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沙泉共处,妙造天成,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

鸣沙山以沙动成响而得名。东汉称沙角山,俗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峰恋危峭,山脊如刃,经缩复初;人乘沙流,有鼓角之声,轻若丝竹,重若雷鸣,此即“沙岭晴鸣”。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始称月牙泉。水质甘冽,澄清如镜,绵历古今,沙不进泉,水不浊涸。铁鱼鼓浪,星草含芒,水静印月,荟萃一方,故称“月泉晓澈”。沙岭晴鸣,月泉晓澈均为敦煌八景之一。

景点

月泉晓澈

月牙泉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泉在四面流沙的包围中,千百年来不枯竭不浑浊,风吹沙不落,“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此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被称为“月泉晓澈”,是敦煌著名的八景之一。

月泉晓澈

沙岭晴鸣

鸣沙山以沙动成响而得名。东汉称沙角山,俗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峰峦危峭,山脊如刃,人马践坠,经宿复初;人乘沙流,有鼓角之声,轻如丝竹,重若雷鸣,故称“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沙岭晴鸣

第一泉石碑

1995年夏,出于对敦煌的热爱之情,敦煌人王立成携家族成员捐资1万元,制作天然石碑一块,碑高2.6米,宽0.7米,下宽1.1米,正面镌刻“第一泉”,背面镌刻“爱敦煌”,树立于月牙泉畔,为景区增添一景。敦煌市政府特为王立成先生“爱心捐赠”这一义举颁发荣誉证书以致表扬。

第一泉石碑

月泉古柳

月泉古柳(旱柳)(拉丁学名:Salix matsudana Koidz),杨柳科柳属,栽植于1892年,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树干高3.14米,干围2.86米。月泉古柳几经风雨,百年沧桑,树干心枯皮活,是鸣沙山月牙泉变迁的唯一历史见证者。

月泉古柳

药王庙遗址

药王庙遗址发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从出土的木制功德碑确认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药王洞,为纪念药王孙思邈而建。主殿为砖砌洞窟建筑,高宽均为3米,长度6.2米,窟前为西结构庑廊,全部塌毁,残存的檩柱多已腐朽。洞内的泥塑已不存在,洞北壁背光为“红王诊龙治虎”的悬雕,东壁为山水花鸟悬雕。因无法保证悬雕在现有环境下的保存,现已将遗址回填。

药王庙遗址

夫妻柳(旱柳)

裁植于1971年,是同根系长出的两株相互依偎的旱柳,被称为“夫妻柳”。它们在鸣沙山月牙泉陪伴下共度无数寒暑岁月,成为游人驻足留恋的大漠一景。199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袭击了历经劫难的“夫妻柳”,不幸从根部折断。后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起死回生,重现枝繁叶茂,形如一对恋人繁育出了更为强盛的下一代。

夫妻柳(旱柳)

鸣月广场牌坊

1994年兴建,仿唐宋古建筑,整体成“八卦”形,顶上是一对头喙相向展翅飞翔的鸽子形状,两侧是两扇从中心向侧前延伸出去的屏风,正面上方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鸣沙山月牙泉”匾额,牌坊正中立柱和背面有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和知名人士汪济夫先生题写的诗句和牌匾,整体建筑外观雄伟壮美、稳健泰然。

鸣月广场牌坊

民俗博物馆

始建于1988年,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古堡式建筑结构。馆内汇集了敦煌民间建筑、生活习俗、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布局沿袭了敦煌民间传统宅院的风格,陈设有反映敦煌近代民间生产、生活、宗教、文化等内容的大量展品,是集中展示近代敦煌民俗文化的基地。

敦煌民俗博物馆

月牙泉

月牙泉是环抱在鸣沙山中的一湾清泉,东西长242米,形如玄月,故名“月牙泉”。由于它处在古冲洪积扇之间的洼地当中,松散沉积物中的地下水不断流入到月牙泉。尽管星转斗移,风啸沙鸣,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宛若明镜,一往情深地映照着鸣沙山。沙水共生,山泉相依,成就了“沙漠第一泉”这一世界奇观。

月牙泉

鸣沙山

鸣沙山以东是三危山,以南是黑石峰山,以西为戈壁和库姆塔格沙漠。携带沙质较多的西风和北风在这里受到山体的阻拦,使风中的沙粒沉降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鸣沙山。最为神奇的是风力作用使鸣沙山“经宿风吹,辙复如旧”,总是保持着一定的高度和不变的形态。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登上去又滑下来,但鸣沙山依旧巍然屹立,鸣沙之声仍然不绝于耳。

鸣沙山

图集

游客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览,2023年1月14日。新华社发(张晓亮 摄)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