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春日偶成

删除1,628字节2022年7月4日 (一) 10:05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br><br><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春日偶成'''</span><br><br><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春日偶成</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偶成:偶然写成。《[[千家诗]]》收录此诗。偶成:偶然写成。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这首诗是作者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所写。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回到大自然中,欣赏美好景致,便觉得格外爽快,怡然自得。  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所作。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我)穿行于花柳之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span><br>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我)穿行于花柳之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span><br>[[文件:寒菊.jpg|center|thumb|300px|寒菊参考图]][[文件:1春日偶成6.jpg|center|thumb|400px|春日偶成 题图]][[文件:春日偶成题图.jpg|center|thumb|400px|春日偶成 题图]]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了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前两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到处是艳美的鲜花,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  后两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是说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将谓偷闲学少年”含有“时人”所不能理解的意思,也表现出了作者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  全诗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名家点评:'''《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武汉大学教授沈祥源:这首诗语言简洁朴素,如同谈心,初读觉得平淡无奇;但反复咀嚼,便能从平淡中寻出深意的诗味来。理学家所说的“心便是天”的哲理和“心气和平”的养性之道,竟然与诗的艺术境界如此合拍,实为巧夺天工之作。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span></center><br> [[文件:千家诗024-2-600.jpg|center|thumb|400px|《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前两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后两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名家评价: 武汉大学教授沈祥源:这首诗语言简洁朴素,如同谈心,初读觉得平淡无奇;但反复咀嚼,便能从平淡中寻出深意的诗味来。理学家所说的“心便是天”的哲理和“心气和平”的养性之道,竟然与诗的艺术境界如此合拍,实为巧夺天工之作。 1.诗中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象?(1分)  1.诗中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象?(1分)参考答案:云淡风轻、春花烂漫、柳枝翠绿的春日景象。  参考答案:云淡风轻、春花烂漫、柳枝翠绿的春日景象。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反映出来?(1分)  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反映出来?(1分) 参考答案:轻松自在、悠闲愉悦的心境。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州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反映出来。  3.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参考答案:诗人被云淡风轻、春花烂漫的春日景色所感染(能写出春日景色得1分,简单描述得2分)。  参考答案:轻松自在、悠闲愉悦的心境。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州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反映出来。  3.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参考答案:诗人被云淡风轻、春花烂漫的春日景色所感染(能写出春日景色得1分,简单描述得2分)。<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参考 ==  [[程颢]](1032—1085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病逝,享年五十四岁。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唐诗三百首]]*[[《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学习软件|《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目录]]*[[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中华古诗词经典名句]]
51,09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