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朝鲜族长鼓舞(图们市)
长鼓舞(朝鲜平壤艺术团)
56朵“民族体育之花”:池春兰,朝鲜族(吉林),来源: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

  朝鲜族汉语拼音:Chaoxian Zu;英语:the Korean nationality;中國朝鮮語:중국조선족)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除中国外,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朝鲜大韩民国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其余居住在美国日本中亚(即"中亚高丽人")等世界各地。


中国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东北三省,以图们江鸭绿江牡丹江松花江辽河浑江等流域为集中分布。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北京河北等地。其中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市长白县多数居民使用朝鲜语朝鲜文。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汉语


延边州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享有盛名的延边稻米,晶莹剔透,清香扑鼻,清代延边龙井县明岩乡所产稻米就曾被钦定为贡米。延边著名的“苹果梨”,果大、肉多、果心小,汁液丰富,酸甜适度。此外,人参、党参、贝母、山葡萄、松茸、木耳、元蘑等,也是延边朝鲜族地区的特产。


朝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朝鲜语归属尚无有定论,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中国朝鲜族现在使用的语言文字称为朝鲜语朝鲜文。以前的朝鲜文中经常夹用汉字,现在都用民族文字拼写。


中国朝鲜族和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同宗同源,拥有包括服饰在内共同的传统文化。

中国朝鲜族主要分布情况

1.吉林省: ①延边州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 ②白山市长白县),③通化市(通化县-柳河县-集安-梅河口-辉南县),④吉林市(永吉-蛟河-昌邑区),⑤辽源市东丰县),⑥长春市(榆树市)

-吉林省朝鲜族多数是来自咸镜道平安道的后代。


2.黑龙江省: ①牡丹江市(宁安-海林-东宁-穆稜市-西安区),②哈尔滨市(尚志-五常-依兰县),③鸡西市(鸡东县-密山-城子河区),④双鸭山市(友谊县),⑤佳木斯市(汤原县-桦川县),⑥伊春市(铁力),⑦七台河市(勃利县),⑧鹤岗市(萝北县),⑨黑河市(北安),⑩绥化市(北林区)

-黑龙江省朝鲜族多数是来自庆尚道咸镜道的后代。


3.辽宁省: ①沈阳市(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皇姑区-铁西区-苏家屯区-东陵区-于洪区-沈北新区),②抚顺市,③ 营口市(大石桥市-老边区-盖州市),④ 本溪市(桓仁县),⑤丹东市(宽甸县),⑥盘锦市(大洼区),⑦铁岭市(开原市),⑧鞍山市(千山区)

-辽宁省朝鲜族多数是来自平安道全罗道


4.内蒙古自治区: ①呼伦贝尔市(阿荣旗新发朝鲜族乡),②兴安盟(乌兰哈达镇三合村)

-内蒙古自治区朝鲜族多数是来自东北三省迁入的朝鲜族后代。


5.河北省: ①唐山市(开平区),②秦皇岛市(抚宁县.留守营镇-青龙县),③承德市(宽城县)

-河北省朝鲜族多数是属于满族入关前被编入满洲八旗的"汉化高丽人后裔"。

社会经济

朝鲜半岛朝鲜族

公元4~6世纪由中国传入大乘佛教,中世纪晚期传入儒家思想,对其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8世纪后有人开始接受西方基督教信仰。早在旧石器时代,朝鲜半岛即有人类居住。从殷周时代起,便与中国有了友好往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公元前5世纪进入青铜器时代,出现众多部落联盟。

公元1世纪后,朝鲜半岛一带出现高句丽百济新罗3个古国。公元7世纪,新罗在半岛占据统治地位。公元10世纪,高丽取代新罗。公元14世纪末,李氏王朝取代高丽,改国号为李氏朝鲜。1910年8月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获得解放后,苏联美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北半部和南半部。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宣告成立;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宣告成立。

中亚朝鲜族

中亚朝鲜族称自己为“高丽人”。据相关资料统计,整个中亚地区生活着近35万朝鲜族人,其中哈萨克斯坦10万、乌兹别克斯坦21万、土库曼斯坦5000人、吉尔吉斯斯坦2万、塔吉克斯坦1000—2000。

19世纪中叶,朝鲜族人开始在沙俄统治的远东地区生活。1860年起,朝鲜族人开始不断侵入沙俄统治的远东地区。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占领朝鲜,朝鲜国内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那时远东地区人口稀少,土地肥沃,因此十月革命前后,大批朝鲜族人侵入邻国找到了安身之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生活在苏联远东和滨海边疆区的朝鲜族人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据俄罗斯的朝鲜族后裔李山介绍说,当时苏联正与德国、日本等国进行战争,当时朝鲜人是日本国民,日本收买了一些朝鲜族人在远东地区进行间谍活动。这些情况引起了当时苏联政府的注意。朝鲜族人善于耕作,而当时的中亚地区地广人稀,有大片尚未开垦的土地。基于上述原因,1937年,斯大林签署命令,将生活在远东和滨海边疆区的20万朝鲜族人“迁移”到中亚地区。

