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春暮

添加3,557字节2021年6月19日 (六) 03:27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学生古诗词名句|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诗词名句]]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春暮'''</span><br><br><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春暮'''</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10%;">宋·[[曹豳]]</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10%;">[[曹豳]]</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  《春暮》是[[宋代]]诗人[[曹豳]]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right|thumb|128px|]]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诗,描写花、鸟、叶,衬托出“暮”字,点明题意。明媚的春天已经悄然消失了,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一番感叹,抒发了诗人的惜春之情。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春暮》是[[宋代]]诗人[[曹豳|曹豳(bīn)]]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没人去注意那门外飘落的花儿,但见那浓绿树阴已遍及地面了。</span><br>  绿阴:绿树浓阴。<br>  冉冉:慢慢地,渐进的样子。<br>  天涯:天边。此指广阔地面。<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这时候,已经听不到林间黄莺的啼叫,只有在青草池塘里还听得到蛙鸣声。</span><br>  无声处:指黄莺儿停止啼叫的时候。<br>  池塘:原本“池边”,据《宋诗纪事》改。<br>  独听蛙:只听见蛙鸣声。<br>[[文件:38春暮6.jpg|center|thumb|400px|《春暮》题图]]<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诗。首先描写花、鸟、叶,衬托出“暮”字,点明题意。明媚的春天已经悄然消失了,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一番感叹,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前二句“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写所见,落花、绿阴;后二句“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写所闻,莺啼、蛙鸣。落花、绿阴属视觉形象,莺啼、蛙鸣属听觉形象,作者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揉合在一起,动与静相结合,使人如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到暮春气息。落花变成绿阴,池蛙取代林莺,正是暮春风光的特征。  大凡写暮春的诗词,总是由惜春而充满着愁怨,尤其是对落花,没有不带有伤感的,如杜甫诗“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更愁人”(《曲江》)就是如此。黄莺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鸟,它到了春暮,叫声便遂渐稀少,诗人往往借莺啼停息前的鸣声,感叹春天的逝去。这首《春暮》诗却一改悲凄情调,把暮春景色写得分外地开朗。作者对逝去的春光不存在伤感,而对将来的初夏,充满喜悦。于是,诗说对落花不去过问,对莺声的消失也不放在心上,因为繁花有绿阴来代替,莺啼有蛙鸣来代替。这四种景象,在暮春是同时存在的,作者不是把它们简单地并列,而是两两对映,在情感上侧重于对后者的鉴赏,着重对后者的描绘。春草池塘,处处蛙鸣,独立凝听,格外赏心。  毛谷风:“诗人将落花与绿阴,莺声与蛙声相交织,写景物的更换,有声有色,句句扣题。不落俗套,情调乐观、开朗。”(《宋人七绝选》第252页)<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span></center><br>[[文件:千家诗031-1-600.jpg|center|thumb|400px|《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曹豳]](1170—1250年),字西士,又字潜夫,号东畎,一作东猷。[[南宋]]瑞安曹村(今属[[浙江]][[瑞安]])人。早年家道贫穷,少从乐清钱文子学。[[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授迪功郎隆兴府靖安县主簿,历官至浙东提点刑狱,召为左司谏,以宝章阁待制致仕。著有奏议、讲义二十卷,诗歌、杂句六十卷,[[刘克庄]]曾序《曹东畎集》,大多散佚,现仅存文一篇、诗十一首,词二首。诗词风格朴实粗犷。
8,96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