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晋中市介休绵山景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绵山风景:云峰寺
绵山风景:云峰寺挂铃
绵山风景:介公母子像
绵山风景:大罗宫
绵山风景:大唐汾州抱腹寺碑
绵山风景

  汉语拼音mián shān),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东南十七千米处。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二千五百六十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绵山毗邻古城平遥,又与灵石王家大院近在咫尺。

  绵山有大小天然岩洞百余个,最大的一个叫抱腹岩:山势如两手抱腹,形成一个六十米.长约一百五十米,深约五十米的巨形岩洞。二百余间殿宇禅房已抑“腹内",再抱万余游人也不显得拥挤。晚间,头上幽深的穹顶一片,洞檐外繁星满天。钟声鼓声悠扬,松声水声盈耳:临风伫立,似已离尘俗遥远。明末清初学者傅山游历到这里,曾有一副联语赞叹"阅名山多矣,无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圆盖;瞻佛象巍然,自有真神出现,修炼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天下名碑《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在这里。过抱腹岩,从栖贤谷攀登十余加天梯,过一线天,经仙人石、超凡洞、壁上园、蝴蝶窝、龟象石,就到了哀号坡。传说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母子被烧死,面对枯木青烟,触景伤情,命随从将一块烧剩的木头做成木屐,穿在脚上顿足哀号:“足下,足下!”随从人等也一片哀号,响彻林野。这里就成了哀号坡。相传对朋友尊称“足下”也由此而来。过了哀号坡,又经足下亭、思烟台、寒食诗碑就到了介公祠。介公祠内有介子推母子塑像,偏殿墙上有介子推生平的精美壁画和历代名人题咏介子推的诗词。从介公祠出来就上了柏树岭,岭口有两株一大一小并生的柏树,人们说这是象征介子与介母的“母子柏”。柏树岭之巅便是介公墓。

  绵山的寺观,或高耸于峰巅,或镶嵌于绝壁。东汉古刹铁瓦寺三国曹魏抱腹寺北魏鸾公岩唐代回銮寺,以及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高观建筑群——大罗宫等等,殿宇巍峨,造像生动。寺观中还有大量宋代以及元、明、清时的碑刻雕塑。佛、道、儒三教文化在这里兼容并存。绵山的灵魂还是介子推的傲骨高风。介子推曾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历尽困厄艰辛,曾割股以啖重耳。重耳后来回晋复国,论功行赏,诸臣邀功争禄,介子推耻与为伍,就背了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到绵山找不到他,听取狐偃、赵衰的主意,放火烧山,迫介子推出来。介子推不肯出山,母子合抱一棵柳树,被火烧死。百姓敬仰介子推高风义节。每到介子推被烧死那天,禁火三日,以寒食寄托彻思。于是清明前三日就叫寒食节。屈原在《九章》中曾写道:“介子忠而立枯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绵山上的许多景点,都和介子推有关。

  绵山的另一奇观是崖壁上的蜂房泉。在一处高百米多、宽约三十米的绝壁上,长着数十对大小不一的石乳,石乳上长满碧绿的苔藓,每逢春夏,上面还会开着一些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石乳常年滴水,如珍珠断线,或急或缓,无论干旱雨涝,从不断流。据说石乳五百年才生出一对,且都是成双孪生。

  这里还有堪称全国柏树之冠的"秦柏",以及形态各异的"虎柏""龙柏" "鹿柏","象柏"。榛柏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株高十六米,主干周长十一点八米,比周长十米的黄帝陵古柏还粗壮。

  水涛沟长十余里,沟里泉水淙淙,蜿蜒流向山外,是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说的“石桐水”。逆水而上,可见几十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汇流于石桐水中;流出沟时已汪洋恣肆,倾注于绵山的深谷之中。

人文景观

   绵山共有20余座寺庙,2000余间殿宇。仅大罗宫道教建筑群面积即达30000平方米,为全国之最.佛教寺院也遍布方圆数十里的中岩、岩沟和岩上、岩下。悬空建筑和亭榭之多也是绵山的一大特色,总共不下三十余处。绵山神像从无名天尊、无极元君、洪钧老祖,到山神、土地;佛像从灯明、妙光、燃灯,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神佛之多之全,亦为国内外所罕见。

   绵山铁瓦寺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距今1800余年,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山区佛教寺院。抱腹寺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鸾公岩铁佛寺始建于北魏。回銮寺建于唐代之前,因唐太宗李世民朝绵山遇雨回銮至此而得名。五龙寺为北宋前建筑.其它众多寺庙也多为清代前所建。绵山云峰寺和棋盘洞保留有许多唐.宋.元明石刻和塑像。铁索岭的铁索和下方的云梯最早悬挂于唐代之前。

