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制作技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景泰蓝,历史上称为珐琅器,工艺上称为"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珐琅工艺品,北京著名的传统特种工艺品。在明朝的景泰年间(1450-1457),这项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尤其是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像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高贵华美,所以被称为"景泰蓝"。到现代,虽然景泰蓝的工艺品已是各种色彩具备,但仍沿用"景泰蓝"的习惯称谓。

  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景泰蓝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其制法即于铜器表面上以各色珐琅质涂成花纹,花纹的四周嵌以铜丝或金银丝,再用高火度烧即成。

  现在的景泰蓝工艺大有提高,造型多样,纹饰品种繁多,已经被大众所熟知,并以其精彩绝伦的设计及其富丽堂皇的色彩,在国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盛誉。作为北京的著名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除了有花瓶、碗、盘子等传统产品以外,目前还开发出了品种众多的新产品。景泰蓝已成为我们与国际友人和亲朋好友互相往来的最佳礼品了。

溯源

  中国金属工艺中,珐琅的运用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剑的剑柄上就已经嵌有珐琅釉料;满城出土的汉代铜壶,壶体上也用珐琅作为装饰。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工艺制作没有得到继续的发展,直到明代,才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

  景泰蓝起于元朝,盛于明代,关于它的起源,因现有文献记载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品为断代依据,所以至今没有定论。迄今所知,我国最早记录金属胎珐琅制品的文献,仅见明初洪武二十一年曹昭所著《格古要论》。书中记载的"大食窑器"即"胴胎掐丝珐琅"制品。"大食"是元宋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有关专家据史料分析,约在十三世纪末,"铜胎掐丝珐琅"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传入之初有"大食窑器"、"发郎"等多种叫法。现存国内最早的珐琅制品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晚期的制品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

  据说景泰为明朝宣德皇帝之子,宣德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认识极详,且嗜之极深,只是对于铸炼方面,宣德已到达绝顶,没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颜色方面另辟蹊径,以图出奇制胜。终于有"景泰蓝"的创制。因为事先对颜色的筹谋极费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后,也极端钟爱,所有御用陈饰无不用"景泰蓝"制作,种类之多不可屈数,凡瓷料所能制器无不尽有。成化时期继承遗业,未改遗风,仍努力烧制,所以景泰蓝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经历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朝,虽仍然烧制,可是都因循成规,虚应故事,在质量上都不能与景泰和成化年间媲美。万历以后,虽然偶然有烧制,并非像以前设官置厂视为例务,所以以后出品极少。到清朝乾隆时期,又开始烧制,且品类多,成绩好,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后出品物绝不逊色。此时,景泰蓝鲜明的民族风格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景泰蓝工艺品开始作为重要的外销商品出口。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除了官营珐琅作坊外,民间也纷纷开设了商号和店堂,经营景泰蓝制品,如老天利、宝华生、静远堂、志远堂等。1904年,老天利制作的"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并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获得一等奖。自此,北京景泰蓝在国际上声誉大振,各国客商纷纷前来订购。

  作为景泰蓝工艺主要的发祥地和最为重要的产地,明代的御用监和清代的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

  大体上说,明代的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此时的丝掐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边款均有。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做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1949年后,因国家采取积极的保护、扶持政策,这一古老技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现在景泰蓝的陈设品多,不做实用品。

主要工艺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和烧瓷的传统技术,又吸收了传统绘画和雕刻的技法,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制作而成的工艺品具有浑厚凝重、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美术设计、型制作(制胎)、掐丝、点蓝、磨光和镀金等技术与知识的融合。一个产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首先要用紫铜制胎,接着工艺师在上面作画,再将细铜丝轧扁后,根据所画的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反复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

  最后水洗冲净干燥处理后,一件斑斓夺目的景泰蓝便脱颖而出了。镀好金的景泰蓝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珑剔透的硬木底托,更显出景泰蓝雍容华贵、端庄秀美的姿色。

  1、设计 包括造型设计、纹样设计、彩图设计等。由于景泰蓝纹样的线条受到胎型、丝工工艺和釉料的限制,过稀过密都不行,所以设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还要熟悉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了解各种原材料的性能,以便在创作构思时,充分考虑到制作工艺的特点,使产品具有整体与和谐的美感。

  2、制胎 景泰蓝产品的造型美观与否,首先决定于"制胎"的工艺。制胎是将合格的紫铜片按图下料,裁剪成不同的扇面形或切成不同的圆形,并用铁锤打成各种形状的铜胎。以瓶子为例,它由瓶嘴、瓶肚、瓶座三段锤接烧焊而成型。明清时有铸胎、剔胎、钻胎工艺,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现在部分初胎还利用机械进行车、压、滚、旋,实行机械制胎。工艺大师张同禄经过上万次的试验,恢复了失传了的铸胎景泰蓝,用铜浇铸型的方法制作胎型后再掐丝、烧釉。这种景泰蓝的特点是,胎型厚重,器型复杂,除了烧蓝纹锦的部分外,一般露出的金面较大。这种金面一般都是用鎏金方法镀金,作品更加光彩灿烂、金碧辉煌。

  3、掐丝与焊丝 掐丝的方法是用镊子将柔软、扁细具有韧性的紫铜丝,按图案设计稿,掐(掰)成各种纹样,蘸以白芨戎浆糊,粘在铜胎上即成。然后,再经过烧焊、点蓝和镀金等工序完成成品。掐丝工艺技艺巧妙,作者凭纯熟的技艺,掐出神韵生动的画面,绝非易事。解放后,掐丝艺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北京景泰蓝掐丝老艺人,各有特长,如李庆禄的"游虾"、石万才的"古代人物"、汪宝诚的"菊花"、陆玉岗的"博古"和"人物"等,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工艺美术家金世权,是一位既能设计又会掐丝制作的能工巧匠。

  4、点蓝与烧焊 掐好丝的胎体,经过烧焊、酸洗、平活、正丝后,便进入点蓝工序。方法是,用蓝枪( )(金属小铲子)把碾细了的釉色填入丝工空隙处,再将点好蓝的制品,放在高温炉中,经过摄氏八百度的高温烧熔,釉料便可以熔化。一般景泰蓝需要烧制三次,磨光的工序也最少要烧二至三次。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