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文字汉语拼音:Wenzi;英语:Character;Writing),语言的书写符号,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约定俗成的视觉信号系统。一般认为,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表意文字(象形文字),发展到后期都成为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

  文字起源于图画。原始人用图形来表达意思,通常称为“图形文字”。这种图形虽然能交流信息,但是跟语言并无联系,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文字。

  表示意义的图画要发展到跟语言相结合,能够完整地书写语言,这才成为语言的有效记录,即成熟的文字。许多民族都创造过原始文字,但是只有极少几个民族的文字发展到成熟程度。有些文字,只能写出实词,不能写出虚词,阅读时要由读者自行补充,这是不完备的文字。大多数民族都借入其他民族已经成熟了的符号系统,再加以修改补充,书写自己的语言。

常见的几种文字

  世界上有文字的语言里,绝大多数都是用以下文字形式写成的:

拉丁字母

  欧洲(除东欧外),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北美洲,大洋洲,东南亚(越南、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

  几乎所有的非拉丁字母语言,都有官方的或约定俗成的拉丁字母转写方式

  大多数非音节语言的拼音系统采用拉丁字母

基里尔字母

  东欧,前苏联的一些卫星国也曾采用斯拉夫字母拼写语言,如蒙古

阿拉伯字母

  阿拉伯地区、北非、伊朗、巴基斯坦等伊斯兰国家;中亚、新疆

印度式字母

  印度半岛(除巴基斯坦外)的绝大多数国家,东南亚(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西藏

汉字系统

  汉字系统不仅包括汉字,还包括汉字的延展如假名、注音符号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和其它使用汉语的华人地区、日本、韩国

  采用其它(往往是孤立的)文字形式的语言有: 韩语(南韩部分采用汉字系统)、蒙古语(旧蒙文)、希伯来语等

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

  名副其实的文字有3种主要类型: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音节文字和字母文字。这3种类型代表文字发展的3个阶段。

  如果每一个词用一个符号来表示,那就需要许许多多的符号,而抽象词仍旧难于写出,这样的文字是不切实用的。解决的办法是,把一部分词符改成只表音,不表意,夹在词符中间,那就成为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这是最早达到成熟程度的文字类型。

  用汉字书写的中文,基本上属于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类型。在古汉语中,表示实词的汉字大都是词符,表示虚词以及拟声和译音的汉字是音节符号。例如,原来表示簸箕的“其”字是词符,后来借来表示虚词的“其”,就成为音节符号了。又如,“丁当”、“可汗”都是音节符号。有些汉字只是多音节实词中的音节符号而不是词符,如“葡萄”是由两音节构成的词,要用两个音节符号写出。

  汉字和假名混合体的日文是典型的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其中汉字大都是书写词根的词符,假名是书写词尾、助词等的音节符。假名是从汉字变化出来的。

音节文字

  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如果丢掉了词符,全用音节符,那就成为“音节文字”。在任何语言中,词的数量是很大的,而且不断增加。音节的数目少得多,而且是相对稳定的。音节文字只要用数目有限的符号,就可以完备地书写语言。

  日本有“假名文字运动”,主张不用汉字,全用假名。这个主张如果实现,日文就成为音节文字了。

  埃塞俄比亚文字(近代体称为阿姆哈拉文字)是一种现行的音节文字。它用大致相同的符号代表相同的辅音,附带微小的笔画变化表示元音,成为音节符号。

  比较一下日文的假名和阿姆哈拉音节符号,可以看出其间的主要区别是,假名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辅音,阿姆哈拉文字用基本上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辅音。

  有些音节文字,不管元音如何不同,辅音相同的音节都用相同的符号来表示。好比ka、ki、ku都写成k。这样就产生了所谓“辅音字母”。这样的字母虽然叫做辅音字母,可是带有不写出来的元音,仍然具有音节符号的性质,它是从音节符号向音素(音位)符号演变的中间形态。

