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四川省 > 成都市 > 新都区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城市风景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城市风景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城市风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升庵祠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桂湖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宝光寺

  新都区汉语拼音:Xīn Dū Qū;英文:Xindu District),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市辖区。位于四川省中部。地理坐标东经103°54′02″~104°16′54″、北纬30°40′40″~30°57′58″。北与彭州市广汉市毗邻,东邻成都市青白江区,西与郫都区接壤,南与金牛区成华区龙泉驿区相连。总面积497平方千米。人口120余万。全区辖3个街道、11个镇。

  新都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斜,以侵蚀堆积地貌形类的平坝和由黄色黏土堆积物形成的浅丘为特色,5/6为平坝,1/6为浅丘,海拔平均高度为510米。新都区地处都江堰自流灌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历史上被誉为“蜀中宝玉”、“天府明珠”,是四川著名的粮库之一,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素有“天府粮仓”之称,盛产水稻、小麦、油菜、叶烟、辣椒、大蒜等农副产品。宝成、成渝铁路和108国道穿境。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光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杨升庵祠及桂湖被誉为“西蜀第一湖”;以及千佛碑、战国墓、马超坟、龙藏寺碑林、新繁东湖、桂湖公园、泥巴沱、白鹤岛等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

  新都产城相融,有西部机电装备制造工业区、成都北部商贸综合功能区、成都家具产业园、新都物流中心、中车轨道交通产业园等9大产业园区。拥有医药、食品、家具、电子、汽车配件、建筑等传统产业以及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等新兴产业。区内有西南石油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医学院、省社科院、农科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拥有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 邮编:610500 代码:510114 区号:028

行政区划

  全区辖3个街道、11个镇:大丰街道、三河街道、新都街道、石板滩镇、新繁镇、新民镇、泰兴镇、斑竹园镇、清流镇、马家镇、龙桥镇、木兰镇、军屯镇。区政府驻新都街道,距成都市16.5千米。

历史

  新都为古蜀国都邑。公元前7世纪左右,由蜀王开明氏称帝后所建,与广都、成都同为蜀中名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

  新都得名 古蜀国经历蚕丛、柏灌、鱼凫之后,望帝杜宇始“教民务农”,率蜀族人民由山区向平原转移。当时因岷江之水尚未治理,土质肥沃的成都平原常遭洪灾之害。杜宇遂委派由荆楚迁来的部族首领鳖灵为相,命其治水。鳖灵决玉垒,开金堂峡,以除水害,民得安处。其后,鳖灵取代杜宇,建立开明王朝,号丛帝。开明氏即位之后,江水得到进一步治理,成都平原的大部地区能够陆处。蜀族人民生产活动的中心,遂由平原边区的丘陵地带转向平原纵深。由于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地域扩大,长期处于山区边缘的杜宇氏城邑,已不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须另建政权活动中心。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蜀王开明氏称帝后,营建开明政权的都邑。为有别于杜宇氏的旧都郫邑,新建都邑遂名“新都”。 都城旧址,在距今新都区新都镇城东北10公里的清白江三邑桥南岸军屯镇升平村一带。随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将治所从军屯迁至今新都镇。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伐蜀,秦灭蜀后,于成都置蜀郡,新都归蜀郡管辖。

  汉高祖六年(前201),分割巴、蜀地,设置广汉郡,新都县划归广汉郡。

  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分益州之地置梁州于汉中,分广汉郡置新都郡。新都郡属梁州,统领雒县(今广汉市)、什邡、绵竹、新都四县,郡治在雒。

  咸宁三年(277),晋武帝封皇子司马该为新都王,改新都郡为新都国。太康六年(285),司马该死后无子继承,废除新都国,复为新都郡。同年废郡,新都以县仍属广汉郡。

  东晋安帝时期(397—418),设始康郡寄治成都,领始康、新城、谈、晋丰4个侨县(有建制无领地)。502年,废除无领地的侨县、侨郡,始康郡治遂由成都迁入新都,废其原领侨县,划入新都县。始康郡隶属益州,治所在今新都城南,新都县治所在今军屯镇升平村。