当时,除少数人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外,大部分朝鲜族人被迁移到了哈萨克斯坦。他们先坐20公里的汽车,然后又坐4000多公里的火车,几乎是从苏联的一端迁到了另一端。当列车接近哈萨克加盟共和国阿尔马林州的乌什托别时,列车开始“播撒”朝鲜族人:每隔一段距离,就放逐一两千人。当时,安置了朝鲜族人的地区被称为居民点。后来朝鲜族人把这些居民点戏称为“朝鲜族的女儿”,因为在俄语中“点”和“女儿”是谐音。对苏联来说,斯大林这么做是为了苏联的国家安全,然而对于朝鲜族人来说,这是一部辛酸的流亡史。



中国朝鲜族

   中国朝鲜族的祖源是由相邻的朝鲜半岛陆续迁入、定居东北地区而逐渐形成的中国跨境民族之一。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发现,早在明末清初,有一部分朝鲜族的祖先就已定居在中国华北、东北境内。如河北省青龙县塔沟及辽宁省盖县朴家沟村姓朴的朝鲜族,他们在当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有更多的朝鲜人接连不断地从朝鲜半岛迁入,这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来源。由于当时朝鲜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特别是1869年前后朝鲜北部遭受了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饥寒交迫的朝鲜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一带开垦,同汉、满等族人民杂居共处。据统计,1870年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1881年(清光绪七年),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1883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族居民已有3.7万多人。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农户。但此时迁入人口还不是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

作为一个农业民族,朝鲜族以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他们在中国农业史上创造性地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原来图们江、鸭绿江流域多为山区和丘陵,气候寒冷,无霜期最短110天,最长160天,而且都是野草丛生,树根盘绕的荒原或沼泽地带,一般不易种植水稻。但朝鲜族先民不畏艰辛,刨地拓荒,积极试种水稻,终于使水稻在中国东北地区得以种植。在通化县大甸子等地,最早试种水稻成功,以后扩大到临江、怀仁、兴京、柳河、海龙等地,1877年延边开始种植。1906年,朝鲜族农民在和龙县勇智乡大教洞开掘了长达1308米的渠道,灌溉了33顷水田,并获得较高产量,从此延边地区的稻田面积逐年增加,成为中国东北地区著名的水稻产区。据统计,至20世纪20年代,吉林省延边地区、吉林地区水田的100%和通化地区水田的85%,黑龙江省水田的100%,辽宁省开原地区水田的90%、兴京地区和沈阳地区水田的85%、抚顺地区水田的80%和丹东地区水田的70%,均是由朝鲜族人民开发耕种的。

中国朝鲜族聚居的地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林区之一。在长白山下,朝鲜族人民开拓了这块富饶的疆土。朝鲜族在东北边疆开发荒地初期,粮食缺乏,以野果、野菜充饥;住的是极简陋的茅草屋;用的是木犁,没有耕畜便靠人力垦拓。到1881年在延边地区先后垦拓的土地达5300多公顷。1884年在朝鲜族专垦地区开垦的土地已达12000多公顷。长期以来,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部分人从事林、副业。19世纪70年代,他们在吉林省通化县大甸子等地,试种水稻获得成功,后相继在临江、怀仁、兴京、柳河、海龙等地和延边部分地区扩种。1906年朝鲜族农民在和龙县勇智乡大教洞开掘渠道,引水灌溉,使稻谷产量提高,从此延边地区的稻田面积逐年增加,成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水稻产区。用此地水稻加工的米白而油性大,营养丰富,与京津的“小站稻”齐名于世。但少数持有特殊权势的满族、汉族“占山户”用各种手段强占农民用血汗开拓的大片土地,使农民变成自己的佃户或雇工。同时,在朝鲜族中也分化出极少数地主。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朝鲜族地区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租佃关系有“活租”和“定租”两种。“活租”租率达50%。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超经济剥削。民国时,仅延边地区地方官府征收的税目就有30种以上。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朝鲜族地区先后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1946年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朝鲜族人民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1952年9月3日成立吉林省延边朝鲜民族自治区。1958年成立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杂居在各地的朝鲜族也先后建立了几十个民族乡。

