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明代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大明”一般指明朝。关于刘宋同名年号,请见“大明 (刘宋)”。关于大义宁同名年号,请见“大明 (大义宁)”。

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朱元璋之第四子,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并长期统治的君主制皇朝,历经十六位皇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号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

  1368年朱元璋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南京建都称帝。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疆域最广时,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今乌第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有今西藏云南,东南到海并及于海外诸岛。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退至中国南方,史称南明

  明朝初年比较强盛,经过明太祖洪武之治,精励图强并逐步恢复国力,到明成祖时期国力到达顶峰,是为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虽于明武宗明世宗开始逐渐中衰,面临社会矛盾与外患,仍有隆庆新政万历中兴中兴气象。但万历至崇祯年间连年灾荒与战事,各地爆发民变,至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占顺天府,崇祯帝自杀,随后满清军队击败大顺军并入主中原,至此明朝享国祚276年。但后继南明与明郑政权仍延续了数十年,直到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廷宗室才被清军完全灭绝。

  >>> 中国历史纪年表

疆域、人口

  塞北地区 明朝前期,多次对北元和随后的鞑靼瓦剌作战,并在与漠南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15世纪30年代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靖难之役时边塞军队被燕王抽调。因此期间边境略有南移。永乐年间,明军多次北伐,边境形势一度改观。但在明中叶以后,随着蒙古的再次崛起,边境再次南移。并修建长城(当时名为边墙)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太原、固原)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明中后期的北边,同时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东北地区 明太祖朱元璋设置辽东都司以经营辽东。并多次进军黑龙江流域,招抚当地土著部落,明廷势力一度达到黑龙江口,甚至库页岛。永乐七年(1409年)设置奴儿干都司,下辖130多个卫所,宣德九年(1434年)废弃,共持续25年。但原设于此处的各卫所及辽东都司仍然存在,以对当地实行羁縻统治。正统年间以来,鞑靼兀良哈与建州女真部南迁,并不断侵犯辽东都司。成化五年(1469年),明廷修建辽东边墙。16世纪末开始,建州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开始兴起,统一女真部,明廷设置的卫所逐渐消亡。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后金。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军队破辽东边墙,占领辽东都司大部土地。

  西北地区 洪武年间,西北疆界达到今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并设置一系列卫所。15世纪30年代之后,西北吐鲁番与青海蒙古部日益强大。1472年,哈密卫城一度被吐鲁番攻破,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纪后半期后,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军退守嘉峪关

  西南地区 洪武十四年(1381年)才将西南地区完全划入疆域。并设置一系列土司、宣慰司管辖之,边界达到缅甸中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一线。但后期这些地区多被周边国家所并。永乐四年(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线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安南布政使司,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后因当地人民反抗激烈,明廷于宣德二年(1427年)放弃,安南恢复黎氏王朝。

  澎湖与澳门 明朝前期,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起葡萄牙得以在澳门停泊船只,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取得澳门居留权,从此澳门逐渐成为葡萄牙殖民地,但中国仍继续对澳门行使税收和海关等主权,直至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不久葡萄牙驱逐中国驻澳门官员方才中断。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行政区划

宣德帝驾崩前夕明朝疆域(此时明朝疆域东北边界仅达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未达北冰洋沿岸)
后金建立前夕明朝疆域(此时明朝疆域东北边界仅达辽东,女真诸部则领有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外兴安岭以南、辽东以北的亚洲大陆东北部)

  明朝大致上继承元朝行政区划,其一级地方行政区分置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与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布按三司制度,分别掌管行政、司法与军事等三种治权,防止地方权力集中。布政司通称省,底下依序有道、府与县。道是明朝特别设置介于省和府、县之间的行政单位,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府原为元朝的路,以税粮多寡为划分标准。粮廿万石以上为上府。廿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军事区划有卫、所两制。明英宗景泰帝在位时设有中央派出管理行政的巡抚与管理军事的总督,地位在布政司与都司之上。为了限制巡抚与总督的权力,又设有都御史制衡之。明朝最后有140府,193州,1138县,493卫,359所。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 主管地方行政,地位等同元朝的行中书省。明初设有十三个布政司与京师(非城市,地位等同布政司,辖现今江苏安徽两省)。1380年胡惟庸案后撤废中书省,京师及布政司直属于六部之下。永乐年间,于1407年到1428年间设置交阯布政司。于1413年设贵州布政司。1421年迁都北京后称为京师(北直隶),原京师改称南京(南直隶),形成“两京十三省”的行政区划。

  都指挥使司(都司) 主管地方军事,明太祖采用卫所制,于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才设置都司管理。都司原隶属大都督府,于胡惟庸案后析大都督府为五,分统诸军司卫所。明朝一共设置十六个都司、五个行都司与两个留守司。属羁縻性质的都司中,最有名的有统辖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的奴儿干都司,在政教合一的青藏地区设置有乌斯藏、朵甘二都司,另有置于今甘肃、青海交界地区的哈密、曲先等卫。这些具羁縻性质的行政区划与内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质不同。

  巡抚总督 巡抚主理民政,原本是明宣宗时期派六部、都察院大臣以此为名义督抚地方行政,到明代宗时正式形成一级行政区。总督于明英宗时设置,分短期与长期两种,管辖数个布政司的军务。而巡抚与布政司的辖属关系不一,有的巡抚辖有有一个到两个布政司,如正统年间的山西河南巡抚。有的是一个布政司上面有数个巡抚,如北直隶有顺天巡抚(驻遵化)、保定巡抚(驻真定,今河北正定)、宣府巡抚(驻宣府镇,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领山西大同府)三巡抚;南直隶有两巡抚:应天巡抚(驻苏州府,今江苏苏州)、凤阳巡抚(驻淮安府,今江苏淮安楚州)。有的巡抚管辖布政司与布政司之间的交界处,如南赣韶汀巡抚就跨越江西、广东、福建三个布政司。

人口

  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全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并最终促使红巾军起义爆发,造成期间人口大量死亡。大明建立并统一全国后,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使得全国的农业生产在元末长期大规模战乱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的移民填充长江以北的荒无人烟之地和垦荒使得期间人口稳定成长。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有6500万人,其中民户6175.0万,军户325.0万。估计崇祯十三年(1640年)约有1.50亿人口。

  嘉靖末期,美洲高产作物传入后开始在明代人口最为稠密的江浙和岭南地区普及和推广,尤其是经过万历中兴过后以较快速度稳定成长,到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根据当代学者研究估计达到前所未有的140,000,000人。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到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年)年,由于战乱与瘟疫造成中原地区死亡加大,特别是由于北方鼠疫的爆发、八旗入关掠杀及为防范汉人而进行有计划的迁移,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只有人口总数一半不到,特别是经历鼠疫大爆发的北方,人口降到不足20%。

户籍制度

  明代沿袭了元代,将人户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三等。手工业者为匠籍。匠籍、军籍比一般民户地位低,不得应试,并要世代承袭。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需经皇帝特旨批准方可。轮班匠的劳动是无偿的。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以银代役,政府则以银雇工。人身束缚大为削弱。到清代军籍实行八旗制度,并废除了实行四百年的匠籍制度。

历史

  元朝末期,官员贪污,蒙古贵族靡烂,朝政腐败。为了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赋税,并且大量滥印新钞“至正宝钞”,随之产生的通货膨胀加上荒灾、黄河泛滥等天灾使得民不聊生。1351年元顺帝贾鲁治理黄河,征调各地百姓二十万人。同年五月,白莲教韩山童刘福通煽动饱受天灾与督工苛待的百姓叛元起事。他自称明王,建立红巾军,据有河南与安徽等地。隔年,红巾军的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