  西魏废帝二年(553)平蜀,废始康郡,将新都改属益州的蜀郡。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改新都县名为兴乐县,始将县治所从军屯迁至今新都镇。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对州县大加省并,撤销兴乐县并入成都县,隶属蜀郡。

  唐武德二年(619),恢复兴乐县,随即复名新都县,隶属益州。

  唐末、五代、宋、元、明、清,新都隶属多有更迭,新都名称未变,相沿至民国。

  民国24年(1935),国民党政权统一川政,设四川省政府,将四川省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新都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直至民国38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川省划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4个行政公署,新都县隶属川西行署温江专员公署。

  1960年2月撤销新都县合并于新繁县,1962年10月恢复新都县,1965年7月撤销新繁县并入新都县。

  1983年3月温江行署合并于成都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新都归成都市管辖。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新都县常住总人口611986人,其中:新都镇169834人、大丰镇31053人、石板滩镇30786人、新繁镇58187人、新民镇35861人、三河镇29577人、泰兴镇28763人、利济镇23843人、斑竹园镇29756人、清流镇16957人、龙虎镇20139人、马家镇23869人、龙桥镇23364人、龙安乡21512人、木兰乡34019人、竹友乡16195人、军屯乡18271人。

  2001年11月15日,国务院同意撤销新都县,设立成都市新都区,以原新都县的行政区域为新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新都镇。2002年1月1日,新都举行撤县设区仪式。

  2004年4月13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4]8号)批复同意新都区龙安镇政府驻地由严家桥福田院迁至安全村3社新犀路。9月8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4]37号)批复同意新都区撤销大丰、三河、龙虎、龙安、利济、竹友6个镇。原大丰、三河2个镇所属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将原龙虎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新都镇;新都镇政府驻紫瑞街。将原龙安镇及原利济镇的公义、锦水、曲水、通联、石云、广济、新庞、宁河8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新繁镇;新繁镇政府驻繁清路。将原利济镇的同义、同福、水梨、迎祥、双利、界牌、永明、柳泉、顺河、圆通10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清流镇;清流镇政府驻清流场南街。将原竹友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斑竹园镇;斑竹园镇政府驻复兴街。

  2004年,新都区总面积48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1266人/平方千米。辖2个街道(大丰、三河)、11个镇(新都、新繁、新民、清流、龙桥、马家、泰兴、木兰、军屯、石板滩、斑竹园),43个社区、298个行政村。

  2005年5月10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5]18号)批复同意将青白江区龙王镇的新谊、双柏、黄果、园林、石桩、长林6个村和龙泉驿区黄土镇的回龙村、金三角社区所属的行政区域划归新都区石板滩镇管辖。石板滩镇政府驻石板滩场镇东风西街66号。7月6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5]21号)批复同意将斑竹园镇的回南、檀木2村和龙桥镇的瑞云、笔架2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新繁镇管辖。

  2006年,新都区辖2个街道、11个镇:大丰街道、三河街道、新都镇、石板滩镇、新繁镇、新民镇、泰兴镇、斑竹园镇、清流镇、马家镇、龙桥镇、木兰镇、军屯镇。

  2007年5月,成都市政府同意新都区增设石板滩、斑竹园、龙桥、泰兴、新民、木兰、军屯、清流、马家9个街道办事处,分别与石板滩、斑竹园、龙桥、泰兴、新民、木兰、军屯、清流、马家镇政府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的管理模式,所辖区域和驻地与镇相同。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新都区常住总人口775703人,其中:大丰街道73397人,三河街道41297人,新都镇241541人,石板滩镇48927人,新繁镇103658人,新民镇35146人,泰兴镇30814人,斑竹园镇57380人,清流镇29763人,马家镇24623人,龙桥镇31619人,木兰镇39106人,军屯镇18432人。

  2013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10号)批复同意撤销新都镇,设立新都街道。调整后,全区辖3个街道、11个镇。

地理

  新都区位于“天府之国”川西平原腹心地带,成都市北郊,距四川省会成都市16公里,是成都市的都市新区(城北)副中心,区域北与成都市彭州、德阳市广汉市毗邻,东邻成都市青白江区,西与成都市郫县接壤,南与成都市金牛区、成华区、龙泉驿区相连。区境跨东经103°54′02″~104°16′54″、北纬30°40′40″~30°57′58″之间,面积497平方公里。