为了充分利用朝鲜族聚居区的地上地下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事业蓬勃发展起来。延边州已拥有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纺织、橡胶、化肥、造纸、印刷、食品、陶瓷、制药等工矿企业,工业体系初具规模,成为我国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基地之一。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延边是中国北方的水稻之乡,其品种优良,气候条件好,他们积极引进科学技术.使水稻连年增产。水果品种齐全,以闻名全国的苹果梨为大宗。烤烟产量也很可观,是我国的主要烤烟产区之一。人参、鹿茸也是该地区传统产品,久负盛名。延边自治州内有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县县通火车。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延边在对外开放方面得地势之利。珲春经济特区已经国务院批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经济增长具有强劲之势。

宗教信仰

  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在朝鲜族中有悠久的历史,佛教的某些礼仪和习俗早已渗透于朝鲜族人民生活之中,成为民族风俗。但是,现在佛教在朝鲜族中影响不多。近年来,因为受到韩国的影响,在中国朝鲜族中,信仰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朝鲜族没有全民性的统一宗教。

服饰

  朝鲜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喜爱音乐,而且注重衣着打扮,讲究仪表。

  朝鲜族人民非常爱整洁,历史上喜欢穿素色衣裳,因此有“白衣民族”之称。他们服装最鲜明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

  朝鲜族服装根据年龄、性别而稍有不同。朝鲜族男子的裤子,裤腿和裤裆相当肥大,最适合盘腿而坐,裤脚系上丝带,同时喜欢在上衣加穿带纽扣的有色坎肩,出门访友时还要再加穿一件长袍。上衣的斜襟上镶着白布边,这样装饰,既很美观,又可以经常拆下洗净。衣服的颜色大体一致,衣服和裤子多为白色,但也有的是灰色、玉色等。

  朝鲜族妇女的服装有裙子和袄。裙子大体分为两种:缠裙和筒裙。年老的妇女喜欢穿白色的衣裙,同时喜欢用白绒布包头。到了冬季,天气寒冷的时候,她们还要穿上一种非常保暖的坎肩。这种坎肩用毛皮做里,用多彩的绸缎做面,精心缝制而成。中年妇女多穿缠裙。这种裙子是用宽大的裙幅裹身,腰间用宽大的腰带扎紧。裙子的下摆有许多细小的褶皱,长及脚跟,是分叉的裙子。穿的时候把下身裹一遍后,把裙子的下摆一端,提上来掖在腰带里。筒裙是缝合的筒式裙子,腰间有许多细褶,上端还连上一个白布做的小背心。用纽扣扣紧,穿时从头部往上套,很是方便。筒裙如果是用作礼服或外出服的,裙子的下摆就很长。显得华贵大方。平时穿的筒裙很短,最长也只过膝盖,这样主要是便于劳动和要操持家务。女袄和男袄的款式基本相同,但女袄的线条柔和,同时又具有曲线美,领子略呈圆形,衣襟和下摆成弧形。袄料的颜色和花纹华美漂亮,在袖口、领子及下摆上都镶上不同颜色的宽边,既考究,又美观。袄多贴身,而且袖子又肥又长,穿起来显得特别丰满。朝鲜族妇女最喜欢穿绿袄红裙。

  朝鲜族男子的帽子,过去主要是黑笠。黑笠在头顶的部分是圆筒形,帽檐很宽,可以遮挡阳光。女人也有戴黑笠的,多半画有美丽花鸟,但常用的还是头巾。

  朝鲜族的装饰品,大体可分为头饰和腰佩。头饰主要有发带、钗、簪等。女人用的头饰要比男人用的多,而且非常华丽。腰佩有腰带、荷包、妆刀、玩物等,其中不少都是很精致的工艺品。 

文化

  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欢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会”。伽椰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传统歌舞节目。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朝鲜族歌曲具有旋律流畅、婉转、明朗的特点。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长白之歌》、独唱《闺女之歌》等,著名的民歌有《桔梗谣》、《阿里朗》、《诺多尔江边》等,人人会唱。

  朝鲜族的体育活动也有特点。摔跤是他们的古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从乡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队,一般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即组织踢足球。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女子足球队。每逢节、假日,常举办以足球为中心的多种体育比赛。由于足球运动普及,延边已成为全国闻名的“足球之乡”。荡秋千和跳板是妇女最喜爱的娱乐和体育活动。

  朝鲜族人民特别重视教育,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兴办了不少学校。有“宁肯啃树皮,也要让儿女上学”的好传统。解放后,各地纷纷建立“家长会”、“董事会”等民间办学组织,自筹资金、材料,办起了几百所中小学。早在1949年在延吉就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少数民族综合大学——延边大学。后来陆续创办了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教育学校等高等院校和延边艺术学校等十几所中等专业学校和1000多所中小学校。各级教育网已经形成。各类院校已造就出的一代代朝鲜族的高、中级知识分子,遍布中央、省和朝鲜族地区的各条战线。在延边地区还建立了各种成人教育学校。农业、林业、文、史、教育等各种科研团体,为延边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乐舞