  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其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1360年,陈朱双方在集庆城(今南京)西北的龙湾展开恶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逃至江州(九江)。1363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基本被消灭。1367年朱元璋自称吴王,率军攻下平江(今苏州),灭张士诚,同年又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

  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即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朝成立。之后趁元朝内讧之际乘机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元廷撤出中原,史称北元。之后于洪武四年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于1381年消灭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最后,于1388年深入漠北进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朝初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不合理的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朱元璋借此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廖永忠是最先被杀害的功臣。在此之后,朱亮祖李文忠先后死于非命(《明史》记载徐达是病死,民间传说为朱元璋赐死)。胡惟庸是当时中书省的左丞相,深得朱元璋宠信,故日益跋扈,不知自忌,大肆收取贿赂。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洪武廿三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交通胡惟庸情状,韩国公李善长因此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被杀。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此后,朱元璋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对其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加上空印案郭桓案两案,开国功臣除了汤和外几乎全部被杀。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

  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以加强边防、保卫皇位。诸王之中,北方诸王势力较强,原因主要是对蒙古的边防任务。而其中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为防止朝中奸臣不轨,明太祖规定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同时为防止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许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时可下令“削藩”。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高皇帝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所以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即皇帝位,改年号建文,翌年为建文元年。建文帝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役,燕王即皇帝位,改年号永乐。建文帝(惠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朱棣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在内政上,朱棣下令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从永乐三年开始,朱棣派宦官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同年,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永乐四年,他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因为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并且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学者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或“永乐之治”。但是永乐帝同样对异议者大肆杀戮,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

  成祖死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炽即位时,由于年龄已经偏高,因此即位仅一年就已经驾崩。但是在其统治时期,推行诸多仁政。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并且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更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其死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他基本继承了父亲的路线,实行德政治国,国家进一步强大。宣宗同样热爱美术,有画作传世。由于宣宗喜好养蟋蟀(古名“促织”),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宣宗也被称为“促织天子”。同时,在这一时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一些太监开始干政,为英宗时期的太监专权埋下隐患。

明朝中期

  1435年,九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宠信宦官王振。自此开始明朝的宦官严重专权行为。在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三杨”死后,王振更加专横跋扈,更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其受贿程度可想而知。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的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大军离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之中(一说王振为护卫将军樊忠所怒杀,又有锤杀与斩杀两种说法,该说得不到《明史纪事本末》的支持),此即为土木之变。土木之变的消息来到京师后,朝中混乱。一些大臣要求迁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谦驳斥。继而大臣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是为景帝。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整顿边防积极备战,同时决定坚守北京,随后两京、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带着瓦剌军大败逃走。明朝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但英宗还在也先手上,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

  也先见继续绑架英宗已无意义,乃于1450年八月释放英宗。但之后,皇室内斗。景帝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英宗放在南宫(今南池子)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后来的宪宗),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之后,朱见济病死,景帝也迟迟不恢复朱见深为太子(景帝无他子)。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危。十六日,副度御史徐有贞率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复位。又杀害于谦及大学士王文,诬陷其欲立襄王之子为帝。此为夺门之变,又号“南宫复辟”。英宗登基后一改过去错误,之后流放徐有贞,诛杀石亨等人并下令罢黜自洪武到景泰时期的残酷殉葬制度。使朝政日有好转。

  英宗死后,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初年为于谦冤昭雪,恢复景帝帝号。宪宗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宪宗还开始了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是为传奉官。结果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时期这些官员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宪宗的宠信,张狂跋扈,透过西厂大肆冤杀普通民众与官员。不久后由于民愤四起,西厂被罢,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权。成化十八年,汪直才因言官弹劾而被贬。此外,他也是皇庄的始置者。该举措事实上鼓励了豪强兼并土地,危害不浅。

  宪宗死后,孝宗朱佑樘即位。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的励精图治,使得当时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称为弘治中兴。孝宗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锦衣卫东厂也只能谨慎行事,用刑宽松。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并践行一夫一妻制,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没有任何妃嫔。在他的治理下,弘治一朝成为明朝中期以来形势最好的时期,明史也称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皇帝驾崩。十五岁的皇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以次年为正德元年。武宗本性贪图享乐,整天与内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八位过去的东宫宦官相互勾结,是为“八虎”。刘瑾的专权扩权(增加西厂内行厂)也引发了朝中大臣以及其它“七虎”的不满。最终刘瑾被捕后处以凌迟之刑。但是,武宗依然不思朝政,又开始信用佞臣江彬钱宁,权力自东厂转移至江彬主政之锦衣卫。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变乱频生,先后发生宁夏安化王朱寘鐇谋反、山东刘六刘七民变、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等重大事件;但先后皆遭到镇压。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去世。刚即位的嘉靖皇帝下令将江彬抄家处死。

  武宗无子嗣无兄弟。死后由孝宗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位,是为世宗。世宗肃皇帝在位期间,罢黜各地镇守太监。但是大礼议事件严重损害了朝政。同时,世宗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宫中日夜祈祷。自嘉靖十三年后世宗即不视朝。嘉靖廿一年(1542年)十月,乾清宫发生宫女之变,杨金英、邢翠莲等宫女十余人与宁嫔王氏趁世宗熟睡之际企图将其勒死,但未成功。自此之后,世宗移驾西苑,不入宫内。同时,权臣严嵩借此窃权,排斥异己,结党营私。其子严世藩协助其父作恶。朝臣虽然不断有人弹劾严嵩结党营私,但均已失败告终。世宗后期,严嵩年事已高,朝臣徐阶开始取代严嵩之位。嘉靖四十一年,徐阶策动言官弹劾首辅大臣严嵩。严嵩辞去官职回乡。嘉靖四十四年,严世蕃以通倭罪被判斩刑、严嵩被削为民,两年后病死。嘉靖四十五年,朱厚熜崩于乾清宫,庙号世宗肃皇帝。唯一存活的皇子朱载垕即位,是为穆宗,年号隆庆。穆宗本人无能,但他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阶张居正海瑞等,内政形势总体较佳。也为万历初年的中兴奠定基础。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北面鞑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进犯大同,大同总兵重金收买俺答,结果俺答直接进攻京师。鞑靼军队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朝军队在追击过程中大败,此为庚戌之变。在南部海疆,倭寇横行,后委任兵部尚书胡宗宪署理浙江巡抚兼浙直总督全力剿倭,倭患渐除。

  明穆宗即位后,即启用在藩邸的老师高拱、张居正。隆庆初年,位处执政之首的世宗旧臣徐阶策动朝官弹劾高拱,迫高拱辞官回乡。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后策动朝官弹劾徐阶。徐阶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实际政务渐渐落到了张居正的手上。隆庆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内阁首辅。

  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因为这两项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

明朝后期

  隆庆六年,穆宗皇帝因中风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由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相反张居正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

  洪武廿六年(1393年),全国耕种田地有三百六十六万零七千七顷。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年)也只上升到四百廿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而万历九年(1581年)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后达到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督蓟、昌、保三镇练兵镇守长城,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但他自己本身也贪污受贿。

  万历五年秋,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忧(解职回乡守孝三年),但张居正以为改革事业未竟,不愿丁忧。他的政敌借此大做文章,此即为夺情之争。最后在神宗和两太后的力挺下张居正被夺情起复(免于在家守孝),使得其改革并未被中断。但是,这成为了他的政敌之借口。同时,张居正利用自己的职权让自己的儿子顺利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张居正死后立刻被反对改革的政敌清算。张府一些来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于内,饿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剥夺。