  新都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斜,以侵蚀堆积地貌形类的平坝和由黄色黏土堆积物形成的浅丘为特色,5/6为平坝,1/6为浅丘,海拔平均高度为510米。新都区地处都江堰自流灌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历史上被誉为“蜀中宝玉”、“天府明珠”,是四川著名的粮库之一,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素有“天府粮仓”之称,盛产水稻、小麦、油菜、叶烟、辣椒、大蒜等农副产品。境内自然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光寺,为“长江流域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杨升庵祠及桂湖被誉为“西蜀第一湖”;以及千佛碑、战国墓、马超坟、龙藏寺碑林、新繁东湖、桂湖公园、泥巴沱、白鹤岛等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

地质

  新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全区地貌形态,主体为平坝,部份为台地。平坝即成都平原中央凹陷地带部分,台地即成都平原北部边缘构造地带部分。县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平均坡降2‰-3‰从西北向东南倾斜。

  平坝:全县平坝总面积384.2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幅员面积的77.31%。两条河流清白江、毗河由西北横贯东南,形成3种地貌:一是河漫滩,不连续地分布于河流的凸岸,呈条状、弧状或心滩状,高出水面0.5-1.5米,无明显的前缘陡坎。滩面倾向河心,宽度多在500米内。西江河沿岸多呈高漫滩,高出水面2-3米,陡坎明显,系由近代河流冲积物堆积而成,其面积为1.46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0.3%。二是河流堆积一级阶地,高出水面2-3米,系由近代河流冲积物沉积而成,为粘质砂土及砂砾石层组成。沿青白江、毗河两岸呈带状分布,宽数十米至数千米,因受河流多次沉积与侵蚀,阶面具有大平而小不平的起伏特点,向河床及下游倾斜。其面积为375.36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75.52%。三是冰水堆积扇状平坝,系更新统冰水——流水堆积组成,宽50-2500米,残存带状丘和冢状孤丘。海拔557-522米,坡降5‰,比高2-5米,阶面微波起伏,其面积为7.43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5%。

  台地:全区台地总面积97.75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0.28%。在冲积平坝后缘,处白垩系砖红紫泥基岩上,堆积大面积的较深厚的黄色粘土,局部高台地上沉积砾石粘土,由于堆积的厚薄和地表剥蚀的深浅,形成起伏的缓丘台地。形成2个地貌:冰碛。冰水堆积一级台地,系冰期沉积物姜石黄色粘土堆积组成。海拔470-550米,高差80米,峰谷比高20-40米,局部地带白垩系基岩出露地表,隆起5-20米,形成缓丘宽谷,面积75.89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5.74%;冰碛。冰水堆积二级台地,系由冰期积物卵石夹褐黄色粘土堆积组成。山坡陡斜,泥石混杂。海拔538-584米,高差46米,峰谷比高30-80米,其坡缘紧连裸露的基岩和姜石黄土,形成高台地,无完整台面,仅存浑圆状丘顶。面积21.86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5%。

河流与水道

  新都境内河流,北有清白江,属都江堰蒲阳河水系;南有毗河,属都江堰柏条河水系;中有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锦水河分干渠,以取代原“宽、浅、弯”的天然河道蟆水河、锦水河,此两河大部还耕,个别地段留作区间行洪道,老锦水河下段保留作为泄洪道;东有西江河,自南向东北流,为龙泉山脉行洪河道。

  清白江:从都江堰蒲柏闸分流,上段称蒲阳河,至人民渠分流口,下段称清白江(汉代称湔水)。清白江从任家沟进水口流入新都境,经新繁镇、清流镇、新民镇、军屯镇,至邓家河坝注入成都市青白江区,过广汉南流至金堂县东南部与毗河、北河相汇成沱江。清白江在新都境内全长33.4公里,河宽90—140米,河道比降3‰左右。

  毗河:源于都江堰,古名沱水。上游从都江堰蒲柏闸分水,称柏条河,至石堤堰流入徐堰河后,正流叫毗河,分支称府河。毗河上游的柏条河,自龙安凤凰嘴入新都境,经龙安、龙桥、斑竹园、柏水、天元、三河、桂林、泰兴8乡镇,东流至赵镇汇入清白江,其下即称沱江。毗河在新都境内全长37.8公里,河宽50—100米,河道比降2‰。

