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 杜甫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春夜喜雨

唐·杜甫

hǎo yǔ zhī shí jié ,
好 雨 知 时 节,

dāng chūn nǎi fā shēng 
当 春 乃 发 生。

suí fēng qián rù yè ,
随 风 潜 入 夜,

rùn wù xì wú shēng 
润 物 细 无 声。

yě jìng yún jù hēi,
野 径 云 俱 黑,

jiāng chuán huǒ dú míng 
江 船 火 独 明。

xiǎo kàn hóng shī chù,
晓 看 红 湿 处,

huā zhòng jǐn guān chéng 
花 重 锦 官 城。



诗题与背景: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春夜:春天的夜晚。喜雨:一般指天气干旱、庄稼需要雨水时下的雨,这里指春天植物萌发生长需要雨水时下的雨。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逐句释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知道下雨的时节,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需要下雨)的时侯。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时节:季节;节令(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轻轻地滋润着万物而悄默无声。
  随风潜入夜: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潜:暗暗地,悄悄地。
  润物:滋润万物,使之受到雨水的滋养。
  细:细微,轻微。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田野小路云雨笼罩一片昏黑,只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在闪亮。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江船火独明:看不见江上的船只,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等天亮的时候看那红花湿地,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


  【注】“润物细无声”一句,为习近平主席在文章中所引用,文章原文是: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第289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春夜喜雨》插图: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锦官城(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进行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把“雨”给写活了。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颔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而现在放眼四望,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亮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写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清代学者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