  农乐舞是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它实际是一种农民舞蹈,在朝鲜族民间广泛流传。农乐舞根植于朝鲜族大众之中,很早以前,朝鲜族聚居的地方就有了自己的农乐舞表演者,解放前后,村村都有自发组织的农乐舞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民间艺人的存在,农乐舞才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最终成为朝鲜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和象征。农乐舞最基本的特点是,既能表现生动活泼、热烈火爆的欢乐气氛,又能体现出一种奋发向上、昂扬积极的气概。

  农乐舞的表演以打击乐器锣鼓为先导,领衔者为一打铜锣者,舞蹈的开始、中间的变换及结尾,均由打锣者指挥。表演农乐舞时,必须有一位打旗的人,旗上要写上“农者天下之大本也”八个大字,站在打锣者之前,尽情舞动,满怀豪情。在农乐舞的表演中,没有演员和演奏者之分,一般都是演员一边演奏一边舞蹈。在农乐舞的乐器编组中,过去一般分为大编组、中编组、小编组等。大编组包括铜锣、铮、大鼓、小鼓、洁鼓、长鼓、大平箫、嗽、螺角等乐器的演奏者53人,另外还有令旗、杂色等。

  农乐舞的音乐具有独特的多样旋律,称作“十二拍”。“十二拍”是按照舞蹈构成的方法排列的,并以此规定它的舞蹈运作和构图。农乐舞的表演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舞蹈,其全部演出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顶水舞

朝鲜族顶水舞

  朝鲜族顶水舞是朝鲜族农乐舞的一种,朝鲜族妇女有顶水罐打水的习俗,进化为一种舞蹈形式。顶水舞因舞者头顶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鲜族女性表演的传统舞蹈。朝鲜族妇女习惯用头部顶着器物行走,在插秧、锄草季节,妇女们常头顶水罐将饮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间地头。顶水舞即在这种生活习俗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经形成,便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上世纪50年代初期,顶水舞在延边各地随处可见,成为当地群众最广泛的民间舞蹈之一。舞者顶的水罐,原是生活中的实物,后来为了便于起舞,多用纸糊的罐型道具,在表层上绘以漂亮的花纹,轻巧别致。随着道具变化,舞蹈动作也相应发展。顶水舞以“挫垫步”、“踏波步”、“碎步”为基本步伐,主要动作有“甜泉舀水”、“玉指弹珠”等。舞蹈通过模拟顶罐行进中的各种动作,抒发欢乐喜悦的内心感情,舞姿轻松优美。     

长鼓舞

朝鲜族长鼓舞

  长鼓舞是朝鲜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脱胎于传统的“农乐舞”。长鼓分为长鼓、舞蹈长鼓、儿童长鼓和幼儿长鼓等几种。形状是两头粗、中间细,左边鼓筒直径比右边鼓筒直径大1厘米,右边鼓皮薄,左边鼓皮厚。

  古代的长鼓,用獐皮做左边的厚鼓皮,用狗皮做右边的薄鼓皮,鼓筒采用木材或多层纸、薄铁等材料制成。长鼓有沙市6个铜制的龙头形钩子,钩住松紧绳.松紧绳用三股真丝线制成,每只鼓上装有8全套袖,即用来调整鼓绳的皮套。

  长鼓起源于中国的宋代,后来流传到朝鲜半岛,成为朝鲜民族音乐的主要打击乐器。我国东北朝鲜族聚居的地方,长鼓在朝鲜族音乐和舞蹈中起重要作用。长鼓的右边用一根饰彩穗的竹条敲,左边用手,右边声高左边声低,能敲击出丰富多彩的节奏,著名的朝鲜族长鼓,在全世界闻名,艺术水平相当高,真正代表了能歌善舞的朝鲜民族的艺术特色。

  长鼓作为民间打击乐器,在农乐舞队里由长鼓手击打,起伴奏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当情绪高昂时,长鼓手常常随着众人一起翩翩起舞,因其身前挎着长鼓,故在起舞时侧重于击鼓的形体动作,逐步创作出挎跳“大蹦子”等技巧,由此而被称为“长鼓演戏”。后经历代艺人创造丰富,长鼓舞便在20世纪初期,以独立的表演形式从农乐舞里脱颖而出。每逢佳节之日,民间常出现跳长鼓舞者,深受群众欢迎。延边歌舞团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将长鼓舞搬上舞台,从而扩大了长鼓舞的影响,60年代又在独舞的基础上,创作出长鼓的群舞表演。长鼓舞不仅鼓技惊人,花样翻新,亦在于表达喜悦、欢快的情绪,以优美的舞姿和娴熟的鼓技给人美好的艺术享受。   

