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春节

删除30,780字节2023年12月23日 (六) 12:45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文件:正定县古城南城门缤纷绽放的电子烟花.jpg|right|thumb|300px|2019年2月4日除夕夜,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古城南城门,缤纷绽放的电子烟花将古城夜空渲染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新华社发(陈其保 摄)]][[File:灯笼,新春期间常见的装饰.jpg|thumb|300px|灯笼,新春期间常见的装饰]] '''春节'''([[英语]]:Chinese New Year),[[中国]]传统的新年节日,为[[夏历]]正月初一。俗称'''新春'''、'''新年'''、'''大年'''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属于[[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首,亦为海外[[华人地区]]及世界各地[[汉族]]社会过的传统新年,中国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朝鲜族]]、[[仡佬族]]、[[瑶族]]、[[畲族]]、[[京族]]、[[达斡尔族]]等民族都过此节日。《[[史记]]》、《[[汉书]]》称正月初一为四始(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朝亦始也)。一年伊始,古人常举行朝贺,从事各种娱乐,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新春佳节。从[[明代]]开始,华夏新年节庆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正式结束活动,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完结为止。[[辛亥革命]]后,官方纪年标准由[[农历]]改为[[格里历]]。华夏新年与[[朝鲜新年]]、[[越南新年]]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新年]]多数为同一日。  '''春节'''([[汉语拼音]]:chūn jié;[[英语]]:Chinese New Year),[[中国]]传统的新年节日。新年指[[夏历]]正月初一。俗称'''新春'''、'''新年'''、'''大年'''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汉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朝鲜族]]、[[仡佬族]]、[[瑶族]]、[[畲族]]、[[京族]]、[[达斡尔族]]等民族都过此节日。《[[史记]]》、《[[汉书]]》称正月初一为四始(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朝亦始也)。一年伊始,古人常举行朝贺,从事各种娱乐,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新春佳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从头年尾廿三(或廿四日)[[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参见:[[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五]]、[[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腊月二十八]]、[[腊月二十九]])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从头年尾廿三(或廿四日)[[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过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年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过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年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File:(漫画)欢天喜地迎新春.jpg|center|thumb|300px|(漫画)欢天喜地迎新春。新华社发 程硕 作]]'''传承价值'''*春节是体现和谐亲情与和睦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其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过好春节是提升亲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春节溯源 ===[[File:新年快乐.gif|thumb|center|580px]] [[文件:春节.gif|left|link=春节]]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自[[汉武帝]]改用[[农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立春最早是祭天、祭农神和祭春神、鞭春牛、祈丰年的日子。《[[史记]]》、《[[汉书]]》称正月初一为“四始”(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朝亦始也)。古人常在此时举行朝贺,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后来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新春佳节。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 “年”的传说 ===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节期=== *'''[[小年]]''',年尾十二月廿三或廿四开始忙年,又称“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北方地区是廿三,南方地区是廿四。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尘]]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年廿八''',有的地方年廿八开始贴年红。