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明朝

添加148字节2023年12月28日 (四) 17:41
/* 行政区划 */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font size=-1>→ “'''大明'''”一般指明朝。关于刘宋同名年号,请见“'''[[大明 (刘宋)]]'''”。关于大义宁同名年号,请见“'''[[大明 (大义宁)]]'''”。</font size>[[文件:99917.jpg|right|thumb|200px|明成祖朱棣,朱元璋之第四子,建文元年(1399)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文件:99917.jpg|right|thumb|200px|明成祖朱棣,朱元璋之第四子,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  '''明朝'''([[汉语拼音]]:<span style="color:#FF00FF;">míng cháo</span>,公元1368-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并长期统治的君主制皇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号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并长期统治的君主制皇朝,历经十六位皇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号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  1368年[[朱元璋]]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南京建都称帝。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疆域最广时,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今[[乌第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有今[[西藏]]、[[云南]],东南到海并及于海外诸岛。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思宗自杀,明朝灭亡。明亡后,其残余力量曾在南方建立弘光等政权,史称'''[[南明]]'''。  1368年[[朱元璋]]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南京建都称帝。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疆域最广时,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今[[乌第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有今[[西藏]]、[[云南]],东南到海并及于海外诸岛。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退至中国南方,史称'''[[南明]]'''。  明朝初年比较强盛,经过[[明太祖]]的[[洪武之治]],精励图强并逐步恢复国力,到[[明成祖]]时期国力到达顶峰,是为[[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虽于[[明武宗]]、[[明世宗]]开始逐渐中衰,面临社会矛盾与外患,仍有[[隆庆新政]]与[[万历中兴]]中兴气象。但万历与崇祯年间连年灾荒与战事,各地爆发民变,至1644年明思宗遭受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占顺天府,明思宗自缢,随后满清军队击败大顺军并入主中原,至此明朝享国祚276年。但后继南明与[[明郑政权]]仍延续了数十年,直到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廷宗室才被清军完全灭绝。  明朝初年比较强盛,经过[[明太祖]]的[[洪武之治]],精励图强并逐步恢复国力,到[[明成祖]]时期国力到达顶峰,是为[[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虽于[[明武宗]]、[[明世宗]]开始逐渐中衰,面临社会矛盾与外患,仍有[[隆庆新政]]与[[万历中兴]]中兴气象。但万历至崇祯年间连年灾荒与战事,各地爆发民变,至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占顺天府,崇祯帝自杀,随后满清军队击败大顺军并入主中原,至此明朝享国祚276年。但后继南明与[[明郑政权]]仍延续了数十年,直到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廷宗室才被清军完全灭绝。  '''塞北地区''' 明朝前期,多次对[[北元]]和随后的[[鞑靼]]和[[瓦剌]]作战,并在与漠南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15世纪30年代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靖难之役]]时边塞军队被燕王抽调。因此期间边境略有南移。在[[明成祖]][[永乐]]年间,明军多次北伐,边境形势一度改观。但在明中叶以后,随着蒙古的再次崛起,边境再次南移。并修建长城(当时名为边墙)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太原、固原)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明中后期的北边,同时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塞北地区''' 明朝前期,多次对[[北元]]和随后的[[鞑靼]]和[[瓦剌]]作战,并在与漠南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15世纪30年代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靖难之役]]时边塞军队被燕王抽调。因此期间边境略有南移。[[永乐]]年间,明军多次北伐,边境形势一度改观。但在明中叶以后,随着蒙古的再次崛起,边境再次南移。并修建长城(当时名为边墙)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太原、固原)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明中后期的北边,同时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东北地区''' 明太祖朱元璋设置辽东都司以经营辽东。并多次进军[[黑龙江]]流域,招抚当地土著部落,明廷势力一度达到黑龙江口,甚至[[库页岛]]。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设置[[奴儿干都司]],下辖130多个卫所,[[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废弃,共持续25年。