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明神宗显皇帝朱翊钧

  张居正死后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万历十五年(1587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的元旦神宗再也不视朝。自万历十六年(1588年)后,早朝也经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还进行选美。同时,神宗还好营建,经常大兴土木。在他廿一岁时就开始筹建陵园。万历十七年,大理寺左评事上疏,称神宗沉湎于酒、色、财、气。结果被贬为民。神宗还派太监为矿监和税监搜刮民间财产,在边境上坐视女真强大。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神宗在位期间另外两项严重败坏朝纲的事件是东林党争国本之争

  在对外军事方面,以万历三大征最为功勋卓著,但损兵折将极大。万历四十六年(1617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1619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去世。其长子朱常洛登基是为明光宗,光宗仅在位一个月,他在登基前的七月廿二日及廿四日,两次发内帑共计一百六十万两,赏赐在辽东前线明军并重用名将熊廷弼对抗后金的崛起,缓解萨尔浒之役后前线的困境。光宗也相继重用东林党人使朝政转危为安,但光宗在十多年不得其父宠爱下登位,心理高兴有余一口气收下郑贵妃向他进献8位美女。由于纵欲过度不久病倒,太监崔文升进以泻药,连泻三四十次;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一日五更时猝死,时年39岁。

  明熹宗在位期间,政治更加腐败黑暗。熹宗由于幼年丧母,对乳母客氏有特殊感情。客氏与宦官魏忠贤狼狈为奸,其爪牙遍布中央与地方。在其权势最盛时,其养子竟能代替皇帝祭太庙。全国遍布他的生祠,并号为九千岁后又称九千九百岁。更有阉党的国子监生提出魏忠贤配孔子,魏忠贤父配启圣公。魏忠贤并大肆打击东林党,借“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为由,唆使其党羽伪造《东林党点将录》上报朝廷,天启五年(1625年),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由于阉党水平低下,政理不修。国家内部饥荒频传,民变不断,外患持续,明朝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地。

  天启六年,熹宗在西苑游玩时不慎落水,一年后死去。接替熹宗的是其五弟信王朱由检,是为思宗,年号崇祯。他即位后,锐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宫外。时机成熟后,思宗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在前去过程中得知思宗已派锦衣卫来逮捕他,便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思宗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同时将客氏押到浣衣局处死。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阉党专权虽然结束,但其后朝中又党争不断,思宗对朝政又开始失望。并加强集权,控制百官,信用宦官。

  崇祯三年,思宗因袁崇焕不作为与个人能力低下造成时局不堪,诛杀袁崇焕,此后辽东局势日益恶化。不久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公开向明朝叫板,1640年,清军攻打锦州,明军大败,次年,洪承畴投降。至此,除宁远外,辽东地区全数陷入满清的统治下。崇祯四年(1631年),王嘉胤遇害,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顺军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十七日已兵临北京城下。十八日,大顺军攻克北京外城,宦官开城门迎李自成,致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帅领五万关宁铁骑回救北京不及。次日凌晨,明思宗在明都北京煤山自缢,次年明思宗堂兄弟福王朱由嵩在南京登基延续明廷半壁江山,是为[[[弘光帝]]。

  李自成攻克北京后,纵容部将在京城内不惜重刑相逼大肆搜刮遂失民心,又没有及时应对驻守山海关明将吴三桂,结果走投无路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崇祯十七年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烧宫殿与九门城楼,向西撤退。之后,大顺军接连内讧,战斗力大损,与清军交战时也连连失败。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二,清摄政王多尔衮进京。为安抚汉人笼络民心,多尔衮下令礼葬明思宗,臣民服丧三日。崇祯十七年十月,顺治帝进北京。北京开始成为清朝的都城。

南明和郑氏王朝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明朝南方皇族势力尚存,并建立了若干地方政权,历史上统称为南明(1644年~1662年)。1644年五月初三日,明思宗的堂兄弟朱由嵩被推为监国。十二天后,朱由嵩即皇帝位,以次年为弘光元年。由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瞻前顾后,延误时机,导致弘光政权基本操控在原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手上。南京小朝廷内部由阉党余孽专权,朝臣间内斗不断,弘光帝昏庸懦弱,怠于政事,沉湎在酒色之中。此时清军一路南下,驻扎在淮北地区的藩将刘泽清刘良佐降清,兵力最强的高杰被暗中已经降清的许定国诱杀,南京北边防务空虚。清军趁势南下,锋线直指扬州城。史可法死守七日七夜,城破,史可法被杀。清军随后在扬州进行整十日的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不久之后,清军渡江,南京不战而降,不久弘光在逃亡的路上被清兵逮捕押解到北京斩首,不少明廷宗室也押解北京处死。

  大明弘光朝廷覆灭后,在鲁王朱以海宣布监国于绍兴之时,唐王朱聿键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登皇帝位于福州。鲁王朱以海在浙江抗清多次要求隆武朝廷援救,但隆武朝廷要求鲁王朱以海承认其正统帝位,否则不予出兵支援。大明隆武二年二月(1646年),清军开始征福建与浙江。六月,鲁王朱以海兵败,漂泊海上。八月,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而死,十一月,郑芝龙降清,隆武朝廷亡。郑芝龙儿子郑成功起兵反清后,郑芝龙被清廷囚禁。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芝龙及其子孙家眷11人被清廷斩杀于北京菜市口。

  朱聿键死后,其弟南明绍武帝在广州受大学士苏观生及广东布政使顾元镜拥立登基称帝,但与肇庆的永历帝朝廷互相内讧,甚至大打出手。

  隆武帝遇害后,桂王朱由榔称帝于广东肇庆,改元永历。迫于形势压力,桂王政权与张献忠李自成的残部联合抗清,一度收复湖南全境。同时各地降清的原明军将领先后反正,一时之间南方数省重归南明控制。这掀起了南明的第一次抗清大潮。

  永历三年后,清军大兵压境,湖南再度沦陷。永历四年,清军攻克广州与桂林。期间,尚可喜等清军攻下由李成栋部守卫的广州后,屠杀军民甚众,有人认为达数十万之多,史称广州屠城。永历帝被迫退守南宁。

  永历五年,大西军余部孙可望等人迎永历帝入贵州安隆所,并派刘文秀进攻四川,收复四川大部。李定国进攻广西,攻克桂林,逼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还直捣衡阳,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并乘势进军广东收复了两广失地。郑成功也先后在东南沿海发动攻势并乘势渡长江包围南京,并一度导致清廷震动。这掀起了南明的第二次抗清大潮。

  但是,孙可望的日益骄横跋扈引发永历帝和李定国的严重不满,李定国奉迎永历帝驻跸昆明。顺治十四年,孙可望发动内斗,大规模进攻李定国,失败后投降清朝。永历十三年,清军三路入滇,永历帝逃往缅甸。永历十五年,吴三桂逼迫缅甸国王交出永历帝。永历十六年,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用弓弦缢死,同年,李定国闻讯后发病死于缅甸勐腊,但是缅甸果敢地区尚留明朝残余军队,尚未被清军肃清。

  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山区进行活动,在夔州府以东地区继续抗清,称为夔东十三家军。1662年清军开始对其进行绞杀。1664年,夔东十三家军抗清失败。首领李来亨全家自焚。郑成功则坚持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抗清活动。一度攻克过漳泉二府,取得过江东桥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泉州大捷、护国岭大捷。永历九年清军重兵南下,郑成功退守厦门金门两地。永历十一年,郑成功被封为延平郡王。同时,郑成功带领水军向舟山群岛进发。