年廿八除旧布新,清除旧的年红。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说在农历十二月廿八日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贴年红,迎接新年。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年”的最后一天,指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除夕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正月初一''',从年初一开始便进入迎禧接福、拜祭神祖、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炮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烧炮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正月初一迎新岁,拜岁。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拜岁神。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传统习俗:开门炮仗、拜岁、祈年、拜年、占岁、聚财。 *'''正月初二''',年初二是[[开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灵,祭礼完毕,烧炮、烧纸宝,然后吃“开年饭”。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正月初三''',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传统习俗:烧门神纸。 *'''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迎神接神。传说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传统习俗: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罗,扔穷。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北方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传说正月初五是“牛日”。传统习俗:祭财神(南方)、送穷、开市。 *'''正月初六''',初六是“马日”,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大年初六也是启市日,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统习俗:送穷,启市。 *'''正月初七''',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占书》说,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传统习俗:熏天、吃七宝羹、送火神。 *'''正月初八''',年初八是开工日,派发开工利是,是广东老板过年后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年初八前走亲访友拜年基本完毕,从年初八起民间便陆续开展敬神、游神、摆宗、舞狮、舞龙、飘色、游灯、做醮、标炮、做大戏以及各种文艺表演活动。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阴则年歉,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传统习俗:顺星、游神、做斋头、放生祈福。 *'''正月初九''',年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有说“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四御”,是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区有开灯的习俗,设开灯酒宴。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认为“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 *'''正月十一''',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搭灯棚,花灯酒会,做斋头,做醮,标炮等。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做醮,标炮。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十四''',舞狮、飘色、游神、逛庙会。有传说正月十三是“灯头生日”, 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习俗活动主要有赏灯、游灯、押舟、烧炮、烧烟花、采青、闹元宵等。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闹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发展至今,烧烟花也是元宵主要习俗之一。 ===[[年俗]]=== [[File:漫画:二十五,磨豆腐.jpeg|center|thumb|400px|漫画:二十五,磨豆腐。新华社发 曹一 作,2022年1月26日]][[File:漫画:二十六,割年肉.jpeg|center|thumb|400px|漫画:二十六,割年肉。新华社发 曹一 作,2022年1月27日]] ==== 主要习俗 ====   春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祭灶]]'''   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2.[[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腊月二十七]],中国春节传统节日之一。民谚“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File:漫画:二十七,赶年集。新华社发 商海春 作.jpeg|center|thumb|400px|漫画:二十七,赶年集。新华社发 商海春 作,2022年1月28日]]   '''3.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4.