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10个用户的2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千家诗]]》、《[[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春怨'''(伊州歌)</span><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春怨/伊州歌</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金昌绪]]</span><br><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金昌绪]]</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
+
<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br>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br>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br>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br>
第10行: 第10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春怨》是唐代诗人金昌绪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描写一位女子对远征辽西的丈夫的思念。首句写妇女“打起黄莺”的动作,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全诗意蕴深刻,构思新巧,独具特色。
+
  《春怨》是[[唐代诗人]][[金昌绪]]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题一作《伊州歌》。《[[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这首诗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描写一位女子对远征辽西的丈夫的思念。
 
+
春怨:一题“伊州歌”。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我敲打树枝赶走了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枝上不停鸣叫。</span><br>
+
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枝上鸣叫。
  打起:打得飞走。<br>
+
</span><br>
 +
  打起:击之使起(飞走)。<br>
 
  黄莺儿:黄鹂,鸟,身体黄色,局部间有黑色,嘴红色或黄色。叫的声音很好听。<br>
 
  黄莺儿:黄鹂,鸟,身体黄色,局部间有黑色,嘴红色或黄色。叫的声音很好听。<br>
 
  莫教:不让。<br>
 
  莫教:不让。<br>
 
  啼:鸣叫。<br>
 
  啼:鸣叫。<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它的叫声会惊破我的好梦,不能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它)啼叫时惊醒我的好梦,使我不能到辽西(跟丈夫相见)。
 +
</span><br>
 
  妾:谦辞。旧时用于女子自称。<br>
 
  妾:谦辞。旧时用于女子自称。<br>
 
  辽西:大约指唐代辽河以西营州、燕州一带地方。即今辽宁省锦州、朝阳至北京市东北怀柔、顺义一带,隋代因秦汉旧名曾于此地置辽西郡,寄治于营州,唐初改曰燕州,州治在辽西县。<br>
 
  辽西:大约指唐代辽河以西营州、燕州一带地方。即今辽宁省锦州、朝阳至北京市东北怀柔、顺义一带,隋代因秦汉旧名曾于此地置辽西郡,寄治于营州,唐初改曰燕州,州治在辽西县。<br>
 
 
[[文件:秋夕参考图.jpg|center|thumb|400px|秋夕参考图]]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这首诗意蕴深刻,构思新巧,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实为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这首小诗以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在一家庭院的树梢头上,有几只爱唱歌的黄莺儿正在欢唱着,突然,住室的门被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红颜少妇,嗔怒地把唱得正欢的黄莺儿赶跑了,口里还喃喃不已地自言自语着。
+
  这首诗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
  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
  这首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净,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诗的首句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子却为什么要“打起黄莺儿”呢?第二句对第一句作了解释,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那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与丈夫或亲人相见)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让莺啼,为不让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作者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这位女子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
  这首诗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朝廷曾先后派武攸宜、张守珪等进击契丹人。天宝之后,契丹更加强大。由于边事频仍,到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能够早日过上安定团聚的生活。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
'''名家点评:'''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
  《贵耳集》:作诗有句法,意连句圆。“打起黄莺儿……”一句一接,末尝间断。作诗当参此意,便有神圣工巧。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
  《艺苑卮言》:“打起黄莺儿……”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句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而中自纡缓。无余法而有余味。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
  《载酒园诗话》: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令狐楚则曰:“绮席存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张仲素更曰:“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咋夜梦渔阳。”或反语以见奇,或寻蹊而别悟。
  
 +
  《辍锻录》:唐人最善于脱胎,变化无迹,读者惟觉其妙,莫测其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云云,岑嘉州脱而为“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至家三拜先生(指方于),则又从岑诗翻出云:“昨日草枯今日生,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未到桐庐已及明。”或触景生情,或当机别悟,唐人如此等类,不可枚举。
  
 +
  《唐诗笺注》:忆辽西而怨思无那,闻莺语而迁怒相惊,天然白描文笔,无可移易一字。此诗前辈以为一气团结,增减不得一字,与“三日入厨下”诗,俱为五绝之最。
  
 +
  《南苑一知集》:望辽西,情也。欲到辽西,情紧矣。除是梦中可到辽西,又恐莺儿惊起,使梦不成,须于预先安排莫教他啼。夫梦中未必即到辽西,莺儿未必即来惊梦,无聊极思,故至若此,较思归望归者,不深数层乎?
  
  这就是此诗要描绘的一幅生活画面,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这位少妇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遥遥千里,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此刻,也许她在梦境中正走在去边地的路上,满心欢喜地盼望着和丈夫的会面,不知趣的黄莺儿偏偏在这个时候惊扰了她的美梦,她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不能得到,必会把一腔怅恨无端地向着黄莺儿发泄。
+
  《诗境浅说续编》:此等诗虽分四句,实系一事,蝉联而下,脱口一气呵成。
  
  
  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这首诗正是如此。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朝廷曾先后派武攸宜、张守珪等进击契丹人。天宝之后,契丹族更加强大。由于边事频仍,到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
+
[[文件:8春怨(伊州歌)6.jpg|center|thumb|400px|春怨 题图]]
 +
[[文件:《弄莺图》,清代画家王学浩作.jpg|center|thumb|300px|《弄莺图》,清代画家王学浩作]]
  
  
唐代有不少诗人曾写过这个题材,如高适著名的《燕歌行》就涉及张守珪击契丹事。令孤楚也写过一首五绝《闺人赠远》:“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这两诗的主旨与《春怨》并无二致,构思也颇为相似。不过,《闺人赠远》虽不能把丈夫盼回,却毕竟在梦中同亲人见了一面,《春怨》连这种虚幻的美梦也没有做成,怨情尤为沉重而凄惋。它以颇富民歌风味的清新的语言,通过一个意蕴丰富的动作性细节的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
  1.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步骤一)“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
  (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
+
  (步骤三) 小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净,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
 