  1659年,郑成功进入长江,攻占下瓜洲、镇江、江浦等地,包围南京,清廷震动。之后郑军中清军缓兵之计遭击败,被迫回到闽南大本营。1660年7月清军大举围攻厦门的郑成功,至次年春败退,郑军取得厦门大捷。1661年郑成功派儿子郑经留守金厦,自己率部攻占台湾。次年(1662年)郑成功逝世。郑经从厦门来到台湾接手经营,并继续沿用永历年号。1663年,郑经放弃金厦两岛。三藩之乱时郑经乘机率兵反攻大陆,攻占福建漳州等府县,一度声势浩大,但不久败退台湾。

  1681年,清康熙帝平三藩后开始着手攻打台湾。此时,郑氏政权早已虚弱不堪,且爆发内讧。郑经去世后,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为水师提督进攻台湾。清军攻克澎湖列岛郑克塽见大势已去便剃发投降,明廷残余势力彻底灭亡。

  此后,中国境内仍存在反清复明活动,如朱一贵、吴福生等所发动的起事。

政治

  洪武十三年,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去宰相一职,子孙不得复立。秦、汉以降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在世界政治史上明朝的政治体系也属于罕见的专制政体,施行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后期由于监察权被废止,国体失衡很快衰败。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其后的清朝也大多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为了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明太祖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设立东厂,明宪宗再设西厂(后来取消),合称“厂卫”,由宦官统领,自此明朝宦官之权势无以复加。

主要机构

  六部 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礼部(主管教育,负责领导儒家学术,以及祭祀,外交等)和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主管财政,土地和人口)人员最多。兵部(国防部),刑部(警察总部,有对较大刑事案件的审判权)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监察机构 在洪武十三年前,明朝还沿袭元的监察制度,设立御史台,有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后,朱元璋废御史台。两年之后,朱元璋设立新的监察机构—都察院。都察院下面设立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国各省,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每道有监察御史三至五人,范围大体为一省。但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到明末,监察御史分为十三道,共有一百一十人。

  六科 明朝开始只设了给事中。到洪武廿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该制度基本是继承了唐朝的门下省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他们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而该制度也发挥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

  五寺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其余四个寺的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太仆寺管理马匹;光禄寺负责寿宴;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

  内阁 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朱元璋亲理政务,一度深感疲惫,于是设立四辅制度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七年后被废。之后朱元璋请来几位翰林学士帮忙辅佐,这些翰林学士的官职被命为“XX大学士”。这也就是所谓的内阁机构。

特务机构

  明朝实行严密的特务政治。主要的特务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

  锦衣卫 设立于洪武十五年,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在东厂设立后,锦衣卫权力受到削弱。

  东厂 成立于永乐十八年,是明成祖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而成立。地点位于京师东安门北。东厂的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东厂在设立之初,就由宦官担任提督,后来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

  西厂 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

  内厂 设置于武宗时期,首领为宦官刘瑾,刘瑾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

其它机构

  三公 包括太师、太傅、太保。这些官职都是虚衔,一般授予功劳相当大的大臣以示荣耀。其中太保和太傅名义上是太子的老师,而太师则是皇帝名义上的老师,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设两坊、一局、一厅。此外还有太医院,专门负责皇室人员的健康和医疗。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翰林院作为政府的官方学术最高机构,地位相当重要,甚至在政府中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翰林院首长是翰林大学士,此职位者经常会同时兼任内阁大臣。

  诸司 指不属于各部院的司。主要指通政司和行人司。通政司负责传递公文,公告周知。行人司负责到地方上颁诏谕及赴外国作使臣。

  外三监 包括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钦天监负责观测星象。国子监是当时的最高官方教育机构,有祭酒一人,司业一人,监丞一人,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学正十人,学录七人,典簿一人,典籍一人,典馔两人。上林苑监负责掌管皇帝的御花园,畜牧场与菜圃。

  内十二监 为宦官衙门。事实上只有在这些衙门工作的宦官才是太监。包括司礼监、内宫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以司礼监最为重要,监内的提督太监主管宫内一切宦官礼仪刑名。而秉笔太监在宦官极端专权时竟代替皇帝批公文。此外还设有四个司(惜薪、钟鼓、宝钞、混堂),八个局(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合为内官廿四衙门。宫女也有六个局(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工),每个局下设四个司。

军事

  明代早期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后又有强使民为军的方式,不过都属于少数,整体而言,卫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军制。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

  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明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因此在嘉靖年间,在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正因为明朝正规军卫所军的不堪用,故这些民兵,在明朝后期逐渐担负起维持明朝有效统治的作战部队,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戚继光的召募以浙江人为主戚家军,李如松的私人部队辽东铁骑,及袁崇焕所召募以辽东人为主的关宁军。

经济

  16、17世纪间,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明代推行“重农抑商”的原则以及严厉的海禁政策,使得商业受到了一定的压制,但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废除海禁后,海外贸易重新活跃起来,全盛时远洋船舶吨位高达18000吨,占当时世界总量的18%。

农业

  明朝初期,由于多年的战争加上通货膨胀,且前朝元惠宗为了治水加重徭役,经济近乎在崩溃的边缘。明太祖洪武年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移民垦荒,也实行屯田政策,军屯面积占全国耕地的近十分之一。此外,商屯也相当盛行,政府以买卖食盐的专卖证(称之为盐引)作为交换,利诱商人将粮食运往边疆,以确保边防的粮食需求,然而此方式并非以以物易物方式,而是要求盐商先交钱再等晒盐季再给盐,却又为了税收不足而将新产出的盐另行外卖,延后交盐给正规盐商的时间,致使盐商交了钱却要三五年甚至十年后才拿得到盐,却又因身份管制而无法抛弃盐商身份另行谋生,因此而家破人亡,私盐亦大为流行。明太祖也曾派遣国子监下乡督导水利建设,并以减免税赋奖励耕作。这些措施使得过去很多饱受战乱损毁的地区恢复了生气,使明朝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

  明代经济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明朝农业无论是产量还是生产工具,都高于前一朝代,番薯、南瓜、蚕豆、土豆、玉米、棉花等美洲高产作物在16世纪中叶时由国外陆续传入,尤其是棉花,已在全国普遍栽种。此外,较容易栽种的蕃薯和玉米,可以种植于土壤相对较贫瘠的地区,对于粮食需求日增的明清两代尤其重要。万历年间,耕地总面积超过七百万顷,为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的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南宋时流行的俗谚“苏常熟,天下足”,由于长江下游地区城市居民的快速增加,及长江中游地区的快速开发,到了中晚明时,已经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意即当时主要的米粮生产区已经转移到湖广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和湖南省一带。晚明以后,湖广的米开始被长途运送至江浙、闽广等地区贩售,使当地农民开始改种经济作物。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及随之出现的长途交通,都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

  明代仍然延续了元代的匠籍制,也就是规定全国技术好的手工业工人必须于官营手工业部门服务的制度。明代定以前的匠户为匠籍,并规定这些入匠籍的手工、工人子孙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行,但不同点在于明代时,他们不需永远在王朝服役,而只要依规定每隔几年轮班到京城服役一次即可,称之为轮班匠。但由于到京城的路途遥远,轮班匠仍然常常发生逃役的状况,于是在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朝廷便下令轮班匠可缴交银两折抵役期,称为“匠班银”。而到了嘉靖四十一年,朝廷进一步改革匠役制度,每名轮班匠每年纳“匠班银”四钱五分,从而废除了轮班制。但仍有部分工人留在官营手工业单位服务,匠籍制并未完全废除。