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文件:门神(秦叔宝 尉迟恭).png|right|thumb|300px|门神是民间信奉的“司门之神”,在新春时节祭祀门神、张贴门神画的习俗由来已久]]  '''5.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现今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6.吃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7.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8.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9.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10.派红包(压岁钱)'''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文件:北京地坛庙会,2019年.jpg|right|thumb|300px|北京地坛庙会,2019年。《北京周报》记者石刚 摄]]   '''11.庙会'''   庙会是北方人人庆祝春节的重要活动,最早一般是找一个庙宇进行,所以叫"庙会"。庙会的场地上摆上各种卖货的摊贩,有年货、民间工艺品、小吃;还有许多民间的表演、踩高跷、说相声、杂耍……热闹非凡。   '''12.舞狮子'''   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我国民间都盛行舞狮。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平添了许多节日的喜庆、热闹气氛。舞狮子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13.耍龙灯'''   新春佳节,在我国广大城镇,有耍龙灯的习惯。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龙身由许多节组成。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的)。龙头部分也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约三十多斤。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巨龙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14.踩高跷'''   每当春节到来,在我国许多地方流行另一种舞蹈就是踩高跷。一个个化了装的人,足踩三、四尺的木跷,手执扇子,舞来舞去,有集体对舞,也有三人起舞,引得人们翘首仰望,欢声雷动。如今,高跷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已赋予新的内容,或扮演成活报剧,或扮演成戏中角色,深为群众所欢迎。 ==== 主要食俗 ====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饱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饱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每餐必食鱼,但不能吃光,叫做"年年有鱼(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 === 传承价值 ===   春节是体现和谐亲情与和睦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其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过好春节是提升亲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图片 === [[File:澳门春节灯饰,2022年1月25日.jpeg|center|thumb|400px|澳门春节灯饰,2022年1月25日。市民在澳门议事亭前地观看春节灯饰。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File:民俗表演迎新春,2022年1月24日.jpeg|center|thumb|400px|民俗表演迎新春,2022年1月24日。民间文艺团体在合肥市肥西县三河古镇表演闹花船。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File:市民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超市选购春节装饰品,2022年1月5日.jpg|center|thumb|400px|市民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超市选购春节装饰品,2022年1月5日。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File:西安高挂灯笼迎新春,2022年1月20日.jpeg|center|thumb|400px|西安高挂灯笼迎新春,2022年1月20日。图为工作人员在西安城墙景区外安装灯笼。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春节''',以[[华夏历法|传统历法]]计算之'''华夏新年''',即一年之'''岁首'''、'''年节''',是[[中国]]与[[华人地区]]及世界各地[[汉族]]社会过的传统新年,又称'''[[新春]]'''、'''正旦'''、'''[[正月朔日]]''';口头上亦称为'''过新年'''、'''过年'''、'''度岁'''、'''庆新春'''、'''贺新岁''',属于[[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首。从[[明代]]开始,华夏新年节庆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正式结束活动,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完结为止。[[辛亥革命]]后,官方纪年标准由[[农历]]改为[[格里历]]。华夏新年与[[朝鲜新年]]、[[越南新年]]、[[琉球新年]]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新年]]多数为同一日。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自[[汉武帝]]改用[[农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立春最早是祭天、祭农神和祭春神、鞭春牛、祈丰年的日子。