但原设于此处的各卫所及辽东都司仍然存在,以对当地实行羁縻统治。[[明英宗]]正统年间后,鞑靼兀良哈与建州女真部南迁,并不断侵犯辽东都司。[[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明廷修建辽东边墙。16世纪末开始,建州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开始兴起,统一女真部,明廷设置的卫所逐渐消亡。[[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后金]]。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军队破辽东边墙,占领辽东都司大部土地。  '''东北地区''' 明太祖朱元璋设置辽东都司以经营辽东。并多次进军[[黑龙江]]流域,招抚当地土著部落,明廷势力一度达到黑龙江口,甚至[[库页岛]]。永乐七年(1409年)设置[[奴儿干都司]],下辖130多个卫所,[[宣德]]九年(1434年)废弃,共持续25年。但原设于此处的各卫所及辽东都司仍然存在,以对当地实行羁縻统治。[[正统 (明朝)|正统]]年间以来,鞑靼兀良哈与建州女真部南迁,并不断侵犯辽东都司。[[成化]]五年(1469年),明廷修建辽东边墙。16世纪末开始,建州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开始兴起,统一女真部,明廷设置的卫所逐渐消亡。[[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后金]]。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军队破辽东边墙,占领辽东都司大部土地。  '''西北地区''' 明太祖洪武年间,西北疆界达到今[[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并设置一系列卫所。15世纪30年代之后,西北吐鲁番与青海蒙古部日益强大。1472年,哈密卫城一度被吐鲁番攻破,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纪后半期后,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军退守[[嘉峪关]]。  '''西北地区''' 洪武年间,西北疆界达到今[[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并设置一系列卫所。15世纪30年代之后,西北吐鲁番与青海蒙古部日益强大。1472年,哈密卫城一度被吐鲁番攻破,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纪后半期后,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军退守[[嘉峪关]]。  '''西南地区'''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才将西南地区完全划入疆域。并设置一系列土司、宣慰司管辖之,边界达到[[缅甸]]中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一线。但后期这些地区多被周边国家所并。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线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安南布政使司,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后因当地人民反抗激烈,明廷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放弃,安南恢复黎氏王朝。  '''西南地区''' 洪武十四年(1381年)才将西南地区完全划入疆域。并设置一系列土司、宣慰司管辖之,边界达到[[缅甸]]中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一线。但后期这些地区多被周边国家所并。永乐四年(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线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安南布政使司,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后因当地人民反抗激烈,明廷于宣德二年(1427年)放弃,安南恢复黎氏王朝。  '''澎湖与澳门''' 明朝前期,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1553年[[葡萄牙]]获得在[[澳门]]停泊船只权,[[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7年)取得居留权。到明亡,澳门已成为葡萄牙殖民地,不过仍为明廷领土。  '''澎湖与澳门''' 明朝前期,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起[[葡萄牙]]得以在[[澳门]]停泊船只,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取得澳门居留权,从此澳门逐渐成为葡萄牙殖民地,但中国仍继续对澳门行使税收和海关等主权,直至[[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不久葡萄牙驱逐中国驻澳门官员方才中断。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文件:99920.jpg|right|thumb|500px|明宣宗驾崩时明朝疆域]][[文件:99919.jpg|right|thumb|500px|后金建立前夕明朝疆域]][[文件:99920.jpg|right|thumb|500px|[[宣德帝]]驾崩前夕明朝疆域(此时明朝疆域东北边界仅达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未达北冰洋沿岸)]][[文件:99919.jpg|right|thumb|500px|[[后金]]建立前夕明朝疆域(此时明朝疆域东北边界仅达辽东,女真诸部则领有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外兴安岭以南、辽东以北的亚洲大陆东北部)]]  明朝大致上继承元朝行政区划,其一级地方行政区分置[[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与[[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布按三司制度,分别掌管行政、司法与军事等三种治权,防止地方权力集中。布政司通称省,底下依序有道、府与县。道是明朝特别设置介于省和府、县之间的行政单位,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府原为元朝的路,以税粮多寡为划分标准。粮廿万石以上为上府。廿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军事区划有卫、所两制。[[明代宗]]、[[明英宗]]时设有中央派出管理行政的巡抚与管理军事的总督,地位在布政司与都司之上。