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57行: 第157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分)
  
 +
参考答案: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1分)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1分)(意思对即可)
  
 +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品味语言,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四句中可以得出作者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
  
 +
诗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两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1.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2分)
+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2分)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1分),描写了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1分),(或: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衬托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能力。三四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
2.这首诗的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2分)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参考答案: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1分),描写了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1分),(或: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衬托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分)
+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能力。三四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答案】(2分)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1分)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1分)(意思对即可)
+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品味语言,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四句中可以得出作者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
 
  
诗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两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
3.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参考答案: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
4.品味“蒸”与“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气势?结合加点的字说一说。
+
参考答案:“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
+
5.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言外之意是?(2分)
  
3.这两句写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蒸——蒸腾”“撼——摇动”,都是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
+
参考答案: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共2分。每点1分,意近即可)
  
4.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1分)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1分)(意思对即可)
 
  
 +
6.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3分)
  
 +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
7.这首诗的写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3分)
  
 +
参考答案:夸张。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想出仕却无人引荐,暗示作者想得到对方的援引。
  
  
《[[岁暮归南山]]》《[[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
+
8.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
参考答案: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9.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注:①这首诗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好友王维住处所作。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天。
+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8.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6分)
+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9.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
 
  
8.不相同。《岁暮归南山》是万念俱灰又无可奈何。(1分)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
+
10.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
+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2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不甘寂
+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寞,渴望被举荐。(1分)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
+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2分)
+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9.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紧
+
参考答案:C
  
扣意境,描述意境,2分)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指出手法,1分)既是对眼
 
  
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极有韵致。(紧扣深妙,分析意境的含意与作用,2分)
 
  
  

2020年3月12日 (四) 08:32的版本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7-9年级)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题与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山水杰作。

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选自《孟襄阳集》(《孟浩然集》)一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673-7400,即张九龄,时任丞相,同时也是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张丞相:即张九龄,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担任丞相职务。

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逐句释义: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得平平满满,浩瀚的湖面与天浑然一体。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湖水平:湖水上涨,水面与岸齐平。湖:此指洞庭湖。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涵,包容。虚:虚空,空间,高空。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道家称天为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腾的水气笼罩着广阔的云梦二泽,湖中的波涛拍击着坚固的岳阳古城。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气蒸:水气蒸腾。一作“气吞”。
  云梦泽:古泽名。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江南为梦,江北为云。江北的大部分淤成陆地,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洞庭湖是云梦泽南部的一角。
  撼:摇动。一作“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我想出仕无人援引,犹如想渡湖却没有舟楫一样,在这圣明之世置闲真使我惭愧不已。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欲济:想渡过(洞庭湖)。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这里也借指船。
  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坐在岸边望着垂钓之人,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眼睁睁的看着别的钓鱼的人,自己心里也想得到鱼,却又苦于没有渔具,空存想望。这里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坐观:坐视,旁观。一作“徒怜”。
  垂钓:垂竿钓鱼,俗称“钓鱼”。
  者:一作“叟”。
  徒:白白地。一作“空”。
  羡鱼情:想得到鱼的愿望。比喻自己有出仕的愿望,这里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援引。羡鱼,典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渊羡鱼,不若归家织网。”又《汉书·董仲舒传》;“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后遂以“羡鱼”比喻空存想望。


归园田居参考图


作品赏析:


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山水杰作。

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虚”,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五六两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最后两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名家点评:

宋代蔡绦《西清诗话》: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

宋代刘辰翁《王孟诗评》:刘云:托兴可伤。又云:起得浑浑,称题。“蒸”、“撼”偶然,不是下字,而气概横绝,朴不可易。“端居”兴感深厚。末语意长。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虽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浑浑不落边际。三、四惬当,浑若天成。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此诗,人知其雄大,不知其温厚。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起便别。三、四典重,句法最为高唱。后托兴可伤。

清代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唐云:气势在“蒸”、“撼”二宇。

清代毛先舒《诗辩坻》:襄阳《洞庭》之篇,皆称绝唱,至欲取压唐律卷。余谓起句平平,三四雄,而“蒸”、“撼”语势太矜,句无馀力;“欲济无舟楫”二语感怀已尽,更增结语,居然蛇足,无复深味。又上截过壮,下截不称。世目同赏,予不敢谓之然也。襄阳五言律体无他长,只清苍酝藉,遂自名家,佳什亦多。《洞庭》一章,反见索露,古人以此作孟公声价,良不解也。

清代张惣《唐风怀》:南村曰:起得最高。当时皆惊“云梦”二语为名句,其气概故自横绝,不知“涵虚”句尤为雄浑,下二语皆从此生。

清代王士祯《然灯记闻》:为诗须有章法、句法、字法……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字、“撼”字,何等响,何等确,何等警拔也!

清代屈复《唐诗成法》:前半何等气势,后半何其卑弱!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起法高深,三、四雄阔,足与题称。读此诗知襄阳非甘于隐遁者。

清代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此诗脍炙止在三、四,未尝锤炼,自然雄警,故是不易名句。后半述意正得稳婉。


试题精选: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1分)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1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品味语言,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四句中可以得出作者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

诗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两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诗的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1分),描写了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1分),(或: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衬托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能力。三四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

参考答案:“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言外之意是?(2分)

参考答案: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共2分。每点1分,意近即可)


6.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7.这首诗的写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夸张。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想出仕却无人引荐,暗示作者想得到对方的援引。


8.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9.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参考答案:B


10.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参考答案:C


作者简介: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