  
 +
  2.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主旨的。
  
 +
  参考答案:本诗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跑啼叫惊梦的黄莺的情景,看似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的小情景,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的大主题。
  
历代评价:
 
  
《贵耳集》:作诗有句法,意连句圆。“打起黄莺儿……”一句一接,末尝间断。作诗当参此意,便有神圣工巧。
+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3.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3]]
  
《艺苑卮言》:“打起黄莺儿……”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句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而中自纡缓。无余法而有余味。
 
  
《载酒园诗话》: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令狐楚则曰:“绮席存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张仲素更曰:“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咋夜梦渔阳。”或反语以见奇,或寻蹊而别悟。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span></center><br>
 
+
[[文件:千家诗007-2-600.jpg|center|thumb|400px|《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辍锻录》:唐人最善于脱胎,变化无迹,读者惟觉其妙,莫测其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云云,岑嘉州脱而为“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至家三拜先生(指方于),则又从岑诗翻出云:“昨日草枯今日生,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未到桐庐已及明。”或触景生情,或当机别悟,唐人如此等类,不可枚举。
+
[[文件:千家诗008-1-600.jpg|center|thumb|400px|《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
《唐诗笺注》:忆辽西而怨思无那,闻莺语而迁怒相惊,天然白描文笔,无可移易一字。此诗前辈以为一气团结,增减不得一字,与“三日入厨下”诗,俱为五绝之最。
+
 
+
《南苑一知集》:望辽西,情也。欲到辽西,情紧矣。除是梦中可到辽西,又恐莺儿惊起,使梦不成,须于预先安排莫教他啼。夫梦中未必即到辽西,莺儿未必即来惊梦,无聊极思,故至若此,较思归望归者,不深数层乎?
+
 
+
《诗境浅说续编》:此等诗虽分四句,实系一事,蝉联而下,脱口一气呵成。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
 
+
1.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
 
+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
 
+
(步骤一)“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
 
+
(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
 
+
(步骤三) 小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
 
+
 
+
2.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主旨的。
+
 
+
参考答案:本诗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跑啼叫惊梦的黄莺的情景,看似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的小情景,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的大主题。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金昌绪]],[[唐朝诗人]]。余杭(今属浙江杭州)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首(即《春怨》)。(《唐诗纪事》卷一五)
  
  

2022年7月4日 (一) 12:25的最后版本

春怨/伊州歌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题与背景:

  《春怨》是唐代诗人金昌绪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题一作《伊州歌》。《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这首诗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描写一位女子对远征辽西的丈夫的思念。


逐句释义: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枝上鸣叫。
  打起:击之使起(飞走)。
  黄莺儿:黄鹂,鸟,身体黄色,局部间有黑色,嘴红色或黄色。叫的声音很好听。
  莫教:不让。
  啼:鸣叫。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它)啼叫时惊醒我的好梦,使我不能到辽西(跟丈夫相见)。
  妾:谦辞。旧时用于女子自称。
  辽西:大约指唐代辽河以西营州、燕州一带地方。即今辽宁省锦州、朝阳至北京市东北怀柔、顺义一带,隋代因秦汉旧名曾于此地置辽西郡,寄治于营州,唐初改曰燕州,州治在辽西县。


作品赏析:

  这首诗意蕴深刻,构思新巧,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实为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这首诗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

  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这首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净,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诗的首句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子却为什么要“打起黄莺儿”呢?第二句对第一句作了解释,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那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与丈夫或亲人相见)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让莺啼,为不让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作者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这位女子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这首诗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朝廷曾先后派武攸宜、张守珪等进击契丹人。天宝之后,契丹更加强大。由于边事频仍,到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能够早日过上安定团聚的生活。


名家点评:

  《贵耳集》:作诗有句法,意连句圆。“打起黄莺儿……”一句一接,末尝间断。作诗当参此意,便有神圣工巧。

  《艺苑卮言》:“打起黄莺儿……”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句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而中自纡缓。无余法而有余味。

  《载酒园诗话》: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令狐楚则曰:“绮席存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张仲素更曰:“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咋夜梦渔阳。”或反语以见奇,或寻蹊而别悟。

  《辍锻录》:唐人最善于脱胎,变化无迹,读者惟觉其妙,莫测其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云云,岑嘉州脱而为“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至家三拜先生(指方于),则又从岑诗翻出云:“昨日草枯今日生,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未到桐庐已及明。”或触景生情,或当机别悟,唐人如此等类,不可枚举。

  《唐诗笺注》:忆辽西而怨思无那,闻莺语而迁怒相惊,天然白描文笔,无可移易一字。此诗前辈以为一气团结,增减不得一字,与“三日入厨下”诗,俱为五绝之最。

  《南苑一知集》:望辽西,情也。欲到辽西,情紧矣。除是梦中可到辽西,又恐莺儿惊起,使梦不成,须于预先安排莫教他啼。夫梦中未必即到辽西,莺儿未必即来惊梦,无聊极思,故至若此,较思归望归者,不深数层乎?

  《诗境浅说续编》:此等诗虽分四句,实系一事,蝉联而下,脱口一气呵成。


春怨 题图
《弄莺图》,清代画家王学浩作


试题精选:

  1.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一)“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步骤三) 小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主旨的。

  参考答案:本诗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跑啼叫惊梦的黄莺的情景,看似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的小情景,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的大主题。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3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金昌绪唐朝诗人。余杭(今属浙江杭州)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首(即《春怨》)。(《唐诗纪事》卷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