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暨南大学校徽
暨南大学校门
暨南大学校园风光(广州校本部)
暨南大学校园风光(珠海校区)

  暨南大学英文:JINAN UNIVERSITY,缩写为JNU),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是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广东省共建的“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办领导。1906年创建于南京,原名“暨南学堂”,1911年停办,1918年复办,更名为“国立暨南学校”。1921年迁至上海真如,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先后迁往上海租界和福建建阳办学,1946年复迁上海,1949年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院校。1958年在广州重建,启用“暨南大学”校名。1970年停办,1978年复办。1996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1年4月,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广东省政府签署共建暨南大学协议。2015年6月,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截至2017年3月,在校各类学生51865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5010人,研究生986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362人、硕士研究生8503人)。来自115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校华侨、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11814人,高居全国第一。

  “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30余万人,堪称桃李满天下。

  学校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设有五个校区,校本部在广州市石牌。校园占地总面积212.1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2.87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36.45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藏书392万册。学校设有19所附属医院,其中三甲医院7所。

  目前,学校学科齐全,文理工医兼备,涵盖除军事学、农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设有37个学院和研究生院,有62个系,十余个直属研究院(所);有本科专业8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种;有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学校的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2013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中,本校7个一级学科上榜,其中应用经济学、新闻传播学、中药学并列全国第五,中国语言文学、统计学并列全国第八,基础医学列第十一,光学工程列第十四。

  有专任教师212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长江学者”14人,“千人计划”专家12人,“杰青”获得者16人,教授615人,副教授800人,博士生导师636人,硕士生导师1282人。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已经成为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报考深造首选的热门高校,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港澳台侨高素质人培养基地。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卓越教育”国家级培养项目3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9项,国家级精品类课程20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

  学校设有国家部省级科研平台56个。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学校近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SCI等权威索引收录的国际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11-2016年,学校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项,获得第六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0项,第七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8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论文8篇。

  学校已同世界五大洲5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88家高等院校和文化、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交流合作协议。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招生院校,在全球62个国家设立98个招生报名点,设有全英语授课的国际学院,在校外国留学生2554人,其中本科生1646人,研究生231人。

  学校学风浓郁,人才辈出,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尤以香港、澳门等地较为集中。前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李岚清,著名侨领、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前泰国议会主席、副总理许敦茂,中国两院院士谭其骧、邓锡铭、侯芙生、曾毅,烈士江上青、陈镇和(华侨)、符保卢、符克(华侨),以及近年来内地和港澳台地区许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知名人士均是暨南大学不同时期的杰出校友。

  • 校训:忠信笃敬

校领导

现任领导

  • 胡军:校长
    • 林如鹏:党委书记、副校长
    • 周天鸿:副校长
    • 刘洁生:副校长
    • 宋献中:副校长
    • 饶敏:副校长
    • 张荣华:副校长
    • 叶文才:副校长
    • 夏泉: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洪岸:副校长
    • 张宏:副校长
    • 王志伟:校长助理

历任领导

  • 暨南学堂创办人 端方
  • 暨南学堂堂长 国立暨南大学校长 郑洪年 (1907-1909.1,1927.6-1934.1)
  • 暨南大学学堂堂长 杨熙昌 (1909.1-1911.10)
  • 国立暨南学校校长 赵正平 (1918-1920夏,1921秋-1925夏)
  • 国立暨南学校校长 柯成懋 (1920夏-1921秋)
  • 国立暨南学校校长 姜琦 (1925秋-1927夏)
  • 国立暨南大学代代校长 沈鹏飞 (1934.1-1935.7)
  • 国立暨南大学校长 何炳松 (1935.7-1946.5)
  • 国立暨南大学校长 李寿雍 (1946.6-1949.5)
  • 暨南大学校长 陶铸 (1958.6-1963.1)
  • 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 廖承志 (1963.2-1970.3,1978.6-1983)
  • 暨南大学校长 陈序经 (1963.1-1964夏)
  • 暨南大学校长 杨康华 (1964.3-1970.3,1979.8-1983.10)
  • 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 荣毅仁 (1985.1-1994.1)
  • 暨南大学校长 梁灵光 (1983.10-1991.6)
  • 暨南大学名誉校长(1991.6-2010.7) 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1994.1-2010.7) 钱伟长
  • 暨南大学校长 周耀明 (1991.6-1995.12)
  • 暨南大学校长 刘人怀 (1995.12-2005.12)
  • 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戴秉国(2013.11至今)
  • 暨南大学校长 胡军 (2005.12-至今)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29个学院,62个系,214个研究机构和87个实验室,89个本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4个;是招收和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学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临床医学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单位;同时也是全国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学校拥有16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临床医学 、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工商管理、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生物医学工程、中西医结合、政治学、世界史、力学、中药学、生态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州 <暨南> 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水生生物学、金融学和文艺学)、8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20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设有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和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有国家工程中心2个,省、部级设置的工程中心18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21个。

  • 四海书院
  • 国际学院
  • 文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艺术学院
  • 经济学院
  • 管理学院
  • 创业学院
  • 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
  • 理工学院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
  • 医学院
  • 第一临床医学院
  • 第二临床医学院
  • 药学院
  • 华文学院
  • 人文学院
  • 翻译学院
  • 国际商学院
  • 电气信息学院
  • 深圳旅游学院
  • 教育学院
  • 体育学院
  • 环境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产业经济研究院
  • 光子技术研究院
  • 质谱仪器与大气环境研究所
  • 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
  •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
  • 经济与社会研究院
  • 先进耐磨蚀及功能材料研究院
  • 化学与材料学院
  • 纳米光子学研究院
  • 环境与气候研究院
  • 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
  • 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 地下水与地球科学研究院
  •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