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始于[[周朝]],至[[西汉]]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Quote box |quote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r>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source = [[王安石]]《元日》 |width  = 20% |align  = right}}港澳地区'''港澳地区'''*'''[[灯笼]]''',新春期间常见的装饰。*'''[[灯笼]]''',新春期间常见的装饰。在潮汕地区,“正月点灯笼”是传统习俗。从除夕夜开始,各村各社各家各户乃至祠堂庙宇都要挂灯笼祈福。在潮汕话中的“灯”与“丁”同音,“竹”与“德”同音,所以竹制的灯笼有“财丁兴旺”、“德泽绵长”的寓意。[[File:广东梅州居民在除夕至庙宇烧香祈福.jpg|thumb|300px|[[广东]][[梅州]]居民在[[除夕]]至庙宇烧香祈福,2005年]]* 除夕:吃年夜饭、围炉火锅、炸春卷、包蛋饺、吃润饼。放红包包压岁钱在枕头下。* [[除夕]]:吃年夜饭、围炉火锅、炸春卷、包蛋饺、吃润饼。放红包包压岁钱在枕头下。* 大年初一:祭拜天地众神,做年糕、放鞭炮。先去长者家拜年,一般是所有人一同在最年长的老人家家里。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大年初一]]:祭拜天地众神,做年糕、放鞭炮。先去长者家'''[[拜年]]''',一般是所有人一同在最年长的老人家家里。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大年初二:在南方,广东、[[港澳]]等地区初二要吃开年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开年饭除了包括年夜饭必吃的好意头菜肴之外,有些家庭会斩些烧肉,取红皮赤壮,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会用生菜铺金菇,喻意生“财”及“金钱满地”等。回娘家。* [[大年初二]]:在南方,广东、[[港澳]]等地区初二要吃开年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开年饭除了包括年夜饭必吃的好意头菜肴之外,有些家庭会斩些烧肉,取红皮赤壮,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会用生菜铺金菇,喻意生“财”及“金钱满地”等。回娘家。* 大年初三:祭祖,一般父或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日回娘家祭祖,并顺带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 [[大年初三]]:祭祖,一般父或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日回娘家祭祖,并顺带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 大年初四:娘家人来探望。* [[大年初四]]:娘家人来探望。*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迎[[财神]],“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迎[[财神]],“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大年初六:开市。舞龙、舞狮。* [[大年初六]]:开市。舞龙、舞狮。* 大年初七:回娘家。* [[大年初七]]:回娘家。* 大年初八:祭[[孟子]]。* [[大年初八]]:祭[[孟子]]。* 大年初九:[[玉皇大帝]]寿诞,潮州人、闽南人和客家人会以隆重祭礼祭拜天公。* [[大年初九]]:[[玉皇大帝]]寿诞,潮州人、闽南人和客家人会以隆重祭礼祭拜天公。* 大年十四:四川[[川北]]地区有过[[蛴蟆节]]的习俗,持“蛴蟆灯”游行,送走瘟神。* [[正月十四|大年十四]]:四川[[川北]]地区有过[[蛴蟆节]]的习俗,持“蛴蟆灯”游行,送走瘟神。 [[文件:正定县古城南城门缤纷绽放的电子烟花.jpg|right|thumb|300px|2019年2月4日除夕夜,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古城南城门,缤纷绽放的电子烟花将古城夜空渲染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新华社发(陈其保 摄)]]=== 港澳======= 港澳====[[File:Kung Hei Fat Choi at Lee Theatre Plaza.jpg|thumb|香港利舞台“恭喜发财”]] [[File:Chinese Character zhao1 cai2 jin4 bao3.svg|thumb|“{{缺字|zhaocaijinbao|1||17px}}”,“[[招财进宝]]”的[[合文|合书]]]]农历新年一向是[[香港]]、[[澳门]]最重要的节日。[[港澳]]的电视台在除夕和正月首三日都会有庆祝新年的[[综艺节目]],例如[[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TVB)在[[荃湾]][[荃新天地]]举办大型贺岁节目及2013年在全球举办大型新春倒数节目《TVB新春黄金庆典》。1991年为迎接羊年的到来,[[香港]]、[[广州]]、[[澳门]]三地的电视台在农历年三十晚联合直播跨年倒数节目《省港澳呈祥迎新岁》, 也曾在1992年送羊迎猴之际,TVB的《[[欢乐今宵]]》在农历年廿九晚在[[新加坡|新]]、[[香港|港]]、[[北京|京]]、[[台北|台]]四地全程直播跨年倒数节目,并名为《灵猴献瑞喜团圆》。1979年后每隔10年无线电视及[[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直播《[[羊城贺岁万家欢]]》、[[港台电视]]转播[[中国中央电视台|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香港新春花车巡游]]及[[香港贺岁烟花汇演]]。[[澳门]]跟随香港同样都有新春花车巡游表演和烟花汇演,但是澳门会在[[正月初三]]举行。港澳不流行吃[[饺子]],而只流行吃[[汤圆]]、[[年糕]],但习俗和[[忌讳]]亦多不胜数:农历新年一向是[[香港]]、[[澳门]]最重要的节日。[[港澳]]的电视台在除夕和正月首三日都会有庆祝新年的[[综艺节目]],例如[[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TVB)在[[荃湾]][[荃新天地]]举办大型贺岁节目及2013年在全球举办大型新春倒数节目《TVB新春黄金庆典》。