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 刘禹锡诗

2019年12月26日 (四) 10:42小毛球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1-3年级)

望洞庭

唐·刘禹锡

hú guāng qiū yuè liǎng xiāng hé 
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

tán miàn wú fēng jìng wèi mó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yáo wàng dòng tíng shān shuǐ cuì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bái yín pán lǐ yī qīng luó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诗题与背景:

  《望洞庭》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这首诗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逐句释义: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湖光:湖面的波光。
  相和:相互映衬。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和,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远望湖中翠绿的洞庭山,恰似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皓月银辉下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插图: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临时用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夜月光下洞庭湖优美景色的风景诗。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描写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的景象。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第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诗人笔下秋月之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唐朝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刘宾客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收录其诗作703首。


参考

最后修改于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