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望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曾望颜(?~1870)字瞻孔。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清道光二年(1822)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迁御史。道光十五年(1835),条奏整饬科场凡14事,皆被朝廷采纳。迁给事中,再迁光禄寺少卿。道光帝以“望颜遇事敢言”,曾给予褒勉,调太常寺少卿。十六年(1836)升顺天府尹,为治理京畿出力颇多。二十年(18 40)出任福建布政使。时鸦片战争爆发,他奏请朝廷封关禁海、断绝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受到林则徐的驳斥。二十三年(1843)户部银库亏帑事发,曾奉命回京以御史身份查处。在查清亏空数额后,他未事张扬,着管库官员分摊偿还,既追回了银库亏欠,又保住了户部属吏的面子,受到僚友们的好评。咸丰三年(1853),曾以五品京堂候补,补通政使司参议。咸丰六年(1856)复授顺天府尹。未几,即同年腊月二十六日(18 57年1月21日),擢陕西巡抚。

  由五品参议、府尹一跃晋升为总揽一省军事、财政、吏治、刑狱的地方政府最高长官,曾望颜对朝廷感激不已,决心恪尽职守,以报皇恩。当时,清廷正全力征讨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农民起义武装,巨额的军费全由北方各省分摊,陕西乃“财赋之邦”,每年负担的各种军赋饷银高达数百万两。然而曾到任时,藩库空虚,并无存银。为了完成朝廷征调饷银的指令,曾除加重田赋、推行捐输外,又仿照外省征收厘金的办法,于咸丰八年二月(1858年3月)在省城西安设立厘金总局,分坐厘和行厘两种,向坐贾和行商征收厘金。一年下来,仅厘金和捐输两项,就能收银百万两以上,按时足额完成了京饷和协饷的解送,受到朝廷的赞扬。

  曾抚陕不足三年,自然灾害不断。咸丰七年(1857)夏,关中大旱。八百里秦川,除少量水浇地外,看不到青翠禾苗。秋凉以后,陕南和关中飞蝗蔽日,所经之处,稻菽、树叶吞噬殆尽。为保证来年的收成,曾通令各府州县厅,在冬春挖蝗卵、捕蝗蝻。次年春天,关中、陕南果然蝗蝻遍野,成群成片啃噬二麦青苗。曾坐镇抚院,指挥灭蝗大战,对督导不力、造成蝗蝻孳生蔓延的蓝田知县李梦荷、署华阴知县毕赓言,报请朝廷批准革职拿问;对敷衍应付、并未认真督催捕除蝗蝻的候补知县张守峤、陈崇善等,均摘去顶戴,并勒令将原管辖区的蝗蝻挖捕净尽;对贻误农时,没有及时部署捕打蝗蝻的署宝鸡知县刘钦弼,也摘去顶戴,责令加紧捕挖,以功补过。他严厉处罚不尽职责的官员对全省震动很大,扑灭蝗蝻的任务在秦岭南北迅速展开,大大减轻了当年蝗灾的为害程度。

  曾在都察院供职多年,对察纠官场舞弊有一定经验。咸丰六年(1856)腊月,他到陕西上任,第二年七月(1857年9月),发现省官钱局问题不少,遂亲督府道官员,把官钱局、铁钱局和府城西安五家私人钱铺的历年账目来了个彻底清查,结果使他大吃一惊:官钱局历任官员,既有挪用官款、私贩官钱的问题,又有与人伙开钱铺、串通分肥的问题。因事涉现任知县数人,还有官阶仅次于巡抚的陕西布政使司徒照的家人,遂于咸丰七年九月(1857年11月)将初查结果上报朝廷。清廷谕示,先将涉嫌的官钱局委员、候补知县郭廷椿,官钱局捐职主管王迎科,已擢升甘肃礼县知县的原铁钱局委员李应诏和丁忧未入流的李洵一并革职,交陕西巡抚严行审办。曾用了半年时间审理此案,终于搞清李应诏、李洵侵吞铸钱七万余串,李洵还亏短铁炭本钱五万余串;郭廷椿、王迎科私挪官款,伙同司徒照家人黄君任私开钱铺,朋比分肥,致官钱局短缺银钱数逾巨万。曾拟本上奏,要求严惩上列罪犯,并处分知情不报、姑息养奸、用人失察、玩忽职守的官员。经御前大臣、军机大臣会同刑部复审,清廷于咸丰八年二月(1858年3月)发出谕令:李应诏、李洵、郭廷椿、王迎科立即处斩,黄君任处绞监候;现任湖北知县李应诰和官钱局管事人路万太,明知委员匿吞官钱,非但不据实禀报,还听从指使,助纣为虐,着将李革职遣送新疆效力赎罪,路杖责一百,流放三千里;陕西布政使司徒照摈斥道府,滥用私人,对其家人黄君任伙同郭廷椿等长达三年的舞弊罪行竟毫无察觉,着即革其职务,遣送新疆充当苦役,并勒限一年。这起当时曾震惊全国的官钱局舞弊大案,从揭发、审理到判决,曾望颜是有大功的。

  此后,曾还在咸丰八年六月(1858年7月)、十二月(1859年1月),遵照清廷谕示,先后对不按章抽厘、纵容门丁差役借端勒索民财的兴平知县王弼和经管粮仓任意盘剥、私卖图利的榆林府照磨邓用元,以及榆林知府何鲲等均严行审讯,并按律予以惩办。

  咸丰九年十月初四(1859年10月29日),曾调署四川总督,与川、滇、黔农民起义军作战经年,“诸路虽有斩获,而滇匪势日炽”(《清史稿·曾望颜传》),清廷下诏,斥其无能“制贼”;接着又被人参劾,谓其“任性妄为”、“纵子干预”、“不能约束子弟仆隶”,于咸丰十年(1860)被解职。两年之后,同治帝登基,召曾回京,以四品京堂候补。同治五年(1866),补授内阁侍读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