1991年为迎接羊年的到来,[[香港]]、[[广州]]、[[澳门]]三地的电视台在农历年三十晚联合直播跨年倒数节目《省港澳呈祥迎新岁》, 也曾在1992年送羊迎猴之际,TVB的《[[欢乐今宵]]》在农历年廿九晚在[[新加坡|新]]、[[香港|港]]、[[北京|京]]、[[台北|台]]四地全程直播跨年倒数节目,并名为《灵猴献瑞喜团圆》。1979年后每隔10年无线电视及[[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直播《[[羊城贺岁万家欢]]》、[[港台电视]]转播[[中国中央电视台|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香港新春花车巡游]]及[[香港贺岁烟花汇演]]。[[澳门]]跟随香港同样都有新春花车巡游表演和烟花汇演,但是澳门会在[[正月初三]]举行。港澳不流行吃[[饺子]],而只流行吃[[汤圆]]、[[年糕]],但习俗和[[忌讳]]亦多不胜数,胪列如下:[[File:New Year Scene.jpg|thumb|left|[[广东]][[梅州]]居民在[[除夕]]至庙宇烧香祈福]] === 台湾 ======= 台湾 ===={{main|台湾新年}} * [[除夕]]([[大年夜]]):依农历十二月大小月,[[台湾闽南话]]称为'''二九暝'''、'''三十暝'''与'''过年暗'''。过年前数日,各家便开始蒸年糕,年糕有甜咸之分,称为甜粿、咸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红豆者,俗谚称“吃甜甜,好过年”;咸粿则以[[在来米]]制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丧事]]者则不做年糕,由亲友邻朋致赠。通常台湾民间都在正月初一或除夕当日,或者是前一、二日更换春联、门神,随时代演进,亦有不贴门联春联,只贴“恭贺新禧”、“恭贺春厘”、“恭喜发财”、“招财进宝”等“小春条”、[[五福符]]或横彩彩条。除夕当日上午先祭祀家中[[神明]]及[[祖先]]。祭神后,会于神明香炉上插上纸作的红花,即“春花”;[[祭祖]]之后,则会摆上[[发糕]]及[[米饭]]各一,插上纸作的红花,称为“饭春花”。下午则祭祀[[台湾地基主信仰|地基主]]。有人也会顺道祭祀[[好兄弟]],又称“拜门口”。当晚则[[围炉]],吃[[年夜饭]],并吃长年菜。所谓长年菜一般是带根的[[菠菜]](俗称菠菱仔菜以南部居多),也有用[[芥菜]](俗称刈菜,以中北部居多)者。依旧俗,农业社会中一年的欠债,须于除夕前还清。所以台湾俗谚中调侃手头经常窘迫的人为“天天二九暝”。* 闽南民间年俗数种[[童谣]]:<ref>{{Cite web |url=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3295/5/n069426006805.pdf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21-02-17 |archive-date=2021-12-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223102439/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3295/5/n069426006805.pdf |dead-url=no }}</ref>* [[除夕]]([[大年夜]]):依农历十二月大小月,[[台湾闽南话]]称为'''二九暝'''、'''三十暝'''与'''过年暗'''。过年前数日,各家便开始蒸年糕,年糕有甜咸之分,称为甜粿、咸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红豆者,俗谚称“吃甜甜,好过年”;咸粿则以[[在来米]]制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丧事]]者则不做年糕,由亲友邻朋致赠。通常台湾民间都在正月初一或除夕当日,或者是前一、二日更换春联、门神,随时代演进,亦有不贴门联春联,只贴“恭贺新禧”、“恭贺春厘”、“恭喜发财”、“招财进宝”等“小春条”、[[五福符]]或横彩彩条。除夕当日上午先祭祀家中[[神明]]及[[祖先]]。祭神后,会于神明香炉上插上纸作的红花,即“春花”;[[祭祖]]之后,则会摆上[[发糕]]及[[米饭]]各一,插上纸作的红花,称为“饭春花”。下午则祭祀[[台湾地基主信仰|地基主]]。有人也会顺道祭祀[[好兄弟]],又称“拜门口”。当晚则[[围炉]],吃[[年夜饭]],并吃长年菜。所谓长年菜一般是带根的[[菠菜]](俗称菠菱仔菜以南部居多),也有用[[芥菜]](俗称刈菜,以中北部居多)者。依旧俗,农业社会中一年的欠债,须于除夕前还清。所以台湾俗谚中调侃手头经常窘迫的人为“天天二九暝”。**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日|隔开]],初六搤肥(清除厕所的[[粪便|水肥]]),初七[[人日|七元]],初八完全(“完全”,新春玩乐到此为止),初九[[玉皇诞|天公生]],初十有食食(食食tsiah-sit8,有东西吃,拜完天公的供品,可饱餐一顿),十一请子婿(请女儿、女婿回来吃饭),十二查某子转来拜(女儿的祭祖日),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天天大鱼大肉,今天改吃稀饭),十四结灯棚(搭起花灯灯棚),十五上元暝([[元宵节]])。”**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无通早,初四灶君赶([[灶君]]赶回人间,监管人类),初五隔开,初六搤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子婿,十二食到漏屎(腹泻),十三食咸糜配芥菜,十四结彩灯,十五上元暝。”**“初一早,初二巧,初三困到饱,初四[[接神|神落天]],初五隔开,初六[[清水祖师|祖师公]]生,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概概(新年不过如此),十二查某子转来拜,十三[[关帝|关帝公]]生,十四结花灯,十五上元暝。”** “初一场(赶场),初二场,初三猫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人隔开,初六倒水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子婿,十二查某子转来拜,十三食湆糜仔配咸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猫鼠娶新娘。初四[[接神|迎香]],初五隔开,初六祖师公生,初七人生,初八五榖生,初九天公生,初十[[地母]]生,十一请囝婿,十二查某子转来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办灯彩,十五拜[[三官大帝|三界]]。”