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云南省 > 保山市 > 施甸县

  施甸县汉语拼音:Shī Diàn xiàn;英文:Shidian County),中国云南省保山市辖县。位于云南省西部、保山市境南部,怒江下游东岸,东经98°54′~99°21′,北纬24°16′~25°00′之间。东连昌宁,南邻永德,西与龙陵隔江相望,北与隆阳毗连。东西横距最宽处45千米,南北纵距79千米,总面积2009平方千米。总人口34万人(2012年末)。有彝、傣等少数民族。辖5个镇、8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

  地处怒山尾冀深切割山地峡谷,县城东部的大水河头山海拔2895.4米,是县境最高点,南部三江口海拔580米,为县境最低点,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怒江,勐波罗河、姚关河、施甸河。属中亚热带为主体的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237天,年均气温17.1℃,年平降水量1062.2毫米。云南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矿藏以铅锌矿为主,地热资源有石瓢、斯拉底、葫芦口等温泉。茶叶以万兴碧毫、万兴雀舌、台山云毫,姚关龙银尖和酒房银风驰名。名胜古迹有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385年)的《恤忠祠纪》碑,狮子山新石器遗址、惠通桥、土主庙、西竺庵、戒月庵、遂通桥等。

  • 邮编:678200 代码:530521 区号:0875

行政区划

  全县辖5个镇、8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甸阳镇、由旺镇、姚关镇、太平镇、仁和镇、万兴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酒房乡、旧城乡、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老麦乡、何元乡、水长乡。县政府驻甸阳镇。

历史

  “甸”似为彝语,意为“坝子”、“平地”。元代称石甸,明改为施甸。1962年12月由保山县划出南部地区析置施甸县。

  施甸历史悠久,夏、商、周时为哀牢部族居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不韦县,属益州郡。南北朝(齐)时(561-578年)更名不建县,隶永昌郡。唐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宋大理政权时属永昌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设石甸长官司,辖26寨,隶永昌府镇康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更名施甸长官司,隶永昌府;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施甸巡检司;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五月,于广邑寨(今昌宁柯街乡内)设置广邑州,与湾甸土知州平行。1436年,广邑州址迁到右甸(今昌宁城南右甸镇),属顺宁府管辖,施甸长官司一度划归顺宁府;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施甸长官司又改隶属永昌府管辖;嘉靖十九年(1540)置姚关守备道。

  清顺治六年(1649),裁施甸长官司,设平彝州,始设8乡,辖26寨伙,州址由原长官司迁至保场大石桥桥头寨。十八年裁州并入保山;乾隆三十五年(1770)设施甸巡政厅,隶永昌府;民国元年(1912)设施甸分治县,1932年并保山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1950年设四、五、六3个区,隶属保山县(一说为三、四、五、六、七区)。196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第123次会议批准设立施甸县,辖太平、由旺、施甸、姚关、洒房5个区。1963年2月1日中共施甸县委、县人民政府正式办公,隶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同年12月改属保山地区专员公署。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施甸县常住总人口314187人,其中:甸阳镇42632人,由旺镇37839人,太平乡20509人,等子乡9740人,姚关乡35199人,万兴乡14035人,摆榔彝族布朗族乡6811人,酒房乡25421人,旧城乡15109人,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6031人,老麦乡20208人,何元乡15095人,水长乡16574人,保场乡21399人,仁和乡27585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施甸县常住总人口305223人,其中:甸阳镇45418人,由旺镇33978人,姚关镇35096人,仁和镇47862人,太平镇27347人,万兴乡13836人,摆榔彝族布朗族乡6578人,酒房乡24246人,旧城乡15031人,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5383人,老麦乡20140人,何元乡14462人,水长乡15846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