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文学批评汉语拼音:wenxue piping;英语:literary criticism),以文学作品为基础兼及文学活动、文学思潮和相关的文学现象的理论性分析和评价。文艺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作家的创作活动、读者的接受活动、范围较广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潮等方面。

  文学批评往往依据相关的文学理论在文学发展的背景中对文学现象做出理论性的分析和评价,文学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学批评所要依据的基础;同时,文学批评实践又为文学理论的发展创造新的理论命题与范畴。文学史研究离不开文学批评的成就,同样,文学批评也离不开文学史的参照,只有这样,面对具体的作家和作品,文学批评才能指出作家作品的优缺点,指出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贡献,以及可能会带来的发展趋势。

  文学批评既要分析和评价艺术形式,又要对一定的艺术形式所表现的艺术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还涉及作家的创造、读者的接受、社会思潮等相关的问题。这样,文学批评就必然会同哲学美学伦理学宗教心理学政治等其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发生密切联系。

  文学批评的方法是多样化的。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是三种传统的批评方式。

  伦理批评又称为道德批评,它以特定的道德意识、伦理规范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这种文学批评重视分析和评价作品所表现的道德意识,重视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教化作用。如孔子评《诗经》时提出的“思无邪”的批评标准,《毛诗序》中提出的诗应用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主张都属于这种批评。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柏拉图所持的文艺批评观点也有这种伦理批评的倾向。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它的社会功用,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主张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中国先秦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就属于这种批评。

  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形式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审美属性。这种批评往往根据作品对读者产生的美感程度来评论作品与作家的高下。中国从魏晋以来,钟嵘司空图严羽都有这种批评倾向。在西方,德国哲学家、美学家I.康德J.C.F.von席勒主张文学艺术具有“非功利性”,并将之视为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审美主义批评的主张。

  20世纪被有些西方学者称为“批评的世纪”,各种批评理论风起云涌,出现了理论化倾向和跨学科的泛文化研究的发展倾向。主要有俄国形式主义精神分析批评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女权主义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

  文学批评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论文、专著、点评、随笔、以诗论诗、书信、序跋、评传、对话等。论文和专著是最常用的批评形式,即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和专著的形式充分、细致地对作家、作品、思潮或流派等进行批评,中国现代的梁实秋胡风都写过这样的批评论文或专著。点评又称评点,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批评文体,形式不拘一格,或题头批,或文末批,或眉批,或夹批、旁批,灵活自如。如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金圣叹评《水浒传》、脂砚斋评《红楼梦》。随笔即文艺随想,它以散文的形式批评作家、作品或与之相关的趣闻逸事,往往小中见大,趣味横生,行文讲求修辞效果。以诗论诗即一般所谓的诗体批评,即用诗的形式写批评文章的文学体裁。古今中外都有这种批评文体,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法国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家N.布瓦洛的《诗的艺术》。序跋是放于一部作品之前或之后的对作品的带有评论性的文字,可以作者自己写,也可以他人写。评传是以历史为序,结合时代背景、社会活动对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总体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评论。书信以书信形式阐明作者的批评观点。对话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批评家以对答辩论的形式阐明批评观点。如古代希腊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柏拉图的文艺批评文章就是用对话的形式写成的。

  文学批评在中西方各有其发展历史,分别形成中国文学批评史(见中国文学批评)和西方文学批评史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