* 初十:[[地母]]生日,另说是拜完天公的供品三牲、糕粿饼果甚多,又有得吃一顿了。* [[正月初十]]:[[地母]]生日,另说是拜完天公的供品三牲、糕粿饼果甚多,又有得吃一顿了。===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闽南民间年俗数种[[童谣]]:[[File:2016 Singapur, Downtown Core, River Hongbao 2016 (43).jpg|thumb|在农历新年之际的装饰(2016年新加坡)]] [[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的[[华人]]众多,亦有过春-{}-节之风俗。*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日|隔开]],初六搤肥(清除厕所的[[粪便|水肥]]),初七[[人日|七元]],初八完全(“完全”,新春玩乐到此为止),初九[[玉皇诞|天公生]],初十有食食(食食tsiah-sit8,有东西吃,拜完天公的供品,可饱餐一顿),十一请子婿(请女儿、女婿回来吃饭),十二查某子转来拜(女儿的祭祖日),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天天大鱼大肉,今天改吃稀饭),十四结灯棚(搭起花灯灯棚),十五上元暝([[元宵节]])。”*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无通早,初四灶君赶([[灶君]]赶回人间,监管人类),初五隔开,初六搤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子婿,十二食到漏屎(腹泻),十三食咸糜配芥菜,十四结彩灯,十五上元暝。”*“初一早,初二巧,初三困到饱,初四[[接神|神落天]],初五隔开,初六[[清水祖师|祖师公]]生,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概概(新年不过如此),十二查某子转来拜,十三[[关帝|关帝公]]生,十四结花灯,十五上元暝。”* “初一场(赶场),初二场,初三猫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人隔开,初六倒水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子婿,十二查某子转来拜,十三食湆糜仔配咸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猫鼠娶新娘。初四[[接神|迎香]],初五隔开,初六祖师公生,初七人生,初八五榖生,初九天公生,初十[[地母]]生,十一请囝婿,十二查某子转来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办灯彩,十五拜[[三官大帝|三界]]。” ====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File:在农历新年之际的装饰(2016年新加坡).jpg|thumb|220px|在农历新年之际的装饰(2016年新加坡),2016年]] [[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的[[华人]]众多,亦有过春节之风俗。* 十五:元宵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会结伴到河边抛柑祈求姻缘(男性则捞柑)<ref>{{Cite web |url=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7-03/05/content_5802018.htm |title=马来西亚青年“抛柑接蕉”闹元宵 新华网 |access-date=2008-01-07 |archive-date=2017-02-1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214163253/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7-03/05/content_5802018.htm |dead-url=no }}</ref>,而且普遍上没有提灯笼或赏灯等习俗。* 十五:元宵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会结伴到河边抛柑祈求姻缘(男性则捞柑),而且普遍上没有提灯笼或赏灯等习俗。 ==== 印度尼西亚 ======= 印度尼西亚 ======泰国===泰国华裔的新春文化与泰国文化相融合,正月初一泰国华人不会急着拜年,而是会遵循[[佛教]]传统先行到寺庙行布施礼,为僧侣准备食物和甜点,放入他们的钵中,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合家平安。<ref name="ming190205">{{cite news |title=猪年到 新年习俗大不同 韩国派白利市 越南人食糭 |url=https://news.mingpao.com/ins/%E5%9C%8B%E9%9A%9B/article/20190205/s00005/1549352925788/%E3%80%90%E8%B1%AC%E5%B9%B4%E5%88%B0%E3%80%91%E6%96%B0%E5%B9%B4%E7%BF%92%E4%BF%97%E5%A4%A7%E4%B8%8D%E5%90%8C-%E9%9F%93%E5%9C%8B%E6%B4%BE%E7%99%BD%E5%88%A9%E5%B8%82-%E8%B6%8A%E5%8D%97%E4%BA%BA%E9%A3%9F%E7%B3%AD |accessdate=2019-02-06 |work=明报 |date=2019-02-05 |archive-date=2021-03-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1061530/https://news.mingpao.com/ins/%E5%9C%8B%E9%9A%9B/article/20190205/s00005/1549352925788/%E3%80%90%E8%B1%AC%E5%B9%B4%E5%88%B0%E3%80%91%E6%96%B0%E5%B9%B4%E7%BF%92%E4%BF%97%E5%A4%A7%E4%B8%8D%E5%90%8C-%E9%9F%93%E5%9C%8B%E6%B4%BE%E7%99%BD%E5%88%A9%E5%B8%82-%E8%B6%8A%E5%8D%97%E4%BA%BA%E9%A3%9F%E7%B3%AD |dead-url=no }}</ref>===菲律宾=======泰国====菲律宾华人的新春传统保留华夏春节习俗,但菲律宾当地华裔还会摆放“八大圆”,即用8种圆形生果制作的装饰,寓意发财、圆满。