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斯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帕克斯·斯诺英语:Edgar Parks Snow,1905年7月17日-1972年2月15日),美国记者,因其在中国革命期间的著作而闻名。他被认为是第一个采访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西方记者。1937年《西行漫记》是斯诺最为著名的出版物,该书纪录了从中共创建至1930年期间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他亦被中方视为老朋友。1972年2月15日在瑞士病逝。他的骨灰分葬于中国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和美国纽约州境内哈得孙河畔。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85年6月25日发行了一套《中国人民之友》纪念邮票三枚,其中第三枚邮票上的人物就是埃德加·斯诺。

生平

1905年7月17日,斯诺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6年进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1928年2月斯诺作环球旅行,9月抵达中国,原计划采访6个星期。抵达后担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不久受报社派遣乘火车沿铁路干线进行旅行采访。

埃德加·斯诺

1930年至33年,担任美国“统一新闻协会”驻远东游历记者、驻北平代表,在中国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及东北地区和日本越南缅甸印度等国采写旅行通讯及评论。1932年与海伦·福斯特·斯诺(Helen Foster Snow)结婚。1933年9月,斯诺的第一部著作《远东前线》在美出版。

1934年,斯诺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至1937年,讲授“新闻特写”和“新闻通讯”。同时担任美国《纽约太阳报》、英国《每日先驱报》特约记者。

著作“西行漫记”

1936年6月到10月,经宋庆龄介绍,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并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左权聂荣臻程子华等红军领导人,成为第一个采访边区的西方记者。同年7月,斯诺编译的中国现代作家短篇小说选集《活的中国》在英国出版。11月14日、21日《密勒氏评论报》首先发表了他的采访文章:《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会见》和由他拍摄的毛泽东头戴有红五角星的八角军帽的照片(后来成为经典)。

1937年1月、2月间,上海的英文报纸《大美晚报》、北京的英文刊物《民主》以及英美的一些报纸也相继发表了斯诺的陕北报道。其中美国的《生活》杂志发表了他在陕北苏区拍摄的70余幅照片,美国的《亚洲》杂志发表了他采写的《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等。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7月,斯诺在北京写成30万字的《红星照耀中国》。同年10月该书在英国伦敦出版。1938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再次出版该书,2月,中译本在做了少量增删后改名为《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引起极大轰动,成为畅销一时的书。

1938年斯诺(左)与周恩来夫妇在武汉大学

1938年6月,斯诺在香港与宋庆龄会面,磋商有关发展中国工合运动事宜。1938年6月14日,宋庆龄在其弟宋子良于香港干德道11号之寓所成立保卫中国同盟(China Defense League)。斯诺向宋庆龄介绍中国工合运动的计划,并请求宋庆龄帮助解决经费问题。宋庆龄认为工合运动既可发展中国工业,亦能生产战时必需品及军用品,成为支援持久抗战的经济基础。1938年8月,在宋庆龄支持下,“工合香港促进委员会”成立。同年秋天,海伦·斯诺亦在香港与“中国游击队之母”赵洪文国会面,声援中国抗日。1938年11月,斯诺夫妇受宋庆龄委托往菲律宾,协助筹组“工合菲律宾促进会”,以筹集海外资金支援中国抗日。

1939年1月,斯诺返抵香港,与宋庆龄会面,成立“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促进工合运动发展及向国外宣传中国人民的斗争。宋庆龄任“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名誉主席,香港圣公会主教何明华(Ronald Owen Hall)任主席,斯诺则为委员之一。斯诺亦说服宋子文工业合作社(Chinese Industrial Cooperative Association,简称CICAIndusco或Gung-ho)提供贷款。海外捐款及物资通过“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交予宝鸡及延安的八路军和皖南新四军所在地。同年,斯诺怀特再次赴延安拜访毛泽东。

1941年1月,斯诺在香港从宋庆龄及时任新四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得知皖南事变,遂在《纽约先驱论坛报(New York Herald Tribune)》报道此事,指责国民党军队在安徽省泾县茂林以东山区突袭新四军。同年2月初,国民党重庆政府取缔斯诺作为记者的采访权,斯诺被迫离华,到马尼拉乘搭泛美航空返回美国。

