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明朝

添加138字节2023年12月28日 (四) 17:41
/* 行政区划 */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font size=-1>→ 。“'''大明'''”一般指明朝。关于刘宋同名年号,请见“'''[[大明 (刘宋)]]'''”。关于大义宁同名年号,请见“'''[[天皇 (大义宁)]]'''”。</font size><font size=-1>→ “'''大明'''”一般指明朝。关于刘宋同名年号,请见“'''[[大明 (刘宋)]]'''”。关于大义宁同名年号,请见“'''[[大明 (大义宁)]]'''”。</font size>  '''塞北地区''' 明朝前期,多次对[[北元]]和随后的[[鞑靼]]和[[瓦剌]]作战,并在与漠南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15世纪30年代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靖难之役]]时边塞军队被燕王抽调。因此期间边境略有南移。在[[明成祖]][[永乐]]年间,明军多次北伐,边境形势一度改观。但在明中叶以后,随着蒙古的再次崛起,边境再次南移。并修建长城(当时名为边墙)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太原、固原)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明中后期的北边,同时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塞北地区''' 明朝前期,多次对[[北元]]和随后的[[鞑靼]]和[[瓦剌]]作战,并在与漠南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15世纪30年代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靖难之役]]时边塞军队被燕王抽调。因此期间边境略有南移。[[永乐]]年间,明军多次北伐,边境形势一度改观。但在明中叶以后,随着蒙古的再次崛起,边境再次南移。并修建长城(当时名为边墙)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太原、固原)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明中后期的北边,同时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东北地区''' 明太祖朱元璋设置辽东都司以经营辽东。并多次进军[[黑龙江]]流域,招抚当地土著部落,明廷势力一度达到黑龙江口,甚至[[库页岛]]。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设置[[奴儿干都司]],下辖130多个卫所,[[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废弃,共持续25年。但原设于此处的各卫所及辽东都司仍然存在,以对当地实行羁縻统治。[[明英宗]]正统年间后,鞑靼兀良哈与建州女真部南迁,并不断侵犯辽东都司。[[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明廷修建辽东边墙。16世纪末开始,建州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开始兴起,统一女真部,明廷设置的卫所逐渐消亡。[[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后金]]。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军队破辽东边墙,占领辽东都司大部土地。  '''东北地区''' 明太祖朱元璋设置辽东都司以经营辽东。并多次进军[[黑龙江]]流域,招抚当地土著部落,明廷势力一度达到黑龙江口,甚至[[库页岛]]。永乐七年(1409年)设置[[奴儿干都司]],下辖130多个卫所,[[宣德]]九年(1434年)废弃,共持续25年。但原设于此处的各卫所及辽东都司仍然存在,以对当地实行羁縻统治。[[正统 (明朝)|正统]]年间以来,鞑靼兀良哈与建州女真部南迁,并不断侵犯辽东都司。[[成化]]五年(1469年),明廷修建辽东边墙。16世纪末开始,建州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开始兴起,统一女真部,明廷设置的卫所逐渐消亡。[[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后金]]。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军队破辽东边墙,占领辽东都司大部土地。  '''西北地区''' 明太祖洪武年间,西北疆界达到今[[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并设置一系列卫所。15世纪30年代之后,西北吐鲁番与青海蒙古部日益强大。1472年,哈密卫城一度被吐鲁番攻破,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纪后半期后,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军退守[[嘉峪关]]。  '''西北地区''' 洪武年间,西北疆界达到今[[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并设置一系列卫所。15世纪30年代之后,西北吐鲁番与青海蒙古部日益强大。1472年,哈密卫城一度被吐鲁番攻破,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纪后半期后,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军退守[[嘉峪关]]。  '''西南地区'''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才将西南地区完全划入疆域。并设置一系列土司、宣慰司管辖之,边界达到[[缅甸]]中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一线。但后期这些地区多被周边国家所并。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线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安南布政使司,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后因当地人民反抗激烈,明廷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放弃,安南恢复黎氏王朝。  '''西南地区''' 洪武十四年(1381年)才将西南地区完全划入疆域。并设置一系列土司、宣慰司管辖之,边界达到[[缅甸]]中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一线。但后期这些地区多被周边国家所并。