为了限制巡抚与总督的权力,又设有都御史制衡之。明朝最后有140府,193州,1138县,493卫,359所。  明朝大致上继承元朝行政区划,其一级地方行政区分置[[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与[[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布按三司制度,分别掌管行政、司法与军事等三种治权,防止地方权力集中。布政司通称省,底下依序有道、府与县。道是明朝特别设置介于省和府、县之间的行政单位,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府原为元朝的路,以税粮多寡为划分标准。粮廿万石以上为上府。廿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军事区划有卫、所两制。[[明英宗]]和[[景泰帝]]在位时设有中央派出管理行政的巡抚与管理军事的总督,地位在布政司与都司之上。为了限制巡抚与总督的权力,又设有都御史制衡之。明朝最后有140府,193州,1138县,493卫,359所。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 主管地方行政,地位等同元朝的[[行中书省]]。明初设有十三个布政司与京师(非城市,地位等同布政司,辖现今[[江苏]]与[[安徽]]两省)。1380年[[胡惟庸案]]后撤废中书省,京师及布政司直属于六部之下。明成祖时期,于1407年到1428年间设置[[交阯布政司]]。于1413年设[[贵州布政司]]。1421年迁都北京后称为京师(北直隶),原京师改称南京(南直隶),形成“两京十三省”的行政区划。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 主管地方行政,地位等同元朝的[[行中书省]]。明初设有十三个布政司与京师(非城市,地位等同布政司,辖现今[[江苏]]与[[安徽]]两省)。1380年[[胡惟庸案]]后撤废中书省,京师及布政司直属于六部之下。永乐年间,于1407年到1428年间设置[[交阯布政司]]。于1413年设[[贵州布政司]]。1421年迁都北京后称为京师(北直隶),原京师改称南京(南直隶),形成“两京十三省”的行政区划。  [[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全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并最终促使[[红巾军起义]]爆发,造成期间人口大量死亡。大明建立并统一全国后,[[明太祖]][[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使得全国的农业生产在元末长期大规模战乱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的移民填充长江以北的荒无人烟之地和垦荒使得期间人口稳定成长。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有6500万人,其中民户6175.0万,军户325.0万。估计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约有1.50亿人口。  [[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全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并最终促使[[红巾军起义]]爆发,造成期间人口大量死亡。大明建立并统一全国后,[[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使得全国的农业生产在元末长期大规模战乱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的移民填充长江以北的荒无人烟之地和垦荒使得期间人口稳定成长。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有6500万人,其中民户6175.0万,军户325.0万。估计[[崇祯]]十三年(1640年)约有1.50亿人口。  明世宗嘉靖末年,美洲高产作物传入后开始在明代人口最为稠密的江浙和岭南地区普及和推广,尤其是经过万历中兴过后以较快速度稳定成长,到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根据当代学者研究估计达到前所未有的140,000,000人。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到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年)年,由于战乱与瘟疫造成中原地区死亡加大,特别是由于北方鼠疫的爆发、八旗入关掠杀及为防范汉人而进行有计划的迁移,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只有人口总数一半不到,特别是经历鼠疫大爆发的北方,人口降到不足20%。  嘉靖末期,美洲高产作物传入后开始在明代人口最为稠密的江浙和岭南地区普及和推广,尤其是经过万历中兴过后以较快速度稳定成长,到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根据当代学者研究估计达到前所未有的140,000,000人。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到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年)年,由于战乱与瘟疫造成中原地区死亡加大,特别是由于北方鼠疫的爆发、八旗入关掠杀及为防范汉人而进行有计划的迁移,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只有人口总数一半不到,特别是经历鼠疫大爆发的北方,人口降到不足20%。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的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大军离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之中(一说王振为护卫将军[[樊忠]]所怒杀,又有锤杀与斩杀两种说法,该说得不到《明史纪事本末》的支持),此即为'''[[土木之变]]'''。土木之变的消息来到京师后,朝中混乱。一些大臣要求迁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谦]]驳斥。继而大臣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景泰帝)。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整顿边防积极备战,同时决定坚守北京,随后两京、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带着瓦剌军大败逃走。明朝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但英宗还在也先手上,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的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大军离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之中(一说王振为护卫将军[[樊忠]]所怒杀,又有锤杀与斩杀两种说法,该说得不到《明史纪事本末》的支持),此即为'''[[土木之变]]'''。