扇子舞

朝鲜族扇子舞

  扇子舞源于传统巫俗,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15世纪后期,由流浪艺人组成的以卖艺为生的组织,为谋求生存,常在村落里进行各种表演,内含“绳上杂技”、“地面技艺”等,称为“歌舞百戏”,其中常有扇子舞蹈。扇子舞由女子表演,通过舞动扇子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动作舒展大方,舞动扇子与执扇造型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舒缓的节奏中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在轻快的节奏中则显得欢快活泼。  

象帽舞

朝鲜族象帽舞

  象帽舞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舞者以颈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头顶和身体前、后、左、右划出种种光辉耀眼的美好彩环。象帽以飘带的长度分大、中、小三种,长者达12米,短者仅1.5米,介于中间为中象帽。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和“抖露珠象”等,能够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伏身甩象”等高难动作。   

刀舞

  刀舞是一种由剑舞演化而来的舞蹈。关于刀舞的由来,也有一段令人神往的传说。新罗国有位名叫黄昌郎的壮士, 7 岁的时候就能挥舞长剑表演,气势如虹。他一人来到百济市舞剑,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深深为他的剑术所吸引。百济王听说以后,召黄昌郎入宫表演。黄昌郎借舞剑之机,刺杀百济王,结果最终被人杀害。新罗国的人民为了缅怀黄昌郎的义举,面带假面具,手持折半的刀,照他从前表演的舞姿跳舞。刀舞于是由此而来。

  刀舞与剑舞一样,雄壮、勇猛、跃动的舞姿贯穿舞蹈的全过程。舞蹈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勇敢、大胆、智慧、乐观的民族气概。舞蹈姿式刚柔相济,激舒并存,急缓相容,像疾风般的向前冲,左右猛刺,轻快猛移等动作,“喀嚓”、“喀嚓”的挥刀声以及浪漫的舞态,给人以强烈的号召感,体现了朝鲜族舞蹈的高超技艺。

伽倻琴

朝鲜族伽倻琴

  伽倻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拔乐器。它的形状近似于汉族民乐器古筝。据《三国史记》记载,伽倻琴“法中国乐部筝面为之“,“伽 国嘉实王,见唐之乐器而造之“。伽 琴在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表演姿态稳雅别致。伽倻琴由共鸣箱、琴弦、琴码三部分组成。共鸣箱长150厘米,宽25厘米、中间厚5厘米。质料分别用梧桐树板和桦木板制作。琴线用蚕丝制作。共13 根弦,琴弦的两头各固定在琴头和琴尾,在琴头有弦枕。13根琴弦用码子支柱,琴头可以左右移动,调节音阶。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达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间乐器。因此,伽倻琴弹唱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 

筒箫

  筒箫是朝鲜族民族音乐中的重要吹奏乐器,是竹管乐器中的中音乐器。其管长70 厘米,内径 2 .5 厘米,外径 3.8厘米。制造这种乐器的选材十分考究,多选用福建、江西一带生长 3 年以上的优质竹材,截取竹根一二节到七八节比较坚硬的一段进行加工。竹材选好后要打通竹管,用火烤直,制成管身,然后划线钻出 5 个音孔,其中 4 个音孔在前, 1 个音孔在后,吹孔在上端,吹孔下端有振动膜孔,还有一个底孔,用来调整音准,振动膜孔贴有苇膜制的笛膜,笛膜上面有一个膜孔盖。钻好音孔,调好音孔,还要缠线、刷油,经过九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筒箫的音色情调伤感,低音区沉闷,中音区柔和优美,高音区尖锐,声音持续不断,强弱自如,能生动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筒箫的吹法很难掌握。其最基本的吹法是“晃奏”,即演奏时不标记符号,演奏者根据乐曲情感的需要,自由的加以运用,一般演奏都少不了顿音,颤音、滑音、微分装饰音等。特别是筒箫吹奏出来的滑音,音色几乎接近语言声腔,十分悦耳动听。

  筒箫自其诞生以来就备受朝鲜族人民的青睐。它音色优美,携带方便,每当逢年过节喜庆的日子,能歌善舞的朝鲜人民,常常穿上节日的盛装,在四五把筒箫和一个长鼓的伴奏下边歌边舞。朝鲜族的老人尤其喜爱筒箫,离退休的老年人常相约公园和村头,在优美悠扬的筒箫声中安度晚年。  

奚琴

  奚琴是朝鲜族人民喜欢使用的一处弓弦乐器,相传是我国宋代东北一带的奚部族创造的,故面得名。奚琴能机动灵活地演奏各种乐曲,声音抑扬顿挫,连续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特别用其演奏出的滑音,几乎就是语言声腔的再现。