永乐四年(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线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安南布政使司,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后因当地人民反抗激烈,明廷于宣德二年(1427年)放弃,安南恢复黎氏王朝。  '''澎湖与澳门''' 明朝前期,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1553年[[葡萄牙]]获得在[[澳门]]停泊船只权,[[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7年)取得居留权。到明亡,澳门已成为葡萄牙殖民地,不过仍为明廷领土。  '''澎湖与澳门''' 明朝前期,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起[[葡萄牙]]得以在[[澳门]]停泊船只,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取得澳门居留权,从此澳门逐渐成为葡萄牙殖民地,但中国仍继续对澳门行使税收和海关等主权,直至[[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不久葡萄牙驱逐中国驻澳门官员方才中断。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文件:99920.jpg|right|thumb|500px|明宣宗驾崩时明朝疆域]][[文件:99919.jpg|right|thumb|500px|后金建立前夕明朝疆域]][[文件:99920.jpg|right|thumb|500px|[[宣德帝]]驾崩前夕明朝疆域(此时明朝疆域东北边界仅达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未达北冰洋沿岸)]][[文件:99919.jpg|right|thumb|500px|[[后金]]建立前夕明朝疆域(此时明朝疆域东北边界仅达辽东,女真诸部则领有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外兴安岭以南、辽东以北的亚洲大陆东北部)]]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 主管地方行政,地位等同元朝的[[行中书省]]。明初设有十三个布政司与京师(非城市,地位等同布政司,辖现今[[江苏]]与[[安徽]]两省)。1380年[[胡惟庸案]]后撤废中书省,京师及布政司直属于六部之下。明成祖时期,于1407年到1428年间设置[[交阯布政司]]。于1413年设[[贵州布政司]]。1421年迁都北京后称为京师(北直隶),原京师改称南京(南直隶),形成“两京十三省”的行政区划。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 主管地方行政,地位等同元朝的[[行中书省]]。明初设有十三个布政司与京师(非城市,地位等同布政司,辖现今[[江苏]]与[[安徽]]两省)。1380年[[胡惟庸案]]后撤废中书省,京师及布政司直属于六部之下。永乐年间,于1407年到1428年间设置[[交阯布政司]]。于1413年设[[贵州布政司]]。1421年迁都北京后称为京师(北直隶),原京师改称南京(南直隶),形成“两京十三省”的行政区划。  [[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全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并最终促使[[红巾军起义]]爆发,造成期间人口大量死亡。大明建立并统一全国后,[[明太祖]][[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使得全国的农业生产在元末长期大规模战乱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的移民填充长江以北的荒无人烟之地和垦荒使得期间人口稳定成长。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有6500万人,其中民户6175.0万,军户325.0万。估计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约有1.50亿人口。  [[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全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并最终促使[[红巾军起义]]爆发,造成期间人口大量死亡。大明建立并统一全国后,[[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使得全国的农业生产在元末长期大规模战乱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的移民填充长江以北的荒无人烟之地和垦荒使得期间人口稳定成长。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有6500万人,其中民户6175.0万,军户325.0万。估计[[崇祯]]十三年(1640年)约有1.50亿人口。  明世宗嘉靖末年,美洲高产作物传入后开始在明代人口最为稠密的江浙和岭南地区普及和推广,尤其是经过万历中兴过后以较快速度稳定成长,到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根据当代学者研究估计达到前所未有的140,000,000人。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到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年)年,由于战乱与瘟疫造成中原地区死亡加大,特别是由于北方鼠疫的爆发、八旗入关掠杀及为防范汉人而进行有计划的迁移,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只有人口总数一半不到,特别是经历鼠疫大爆发的北方,人口降到不足20%。  嘉靖末期,美洲高产作物传入后开始在明代人口最为稠密的江浙和岭南地区普及和推广,尤其是经过万历中兴过后以较快速度稳定成长,到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根据当代学者研究估计达到前所未有的140,000,000人。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到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年)年,由于战乱与瘟疫造成中原地区死亡加大,特别是由于北方鼠疫的爆发、八旗入关掠杀及为防范汉人而进行有计划的迁移,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只有人口总数一半不到,特别是经历鼠疫大爆发的北方,人口降到不足20%。 [[Category:明朝]][[Category:历史]][[Category:历史学]][[Category:中国历史]][[Category:中国]][[Category:明朝]][[Category:明史]][[Category:中文词典]][[Category:中华大词典]][[Category:M音词语]][[Category:明]]
6,511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