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朝(公元9年-23年),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出现的朝代,为西汉外戚王莽所建立。他是在9年1月15日伪造符瑞登基,废西汉最后一位君主孺子婴为安定公,改国号“新”。历1帝,共15年,建都长安。地皇四年(23年),被绿林军推翻。

  新朝之名,得自于王莽最初受封的新都侯之名。又新朝为王莽所建,故世称“新莽”。

  王莽称帝后进行多项改革,但政令繁琐、朝令夕改,改革终告失败,导致新朝覆亡。

  新朝首开中国历史上透过篡位作皇帝的先河,因传统史观相对于通过战争革命取得政权,反而较鄙弃篡位这种移转政权的方式,王莽此后一直以被中国历代史家形容为伪君子而著名。整个新朝仅王莽一人当朝,最后被汉朝宗室刘秀建立的东汉所取代。

  中国古代史家对于新朝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尤其是《汉书》视王莽为逆臣贼子。后世亦是按汉书的观点评价王莽,直到清末之后,评价才有所改变。

  >>> 中国历史纪年表

王莽篡位

  王莽是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王家在西汉后期是重要外戚,有九人封侯,五人任大司马。王莽在王家亲族中是一位有才能的人。哀帝死,无子,王莽与太皇太后王政君立九岁小儿刘衎(kàn看)为帝,是为平帝,王莽以大司马领尚书事辅政。

  王莽比较注意个人品德,生活俭约。儿子王获杀死一个奴仆,他严厉斥责王获,并命王获自杀以偿命。他掌权不久,就铲除了罪大恶极的外戚、权臣董贤,改善了朝政。为救灾荒,他捐钱百万,献田三十顷。在他带动下,官僚、豪家二百三十余人捐献田宅,用以救灾。他又废呼池苑(今甘肃华亭)为安民县,以安置灾民。灾民可分得田宅、器具、耕牛、谷种、粮食等。他还扩大太学,广招太学生;网罗学有专长的士人有数千之多,安置在长安,给予优待。对汉宗室和功臣的后裔以及年老致仕(退休)的高官,都给予照顾。于是在他掌权不久,就得到多数贵族、官僚、地主和儒生们的爱戴,希望他能有一番作为,以稳定社会秩序,保住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广大劳动人民希望社会安定,能够生活下去,对他也产生过一些幻想。

  王莽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很重视,他很想进行社会和政治改革。不过他的个人野心也是很严重的。他初辅政时,就以周公辅成王的故事比附自己。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王莽称“安汉公”。四年,称“宰衡”。五年,毒杀平帝,另立一个两岁小儿刘婴为帝,号“孺子”,史称孺子婴;自为“假皇帝”,实际和真皇帝一样。过了三年,他又废掉孺子婴,正式当了皇帝,改国号“新”,改元“始建国”。王莽“篡汉”对我们今天的研究来说,并不重要;但他的改革思想和谋取私利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是他的改革内容混乱而又不坚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1.“王田、奴婢”政策 这项政策是王莽改制中的最主要的政策。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不准买卖。“王田”就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实行土地国有制,也就是废除土地私有制,恢复井田制。办法是重新分配土地。占有土地多的地主,“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九百亩)者”,没收其多余的部分,按一家百亩之数,分给九族乡党。废除奴婢制度,改奴婢之名称“私属”,即家众、家丁,以体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意。违令者治罪。

  2.五均、六筦 五均是管理市场物价的官署。王莽改长安的东市令、西市令和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的市长为“五均司市师”。其下置交易丞,掌管平抑物价;又置钱府丞,掌管征收工商农桑之税和赊贷。贫民为谋生活向官家借贷,年利什一。各郡、县也设司市,职掌和司市师相同。六筦是官府专营盐、铁、酒、铸钱,征收渔猎樵采之税,五均、赊贷,共六事。

  3.改革币制 王莽改革币制是由附会周景王铸大钱引起的。他铸有各种刀币,作为大钱。后因“劉(刘)字有金、刀”作偏旁,刀币犯忌,他又废刀币和五铢钱。另造二十八种货币,叫做二十八品。黄金一品,银货二品,龟宝四品,贝货五品,钱货六品,布货十品。钱和布为同一物,即铜制。所以总称之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王莽共改革币制五次。

  4.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 王莽为了附会西周的官制,在中央设四辅(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位上公)、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四将(更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凡十一公。三公下设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组成中央机构。又置六监(位上卿),分掌京师宫殿的戍卫、皇帝的舆服等。改郡太守称卒正、连率或大尹等,县令、长称宰。又改变一些郡、县的划分和名称,有些地名连改五次,最后又用原名。

  5.改变少数民族的族名和民族首领的封号 如改高句骊王为下句骊侯,改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改“匈奴单于玺”为“新匈奴单于章”,改钩町王为钩町侯。

  王莽改制很快就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他来说,主要有三个问题,就是附会古制,官吏贪污,任意乱改。例如土地与奴婢问题,是西汉一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自汉武帝时的董仲舒到哀帝时的师丹等,都主张“塞并兼之路”或“宜略为限”。这样尚且遭到反对,不得实行。而王莽的“王田”政策则是要彻底废除土地私有制,收土地归国有,恢复孟子所说的西周的井田制。这是使历史倒退,是办不到的。所以命令下达后,贵族、官僚、地主不仅未交出一点土地来,反而激烈反对这项政策。贫苦农民不仅未分到田地,反而由于为生活所迫,出卖自己的小块土地或出卖亲生儿女,却就触犯了这项禁令,以致沦为罪犯,给广大劳动人民制造了更多更大的痛苦。这项政策是脱离实际,行不通的。过了三年,王莽就下令废除了。这项政策的废除,标志着王莽改制已基本上失败了。

  “五均、六筦”政策本来是用以制止囤积居奇,平抑物价,阻止土地兼并,增加财政收入。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均”,与之基本相同,但有成效。王莽所用之人,多为富商大贾,他们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与地方官吏勾结,制造假账,官府无所得,利益尽入私囊。

  此外,王莽那样的乱改货币,乱改国家和地方的政区、机构、官名,乱改少数民族名称,并非当时国家的政治、社会或民族关系的需要,而是在盲目附会所谓西周制度或迷信思想,以抬高他个人的声威。不仅毫无积极意义,相反的,还为国家、社会制造了更大的混乱。一再改变币制,使币制混乱,大批的人民破产。一再改易地名,甚至主管官吏都弄不清其辖区应叫什么名字。乱改民族名称,破坏了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加剧了民族矛盾。王莽又征发三十万士卒准备进击匈奴和东北各族,内地的人民抗拒征发,长城沿边的人民亦相继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