这8种圆形生果包括:菠萝、桔、苹果、葡萄、芒果、柠檬、西瓜和木瓜。<ref name="ming190205"/> 泰国华裔的新春文化与泰国文化相融合,正月初一泰国华人不会急着拜年,而是会遵循[[佛教]]传统先行到寺庙行布施礼,为僧侣准备食物和甜点,放入他们的钵中,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合家平安。 ====菲律宾==== 菲律宾华人的新春传统保留华夏春节习俗,但菲律宾当地华裔还会摆放“八大圆”,即用8种圆形生果制作的装饰,寓意发财、圆满。这8种圆形生果包括:菠萝、桔、苹果、葡萄、芒果、柠檬、西瓜和木瓜。 ==== 加拿大 ======= 加拿大 ===[[加拿大联邦政府]]从2017年起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正式定为官方节日“春节”(Spring Festival),但不放假<ref name=":2" />。[[加拿大联邦政府]]从2017年起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正式定为官方节日“春节”(Spring Festival),但不放假。=== 苏利南 ======= 苏利南 ====南美洲国家[[苏利南]],为美洲地区唯一将华人新年定为国定假日的国家,起因于18世纪大量广东、福建人[[华工|越洋到此国工作]],契约期满后留在此地,迄今已有逾7万人的华人群落,而该国总人数仅55万余人(2017年)<ref>{{Cite web|title=South America :: Suriname — The World Factbook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url=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ns.html|work=www.cia.gov|accessdate=2019-04-21|archive-date=2019-07-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02093411/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ns.html|dead-url=no}}</ref>。 南美洲国家[[苏利南]],为美洲地区唯一将华人新年定为国定假日的国家,起因于18世纪大量广东、福建人[[华工|越洋到此国工作]],契约期满后留在此地,迄今已有逾7万人的华人群落,而该国总人数仅55万余人(2017年)。== 节日安排 ===== 图片 ===在[[华人社会]],农历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大中华地区及众多海外华人聚居的国家及地区均列农历新年为假期:共计东亚4地,东南亚5国家,美洲1国家,非洲1国家。另外在加拿大,春节虽然被定为官方节日,但不放假<ref name=":2" />。在以下地方,春节只在该地华人社会流行,除非主体为华人(两岸四地以及新加坡),而非华人主体民族基本不庆祝该节日(虽然被定为官方节日/假日)。对于非华人主体而庆祝农历新年的国家,请参见:[[File:英国王储与华人华侨共庆春节,2022年2月1日.jpeg|center|thumb|400px|英国王储与华人华侨共庆春节,2022年2月1日(正月初一)。英国王储查尔斯(中间蓝衣者)与夫人卡米拉(前排右二)在伦敦中国城与当地华人华侨共庆中国农历虎年春节。新华社发]]{{See also|新春#节日安排}}[[File:人们在柬埔寨金边王宫前表演舞狮,2022年1月31日.jpeg|center|thumb|400px|人们在柬埔寨金边王宫前表演舞狮,2022年1月31日(除夕)。新华社发(索万纳拉摄)]]* 两岸四地[[File: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夜景,2022年1月30日.jpg|center|thumb|400px|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夜景,2022年1月30日。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CHNML}}:法定假期为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自1949年12月23日中国国务院颁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来,春节为法定假日,放假三天,即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2007年第二次修订后一度调整为除夕至正月初二,2013年第三次修订改回正月初一至初三)。虽然春节一直为法定假日,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取消,1970年代末才得以恢复。2001年起,国务院办公厅宣布春节假期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调休,从而形成正月初一到初七7天的长假,俗称“春节黄金周”。2008年起,春节调休时间由正月初一到初七调整为除夕到正月初六<ref>{{Cite web|url=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7-12/18/content_9395668.htm|title=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明确2008年部分节假日安排_中国网|accessdate=2018-02-05|work=www.china.com.cn|archive-date=2020-09-2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25223906/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7-12/18/content_9395668.htm|dead-url=no}}</ref>。 **{{HKG-MAC}}:假期为正月首3日。2012年之前,如果正月首3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大除夕会被纳入公众假期,例如2007年的农历正月初一(2月18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大除夕]](2月17日)被纳入公众假期。另外,香港已通过法例,由2012年2月24日起,凡正月首三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则农历正月初四将会成为补假,例如2017年的农历正月初二(1月29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正月初四(1月31日)被纳入公众假期。