  自明初年起,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展,松江潞安府全盛时有织机1.3万张,促进了市场经济化和城市化,南京、临清等城市“周围逾三十里,而一城之中,无论南北财货,即绅士商民近百万口”。南京一地有众多的陶瓷厂,每年可生产100万件瓷器。景德镇成为了世界瓷都。制瓷使用了旋坯车,不但提高生产效率,还使旋出的瓷坯更为精细和规格化。施釉方式以吹釉法代替刷釉法,使施釉更加均匀光泽。并且发展出彩色瓷器。冶铁技术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灌钢冶炼法发展到苏钢冶炼法,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炼钢方法。

商业

  明初期奉行“重本抑末”政策。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甚至还规定禁止商贾之家穿绸纱。隆庆三年(1569年),大学士高拱上疏《议处商人钱法以苏京邑民困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隆庆皇帝采取措施,革除宿弊。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了商业的作用。明代中后期商人地位有所提高,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亦贾亦儒”“弃儒就贾”的现象也开始出现。此外,商业用的书也开始出现。商人为了实用目的而编写此类书籍,内容介绍贸易路径沿途的交通、习俗及商品行情等。此类书籍现存最早者为《一统路程图记》。此外,由于商业的发达,各地纷纷开始大量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商品,运销他处,使得区域分工日益明显。

  随着明太祖洪武年间发行的“大明宝钞”纸币的流通失败,整个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16世纪中叶之后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也进一步促进了中晚明经济的发展,当时明国占有世界白银需求量三成左右。明代经济的另一个特色是城镇经济的繁荣,运河沿线由于往来商船不断,周边城市如济宁、淮安、扬州等都非常发达。东南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繁荣,成为了全国的经济集散地。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明代形成了按籍贯区分的商人集团,称为“商帮”,如徽州商帮、晋陕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苏州洞庭商帮、江西商帮等。这些商帮以“会馆”为联系场所,互相支持,越做越大。

  明嘉靖、万历年间,各地出卖丝绸、酒肉、蔬果、烟草、农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计其数,大量外销赚取外汇所得;外国的不少东西在中国城市都有卖,如欧洲的西洋钟、美洲的烟草。当时商业大都会以江南的商业城市最多,有南京、仪征、扬州、瓜洲、苏州、松江、杭州与嘉兴等,华中其他商业城市尚有南昌、淮安、芜湖与景德镇等,西南内陆有成都,华北有北京、济宁与临清等,而华南则有福州与广州等。

文化

学术思想

  哲学思想上,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心学”并发扬光大,他的思想强调“致良知”及“知行合一”,并且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将“人”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而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更进一部的强化了此方面的论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义。而李贽则更肯定了“人欲”的价值,认为人的道德观念系源自于对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现追求个体价值的思想。而随着西学的传入,科学精神与实学风尚也开始流行。明末之际,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异族的入主,哲学家开始更多的思考现实问题与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黄梨洲、顾亭林等。

  而明代晚期书院的兴盛,冲击了官学的地位。许多知识分子利用在书院讲学之际借机批评时政,例如曾讲学于东林书院的顾宪成及高攀龙,就常讽刺时政,也使东林书院成为与当权派对抗的中心,进而造成了东林党争。当时学者也会借用寺庙周边的空地举行“讲会”,倡导新的思想价值与人生观。

文学

  文学方面,比较有特色的,表现在诗文、小说、戏曲三方面。

  诗文 明初开国时,刘基、宋濂等多以文名世,高启所著古诗更是脍炙人口。永乐北迁后,出现台阁体。至弘治时,被称为拟古派的复古运动遂应运而起。拟古派的文学复古运动前后掀起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称为前七子时期,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第二次高潮称为后七子时期,代表人物是李攀龙、王世贞等人。明中期的文学领域中,从沈周开始,直至正德时的唐寅、文徵明、祝允明,不仅精于诗文,且擅长诗、画。在嘉靖时极力反对拟古派而又独来独往的文士在江浙有徐渭、唐顺之、归有光等人,在四川还有杨慎等。万历时,坚决反对拟古派复古运动的公安派、竟陵派又在文坛兴起。

  小说 明代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为《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明代长篇小说比较著名的还有《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遂平妖传》、《禅真逸史》等。此外,明代的短篇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更为脍炙人口。

  戏曲 在明代,杂剧已日益衰落,来自民间的南戏却不减昔时之盛,已成为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江南各地的地方戏非常流行。嘉靖时,魏良辅和梁辰鱼合作创成昆曲,以后传入北京 ,也成为北京流行的戏曲 。传奇方面,经明初文人改编润色的宋元时的南戏有拜刘荆杀,即明初的四大传奇。汤显祖是万历时期著名的戏剧作家,代表作《牡丹亭》是明代传奇艺术的高峰。晚明的作家高濂的《玉簪记》和周朝俊的《红梅记》都是仅次于《牡丹亭》的写情的出色作品 。另一戏剧家李玉著有传奇《一捧雪》和《清忠谱》(即《五人义》)。

  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金瓶梅》就是出于明朝。冯梦龙加工编辑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写青年爱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与“三言”类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说集还有凌蒙初编著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发现的《型世言》(陆人龙编著)。传统雅文学的发展在明代继续发展,著名文人有刘基、宋濂、高启、方孝孺、唐寅、归有光、徐渭、王世贞、袁宏道、钱谦益、张岱、吴伟业等人。散曲家则有王磐、冯维敏、薛论道、陈译、康海等人。

  万历时期,猛烈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有以公安袁宗道、袁宏道与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他们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各个不同的时代,即有各种不同的文学。竟陵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并且乞灵于古人,目的为“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

史学

  明前期官修史籍多,后期私纂史籍多。明后期著名的史学家有郑晓、高岱、王世贞、李贽、焦竑、严衍、谈迁、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他们把史籍分为国史、野史和家乘3类。国史包括实录、会典和正史等书。正史中的《元史》完整保存至今,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官修的《明实录》和建文、景泰两帝的附录,几乎囊括了明代的全部历史。实录除皇家诏谕外,还引用和记载了大量的大臣奏疏和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各方面活动的材料。包括非官书的别史、杂史和笔记等。明后期私人所编历史极多,不仅可正国史之是非,还可补国史之不足。家乘包括私纂的碑传、行状、年谱、家谱等书。但家乘每多腴词,须与国史和野史相互参照。

文献学

  明代编辑了大量的类书和丛书。其中类书《永乐大典》世界驰名,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检阅有关明代存储的图书资料,官修的以杨士奇等奉敕纂修的《文渊阁书目》和万历时焦竑奉敕纂修的《国史经籍志》最著名。

艺术

  绘画 明代的绘画成就巨大,大致偏重于文人画派,往上承袭了唐、宋、元三代的体系,再经过充分发挥后而自成一家的。明代画风迭变,画派繁兴。在绘画的门类、题材方面,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岛画盛行,文人墨戏画的梅、兰、竹及杂画等也相当发达。其中最兴盛的山水画派可分为气势恢弘的浙派、苍劲活泼的院派与清丽缜密的吴派三种。著名的书画家如擅长花鸟的徐渭、擅长人物画的陈洪绶,“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山水画大师董其昌。明朝绘画以山水和花鸟为主。人物画和社会风俗画相对较弱。由于宗教艺术在明朝的衰落,明朝的雕像改以城隍、孔子、关公、岳飞等为主。

  戏剧 在明朝时期,传统杂剧逐渐衰落,而传奇剧走向繁荣。在嘉庆后期到万历初期出现三部优秀的传奇作品,即《宝剑记》、《浣纱记》及《鸣凤记》。明代戏剧的集大成者是汤显祖。他的代表作是临川四梦(即《南柯记》、《邯郸梦》、《紫钗记》及《牡丹亭·还魂记》)。南戏在明朝也进入了最繁盛的时期。明朝的文学与戏剧在对“情欲”的描写上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牡丹亭》一剧中就充满了许多对少女情怀的正面刻写。

