理者胡崇峻甫他是在神农架和保康地区收集整理的,但是房县也还流传黑暗传里面的内容,房县打待尸里面都有黑暗传当中的内容。再者,神农架、保康两地在古代都是房县的县域。

  神农架1970年由房县划出,保康明清时期由房县划出。神农架在房县南部,保康在房县东南。所以黑暗传有很大可能发源于房。唐中宗流放房县带来的宫廷文化,如房县的敬酒文化,吃饭摆菜的方式,说话等等红白喜事更能看出,和十堰地区和襄阳地区有所不同。还有汉代的黄香,在小西关有黄孝子祠遗址,碑文尚在,明代御赐忠孝名邦挂在当时城东门,忠说的是尹吉甫,孝说的是黄香。关于黄香到底是哪里人,死后葬在哪里?有房县和安陆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生于房,葬于房。一种说法是生于安,葬于安。太平寰宇记这本书两存其说。但是房县碑文记载黄香生于房,在安陆当官,死后葬于房,安陆只是他的衣冠冢。

文化遗产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尹吉甫传说 尹吉甫,房陵(今房县)青峰人,死后葬于青峰山,周宣王的大臣。湖北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是《诗经》的主要编纂人和代表性作者。公元前828年,周宣王姬靖即位,选贤用能,国家兴旺,周室中兴。他任用尹吉甫、仲山甫、方叔、召虎为大臣。尹吉甫文武双全,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被封为太师。周宣王还亲命大臣作诗为颂“文武吉甫,天下为宪”。古房陵有与中华文明几乎同步的文明史,千里房陵中,有尹吉甫的大量文化遗存。西周以后的封建王朝一直把尹吉甫推崇为“忠义”至尊的化身,成为后世王宫大臣们做人为官的典范。特别是房陵历朝历代官员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尹吉甫建墓、修祠、造庙,不仅是为了纪念尹吉甫房陵出生、食邑房陵、采诗房陵、葬于青峰的历史事实,更是为了启迪后人做“忠孝”的榜样。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房陵锣鼓歌 遍布在千里房县的20多个乡镇300多个村庄,尤其是在门古寺镇、桥上乡、上龛乡、九道乡等高山地区,流传的房陵锣鼓歌最为历史悠久。房陵锣鼓歌的种类繁多,曲目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房陵锣鼓歌包括阳锣鼓、阴锣鼓、喜庆锣鼓和庙会锣鼓四大类。锣鼓歌是房陵民歌的主题歌。由于大部分民歌是以锣鼓为伴奏乐器,所以唱起来声震山野,给人一种粗犷豪迈、气壮山河的感觉!房陵锣鼓歌堪称鄂西北生活的百科全书,基本涵盖了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神话故事、花鸟鱼虫、山川河流、民间传说、风土人情、道德伦理、忠孝节义、工匠技艺、占卜禁忌等各个方面。
    • 房县黄酒制作技艺 房陵(今房县)黄酒历史悠久,制作别具特色。相传唐中宗李显被贬为庐陵王时,将宫廷中的酿酒秘方带到了房陵。宫廷酿制秘方与本地的矿泉水、糯米和小曲完美结合,先进的酿酒技术,结合房县独特的自然气候、水土资源及大气微生物菌群,造就了房陵黄酒的独特品质。房陵黄酒是惟有用房县的水才能酿造出的醇香美味,在其它地方,以同样的工艺酿造的黄酒,都不具备房县本地黄酒甘洌、绵厚、醇香的特色风味。
  •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三腔哑功 起源于汉朝末年,元末明初在房县青峰镇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吹、打、乐”的雏形。主要是用唢呐吹奏,锣、鼓、钗、马锣等打击器皿合奏的一种演奏形式,原主要用于宫廷、官家的出使仪仗活动。明清以来,这类民俗演奏形式开始在房县青峰等地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吹奏乐曲,每当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起屋立屋、添喜祝寿,农民都会吹起唢呐,打起锣鼓,声声不绝于耳。

文化遗址

  • 鄂西北临时分特委旧址,1931年,房县城关镇北街,县级
  • 房县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1931年,房县红塔乡高枧况营村
  • 文庙正殿,明代,房县城关镇棉花仓库
  • 观音洞古建筑,清代,房县城关镇炳公村省级,2002年11月7日鄂政发[2002]35号,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温泉寺,清代,房县城关镇温泉村
  • 红军烈士塔,现代,房县城南凤凰山
  • 七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房县七里河
  • 鄂西北军事干校旧址,1931年,房县实验小学内
  • 天明小学,1938年,房县城关二小内
  • 桃园汉墓群,汉代,房县城关镇桃园村
  • 明代城墙,明代,房县一中内
  • 宝堂寺,明代,房县尹吉甫镇(原榔口乡)白渔村

人物

  尹吉甫(生卒年不详),房县人。周宣王辅佐大臣,是湖北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诗人。

  曹景郕(?—1903),房县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补直隶省深州直隶州知州。性格耿直,为人正派,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得百姓爱戴。因镇压地方不法之徒,与劣绅结冤,被暗杀于宅邸。

  戢翼翚(1878—1908),房县人。清末进士,鄂省最早留日学生,兴中会会员。主持创办《译书汇编》、《国民报》、《大陆》月刊,后被指“交通革命党,危害朝廷”罪,革职押解回籍,1908年逝于武昌。

  丁仁杰(1891—1920),房县人。1905年参加湖北陆军四十一标,次年考入武昌陆军特别小学堂,后加入振武学社文学社,复入共进会。肇和舰起义失败,丁被逐出上海法租界。1920年在征剿陈炯明的战斗连获胜利时被敌人暗藏的高压电害死,年仅29岁。

  余德元(1877—1920),房县人。清末贡生。1902年4月与黄兴同赴日留学,任《湖北学生界》编辑,鼓吹民族革命,宣传爱国思想。归国后任两湖师范学堂教习,加入日知会,民国建立后任国会议员,孙中山授勋四等加禾章。1920年逝于北京。

  李明铨(1906—1932),房县人。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奉派入黄埔军校政治大队学习。北伐时随周逸群一道到贺龙部任政治教官,任主席,兼任房县独立团团长,与国民党反动武装开展斗争。下洪湖后被诬陷杀害。

  高振霄(1881—1945),房县人。早年间任《湖北日报》、《政学日报》编辑,抨击时政,鼓吹革命。武昌首义暴发,入都督府参谋战事,参与筹建鄂军政府。任上海策反委员,从事抗战活动,先后救护张执一、李先念等一大批党的领导干部和抗日志士脱离险境。1945年3月,高振霄被日、伪、顽毒杀于住所。

  雷天明(1916—1947),房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房县以民众教育馆为阵地,积极为《动员日报》撰稿,以学生救国团的名义编辑出版《五月》杂志、《民先日报》等进步报刊专员兼房县县长,带领部队与敌周旋,出生入死受尽磨难。1947年被敌人杀害于房县榔口。

  陈凯(1918—1963),房县人。1931年加入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授少将军衔。1963年3月病故。

  戢翼翘(1885—1976),房县人。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参加上海光复之役,任沪军先锋队参谋长。被选为民社党中央常委,组织部长,后任民社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总统府咨委。1976年逝于台北。

  邓子新(1957— ),房县人。微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7年出生于湖北房县。198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5个国际刊物编委。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