  奚琴的制做工世非常讲究,历代的制琴工匠均采用长白山一带的木质和木纹均特别好的刺楸木做振动面板,用内径 10 厘米的毛竹做琴筒,用蚕丝做琴弦,用马尾和细竹杆做琴弓子。后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和创新,逐渐用梧桐木代替刺楸木做振动面板,用钢丝代替蚕丝做琴弦,演奏方法也有了改进,由“抓弦奏法”改为“手指按弦法”,同时汲取了小提琴的演奏手法,使其演奏效果更佳。

  奚琴历史悠久,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民族文化遗产遭到践踏,奚琴艺术也被中断。新中国成立以后,延边朝鲜族人民的奚琴生产和演奏艺术又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许多朝鲜艺术家在国内外艺术舞台上表演的奚琴独奏,受到中外人士的热烈欢迎。

  弦,琴弦的两头各固定在琴头和琴尾,在琴头有弦枕。13 根琴弦用码子支柱,琴头可以左右移动,调节音阶。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达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间乐器。因此,伽倻琴弹唱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

风俗习惯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

  朝鲜族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清明上坟添土,中秋除草,并进行祭祀,以示对故人的哀思。此外还有3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后两个喜庆日,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寿、祝福。

婚俗

  婚俗,是朝鲜族家庭礼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婚俗复杂,礼仪繁多,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得以简化,但其内容和程序并无太大的变化。有纳彩、纳币、迎亲三个程序。

  纳彩,就是定婚。纳币,是指新郎家向新娘家送彩礼。随后就要“迎亲”,也就是举行婚礼了。

  新婚的礼仪,有“奠雁礼”、“交拜礼”和“宴席礼”。新郎前去迎亲前,要向父母长辈辞行。新娘家为新郎准备了丰盛的喜筵。新郎坐到案前,要先喝三杯酒。喜案上最为醒目的是煮熟了的整鸡,鸡嘴上衔着通红的辣椒。民间传说,红为阳,可驱邪避鬼,让鸡衔上辣椒的风俗缘于此,也隐喻着早生贵子之意。碗里要埋上鸡蛋,饭中蛋寄托着祝愿生儿育女、生活美满之意。一般埋三只蛋,新郎吃掉一半,另一半要留给新娘吃。新郎新娘互换礼品后,要行“交拜礼”。

  新郎在接新娘前,要和新娘一起向岳父母和长辈一一辞行。新嫁娘要带上嫁妆和礼品。过去,新郎骑马、新娘坐轿,如今新郎新娘都乘小轿车。

  新娘在新郎家要受到隆重的欢迎和接待。新娘也要接受喜筵,她也象新郎一样从满桌丰盛佳肴中拨出一部分送回娘家,意在炫耀自己在婆家受到的隆重接待。上宾们回家前要到洞房去,叮咛新娘上敬公婆、下爱弟妹,夫妻和美,好好过日子。晚上,要举行家庭娱乐会。

  结婚第二天,新娘要为全家烧早饭,露一露手艺。早饭后要行“舅姑礼”。新娘把预先准备好的礼物(亦称礼缎)拿出来,一一赠给公公婆婆和小叔子、小姑子及近亲们。最后,把礼物赠给新郎,然后两人互相对拜。第三天,新娘伴着新郎,带上丰美的食品,双双回娘家,叫做“回门”。

  朝鲜族还有在结婚六十周年日举行的“银婚”礼,也叫“归婚礼”,要比一般婚礼隆重得多。其特点是老夫老妻健在,所生子女在世,并膝下有孙儿和孙女者才能享此福份。届时,老夫妻穿着结婚时穿过的礼服,摆上盛大的婚席,子孙亲戚、邻居朋友都来祝福祝寿,翩跹起舞,纵情歌唱,气氛十分热烈。  

丧葬

  朝鲜族自古以来,将孝道视为万行首,因而在丧礼与祭礼中,比其他礼仪更彻底的体现了崇拜祖先的观念,逐步形成了丧礼,祭礼程序。朝鲜族丧礼包括出现丧事至丧祭仪式结束的一切礼仪,如临终、招魂、收尸、发丧、袭脸、成服、吊丧、葬礼、三虞祭、卒哭祭以及小祥、大祥等。祭礼只包括忌祭、时祭、俗节祭等。过去一般停灵三、五天、甚至七天,现在一般停灵两三天。过去把棺材放入丧舆里,由村里的青壮年抬着出殡。现在一般不用丧舆,农村以牛车、城市以汽车代之,而且城市里已实行火葬。过去,墓地多请风水先生选定,现在基本没有此习,只是村里年长者到附近的山上选择适葬的地方,一般多为阳山坡。 