[[File:澳门春节灯饰,2022年1月25日.jpeg|center|thumb|400px|澳门春节灯饰,2022年1月25日。市民在澳门议事亭前地观看春节灯饰。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TW}}:假期自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三,共四日,遇到星期六或星期日则会补假,唯农历除夕前一日为上班日者,调整该上班日为放假日。<ref>{{Cite web |url=https://law.dgpa.gov.tw/NewsContent.aspx?id=30758 |title=2019年修正“政府机关调整上班日期处理要点”第四点,并自即日生效,请查照。 |access-date=2019-05-19 |archive-date=2020-02-2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21002943/https://law.dgpa.gov.tw/NewsContent.aspx?id=30758 |dead-url=yes }}</ref><ref>{{Cite web |url=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20033 |title=纪念日及节日实施办法 |accessdate=2019-05-19 |archive-date=2020-02-0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07111640/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20033 |dead-url=no }}</ref>,例如2017年的农历正月初一(1月28日)适逢星期六、初二(1月29日)适逢星期日,因此初四(1月31日)及初五(2月1日)补假。但初五在习俗上为开市日,因此即使初五属于补假日,也有不少商家开门营业。2019年春节假期适逢平日但初四(2月8日)星期五调整放假另择日补上班日,合计可放9日假。 * 东南亚5国家[[File:民俗表演迎新春,2022年1月24日.jpeg|center|thumb|400px|民俗表演迎新春,2022年1月24日。民间文艺团体在合肥市肥西县三河古镇表演闹花船。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SGP}}:假期为正月首2日。如果正月首2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正月初三会成为补假。例如2013年的农历正月初一(2月10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正月初三(2月12日)被纳入公众假期。又如2017年的农历正月初二(1月29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正月初三(1月30日)被纳入公众假期。 **{{MYS}}:假期为正月首2日。如果正月首2日中落在星期六和日,正月初三和初四会成为补假,如果正月首2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正月初三会成为补假。例如来临的2020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和初二(1月25日和26日)碰巧是星期六和日,因此正月初三和初四(1月27日和28日)被纳入公众假期。[[File:市民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超市选购春节装饰品,2022年1月5日.jpg|center|thumb|400px|市民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超市选购春节装饰品,2022年1月5日。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BRU}}:假期为正月首日。 **{{IDN}}:假期为正月首日。自[[苏哈托]]于1998年倒台后,{{link-id|印度尼西亚孔教总会|Majelis Tinggi Agama Konghucu Indonesia}}通过声称农历新年为纪念[[孔子]]诞辰的节日,使农历新年自2003年起成为[[公众假期]]。<ref>{{Cite web |url=http://www.insideindonesia.org/the-politics-of-imlek |title=The politics of Imlek |access-date=2016-09-15 |archive-date=2020-11-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123171004/https://www.insideindonesia.org/the-politics-of-imlek |dead-url=no }}</ref>[[File:西安高挂灯笼迎新春,2022年1月20日.jpeg|center|thumb|400px|西安高挂灯笼迎新春,2022年1月20日。图为工作人员在西安城墙景区外安装灯笼。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PHI}}:假期为正月首日,2013年起成为[[公众假期]]。* 美洲2国家**{{CAN}}:加拿大联邦政府从2017年起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正式定为官方节日“春节”(Spring Festival),但不放假<ref name=":2">{{Cite web|url=https://cul.qq.com/a/20170204/021136.htm|title=“春节”2017年起成加拿大官方节日|accessdate=|author=张维俏|date=2017-02-04|publisher=澎湃新闻|archive-date=2021-02-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10215927/https://cul.qq.com/a/20170204/021136.htm|dead-url=no}}</ref>。**{{SUR}}:假期为正月首日,2015年起成为[[公众假期]],唯一定华夏新年为法定假日的美洲国家。* 非洲1国家**{{MUS}}:假期为正月首日,唯一定华夏新年为法定节日的非洲国家。*[[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511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