  书法 明朝朝廷极力推崇书法,明朝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明初书法陷于台阁体泥沼,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于是台阁体盛行。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王宠与唐寅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有名的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与倪元瑞等,而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建筑

  明代的建筑工艺创下新成就。南京和北京城池都是伟大的建筑作品。南京城营建于洪武二年,完成于洪武十九年,城墙周长达66里,一般宽10-18米,高12-15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南京城突破了方正的格局,而是按照地理形势修建。皇城位于东部,市肆和居民区位于南部,西北则是军营。洪武廿三年起,明政府开始修建南京外廓,周围120里,开十六门,将雨花台和钟山都包入其中。而北京城池则较为方正,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明朝的宫殿建筑也十分宏伟,故宫即为例证。明朝各种历制建筑也十分严谨工整。天坛、太庙、社稷坛、孔庙都是十分巍峨庄严的建筑。明代帝陵工程浩大,可谓历代之最。而在明代被重建的万里长城(明长城)更是举世无双的巨作,保卫了明朝的边疆,至今依然耸立。

服饰

  元朝灭亡,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诏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因此明朝汉族男子服式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但又大量吸收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兵笠等特色服饰。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多变与款式做工达到一个高峰。不过明朝灭亡后,服饰也因满清剃发易服政策而消散,仅在朝鲜文化中被保存下来。

宗教

  明朝的兴起与元末信奉明教与白莲教的红巾军息息相关,所以明太祖建立明朝后对宗教采取抑制和利用兼并的政策。他主要希望阻断摩尼教、白莲教与弥勒宗等宗教组织再度变成反朝廷的起事军,并且希望利用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秩序。结果,得到“皇粮”全面保障的佛教与道教演变成缺乏精神上的创新追求,亦脱离了广大信众,民众转而寻求民间宗教作为慰藉。

  明朝流行对不同宗教兼容并取倾向,民间宗教性信仰、习俗多样而活跃。基本精神在信仰自由主义、保持国家政治世俗性质、维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集中体现这些政策精神的仍是儒家政治社会理念并倚赖士大夫群体的努力。其变动因素和矛盾来源,则在诸教向国家政权机关的渗透、皇室特殊化行为、民间泛神论多元信仰倾向、部分士大夫的信仰综合主义。在此期间,回族的形成与犹太教的消亡,表现出作为外因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政治压力)与作为内在动力的宗教本土化、世俗化运动,对宗教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明朝中期以后,佛教受皇室宗教活动加强的刺激与儒家的矛盾尖锐起来。这种矛盾促使部分士大夫强烈反对寺院修建并发表辟佛言论。明朝政府对藏传佛教政策与对汉传佛教政策有同有异。其重要差异之一是,明朝对藏传佛教政策与对西部边疆政策紧密相关,而对汉地佛教政策则于周边关系政策基本无关。此外,部分士大夫以藏传佛教为“番教”,认同程度逊于内地佛教。明朝一些皇帝因喇嘛多擅长某些“法术”,对其有特殊兴趣,并因而导致士大夫针对相关政策的批评。道教起源于本土民间信仰,在明代与儒家士大夫的冲突比较和缓。但明朝君主中信奉道教者多,既影响到国家政治,也影响到士大夫与君主的关系。士大夫在反复重申儒家原旨的同时,对道教的批评也日趋尖锐。民间宗教以最贴近下层百姓生活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满足中下层民众的宗教需求,甚至部分地满足了他们的政治要求和经济要求。这是明朝中叶之后,民间宗教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明朝政府将民间宗教基本看作民俗,一般无干预,对视为“陋俗”者加以排斥,在涉及秘密社会活动时则严厉禁止。

  明朝还是信仰伊斯兰教诸民族、藏传佛教黄教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时期。伊斯兰教在社会生活中相对封闭,在明代政策中大体上表现为一个民族政策问题而不是一个宗教问题,基本与国家以及其他社会成分相安无事。明朝中期以后,天主教再度传入中国,当时士大夫寻求改革,明朝对天主教大致宽容。

教育

  明朝初期实行“科举必由学校”的政策,明太祖多次强调:“古昔帝王育人材,正风俗,莫不先于学校。”并将学校列为“郡邑六事之首”,以官学结合科举制度推行程朱理学,而不重视书院,书院因此沉寂近百年之久。也因此,明朝中早期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也就是国子监。而各府、州、县政府也皆立学校。府、州、县学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或相公。明处生员数目有定额,大致府学四十人,州学卅人,县学廿人。明代中后期,地方官员六事皆举者极少,“学校之政之修也久矣”,因此传统书院再次承担起培养科举人才的重任。明代书院的创办,以嘉靖年间为最多,据统计,明代书院共有1239所。书院的经费来源,大体上可以区分为官方拨置、和私人捐赠。由于政治上的牵连,书院屡遭劫难,历史上共有四次禁毁书院的记载,但官方越是禁止,民间开办的书院就越多。

  科举在明朝是正式的选拔官吏制度。科举考试分为两级,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大比。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考生必须用八股文做答。所谓股,即对偶之意。八股文萌芽于宋朝,形成于明成化以后。由于八股取士的制度,读书人既不通经史,又不谙实际,严重束缚了民众智慧的进步。

科学与技术

  明朝末期,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在他们传播教义的同时,也大量传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当时中国的科学发展趋于缓慢,落后了欧洲。随着西学传入,使得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这并未造成中国人对于中西学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西学中主要受到注意的仍是技术方面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对于中国学术本身的影响冲击亦不大。而当时传入中国的学问非常多样,也有一些士大夫着手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书籍或著书介绍西学,例如徐光启就曾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同时,基于双方文化的歧异及认知方面的不同,也引发了一些冲突,例如南京教案等。

人文学科

  明代的文化事业非常发达。在文学方面,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三本就是出于明朝。写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则侧重于描写市民阶级的生活。冯梦龙加工编辑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写青年爱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与“三言”类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说集还有凌蒙初编著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发现的《型世言》(陆人龙编著)。传统雅文学的发展在明代继续发展,著名文人有刘基、宋濂、高启、方孝孺、唐寅、归有光、徐渭、王世贞、袁宏道、钱谦益、张岱、吴伟业等人。散曲家则有王盘、冯维敏、薛论道、陈译、康海等人。

  在明朝时期,传统杂剧逐渐衰落,而传奇剧走向繁荣。明代戏剧的集大成者是汤显祖。他的代表作是临川四梦(即《南柯记》、《邯郸梦》、《紫钗记》及《牡丹亭‧还魂记》)。南戏在明朝也进入了最繁盛的时期。明朝的文学与戏剧在对“情欲”的描写上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牡丹亭》一剧中就充满了许多对少女情怀的正面刻写。

  在哲学思想上,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心学”并发扬光大,他的思想强调“致良知”及“知行合一”,并且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将“人”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而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更进一部的强化了此方面的论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义。而李贽则更肯定了“人欲”的价值,认为人的道德观念系源自于对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现追求个体价值的思想。而随着西学的传入,科学精神与实学风尚也开始流行。明末之际,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异族的入主,哲学家开始更多的思考现实问题与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黄梨洲、顾亭林等。

自然科学

  伴随着西学的传入,中晚明的科学技术出现了新的进步。中晚明科学著作众多,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吴有性的《瘟疫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这些科学家几乎都是明朝有功名的士子。

  中晚明的军事科技也有所进步,各种新式火器大量涌现。西方的佛郎机火炮、红衣大炮都迅速在中国制造和使用。还有一些专门的火器论著出现,如茅元仪所著之《武备志》。

天文、气象

  西元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作者不详)载有一百三十二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西元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

