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

  探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明清两代对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三名的人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最后修改于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