  丧俗中,有一种叫“饭含”的程序。饭含,指在入棺之前往死者口中放入米粒。一般使用出嫁时带来的米。拿柳木做的勺,分左中右三次,从第一勺起依次叫“百石”、“千石”、“万石”。然后放进三枚铜币,依次叫“百两”、“千两”、“万两”。“饭含”完毕后,就用白布条或麻布把尸体绑上几道,装入棺材内。

  为了依靠集体力量办理丧事,从前在朝鲜族聚居的乡村,出现过“治丧契”一类的民间组织,团结邻里,发扬互助协作精神,共同解决丧葬中遇到的具体困难。  

忌绳

  朝鲜族人民十分注重出生仪礼,将其视为人生的开端礼,非常讲究。朝鲜族的出生礼仪大体包括“忌绳”、“百日”、“抓周”等。“忌绳”是出生礼仪中的第一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一旦婴儿降生坠地后,这户人家就会在自家的屋檐下挂上一条草绳,即“忌绳”,以此告知众人婴儿的出世,外人禁止出入。如果生的是男孩,就把辣椒或木炭插放入绳内;如果生的是女孩,则插上松叶和松枝条。如果家中出生的不是第一胎,那么“忌绳”上的标志就不那么严格了。也有的家庭生了女孩也插上红辣椒,用以表达想生男孩的心愿。

  “忌绳”一般要悬挂 21 天,用以表示让产妇及婴儿度过 20 天宁静祥和的日子,免遭来自外界的意外刺激,恢复元气同时为幼小的生命创造一种舒适安逸的生活条件。

  婴儿出生后 100 天要举办一次小宴礼,即给孩子过“百日”。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共同祝愿孩子健康成长,同时给孩子拍照留念。   

抓周

  “抓周”是朝鲜族格外讲究的一周岁生日仪式。这一天,母亲会给小宝宝穿一身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将其打扮得漂亮可爱。若是男孩儿,要穿用红、黄、绿、蓝、灰、粉红、白等七种颜色的缎子缝制的七彩缎上衣,头戴幅巾,腰系荷包。要是女孩,要穿上色彩艳丽的彩色裙子。周岁孩子穿七彩缎服饰之习俗的由来,现在有多种解释。一是说过去的朝鲜族妇女善于保存各种颜色的布块,留给孩子做衣服穿;二是说出于信仰阴阳五行说,认为孩子穿上七色彩衣,可以避邪无忧;三是从美学角度上看,七彩缎色彩清新、明快、温和协调,使小孩显得更加聪慧可爱,倍增喜庆的气氛。

  “抓周”即在周岁生日席上摆放各种物品,让孩子任意抓自己的心中这物。生日席上为“抓周”摆的各种物品,因孩子性别的差异而略有不同。男孩席上摆米、打糕、面条、水果、钱、书、弓、箭、墨、笔、纸等;女孩席上除食品相同以外,将弓、箭换上针、线、尺、剪子、熨斗等物品。孩子要在大人们期待的目光下任意抓取其中的某件物品,接受人生第一回考试。如果先抓了线或面条之类,人们就会说孩子长寿;如果先抓了弓箭之类,就说他将来会成为武将;如果先抓了米线之类,就说他会成为富翁;如果先抓了笔、墨一类,就说他会成为文人;如果先抓取了打糕、水果,就说他将来会是个老实本分的人。这种预祝孩子未来的风俗,现今仍然保存和延续。   

花甲宴

朝鲜族花甲宴

  朝鲜族自古以来,就把尊重老人视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极为重要的礼节。在日常生活中,对老年人关怀备至,一到节日,先和家里的长辈依次恭喜问安,接着到村里其他老人家问好祝福。自1982年以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将每年的8月15日定为老人节,举行尊老敬老的活动,为老人健康长寿创造各种条件,使尊老习俗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全社会的美德。

  花甲宴是朝鲜族人民为 60 岁老人举行的生日宴席。按传统天干地支推算法, 60 年作为一个循环单元,因此,将 60 周岁看成周甲或还甲。朝鲜族把 60 周岁看成是人生道路上的分水岭,因此对花甲宴特别讲究。