  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1900年被八国联军德国劫走,1921年要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

  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

  1607年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介绍西方天文观阐释浑天说)。

  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

  1643年出版《崇祯历书》。

数学、物理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84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他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来传播的,同水波相类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也就是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 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医学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我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1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对我国外科学作出了贡献。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

  1624年,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

  1640年,《景岳全书》64卷成书。

  1641年,吴有性撰《瘟疫论》

  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

农学

  1376年,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

  1511年,中国种植玉米 (有疑点,可能不正确)

  1547年,马一龙著《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1582年,藩薯传入中国。

  1596年,屠本畯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杰(喻本亨)合著《元亨疗马集》(著名的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1617年,赵蛹著《植品》(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

  1628年,徐光启撰《农政全书》。

地理学

  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

  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

  1425年,《郑和航海图》编成。

  1536年,黄衷著《海语》(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

  1565年,胡宗宪编《筹海图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1639年,顾炎武开始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化学、冶炼及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1596年,《唐县志》记载以火爆法的采矿技术。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们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

明朝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明统治者十分注意加强与各少数民族的联系,维护国家的统一。

蒙古族

  永乐初年,蒙古分为兀良哈、鞑靼、瓦剌三大部。在明朝强盛时,瓦剌和鞑靼的统治者都接受过明朝的封号,在经济上也多次与明朝进行互市。但也不断发动战争。明朝政府为了防止蒙古的侵扰,设有九边,皆布有重兵。明朝政府又积极在沿边修筑长城。俺达汗继位后,蒙汉统治者间很少发动战争。万历九年又修建了呼和浩特城。此城很快发展成为蒙古地区与内地贸易的商业都市。

藏族

  洪武时,明政府在西藏等地设立地方行政机构。明朝还在西藏封立西藏八王。明初,宗喀巴在西藏创立格鲁派。宗喀巴弟子曾两次到达北京受封。万历时,达赖三世长期居留在西宁等地,与蒙古俺达汗相友好,与张居正也有书信往来,明朝封其为“大国师”。明朝藏族人民与内地各族人民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永乐五年至十二年,在藏汉各族人民的艰苦劳作下,修通了四川雅州(今雅安)到乌斯藏的驿路。

维吾尔族

  明朝政府从太祖时起先后设立赤斤蒙古、哈密、沙州等卫,一度还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等地设都指挥等官。明朝与哈密卫的关系最为密切。永乐二年明政府曾封哈密王为忠顺王。景泰时,土鲁番势力强大,攻占哈密城。从此明朝对西域的控制日益松弛,不得不在嘉靖八年放弃哈密。

苗、瑶、彝、壮各族

  明朝政府在云贵、两广地区设置土司,通过各族的首领统治各族人民。但各地的土司与明朝也有矛盾,经常发动叛乱。明朝政府在平定叛乱后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明朝统治时期,云贵各地经常爆发各族人民的起义。

高山族

  万历、天启间,颜思齐、郑芝龙等在台湾建立政权,与高山族保持和睦友好关系。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郑芝龙于崇祯元年接受明朝的招抚,并击败荷兰殖民者。

满族

  明朝政府在东北设置都司卫所,直接统辖女真三部和黑龙江流域的各个少数民族。英宗正统时,建州女真部来到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南)地方。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政权,国号金,史称后金。次年,女真各地都脱离明朝的统治,由后金政权管辖。此后,后金发兵大举攻明。崇祯年间,后金已占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从东、西、北3面,对积弱已久的明朝形成包围。明崇祯九年,即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后金为清。从这时起,清朝已成为一个与明朝相对立的封建王朝。

明朝对外关系

  明代的中国是当时亚洲的强大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亚洲国家都有较深的影响。

明朝与南洋各国的关系

  明朝商人把瓷器、丝绸、铁器和金属货币带到南洋,收买当地的胡椒、谷米和棉花,发展了中国和南洋的商业关系。中国人不断向南洋迁移,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明朝政府在永乐、宣德时曾派遣大批使臣到亚、非各地,表示愿与各国交好。明朝政府又在广州、泉州 、宁波三地设立市舶司 ,专门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中国航海家郑和曾前后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见郑和下西洋)。明朝和南洋各国之间的联系虽然日渐增多,但这种在朝贡形式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很大的局限性。

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抗倭斗争

  明朝初年,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曾经有过正常的发展,相互间的贸易十分兴盛。但是在这同一时期,日本九州等地的一部分诸侯组织一些武士、浪人和商人,经常在中国沿海进行掠夺和骚扰,抢劫商船,杀掠沿海居民,侵犯中国的领土,他们乘坐的不是贡舶、商舶而是寇舶,史称倭寇。他们用武力抢掠,还把被掠获的中国和日本人民当作奴隶卖给葡萄牙人。由于部分中国东南沿海的富豪地主、大商人与倭寇勾结,狼狈为奸,倭患达到高潮。嘉靖二十六年,明朝以朱纨为浙江巡抚,兼督备倭 。但因其作法侵犯了闽、浙大姓的利益,被削巡抚权。当倭寇入侵时,东南沿海人民纷纷组织武装,保卫家乡。时值严嵩专权,对内陷害抗倭将领,对外公然通倭,阻碍了抗倭斗争的发展。嘉靖末年,明朝御倭将领俞大猷、戚继光、刘显等人在粤、闽、浙等地屡次击败倭寇,老将俞大猷在海上抗击倭寇达20余年,所领俞家军名闻当世。戚继光所率的戚家军最为英勇。他们基本上荡平了倭寇之患。

万历时的援朝战争

  在戚继光肃清倭寇的同时,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积极对外扩张,万历二十年(1592),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朝鲜国王向明朝求援。明军与朝鲜军民于次年迫使日军退据釜山。丰臣秀吉败后,假意与明朝讲和。二十五年二月,和议破裂,日军再度入侵朝鲜。朝中军队连续获得胜利。二十六年七月,丰臣秀吉死。同年冬,中朝海军在朝鲜南海与日军决战,日军几乎全部被歼。丰臣秀吉发动的第二次侵朝战争失败。

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东来

  葡萄牙于武宗正德六年(1511)侵犯中国东南海域,甚至武装袭击广东沿海地区。嘉靖二年(1523),明朝军民在广东新会海面击败葡船。此后,明朝政府即严禁与葡人贸易。葡萄牙人在广东被逐后,又与倭寇勾结,强占双屿(今浙江象山港外)和浯屿(今金门)。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中国军民先后收复双屿、浯屿。三十二年葡萄牙殖民者买通明朝海道副使汪柏,获准在壕境澳(今澳门)居住 ,以作为侵略中国的据点。西班牙人于隆庆五年(1571)侵占吕宋岛,开始派舰队骚扰中国海面,并在吕宋多次屠杀华侨,引起华侨的坚决反抗。万历三十年,荷兰侵入澎湖屿(今澎湖列岛),被击败后,又转而侵占台湾。崇祯十五年(1642),荷兰人战败西班牙人,台湾遂被荷兰独霸。明末郑成功驱逐侵略者,收复台湾。不少天主教传教士也来到中国。万历年间,耶稣会士来到澳门。其中有利玛窦、庞狄我、熊三拔、龙华民等人。这些人除为殖民主义者服务,传播宗教外,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

明朝历代皇帝

  太祖-朱元璋 在位31年。朱世珍之子。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在位期间廷杖大臣、废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诸多辣腕功过难断,也立下了明朝君主极权及高压统治的典型。朱元璋一生高潮迭起,民间传说甚多,为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

  朱允炆 在位4年。父亲懿文太子朱标,朱元璋之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国破人不知所向。乾隆帝追谥恭闵惠皇帝。弘光帝追尊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

