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旅夜书怀》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书怀,书写胸中意绪。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正月,杜甫辞去严武幕府职务。四月,严武卒。五月,杜甫即率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此诗大概是舟经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一带时写的。时年五十四。


  杜诗以入蜀为界,大体上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多体现出盛唐气象带来的亢奋之情,格调高昂,充满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风。后期的作品则由于他饱经人生磨难,政治上失意,又年老多病,故诗风多有悲凉,更充分地体现了他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首《旅夜书怀》是杜甫入蜀后,痛失在经济上对他多有帮助的好友严武,迫不得已决意携家乘舟东下,途经渝州(今重庆市)、忠 州(今重庆市忠县)一带时所作。诗中写景细致而又雄浑阔大,悲凉之气始终贯穿全诗,表现出一种悲而不哀,哀而不绝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是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四月,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渝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杜甫于秋天抵达忠州后创作了这首诗。但是,这一说法存在一些疑点,首先,诗中“星垂平野阔”句所描画的图景,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合。其次,“细草”本是象征春天的景物,也与秋天不符。

  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松原朗先生认为,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春天,二是在广阔的平野之中,三是在漂泊于大江上的船里。同时满足这三条的,有如下两个时间:一是大历三年(768年)春天,杜甫离开夔州,穿过三峡后,向江陵(今属湖北)航行时。大历四年或五年春天,漂泊在湘江上时。长江贯流的湖北江汉平原,和湘江沿岸的湖南平野,都能与“星垂平野阔”所描绘的空间相应。但杜诗提及“大江”的二十多例子里,一个指湘江的也找不到。所以,将这个事实和“细草”的春意,“星垂平野阔”的平野综合考虑的话,《旅夜书怀》诗的写作时期有可能为大历三年春。

  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周子瑜先生认为,否定舟下渝、忠写作时地之说还有待商榷,关于诗中“平野阔”,并非一定是平原,事实是诗题明点为“夜”,诗中景物也是在星月辉映下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模糊景象,但天宇始终寥廓,很可能引起的错觉构成了诗人头脑中特殊的审美景观,美学上的错觉美,正是诗人笔下的艺术表现。而且明清时部分学者也指出在这首诗中杜甫有意使用“谬理成趣”手法,为了艺术的变现,将狭窄的夔峡一带说成是广阔的平原。

  各说均有一定的道理,抛开创作时间,可以看看诗人在这段三、四年的时间里的境遇。此前的杜甫是沿江而上,流离失所,除因受到成都尹严武、夔州都督柏茂琳的优待以外,大约也是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职。严武、柏茂琳,这两人都可能向朝廷推荐过杜甫。但是,唐代宗没有起用他。这时,他感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希望完全破灭了。于是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腐败,在这段时间里写下此诗,在诗中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


逐句释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微风吹拂着岸边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细草:小草。
  岸:指江岸边。
  危樯:高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独夜:孤独之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星辰垂挂在天际,原野多么广阔;月影随着波浪涌出,大江滚滚东流。
  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垂,低垂,垂挂。平野,平坦的原野。
  月涌大江流:因大江奔流,月亮如从江中涌出。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李白《渡荆门送别》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句。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的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名岂文章著:杜甫的名气其实是因文章而著,这里这样说,原是“反言以见意”。名,名声。
  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不定之词,“想必”的意思,因而也益见愤激意。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我漂泊的生涯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飘飘:不定的样子。
  沙鸥:栖息在沙滩或沙洲上的鸥一类的鸟。


《旅夜书怀》题图
《旅夜书怀》,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在旅途中所作的书怀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后半“书怀”。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表现了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江夜近景,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岸上微风轻拂着小草,江边夜泊独舟。整幅画面弥散着淡淡的孤寂情调。当时作者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去世。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远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苍茫夜色里,平野辽阔,繁星低垂,波涌月动,大江滔滔流去。这一组雄浑博大的景色,风格粗犷,气势磅礴,充溢着阳刚之气。它与前两句那富有阴柔之美的静谧的画面奇迹般地融合成一幅动静相兼的和谐画卷,其间却丝毫未有隔阂之感。因“平野阔”故见星光低垂如挂。用“垂”反衬平野广阔。因“大江流”,方见江中月影流动如涌,又用“涌”衬出大江奔腾一泻千里的宏伟气派。在意象上,作者采用以乐显悲而情更悲的艺术手法,反衬出此刻在夜幕中,身处天地相融的平野,眼望奔腾的江水,心如涛涌,更感到自己孤独无依,彷徨无所适从的心境难排难遣。


