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寒有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2年7月6日 (三) 15:27小煤球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早寒有怀/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诗题与背景:

  《早寒有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题一作《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曾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729年)至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当作于漫游长江下游时期的一个秋天。


逐句释义: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
  雁南渡:大雁南飞。南,一作“初”。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我的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襄阳),远隔着楚天云海在那楚地的云端处。
  襄水曲(qū):在汉水的转弯处。作者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在襄水之曲。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襄,一作“湘”,又作“江”。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曲,一作“上”。
  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楚,襄阳古属楚国。云,一作“山”。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思乡的眼泪在异乡流尽,(家人在)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 后句又译:只能伴着一叶孤舟漂泊天涯。
  乡泪:思乡的眼泪。
  客中:旅居他乡;在旅途中。
  孤帆:一张船帆,指孤单的船只。孤,一作“归”。
  天际:天边;眼睛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一作“天外”。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迷失道路,想找人问一问渡口在何处,只见江水滔滔,在黄昏中漫漫无边。 何时才能停止这种四海飘荡的流浪生活呢?
  迷津:迷失道路,用来指处世的方向。津,渡口。
  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亦称江为海。
  漫漫:水广大的样子。


早寒有怀 题图
《早寒有怀》,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早寒有怀》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深秋季节,天气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怀念故乡。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景,点明季节。木叶脱落,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描绘出了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颔联“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是说,我的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襄阳),远隔着楚天云海在那楚地的云端处。“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作者“客中”之地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颈联“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如果说颔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意思,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这一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孤帆天际看”是作者想象家人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尾联“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读此四句,令人千万言自废(“我家”四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先生曰:逸笔故饶爽韵,前四纯以神胜,是此家绝唱,诣不必逊他人人工也。二、四正乃悠然神往,后半弥作生态,结语紧接五、六,亦复隐承三、四。

  《唐诗近体》:“早寒”起,“有怀”接,一气相承(“遥隔”句侧)。


试题精选:

  1.诗的首联借助了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特点?试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诗人捕捉到落叶、大雁和北风三个最具代表性事物写出了“早寒”特点(3分),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深秋景象突出了“早寒”,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氛围。(2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首联中“寒”字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①“寒”为寒冷之意,点明季节,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来明确;②作者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③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以哀景称哀情,为下文作者写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做感情铺垫。(言之成理即可)


  3.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首联选取了“落叶”“鸿雁”“长江”的典型意象,点明季节,描绘了一幅凄凉寒冷的深秋景象。一个“寒”字,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早寒”,又渲染了秋天的寒意,还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作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4.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赏析。(6分)

  参考答案:(手法、情感、赏析各2分,如果赏析尾联必须答出两种手法,答出一种给3分)

  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正面落笔和对面落笔相结合,作者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写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也从家乡亲人的角度写出了他们对自己的极度思念和迫切期盼。两种手法写出一点即可)

  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


  5.说说尾联写出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理。(4分)

  参考答案:尾联借用典故,写想要问归乡的路,但茫茫江水无边,寻路不得,(2分)实际是写自己在“出世”还是“入世”的矛盾心理。(2分)


  6.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2分)

  参考答案: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


  7.“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8.简析“乡泪客中尽”一句中,“尽”字的意蕴。(3分)

  参考答案:尽:用完,没有了;(1分)思念家乡的泪水已经在客乡流完(1分);一个“尽”字道出了作者离家之远,飘零之久。(1分)


  9.阅读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诗人描写了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1分),异乡漂泊的境遇(1分),抒发了旅人怀乡,思归不得的悲戚(1分)和仕途不顺,人生失意的落寞(1分)。


  10.最后一联以“平海夕漫漫”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不得归的迷茫的心情。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首联写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渲染江边秋景,点明“早寒”。

  B. 颔联写自己身在楚地,和家乡襄水遥遥相望。一个“隔”字已有思乡不得归的怅惘。

  C. “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思乡;“归帆天际看”是想象家人遥望归舟,盼自己归家。

  D. 尾联写找不到归乡路,只见滔滔江水,与海相平,天色已暗,漫漫无边,景中含情。

  参考答案:B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运用起“兴”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B. 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第三联,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点明了浓浓的乡思。

  C. “迷津欲有问”,化用典故,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

  D. “平海夕漫漫”写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参考答案:A(首联选取“落木”“归雁”“北风”等清冷形象,实为哀景衬哀情。)


  13.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 “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 “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 “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

  参考答案:C(“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错,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故选C。)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1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年),唐朝诗人。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清淡雅致,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67首,句二联。(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