晚期记者生涯

1941年,斯诺夫妇返回美国,不久斯诺怀特与海伦分手。

1942年,斯诺作为星期六晚邮报的战地记者前往印度中国苏联前线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报道。他在苏联与美国大使分享了关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报道。在这一时期,斯诺怀特对盟国中的非民主政府的报道被认为有明显的宣传色彩,不符合新闻中立原则,但是他对自己的报道辩护:“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面对鼠疫的威胁,任何人都不可能对老鼠保持中立。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你的生活要么是帮助老鼠要么是对抗它们。没人能从历史的病毒中免疫。”

1944年,斯诺在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是否是“农民民主”而非极权共产主义(毛泽东及其拥护者的观点)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在其1944年的著作“人民在我们一边(People On Our Side)”中,斯诺强调中共的角色依然是反法西斯阵营。在一次演讲中,斯诺将毛泽东及中共描述为推动中国民主的进步力量。

1946年,斯诺与洛伊斯·惠勒(1920.7.12-2018.4.3)在俄罗斯战争救援组织(Russian War Relief)于纽约举行的一场聚会上相识,两人于1949年结婚,这就是斯诺的第二段婚姻。

二战后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因为和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斯诺被FBI质询并要求招供其共产主义活动。斯诺在文章中感叹美国的偏见、保守和反共情绪。

1950年代后期,他又出版了两本关于中国的著作:以前未发表的材料作为学者研究补充的《红色中国随记》(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 和截至于1949年的自传《复始之旅》(Journey to the Beginning)。由于在美国难以写作维生,1959年斯诺与妻子洛伊斯带着两个孩子克里斯托弗和西恩迁居瑞士埃桑

再访中国

1949年斯诺以美国作家的身份得到签证访华,1964年10月至次年1月,作为法国新直言》周刊记者再访中国,旅途广泛并与大众交谈。相关内容收录在他1963年出版的《大河彼岸》(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在该书他将中国1959-1961年间的危机称之为营养不良而非饥荒。1968年,斯诺自费完成中国革命历程的纪录片《四分之一的人类》。

1970年8月至1971年2月,斯诺最后一次访问中国,并参与国庆21年的活动。期间被告知中国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或非正式访问中国。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1971年4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发表与毛泽东的重要谈话,向美国再次发出示好讯息。

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胰腺癌病逝于日内瓦,享年66岁。就在同一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了中国,斯诺未能活着看到两国关系正常化。依其遗嘱,一部分骨灰葬于原燕京大学未名湖畔(今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2018年4月3日,斯诺第二任妻子洛伊斯·惠勒在瑞士尼翁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7岁。

埃德加·斯诺一半骨灰葬于北京大学的未名湖边,墓碑由叶剑英手书。

斯诺与安娜·路易丝·斯特朗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被并称为“3S”。1984年,中国曾专门成立“中国三S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邓颖超任名誉会长,黄华任会长。

著名作品

  • 《远东前线》,1933年9月在美出版。
  • 《活的中国》(Living China),1936年,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英文译作,收录了鲁迅柔石郭沫若茅盾巴金等15位左翼作家的作品及斯诺怀特撰写的《鲁迅评传》等。
  • 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1937年10月首版于伦敦戈兰茨公司,两个月内再版4次,发行十几万册。1938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在美出版该书。同年2月,上海地下党翻译出版了该书,为了便于在国统区和沦陷区发行,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内容做了部分修改。
  • 《红区内幕》,或《红色中国内幕》,即《续西行漫记》(Inside Red China),1938年秋,海伦·斯诺著。
  • 《为亚洲而战》(The Battle for China),1941年,采访报道合集整理而成。
  • 《苏联力量的格局》,1945年。
  • 《斯大林需要和平》,1947年。
  • 《复始之旅》,1959年。
  • 《今日红色中国》,1962年。
  • 《大河彼岸》(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1962年出版,称颂中华人民共和国。
  • 《委员长生活漫记》(Generalissimo Chiang),张雪怀译,1945年12月台湾文化印书馆发行出版。