  西江河:新都东南隅的一条行洪河道,全长51公里,流经新都石板滩镇,境内长度12.5公里。该河源于龙泉山顶张飞营,汇于毗河石龙堰。小西江河源于三河街道二台子的山溪水,流经木兰、石板滩、泰兴镇,注入龙王乡西江河。

  锦水河分干渠:原为区内排灌兼用的主要河道,取水于郫县唐元乡石坝子,“原河口宽七丈”。锦水河与清白江分水比为3∶7。从新繁镇公毅村入区境,经王家船、义和桥、来熏桥、雷家桥、崩河坎、马家渡、踏水桥、天缘桥入注毗河白洋沱,全长39.7公里,河宽25—40米。1970年渠系改造,将河道上段进行回填还耕,中段裁弯缩窄,下段保留排灌的办法,形成了新的灌溉渠系,即锦水河分干渠与相应支斗渠。1983年,取水口也由石坝子移建于火烧堰。

  东风渠:原名东山灌溉渠,因其主要功能是灌成都市东面的缓丘台地——东山而得名,1966年更名为东风渠。东风渠总干渠在境内长度为5.33公里。东风渠北干渠在境内全长22公里,通过7条斗渠和123个分水洞,灌溉木兰、三河、泰兴、石板滩等镇(街办)农田3.1万亩;北支一渠在境内全长10.85公里,灌溉木兰、石板滩、泰兴等镇农田3.1万亩。

  人民渠:原官渠堰灌溉工程,1966年更名为人民渠。在新都境内长5.11公里,灌面8529亩;附六支渠境内长3.43公里,灌面7564亩;七支渠境内长3.91公里,灌面4623亩。

土壤

  新都区境内土壤主要是岷江、沱江支流清白江、毗河及蒙阳河水系的冲洪积物堆积而成的河漫滩和一、二级台地。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比降为0.2-0.3%,海拔475-470米,相对高差不小于5米。占全区幅员面积的79.82%。农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4.14%。主产水稻、小麦、油菜、晒菸、韭黄、大蒜、川芎,是新都区粮油烟药的重要产地。

气候

  新都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温湿同季,水热同步,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暖早,但不稳定;夏季炎热暴雨多;秋季降温快,多绵雨;冬季干燥多云雾。

  气温:境内气温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累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最高气温16.7℃,年平均最低气温15.4℃,高低差为1.3℃。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1℃(2006年8月21日),最低为-5.4℃(1975年12月15日),极值相差42.5℃。大多数年份最高气温在33—35℃,最低在-3℃左右。累年平均无霜期279天。

  降水:境内累年平均降水量在828.3毫米左右,降水分布与气温相反,随地势升高而增多。自东南到西北增加150毫米左右。年最大降水量为1111.8毫米(1974年),最少为520毫米(2006年)。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夏半年占全年降水量的88%,冬半年占12%,秋季降水量略多于春季。易形成冬春偏旱,夏季偏涝。7月降水量最多,累年平均为216.0毫米,最多年为480.4毫米。8月份累年平均为192.5毫米,最多年达428.6毫米。冬季12月和1月最少,仅为12.9毫米。历年降雪较少,累年平均降雪日数为1.8天,最大积雪深度为0.9厘米(出现在1991年1月18日)。

  日照: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14.9小时,最多年份为1513.6小时(1973年),最少年份为769.9小时(1999年),全年8月份日照最多,平均为170.0小时;12月最少,平均仅59.1小时。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农田作物:农田作物分为大田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牧草5大类,约315种。其中大田作物、蔬菜种植面积占境内农业植物的80%以上。