  公元前11世纪的比布鲁斯字母(阿希拉姆碑铭文字,发现于比布鲁斯,在今黎巴嫩,现名朱拜勒)是现存最早的已经解读的辅音字母,可以说是字母的老祖宗。

  从字母的老祖宗间接传下来的阿拉伯字母是今天应用比较广泛的辅音字母。阿拉伯文字把同样的几个字母写在一起,要求读者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而读成不同的词。这很象用字母来缩写语言。打个比方:d、p两个字母连写在一起,成为dp,但在一个地方要念成dipu“地铺”,在另一个地方要念成dapo“打破”。这样,虽然书写省事,可是阅读太不方便了。所以后来又在辅音字母上加几个点子表示元音。

字母文字

  字母表示元音的方法有3种:

  ①用独立的符号表示元音,例如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

  ②用不连接的分音符号表示元音,例如阿拉米字母、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等。

  ③把分音符号连接在字母上表示元音,例如印度字母、阿姆哈拉字母等。第3种被认为是音节符号字母。第2种如果以不加元音符号为正体,也是音节字母。      严格意义的“字母文字”,既有辅音字母,又有元音字母。创造元音字母是希腊人的贡献。他们在公元前8世纪传入辅音字母,把其中几个改为专门表示元音,其余仍旧表示辅音,但是不再附带元音。这好比原来k可以表示ka、ki、ku的音,现在用k、a、i、u几个字母分别写成k—a、k—i、k—u。这样就产生了“音素(音位)字母”。音素字母文字,在书写时候要把音节分析成为辅音和元音,在阅读时候要把辅音和元音拼合成为音节。这是完备的拼音制度。

  完备的拼音制度的产生,使文字历史进入新的阶段。一切语言的声音,如果分析成为音素(音位),一共只有几十个基本的辅音和元音,只要用几十个字母就可以写出。跟音节字母相比,音素字母不但符号数目少得多,而且表音更加灵活。但是文字记录语音总有遗漏。例如重音、句调、节奏等等,字母文字还是不作表示的。  

文字的表达方法

  从单个符号来看,文字有3种基本的表达方法:表形(象形)、表意(会意、指事)和表音(假借、谐声)。具体的文字,往往混合应用几种表达方法,而以一种或两种方法为主。

  原始图形文字主要用表形方法,可是也夹用表意方法,例如用点子或短线表示数目,所以又称“形意文字”。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兼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所以又称“意音文字”。意音文字中间一般还有既不表意、又不表音、只有区别功能的所谓“定符”。从广义来看,区别功能也是一种表意功能。

  除新设计的文字以外,音节文字和音素字母文字都在表音之中夹用表意。例如英文或法文中间,有些词的读音相同而拼法不同,有些词附带不读音的字母,这些由于历史或其他原因而形成的特点,今天成为具有区别词义的拼法。阿拉伯数字是表意符号,但经常夹用在表音的字母文字中间,这也是表达方法的混合应用。

  从语言的内容来看,文字符号所书写的“语言单位”是可小可大的。从小到大,可以分为5等:      ①音素或音位,用音素或音位字母。

  ②音节,用音节符号。

  ③词儿,用词符。

  ④词组,用词组符号。

  ⑤语段,用语段符号。

  今天各国的文字符号,极大多数代表音素或音位,少数几种代表音节。汉字有的是音节符号,有的是词符。代表词组和语段的文字现在没有。但是,文字中间夹进阿拉伯数字和科技符号,也可以表词、词组或语段。  

文字的体式变化

  体式是文字的外形。任何文字的体式都是不断变化的,可是成熟了的文字就变化很慢。现存资料开始于5500年前的古埃及文字,早期大都是图形符号,主要用于碑铭,称为“圣书体”。这些图形符号大部分已经失去表形性质,成为表意或表音符号。中期由于用软笔在纸莎草上书写,体式变为草书笔画,丢掉了图形的外表,主要用于书写经文,称为“僧侣体”。晚期笔画大为简化,主要用于写信和记帐,称为“大众体”。3种体式很不相同,但是基本结构相同。