  成祖-朱棣 在位22年。朱元璋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皇位,翌年改元永乐。

  仁宗-朱高炽 在位1年。明成祖长子。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成祖病逝后继位,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十个月,于洪熙元年五月病逝,终年47岁。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皇后张氏。有子十人,女七人。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献陵(今北京十三陵)。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铺平了繁荣道路。

  宣宗-朱瞻基 在位10年。明仁宗长子。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初三生于燕王府。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初十立为皇太孙;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十月十一,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即皇帝位。翌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7岁。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英宗-朱祁镇 在位22年。明宣宗长子。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十即位,时年九岁。首次即位时有三杨辅佐(杨士奇、杨荣、杨溥),社会尚算安定。自王振掌权后,政治开始腐败,塞外瓦剌南犯,在王振的枞拥下英宗亲征,用兵不当导致「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明王朝没落。英宗被俘之后,众臣为稳定人心,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即景帝。景泰元年(1450年)英宗被瓦剌释放后,被景帝囚禁于南宫八年。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趁景帝病重不能临朝之机复位,随后大杀群臣,包括抗击瓦剌的名将于谦。

  景帝-朱祁钰 在位8年。明宣宗次子。英宗首次在位时,被封郕王。正统十四年,英宗亲征瓦剌也先,结果在土木堡被俘。消息传来,孝恭章皇后命郕王监国。不久瓦剌以英宗要挟明朝,九月初六,郕王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帝,以明年为景泰元年。景帝在位8年(1450年至1457年)。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趁景帝病重不能临朝之机,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拥立英宗复位。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初一,废景帝为郕王,迁西宫,不久,郕王薨于西宫,终年三十岁。谥曰戾。英宗毁其所营建的寿陵,以亲王礼葬于西山。明宪宗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弘光帝追尊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恭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宪宗-朱见深 在位23年。明英宗长子。正统十四年(1449年),父亲在与蒙古瓦剌部的交战中被俘,时年3岁的他被立为太子,随后叔父景帝继位。但叔父羽翼丰满后,就改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将原太子改封为沂王。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父亲复位,时年11岁的他恢复太子身份。天顺八年(1464年),时年18岁的他继承了父亲的皇位,他不像他父亲那样富有激情,喜欢冒险。他的性格安静、谨慎、宽和,信任大臣。他性格中最仁厚的一面,表现在他对他的叔父景帝的态度上。成化三年(1467年),一个名叫黎淳的官员请求追查当初废除他太子之事,宪宗批答说:“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所以,清朝人修《明史》,说他“恢恢然有人君之度”。终成化一朝,除了南方广西的瑶族叛乱、荆襄郧阳山区的流民以外,政局基本上比较平稳。所以,明朝人称成化、弘治为太平盛世。其实,正如历史学家孟森所言,成化时期朝政极其秽乱。只是因为祖宗积下的财富甚多,还不至于扰民,所以尚能称作太平。

  孝宗-朱祐樘 在位18年。朱见深之第三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宪宗驾崩后即位,是明朝一位开明皇帝。即位后的孝宗追谥生母淑妃为孝穆皇太后,并将其坟茔迁至茂陵与父皇合葬,另立奉慈殿祭祀。不久,有太监在桂林查找到太后的留迹。原来当年李唐妹被官兵掳押进京时,曾路经城西牯牛山下古茶庵(今东安路)歇宿,在山下的清泉水池梳洗。朱佑樘闻奏,便下旨将古茶庵改名圣母寺。他不但是明朝的中兴明君,采取种种措施减轻老百姓的徭役赋税,把本已经衰败的明朝再度复兴起来,而且还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个用实际行动实践男女平等的皇帝,因为母亲的悲惨遭遇让他深感皇帝拥有三宫六院的危害,他一生只娶了一个张皇后,从不纳宫女,也不封贵妃、美人,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居,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作为一个拥有无上权力的皇帝,这真的是非同一般。

  武宗-朱厚照 在位16年。明孝宗长子。武宗一生,贪杯,好色,尚兵,所行之事看似多荒谬不经,为世人所诟病;同时武宗又处事刚毅果断,弹指挥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乱,应州大败小王子,精通佛学,会梵文,还能礼贤下士,亲自到大臣家中探望病情,甚至痴情于艺妓,个性强烈,为人却又十分平和,浑不似一代帝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武宗,却很难看到一个完整的武宗。其实,明自英宗以来,国势渐弱,而武宗朝却完全称得上重拾信心和威望的时代,但他恣意妄为的行径却又为后人所訾议。幽幽青山绿水间,康陵中静静地安息着武宗。对于他奇特的一生,相信后人依旧会不断地评说下去。

  世宗-朱厚熜 在位45年。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即位之初,革除先朝蠹政,朝政为之一新。但不久与杨廷和等朝臣在议兴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礼议之争。史称“大礼议”之争。他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总揽内外大政,皇权高度集中。他还重视内阁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权力。但与此 同时,他日渐腐朽,不仅滥用民力大事营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二十一年更移居西苑,一心修玄,日求长生,不问朝政,首辅严嵩专国20年,吞没军饷,吏治败坏,边事废弛,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地区,造成极大破坏。在长城以北,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不断寇边, 二十九年甚至兵临北京城下,大肆掠夺。在嘉靖年间,南倭北虏始终是明王朝的莫大祸患。 在用人上 ,世宗“ 忽智忽愚”、“忽功忽罪”,功臣、直臣多遭杀害、贬黜。户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世宗怒不可遏,下瑞诏狱。死后葬北京十三陵之“永陵”,谥“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穆宗-朱载坖 在位6年。明世宗第三子。因生母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很少得到父爱。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刚满16岁的朱载坖就出居裕王邸,开始了独立生活。裕王邸13年的生活,使朱载坖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了解到明朝的各种矛盾和危机,特别是严嵩专政,朝纲颓废,官吏腐败,“南倭北虏”之患,民不聊生之苦,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极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

  神宗-朱翊钧 在位48年。明穆宗第三子。6岁时被立为太子,穆宗死后即位,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前十年,大学士张居正辅助神宗处理政事,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神宗20岁时,张居正逝世,神宗开始亲政,有一段时间勤于政务,后期因和文官集团的矛盾而罢朝。1620年,神宗逝世,传位太子朱常洛。神宗死后葬于十三陵定陵。明代历史中以万历纪元的时间,持续将近48年之久。

  光宗-朱常洛 在位1月。明神宗长子。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就在他即位整一个月后的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走了。死后葬于庆陵。

  熹宗-朱由校 在位7年。明光宗长子。父亲在位仅一个月便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的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在位7年,因嬉乐过度成病(一说曾落水,留下病根),于1627年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谥熹宗,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明熹宗有三男二女,无一长成。终无子,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皇帝,即崇祯帝。

  朱由检 在位17年。明光宗第五子。熹宗朱由校驾崩无子,临终遗诏,以其五弟朱由检即皇位。即位后,面对着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寻求治国良方,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与前两朝相比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天启七年(1628年)十一月,崇祯帝在铲除魏忠贤的羽翼崔呈秀后,再将其贬至凤阳,途至直隶阜城,魏忠贤得知大势已去,遂与一名太监自缢而亡。此后又杀客氏,崔呈秀自尽,其阉党260馀人或处死、或发配、或终身禁锢。与此同时,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为剿流寇,崇祯帝先用杨鹤主抚,後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皆功亏一篑。「闯王」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1644年3月,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城。 18日,逼周后自杀,手刃袁妃、长女长平公主、幼女昭仁公主,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时年35岁,明亡。帝后梓宫葬昌平陵区,名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