   绵山虽屡遭劫难,但仍保留有许多古建筑和碑刻、彩塑。云峰寺石佛殿,全部斗拱和其它构件都是用石料精心雕琢而成,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寺下《大唐汾州抱腹寺碑》不仅内容翔实精当,其书法结构宽舒,拙中见巧,颇有汉隶风韵,也为不可多得的珍品。云峰寺及大罗宫等处,现存有许多唐.宋.元明雕塑,形态逼真,气韵生动,堪称精品。即使恢复新建的大罗宫彩塑、壁画和龙头寺石牌坊等,也技艺超群,代表了当代山西工匠的实力和水平。

自然景观

   绵山有以抱腹岩、蜂房泉、李姑岩、楞严会为主的大小岩洞百余处之多,抱腹岩之“腹”大,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及一两万名游人于其内而不满。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曾题写长联赞叹这一景观的“绝无仅有”:“阅名山多矣,无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圆盖;瞻佛像巍然,自有真神出现,修炼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蜂房泉是高100余米,宽30余米的凹崖。崖壁岩石裸露,嶙峋怪石突入天际.崖的下部悬垂有大小数十个长满苔藓的石乳,清凉的泉水终年滴沥,注入石池时发出叮咚的乐声。此情此景,即使在名声显赫的三山五岳也难寻难觅。黄山以松称奇,绵山以柏叫绝.有株高16米主杆胸围11.8米,根部腰围16.7米,树荫覆盖面积近300平方米的秦代古柏。它比陕西黄陵“黄帝手植柏”还粗1.8米,堪称全国柏树之冠,“回头看柏龙” 的柏树酷似龙形生在悬崖绝壁,数千年不长不枯。此外,还有虎柏、象柏、凤柏、鹿柏以及天然柏林组成了一个仙境般的“柏树王国”。

   绵山中上层有许多以崖壁开凿的古栈道,仅中层就有天桥.兔桥.鹿桥.舍身岩等.天桥位于"一斗泉"与"朱家凹"之间,长200余米.上离山顶20余米,高出云表;下距沟底300余米,深不可测.多云天气漫步宽约一米的桥头,人在桥上过,云在脚下涌,真是平步青云,飘飘欲仙.舍身岩长100余米,宽不足一米.踏上这段险道,头顶峭壁高耸入云,脚下沟壑深不见底,上下岩壁寸草不生,加之岩下涧水轰鸣,不禁给人的精神以巨大震慑,所以又叫"慑神岩".绵山之险,更险在从岩沟直插岩上摩斯塔的直上直下的险路.据《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右侧唐代诗人贺知章题记,他当年登山先是由寺僧用布将他从岩沟拽到棋盘洞附近,再由棋盘洞攀云梯到云峰寺下;而后又沿120级和60级石阶到铁索岭下手抓铁索登上铁索岭,并一直上到摩斯塔顶.这500余米的路程几乎都是75度的绝壁,其惊险程度比华山千尺幢毫不逊色。

   绵山山间壁立万仞,怪石嶙峋,苍鹰低回,古木参天;岩沟树木荫翳,芳草萋萋,莺啭鹂鸣,水潺潺.使人既能领略北方山水的险峻粗犷,又宛若置身于江南名山之中。绵山秀色.首推水涛沟一带.沟前说法台,形似香炉,苍翠如黛,耸立于两山之间, 环绕于石桐水中,夏秋季节常有彩虹升起,景色如诗如画.明代国子监司朱子俊曾写诗赞道;"台尝说法少人通,介立青螺两壁中.霹雳一声聊当喝,蓦然惊起涧中虹".水涛沟,几十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形成一个异彩纷呈的庞大群体,水中还点缀有各种山水小品;一座座茶楼、酒肆、木屋、藤桥座落于奇树、怪石之间,弥漫着一种浓浓的山林野趣.摩斯塔观云海日出,龙头寺看落日霞光,更为绵山一绝。

地理资源

  绵山地处太原盆地西南端、太岳山北侧、汾河南畔,坐标在东经110°44′10〞-112 °10′14〞,北纬36°50′01〞-37°11′04〞之间,绵延百里,西入灵石县境,南与沁源县毗连。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为135平方公里,管辖范围为4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766余米。南同蒲铁路二级编组站介休车站,大运公路一级路段、108国道穿越县境。北距省会太原137公里,南至临汾135公里,是山西省南北交通枢纽。