  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甘薯、蚕豆、豌豆、红豆、黄豆、马铃薯等。

  经济作物:油菜、大蒜、叶烟、甘蔗、川芎、花生、芝麻等

  饲料作物:苕子、苜蓿(紫云英)等。

  蔬菜:甘蓝、苤蓝、莴笋、萝卜、胡萝卜、番茄、茄子、辣椒、甜椒、黄瓜、南瓜、冬瓜、丝瓜、苦瓜、西葫芦、白菜、芹菜、菠菜、韭菜、红油菜、生菜、大葱、洋葱、红豆、厚皮菜、香菜、扁豆、冬寒菜、洋姜、四季豆、木耳菜、鱼腥草、芦笋、高笋、姜、藕、芋头、山药、苋菜、空心菜、榨菜、山露、大头菜、魔芋等。

  牧草:油麦、芒麦等。

特产

  • 新都柚,是成都市新都区地方名优特产,1994年、1996年、1997年、1998年度,连续荣获全国柚类“金杯奖”,1995年荣获农业博览会“国家银奖”,1999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四川名牌产品,并授予名牌产品证书。区内已种植新都柚84万多株,年产量8000吨以上。新都柚果实高扁园形,果皮淡黄色,皮薄有芳香味,果肉细嫩香脆化渣,果汁酸甜适度,营养丰富,含多种维生素,尤其维C含量较高,有天然罐头之美称。 10月中下旬成熟,耐贮运、能贮3-4个月,贮藏后风味更佳,并有药用价值,具有抗炎、祛痰、保肝益胃之功能,是老幼皆宣的果中珍品。
  • 宝光禅茶,中国茶道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宝光寺僧也纷纷植茶、制茶,于是“禅茶一味”之说逐渐为广大僧俗所乐道。特制的宝光禅茶,其法秘传至今,堪称禅茶极品。为了丰富和发扬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宝光寺的佛教文化,宝光寺将传承千年的宝光禅茶公诸于众。
  • 清流板鸭,精选没有喂养配合饲料的“土鸭子”加工制成。成品其形如长颈鳖鱼,食之五味俱齐,耐人寻味,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早在民国34年就远销省内外。其制作工艺独特,采用名贵中药材配制而成。清流板鸭不加任何添加剂、色素,属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其特点是色泽红亮,皮脆肉嫩,肥而不腻,咸淡适宜。
  • 白米酥,相传起源于二百年前的清朝中期。始于民间小贩所营,具有香甜味美,细腻化渣,营养丰富等特点,渐有名气。传说有一秀才上京求名(又一说为清乾隆年间的武将岳钟琪)路过新都,慕名购尝,赞叹不已,便携带一些进京作为土仪分送达官贵人,由此名传千里。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提高,到民国年间,成为了本地京果作坊的主产之一,而以“永和居”所产最为上乘。
  • 新都桂花糕,创制于明朝末期。桂花糕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原料主要是糯米粉、籼米粉、玉米面等。它的特点:糕质细软滋润、色泽洁白,具有浓郁的桂花清香,入口化渣,口味清香,长期畅销省内外。关于新都桂花糕,还有一段优美的传说。及食谱营养价值成分。
  • 椒盐酥桃片,系新都区大丰食品厂传统产品。配方科学,具有甜咸适度、酥脆化渣的独特风味。
  • 五香金钩豆腐干,原新都县新繁镇爱莲春酱园产品,与另一名产杏仁甜豆瓣同时著称,由于制作精细,质地优良,色鲜味美,独具特色。曾多次获得原“四川省土特产品劝业会”的奖章、奖状,并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荣获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的金质奖章和奖状,使这两大产品驰名全国,荣享中外。
  • 姜糖,创于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系新都区三河场传统食品,现由新都区国营食品厂生产,新都姜糖产于三河镇,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传,大约在清朝康熙末年,三河场有一位马婆婆,将糯米炒熟磨细,掺上生姜汁、红糖调和均匀,揉成软糕,切成小条,做成一种糖出售,取名姜糖。到了马婆婆的第五代子孙,便在三河场办起了第一家生产姜糖的作坊。以后仿制者日多,又有十多家姜糖作坊相继兴办起来。三河场便成了姜糖之乡。解放后,三河姜糖作坊合并入新都县城关糖果厂,正式命名为新都姜糖。现新都姜糖有玫瑰、芝麻、薄荷、桃仁等十多个品种,具有绵软滋润、甘甜微辣、爽神开胃的特点,多次被评为成都市行业优质产品。
  • 新繁泡菜,为成都市名优传统乳酸发酵食品。新都区国有新繁泡菜厂专业生产。品种有3大系列、35种。年产量5000吨。 主要原料是蔬菜、食盐和若干辅料。新繁泡菜脆嫩芳香,风味独特,含 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有解腻、开胃、健身的功能。新繁泡菜是新都区国有新繁泡菜厂生产的特色泡菜,它的品种有3大系列、35种。年产量5000吨。 主要原料是蔬菜、食盐和若干辅料。先后荣获 部、省、市优产品,成都名小吃,国家级“星火计划”全国菜篮子 工程,旅游商品等金奖6枚。新繁牌商标被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 新繁棕编,原料主要采用都江堰市(原灌县)、彭州市(原彭县)、大邑县、邛崃县等山区的嫩棕叶。每年四月,是艺人们采集嫩棕叶的最佳时节。采集回来的绿色嫩棕叶,先用针刺篦梳,划制成丝,变成一条条形似绿色挂面的棕丝。然后,艺人们用巧妙的双手把部分棕丝搓成棕绳,再将棕丝、棕绳经过浸泡、硫熏、晒晾断青,或将部分棕丝染成五颜六色,可作棕编制品的特殊装饰。制作过程中的产品造型均使用模型,模型可用木制、泥塑。新繁棕编技艺起源于清代嘉庆末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清代嘉庆末年新繁妇女即有“析嫩棕叶为丝,编织凉鞋”的传统。在秀丽的乡村和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当地妇女用洁白细腻的棕丝编织着一件件神奇的手工制品。尤其是拖鞋堪称新繁棕编一绝,它具有舒适透气,美观大方,轻便无污染,且防潮耐用的特点,因此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文化、旅游