  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在今伊拉克)的苏美尔文字,可能更古于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早期也是以图形符号为主,后来由于在软泥板上用硬笔压刻成字,符号变成一头粗、一头细的短线条,类似楔子,称为楔形字(又称钉头字)。楔形字的笔画渐渐变得越来越简。这种以泥板为纸张、用压刻方法书写的奇特文字,以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为中心,传播到四周的民族,写成各种文字。其中最重要的是阿卡德文字,也就是巴比伦和亚述的文字,在历史上曾经是西亚的国际通用文字。

  以上两种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都在一两千年前被废弃了。同类型的中国汉字,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有3300年以上的历史,也经过多次体式变化,甲骨文、金文变为大篆、小篆,再变为隶书、楷书,同时又有行书、草书,但是基本结构未变。它屹立数千年,应用到今天。

  文字的主要发源地,除北非、西亚和东亚以外,还有美洲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那里的玛雅文字有别致的图形符号,但是也已经失去表形功能,成为以音节符号为主,兼用意符、音符和定符。最早的遗物是公元328年的刻碑。玛雅文字到16世纪被废弃。

字母的传播

  文字从原来创造的民族传播到另一民族,由于语言特点不同和应用要求不同,发生了矛盾。结果是,接受外来文字的民族,为了自己的需要,对传入的文字进行调整、补充或改革。汉字传到日本产生假名,就是由传播而改变的一个例子。

  产生比布鲁斯字母的黎巴嫩,在地中海东岸,那里是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大文化往来交流的走廊地带。当地的居民,后来被称为腓尼基人,意思是“商人”,因为他们主要经营商业。他们需要简便的文字来记帐,但是埃及文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都太繁难。他们从埃及文字中的辅音符号得到启发,创造出一套辅音字母。这套字母的产生,比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晚2000年。这说明字母的产生是经过极长时期的酝酿才瓜熟蒂落(另一说认为比布鲁斯字母源出爱琴海音节文字)。

  文字随着文化──尤其是宗教──传播四方。同一种文字可以传播到语言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字的类型跟语言的类型没有必然的关系。例如,日语跟汉语在语言类型上很不相同,可是日本采用了汉字。日语的特点只促进了假名的产生,没有妨碍汉字的采用。

  字母在比布鲁斯形成以后,由于简便好用,不胫而走,无远勿及。在向东传播的路线上,形成阿拉米字母系统。今天的阿拉伯字母是这一系统的一种晚期变体。自成系统的印度各种字母,流传于印度各邦、东南亚各民族和中国的西藏。印度字母系统可能也是从阿拉米系统分化演变而来。在向西传播的路线上,形成腓尼基字母系统,它变成希腊字母,又变成基里尔字母(又称斯拉夫字母)、罗马字母(又称拉丁字母)以及其他字母。东正教国家用基里尔字母,天主教国家用罗马字母。在过去的300年中,随着西欧国家的大扩张,罗马字母传播到非洲、美洲和亚洲许多国家,成为今天世界上流通最广的字母。

文字列表

  在当今大的语种里,文字主要分为:

  • 意音文字
    • 汉字(中文)
    • 日文汉字
    • 韩文汉字
    • 西夏文
    • 女真文
    • 契丹文
    • 圣书体
    • 楔形文字
    • 玛雅文字
  • 音节文字
    • 假名
    • 彝文
  • 元音附标文字
    • 天城文
    • 泰语字母
    • 缅甸文
    • 老挝文字
    • 高棉文字
    • 藏文
    • 印地文
    • 梵文
    • 悉昙文字
  • 辅音音素文字
    • 阿拉伯文字
    • 希伯来字母
  • 全音素文字
    • 拉丁字母
    • 西里尔字母
    • 希腊文
    • 亚美尼亚字母
    • 格鲁吉亚字母
    • 蒙古文字
    • 谚文
    • 它拿字母

文字对人类的影响

  1.使历史脱离了口传身授的阶段,得以记录历史,进入文明时代;

  2.突破时间限制,后人可通过文字了解前人已取得之成就,人类的思想、文化不会失传中断,而文字使文明得以延续,文化得以累积;

  3.突破空间限制,不同地区之人可通过文字系统转译进行交流;

  4.在文明社会中,文字作为高效的信息传播工具,大大提高了文化、思想、艺术、技术等人类文明的传播速度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