  • 地质: 绵山由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奥陶系、寒武系构成,约开始于19亿年前,结束于4亿多年前,是大地被海水淹没后沉积了石灰岩、白云岩、沙岩等,山体继续上升,谷地相对下降,继续接纳物质堆积,沉降速度大于堆积速度而形成。为侵蚀构造型石灰岩高山区,属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的侵蚀构造类型。谷壁多有岩溶溶洞,沿层面发育。地震为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特征。
  • 水文: 绵山地下水主要储存于石灰岩裂隙溶洞。地表岩沟泉水----绵山石桐水总长7.5公里,流量为0.2-0.5立方米/秒,据省主管部门统一分析化验,属清洁级。绵山不仅沟中有泉流,山顶茶坊沿、李姑岩、五龙寺、半山腰峰房泉、龙池、一锅泉,山根冀家庄等处都有泉水。真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 气象: 绵山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日照充足,夏季雨量较多,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多有瑞雪。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5.1℃;六、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4℃。年平均气温为10℃--9℃。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递减1度左右。阳坡凹处温度相对要高。年降水量在656.2--621.1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全年多西南风,风速平均为2.2米/秒。四月份风多较大,八月份风少而小。四季景色各异,皆宜游览,尤宜冬日雪霁。
  • 植被: 绵山为黄土质山地草原甸土,主要植被为天然林和天然草地。山顶以白羊草、苔草、兰花棘豆、铁杆蒿、阿尔泰紫花和部分灌木黄刺梅、醋柳等为主,组成茂密的草原植被。山坡为黄土质山地棕壤,自然植被为繁茂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有黄榆桦、柞、山柏、侧柏、油桦、白皮松、黄榆、鹅耳枥、山杨等。灌木有荆条、黄刺梅等。果木林有猕猴桃、山梨、山葡萄、山杏、山桃、山楂、毛樱桃、槽子、酸枣、野核桃等。中药材非常丰富,有灵芝、猪苓、党参、黄芪、五灵脂、血见愁等200余种。地表覆盖率在90%以上。
  • 动物: 绵山动物,走兽类有豹、山猪、山羊、豺、狼、狐、獐、獾、麝、鼯鼠、松鼠、黄鼠、刺猬、野兔、蝙蝠等;飞禽类有丹顶鹤、喜鹊、乌鸦、猫头鹰、鹞、燕、布谷鸟、白头翁、斑鸠、野鸡、啄木鸟、黄鹂、青雀、麻雀等。爬虫类有蛇、蝎、螽斯、蜈蚣、青蛙、蜘蛛、蝴蝶等。此外,石桐水于积处还有鱼、虾。

绵山之最

  • 历史记载最早,在我国第一部史书《左传》中就曾4次提到,最早的诗集《诗经》、《楚辞》中也都有记述。《诗经》中记载"逝将出汝,适被牙郊,谁之永号。"真实地描写了介推母子的隐居生活。介推功不言禄的高风亮节成为历代脍之人口的佳话。
  • 抱腹岩的山势奇特为天下"绝无仅有"。它高60米,宽180米,深50米。可以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及一两万名游人于其中。惊险壮观的岩下飞空挂铃,更为一绝。
  • 《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形成于唐代开元二十年,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它生动地记述了三国曹魏时期高僧迪公筹划创建抱腹寺的情况2,并有许多唐 、宋名人题记。内容与书法价值极高。特别是碑与寺相距200余米,可谓千古之谜,全国没有第二例。
  • 贺知章登山道,是从岩沟直插岩上的一条险道。据《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左侧唐代诗人贺知章题记,他当年登绵山是先由寺僧用布把他拽到50米以上的"棋盘洞"附近,再由棋盘洞攀100米云梯到云峰寺下;然后沿120和60级石阶到铁索岭下手抓70余米的铁索登上铁索岭,并一股作气爬上摩斯塔的。全长500余米的路程几乎都是75度的绝壁。既是一处奇险的自然景观,又具有丰厚的人文历史,可谓天下奇观。
  • 蜂房泉,是一处高100余米,宽30余米的抱腹岩。岩的下部大小数十个石乳常年滴水,落入石池时发出叮咚的乐声。历代文人把它称做"悬泉"。像这样挂在岩壁上的泉,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
  • 大罗宫,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明四暗七仿古建筑,总面积达30000平方米,堪与布达拉宫媲美,为天下第一道宫。宫内300平方米全国百位名家题写的《道德经》木刻,以及300平方米的布画都是全国一绝。
  • 天桥栈道全长300余米,全部建在山的顶部,边上装有仿汉白玉栏杆,远远看去犹如白鹤凌空展翅。人从桥上过,泉在脚下涌,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此情此景,即使游遍全国名山大川也难寻难觅。
  • 二十公里的水涛沟,苍岩、曲径、奇树、怪石、山花、野草点缀其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说的绵山 石桐水千回百转 ,湍湍流过,苍鹰低回空谷鸟鸣,组成了一幅奇特的山水画卷。其中的五龙飞瀑落差80余米,游人可从瀑下通过;水帘洞府瀑流从洞前飞流直下,洞内可容纳三四十人。这样的风光,在北方地区实属罕见。
  • 绵山之神为介之推,距今2600多年,为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 。绵山之佛为空王佛,俗名田志超,原是一名唐代高僧,是汉人成佛的第一位。此外初唐大将尉迟公,北魏净土宗先驱昙鸾也都是绵 山 特有的神佛。他们全都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这为其它名山所不可比拟。绵山这神从无形天尊、无名天尊、无上元君到山神、土地,绵 山之佛从灯明、妙光、燃灯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神、佛之多之全,也为全国之最。
  • 绵山宗教乐团由150人组成,多次为台湾宗教人士表演,尤其是北京白云观举办方丈升座典礼,河北鹿台开光典礼 ,辽宁普庵观开观典礼,乐团表演颇受好评。中国道教协会长闵智亭对绵山宗教乐团给予高度评价。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