  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作者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作者悲愤的心情。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作者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声声哀叹,感人至深。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结句巧用比兴之法,即景自况,抒写出漂泊无依之苦。“一”不仅照应到首联的“独”,使之在整体结构上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而且用“一”更进一步地加深了诗中散发出的悲凉之气,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作者身世际遇的写照。


名家点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诗要健宇撑柱,活字斡旋。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弟子贫原宪,诸生老服虔”、“入”与“归”字,“贫”与“老”字,乃撑柱也;……“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岂”与“应”字,乃斡旋也。撑柱,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文亦然。诗以字,文以句。

  元·方回《瀛奎律髓》:老杜夕、暝、晚、夜五言律近二十首,选此八首洁净精致者。多是中二句言景物,二句言情。若四句皆言景物,则必有情思贯其间,痛愤哀怨之意多,舒徐和易之调少。以老杜之为人,纯乎忠襟义气,而所遇之时,丧乱不已,宜其然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等闲星月,着一“涌”字,夐觉不同(“月涌”句下)。

  明·谢榛《四溟诗话》:子美“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句法森严,“涌”字尤奇。可严则严,不可严则放过些子,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意在一贯,又觉闲雅不凡矣。

  明·胡应麟《诗薮》:“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星垂”二语壮远,意实凄冷。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夜景之近而小者(“细草”二句下)。夜景之远而大者(“星垂”二句下)。范德机曰:作诗要有惊人语,险诗便惊人。如子美……“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兰田关”,“星垂平野阔,月浦大江流”,……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照日金鳞开”。此等语,任是人道不到。

  明·李攀龙《唐诗选》:此二句与后二句俱用单字起,是句法(“月涌”句下)。

  明·叶羲昂《唐诗直解》:写景妙,传情亦妙(“星垂”二句下)。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景妙,传情更妙。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颔联一空万古。虽以后四语之脱气,不得不留之,看杜诗常有此憾。“名岂文章著”自是好句。“天地一沙鸥”则大言无实也。

  清·金圣叹《杜诗解》:看他眼中但见星垂、月涌,不见平野、大江;心头但为平野、大江,不为星垂、月涌。千锤万炼,成此奇句,使人读之,咄咄乎怪事矣!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星垂平野阔,月浦大江流”,气象极佳。极失意事,看他气不痿薾,此是骨力定。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写荒凉之景,如在目前。若此孤舟夜泊,著语乃极雄杰,当由真力弥满耳。李白“山随平野”一联,语意暗合,不分上下,亦见大家才力天然相似。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

  清·杨伦《杜诗镜铨》:邵子湘云:警联不易得(“星垂”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十字写得广大,几莫能测(“星垂”二句下)。

  清·黄生《唐诗矩》:前后两截格。“一沙鸥”何其渺;“天地”字,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语愈悲,气愈傲。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三、四雄大而有骨,不入虚枵,此居可辨。五、六亦大峭健,必无时弱。且二联一景一情,肉骨称适,章法最整。首联必多对起,又每用“独”字,此老杜所独。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5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6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试题精选: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凄清之情(1分)和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悲(1分)。(反衬)


  2.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参考答案: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条孤舟竖着搞搞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滚如涌。(1分)这是一幅宏阔非凡孤寂凄清的旅夜图(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1分)


  3.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参考答案: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颔联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参考答案: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参考答案: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写出了景色雄浑阔大,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也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6.有人说,颔联开襟旷远,写出喜的感情。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颔联写景明丽,境界雄浑,所以有人认为它开襟旷远,写出喜的感情。其实不然,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7.“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和思想?

  参考答案: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


  8.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采用了比喻和衬托手法。(1分)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突出沙鸥的孤独。(1分)表达诗人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1分)(答出一种即可,答设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也可)


  9.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参考答案: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10.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参考答案: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11.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12.这首诗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

  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13.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3分)

  参考答案:

  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渺小脆弱;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

  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14.尾联中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沙鸥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15.“天地一沙鸥”中的“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天地之大反衬出沙鸥之小,又是孤零零的一只,表达了诗人漂泊孤寂的痛苦之情。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