  • 杨升庵祠及桂湖,位于新都区,距离成都市16千米,包括杨升庵祠及桂湖等二十余处清代建筑,其中杨升庵祠本是明代学者杨慎的故居。1996年,杨升庵祠及桂湖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记载,杨慎在故居附近种植桂树,于是就有了“桂湖”之名。后经过明末战乱,桂湖荒废,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时任新都知县杨道南重修桂湖,道光年间知县张奉书又博采各地园林之长,重开桂湖胜迹,并在湖上建立升庵祠。现存的杨升庵祠及桂湖基本保存了清代的建筑及其布局,总面积48000平方米,其中湖面占了三分之一左右。桂湖的形状犹如一面横卧的琵琶,号称“天府第一湖”。
  • 宝光寺,位于新都区,是中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环境清幽的佛教寺院之一。此寺相传建于东汉,因史料不足,难以断论。但从这里至今保存了我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看来,这座寺院最迟建于隋代,当时是否叫宝光寺尚无法稽考。但从1996年5月在寺内出土的唐代《施衣功德碑》最新资料表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这里已经叫宝光寺了。寺中的佛塔,名称宝光塔。
  • 泥巴沱,位于新都城南三公里的毗河南岸,毗河至此迂回成三面环水的半岛,因一个大回水沱面得名。解放前曾是毗河“黄金水道”上一个运输繁忙的重要码头和商品集散地。至下游苟家滩一带盛产鳜鱼(俗名翅泼),饶有唐人所咏“桃花流水鳜鱼肥”的韵味。现发展为毗河生态旅游带一个重要风景区,面积18万平方米,竹林水域各半,以连接成片的茂密竹林,构成“丛林幽趣”的特色景观。悠悠索桥横跨毗河,将南北两岸连成一体。沿河岸建有金岸园。隐篁亭、听流亭、拂柳亭、待鸥亭、观钓亭、望江亭、伴沱楼等,悬挂名人撰书的匾额、楹联,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景区毗邻著名的龙门山,为文人雅士登临胜地。宋代贤吏赵抃和明代大文学家杨升庵重阳登临,均深爱泥巴沱美丽风光,留下了“澄川秀野如披画”、“朝暮多奇态,草水含灵氲”的传世佳名。这里还有清代外国传教士汪若瑟建立的天主教堂,晨钟暮鼓,更增添了景区几多佳趣。名俗实雅的泥巴沱,是生态旅游观光和水上游乐休闲的好去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