斯诺与中国

斯诺于1928年夏以美国《密勒氏评论报》特约记者的身份来中国,通过调查采访,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产生了同情,曾于1934年同哈里逊·密斯出版商签订了写一本关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著作的出版合同。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急切地希望到陕北苏区去。为此,1936年春,他专程到上海请求宋庆龄帮助。这时,正在西征的红军,为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曾致电中共上海地下组织,要他们设法邀请一位公正的记者和一位医生到陕北苏区。于是,在宋庆龄的帮助下,斯诺和医生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应邀赴陕北。两人分别从北平、上海出发,在郑州换乘的火车上接上了头,到西安后与一位名叫王牧师(董健吾)的人秘密接头,由王牧师和红军驻西安联络员刘鼎安排他们赴苏区事项。

7月初,斯诺和马海德登上一辆持有特别通行证的东北军军用卡车驶向苏区。7月9日,到达红军东线前沿指挥部所在地——安塞白家坪。10日上午,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红军指挥部的窑洞里正式会见了斯诺与马海德,同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并亲自替他们画了一张陕北苏区的草图,为他们拟订了一个92天的苏区旅行计划。11日,斯诺在一队红军战士的护卫下抵达志丹县(原保安县,1936年6月改为志丹县),受到群众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大部分委员、军政领导干部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听了两位客人的介绍后高兴地说:“欢迎你们到我们这里来采访。你们像穿山甲、孙悟空一样,穿透了国民党的层层封锁线,了不起呀,你们辛苦了!”16日,毛泽东在他住的窑洞里会见斯诺和马海德,发表了关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谈话。毛泽东以马列主义的真知卓识,科学而深刻地分析了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的形势和建立国内、国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同时以精辟的论断指出了持久战的战略和中国的必胜。毛还回答了斯诺的很多提问,两人交谈了多种广泛的问题,一直谈到深夜。在谈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毛泽东写了一首题为《长征》的七律诗给斯诺,以示留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与斯诺的谈话进行过几十次,曾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都在谈,常常是凌晨两三点钟谈话才告终。他要求斯诺实事求是地将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向全世界宣传出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斯诺表示:“我一定将我所见所闻向世界人民宣传,让人们都知道这个未知之地的谜底。”

斯诺多次请求毛泽东谈谈自己的革命经历。毛泽东在他的一再要求下,第一次述说了自己的个人身世。斯诺不仅详细地了解了毛泽东的家庭、童年、婚姻以及个人成长的经历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还了解了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搜集了关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斯诺兴奋地说:“了解毛泽东也就等于了解中国革命和红军”,“毛泽东生平的历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是要了解中国国内动向的原委的一个重要指南”;“毛泽东在群众中的形象,不但是一个党的领袖,而且更是一个公认的、名副其实的导师、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桂冠诗人、民族英雄。”毛泽东的窑洞成了斯诺寻找“东方魅力”的渊源。

斯诺在与毛泽东交谈中,毛泽东也向他询问了许多美国政治、经济、地理、气候、人口的情况。期间,斯诺还与周恩来博古(秦邦宪)、张闻天王稼祥冯文彬王观澜等领导人以及德国顾问李德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参观了红军大学,观看了红军剧社演出的精彩文艺节目。为了全面了解红军,斯诺去红军前线进行战地采访。在甘肃、宁夏边境访问了西征前线红军,见到了萧劲光军长;在豫旺堡与红军前敌指挥部司令员彭德怀进行了亲切交谈;在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参加了部队的政治集会和军民联欢大会。采访行程千余里,历时两个月,获得了红军的丰富资料,返回志丹县。

9月23日,斯诺应邀到毛泽东的窑洞,聆听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谈话。这次会见时斯诺要给毛泽东拍戴五角星军帽的照片,但一下子找不到军帽,斯诺便取下自己头上的军帽给他戴上。那张后来被广为传播的毛泽东头戴红军八角帽的照片,就这样拍下了。

