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春秋五霸

删除6,181字节2022年8月13日 (六) 01:32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春秋五霸'''([[汉语拼音]]:Chunqiu Wuba;[[英语]]:Five Overlords between the Spring Autumn Period),中国先秦时期五个势力强大的诸侯国。亦作“五霸”、“五伯”。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File:春秋诸侯大国简图.png|thumb|300px|春秋诸侯大国简图]]  “五霸”究竟指哪五个诸侯国(或五位国君),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目前史学界尚无定论。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七种说法:'''春秋五霸'''([[英语]]:Five Overlords between the Spring Autumn Period),“五霸”又作“五伯”,指[[东周]][[春秋时期]]相继[[霸主|称霸]]的五个[[诸侯]]。其说首见于《[[左传]]》(《[[左传]]·成公二年》:“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该词常与[[战国七雄]]并称。  1.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记]]》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当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2.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五霸”究竟指哪五个诸侯国(或五位国君),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目前史学界尚无定论。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七种说法: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可记为:齐晋秦宋楚)*[[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可记为:齐晋楚吴越)(''《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辞通》'')  3.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概述 ===  4.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盛传“春秋五霸”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5.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651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6.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于率领楚、郑、陈等园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7. [[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辞通》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概述 ==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已莫属。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来,然后指挥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宋国。最后宋襄公被楚国抓走后又放掉。急功近利,空讲仁义是他失败的地方,但讲信用而以仁义待人,却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不过有名无实,不能算真正的霸主。  盛传“春秋五霸”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宏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651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于率领楚、郑、陈等园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以后,吴国、越国相继强大,争霸于东南。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扎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已莫属。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来,然后指挥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宋国。最后宋襄公被楚国抓走后又放掉。急功近利,空讲仁义是他失败的地方,但讲信用而以仁义待人,却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不过有名无实,不能算真正的霸主。大国争霸是春秋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时因诸侯割据,未能形成统一的政治核心,诸侯中相继兴起的强国,有的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如齐桓公、晋文公;有的形式上取得周王室认可,如越王勾践;有的则打算取代周王室,如楚庄王。他们都为争夺仆从国而展开政治和军事的角逐以谋求霸主地位。事实上,春秋数百年间,追求并达到这种地位的君主不止5位 ,齐桓公等不过是最著名的几个代表。由于论者取舍标准不同,故而出现了分歧的说法。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宏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以后,吴国、越国相继强大,争霸于东南。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扎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大国争霸是春秋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时因诸侯割据,未能形成统一的政治核心,诸侯中相继兴起的强国,有的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如齐桓公、晋文公;有的形式上取得周王室认可,如越王勾践;有的则打算取代周王室,如楚庄王。他们都为争夺仆从国而展开政治和军事的角逐以谋求霸主地位。事实上,春秋数百年间,追求并达到这种地位的君主不止5位 ,齐桓公等不过是最著名的几个代表。由于论者取舍标准不同,故而出现了分歧的说法。 == 五霸 == === 齐桓公 ===   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其兄齐襄公被杀后,由莒回国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 宋襄公 ===   宋襄公,宋国第二十任君主,宋桓公次子,本名子兹甫(?—前637年在位:前650年—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   周惠王三十一年立,以其庶兄目夷为相,行“东宫图治”,核心有弦高、公孙子鱼、华椒和乐祁。前642年齐桓公病逝,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气。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前638年宋与楚战于泓水之战(今河南柘城西北),当时楚兵强大,大司马子鱼劝襄公趁楚人渡水之时截杀之,此时襄公却大讲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才攻击之;当楚军上岸时,子鱼又劝宋襄公趁楚军此时阵列尚未成形时袭杀之,襄公再拒绝。结果宋师大败,襄公被射中了大腿,其子宋成公王臣继位。   齐桓公到了晚年,忘了管仲的遗训,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个*臣被他又召回宫中,加以重用。尽管鲍叔牙多次劝告,齐桓公也听不进。这三个有恃无恐,更加胡作非为,竟然把鲍叔牙活活气死了。后来齐桓公死了。他们三个废掉齐桓公立的太子公子昭,而让听他们话的公子无亏当了国君。公子昭一看不但君位被夺去,而且被杀头的危险时刻存在,就跑到宋国去,请宋襄公为他做主。 === 晋文公 ===   晋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时霸主晋国国君(前636—前628)。名重耳。因其父献公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国继位。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任用赵衰、狐偃等人,发展农业、手工业,加强军队,国力大增,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旋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集诸侯,邀周天子参加,成为霸主。   晋文公,生于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前636年即位,卒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ěr),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在位九年,在赵衰、狐偃、狐毛贾佗、先轸、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辅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 秦穆公 ===   秦穆公(?—前621)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嬴姓。春秋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方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 === 楚庄王 ===   楚庄王(?~前591)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又称熊侣。在位期间(前613~前591)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庄王初年,楚国发生贵族暴乱,邻近的群蛮等也乘机骚扰。庄王平息乱事,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赏罚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   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中原,史称"五霸"。在"五霸"当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陆浑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带),陈兵问鼎于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着又破陈围郑。晋出兵救郑时,两军大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北),晋军败绩。此后鲁、郑、陈、宋等中原国家先后归附楚国,楚庄王遂称霸中原。   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今江陵城西北有楚王墓、樊妃墓。  '''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指[[东周]][[春秋时期]]相继[[霸主|称霸]]的五个[[诸侯]]。其说首见于《[[左传]]》(《[[左传]]·成公二年》:“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该词常与[[战国七雄]]并称。 目前说法有两种主流: #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可记为:齐晋秦宋楚)。#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可记为:齐晋楚吴越)。五霸究竟指何五位[[国君]],历来有不同说法:五霸究竟指何五位[[国君]],历来有不同说法。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 在位年代(公元) ===== 在位年代(公元) ===
1,550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