土木之变的消息来到京师后,朝中混乱。一些大臣要求迁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谦]]驳斥。继而大臣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是为景帝。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整顿边防积极备战,同时决定坚守北京,随后两京、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带着瓦剌军大败逃走。明朝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但英宗还在也先手上,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  英宗死后,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初年为于谦冤昭雪,恢复代宗帝号。宪宗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宪宗还开始了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是为传奉官。结果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时期这些官员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宪宗的宠信,张狂跋扈,透过[[西厂]]大肆冤杀普通民众与官员。不久后由于民愤四起,西厂被罢,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权。[[成化]]十八年,汪直才因言官弹劾而被贬。此外,他也是皇庄的始置者。该举措事实上鼓励了豪强兼并土地,危害不浅。  英宗死后,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初年为于谦冤昭雪,恢复景帝帝号。宪宗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宪宗还开始了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是为传奉官。结果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时期这些官员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宪宗的宠信,张狂跋扈,透过[[西厂]]大肆冤杀普通民众与官员。不久后由于民愤四起,西厂被罢,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权。[[成化]]十八年,汪直才因言官弹劾而被贬。此外,他也是皇庄的始置者。该举措事实上鼓励了豪强兼并土地,危害不浅。  朱聿键死后,其弟南明绍武帝在广州受大学士[[苏观生]]及广东布政使[[顾元镜]]拥立登基称帝。被后世史学家称之为'''绍武王朝''',但与肇庆的永历帝朝廷互相内讧,甚至大打出手。  朱聿键死后,其弟南明绍武帝在广州受大学士[[苏观生]]及广东布政使[[顾元镜]]拥立登基称帝,但与肇庆的永历帝朝廷互相内讧,甚至大打出手。  成祖-朱棣 在位22年。朱元璋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  成祖-朱棣 在位22年。朱元璋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皇位,翌年改元永乐。  朱由检 在位17年。明光宗第五子。熹宗朱由校驾崩无子,临终遗诏,以其五弟朱由检即皇位。即位后,面对着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寻求治国良方,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与前两朝相比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天启七年(1628年)十一月,崇祯帝在铲除魏忠贤的羽翼崔呈秀后,再将其贬至凤阳,途至直隶阜城,魏忠贤得知大势已去,遂与一名太监自缢而亡。此后又杀客氏,崔呈秀自尽,其阉党260馀人或处死、或发配、或终身禁锢。与此同时,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为剿流寇,崇祯帝先用杨鹤主抚,後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皆功亏一篑。「闯王」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後往河南聚众发展。1644年3月,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城。 18日,逼周后自杀,手刃袁妃、长女长平公主、幼女昭仁公主,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时年35岁,明亡。帝后梓宫葬昌平陵区,名思陵。    朱由检 在位17年。明光宗第五子。熹宗朱由校驾崩无子,临终遗诏,以其五弟朱由检即皇位。即位后,面对着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寻求治国良方,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与前两朝相比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天启七年(1628年)十一月,崇祯帝在铲除魏忠贤的羽翼崔呈秀后,再将其贬至凤阳,途至直隶阜城,魏忠贤得知大势已去,遂与一名太监自缢而亡。此后又杀客氏,崔呈秀自尽,其阉党260馀人或处死、或发配、或终身禁锢。与此同时,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为剿流寇,崇祯帝先用杨鹤主抚,後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皆功亏一篑。「闯王」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1644年3月,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城。 18日,逼周后自杀,手刃袁妃、长女长平公主、幼女昭仁公主,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时年35岁,明亡。帝后梓宫葬昌平陵区,名思陵。   [[Category:明朝]][[Category:历史]][[Category:历史学]][[Category:中国历史]][[Category:中国]][[Category:明朝]][[Category:明史]][[Category:中文词典]][[Category:中华大词典]][[Category:M音词语]][[Category:明]]
6,511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