同年10月,蒋介石做好了向陕北苏区发动新的“围剿”的准备。这时,斯诺已完成苏区旅行计划,决定离开陕北,向全世界人民报告中国西北升起的这颗辉煌灿烂的希望之星。他到北平后,便开始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11月14日,上海《密勒氏评论报》首次登载毛泽东与斯诺在志丹县的谈话,并配发了毛泽东头戴红五星八角帽的照片。这一特大新闻像雷电一样震撼了整个宇宙。接着,上海《大美晚报》《亚美》杂志,北京《民主》杂志,英国《每日先驱报》,美国《星期六晚报》《生活》《亚洲》《新共和》《太平洋事务》等报刊,相继刊载斯诺对中国苏区的报道。

1937年2月美国新创刊的《生活》画报创纪录地发表了75张斯诺在中国苏区拍摄的照片。这些文字和照片有力地证实中国共产党不仅存在,而且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正与国民党谈判第二次合作,日本帝国主义必将从中国领土上被赶出去。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斯诺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完稿,10月由敦戈兰茨出版公司出版。这是震动世界的名作。它打破了国民党十年封锁,生动朴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及中国工农大众的英雄业绩。这一巨著在几星期内接连重印了五次,每次都是一抢而空。以后又被译成中文、法文、德文、俄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瑞典文、日文、印地文、蒙古文、哈萨克文、荷兰文、塞尔维亚文等,行销世界各地。1938年春,毛泽东对一位德国记者说:“当其他人谁也不来的时候,斯诺来到这里调查我们的情况,并帮助我们把事实公诸于世……我们将永远记得他曾为中国做过一件巨大的工作。他是为建立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人。”

1939年9月,斯诺第二次访问陕北。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把斯诺介绍给大家时说:“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真实地报道了我们的情况,介绍了我们党的政策的书,这本书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两部著作之一。”

1941年1月,由于斯诺对皖南事变的真相作了如实的报道,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打击。同年2月,他被迫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美国政府采取对华敌视政策,斯诺和中国的关系被割断十余年,直到1960年,他才以美国作家的身份取得签证,访问新中国。此后,在1964年和1970年又来过两次。特别是1970年来华时重访了延安和志丹县。1971年2月离开中国,回到他寄居多年的瑞士。1972年2月15日在日内瓦病逝。16日,毛泽东以沉痛的心情写道:“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图集

斯诺在窑洞前为毛泽东拍摄了一张头戴八角红军帽的历史性照片,1936年
1967年第10期《人民画报》封面,使用1936年斯诺拍摄的毛泽东戴军帽的照片
斯诺采访毛泽东的长文刊发在 1936 年11 月 14 日的《密勒氏评论报》上


上世纪30年代斯诺在北平盔甲厂胡同居住时留影


1936年,斯诺与毛泽东在保安
1936年,埃德加·斯诺(右)通过宋庆龄、张学良的协助赴陕北苏区采访。图为埃德加·斯诺在陕北采访途中
1936年,斯诺(右一)在陕北革命根据地。左一:徐特立
1938年,埃德加·斯诺(右)和新四军军长叶挺的合影


1960年8月,周恩来陪同斯诺参观密云水库
1960年10月22日,毛泽东会见斯诺。
1960年1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为埃德加·斯诺(左)签名
1965年1月9日,毛泽东接见埃德加·斯诺(右)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和斯诺(左一)在天安门城楼


红军战士在跳高。新华社发(埃德加·斯诺摄)
红军中的文艺工作者。新华社发(埃德加·斯诺摄)
小红军们在做游戏。新华社发(埃德加·斯诺摄)
红军与红军的运输工具之一骆驼。新华社发(埃德加·斯诺摄)
抗战之声(吹军号的战士)。埃德加·斯诺摄


1936年10月下旬,斯诺带着十几本日记、采访笔记和一堆胶卷回到北平,决心把这些日子的所听、所见、所写“做一番公开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1937年3月,《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在北平秘密出版发行,首印5000册很快销售一空,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的雏形。图为197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西行漫记》封面。


1972年2月15日,斯诺在瑞士日内瓦病逝。病重期间,斯诺留下遗嘱:“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按照斯诺的遗愿,他的骨灰一半送回美国,一半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墓碑的文字由叶剑英题写:“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