  到花甲宴那天,儿女们为老人大摆寿席,广邀亲朋邻里欢聚一堂,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献寿是基本的仪式。儿女们为老人换一身特制的礼服,在大厅或在庭院内摆上寿席。花甲老人坐在寿席中央,男左女右,同亲朋邻里中的同辈兄弟一起接受寿礼。寿桌上摆满糖果,鱼肉,糕点和酒类。寿礼开始,按儿女长幼之序,亲朋远近之别,依次敬酒献寿。或者敬酒,或者献祝寿诗,或者载歌载舞。礼毕,子女们宴请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人们边吃边喝,唱歌跳舞,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关于花甲宴的由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故事。高丽时代国王颁发了一条残酷的法规:人过 60 ,不死即埋,后称“高丽葬”。一位姓金的穷人,把年过 60 的父亲藏入一座山的山洞之中,每天偷偷地给他送饭,始终没被人发觉。皇帝听说了“高丽葬”这件事感到这条法规过于残酷,便给高丽王送去了三个难题,使他非常为难。山洞里的金老汉听到这个消息后,告诉儿子如何解答这三道难题。儿子来到京城,向高丽王诉说了解题之法。国王听后,欣喜异常,究其出谋者,方知是一位年过花甲的穷老汉。于是,高丽王醒悟到老年人阅历丰富,是国家的财富。从此,废除旧律,通令全国尊重、爱护老人。那位金老汉重返家园,与家人团聚,安度晚年一直到寿终正寝。从此以后,花甲宴代替了“高丽葬”,敬奉老年人成为朝鲜民族的传统美德。 

捣衣

  捣衣是朝鲜族特有的风俗之一,每年的仲秋时节,朝鲜族妇女都要拆洗衣服被褥,进行浆洗晾晒,待衣物半干后,将其叠成长方形放在砧板上棰打,这就是捣衣。捣衣有两点好处,一是捣后的衣物平整、光洁;二是再洗时易于清除衣物表面的污垢,因为衣物带浆进行捶打后,一般的油垢多浮在衣物的表面,渗不进纤维里。

  捣衣用的砧板是用约 50 厘米长、 22 厘米宽、 17 厘米厚的硬木或石头做成。砧面磨得光滑洁净,为了减轻重量而在砧底横竖挖出宽槽。捶打用的棒槌类似洗衣棒,用硬木制作而成,磨得十分光滑。

  捣衣的形式多样,可以对坐交叉捶打,也可以一人拿一棒或双手各拿一棒捶打。每当少妇、少女对坐捶打时,通常表现出捶打的艺术和劳作的乐趣,或慢或快,或轻或重,如鼓手击鼓,棒槌声和清脆的笑声此起彼伏,宛如一首清新明快的协奏曲。

礼仪公德

  朝鲜族的礼貌道德,以尊老敬客、孝敬父母、尊敬老师、互助礼让为主要内容,约束着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现在说话有言礼、走路有路礼、吃饭有餐礼、待客有宾礼等。

  讲话时晚辈对长辈必用敬语,凡对于比自己年龄稍大一些的熟人也要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用敬语,以示文雅、有礼。对于宾客,即使比自己年龄小几岁,也一般都用敬语相待。一日三餐,先给老人和长辈盛饭上菜,并给老人和宾客设单人桌,媳妇或儿女双手恭敬地把饭菜端到老人面前,等老人、长辈举匙后全家才能就餐。

  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把匙子放在桌上,便是失礼。节日饮食多与邻居分尝。饮酒、吸烟父子不同席,晚辈不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无法回避时,年轻人背席而饮,以示尊敬。酒席上,一般以年龄大小依次入座和举杯。路上,遇见老人,必须恭顺地敬礼、问安,并且让路以至目送。一到节日,老人、父母和老师更是享受尊待,晚辈、儿女和学生们带上好吃或好用的东西到长者、父母和老师家里庆节祝福。朝鲜族很重视老人的六十花甲、七十晋甲和小孩周岁生日。

  老人过六十寿辰时,子女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子孙、亲戚欢聚一堂,为老人大罢花甲宴席,共同庆贺祝寿,随之歌舞吹弹,尽情让老人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近些年,朝鲜族音乐家还根据这一传统活动,谱写了一首《妈妈,祝您长寿》的歌曲,成为过花甲时的主旋律。

  朝鲜族特别爱讲"良心"二字,父母从小要孩子成为有良心、有作为的人。有没有"良心"、"良心正不正"成为看待评价一个人为人处事的主要标志和议论人时的口头禅。在一个村屯里,谁要是被众人认为没有良心或良心不正,那就要受到全村人的鄙视和嫌弃。

  总之,朝鲜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继承与发扬自己优良的民族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

食俗

  朝鲜族过去生活在滨海多山地带,因而在饮食中“山珍”、“海味”占很大比重。朝鲜族的饮食可分为家常便饭和特制包含。家常便饭包括米饭、汤、菜等。

  米饭是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的主食,做饭均用有盖铸铁铁锅。现在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住暖气楼房的朝鲜族家庭也大都使用电饭煲。

  汤是一日三餐中必备的,其种类达30多种。日常一般喜欢喝大酱汤,三伏天喜欢喝凉汤。大酱汤是以大酱、蔬菜、海菜、葱花、蒜片、豆油等为主要原料,有时亦用肉类或明太鱼等各种鱼类熬成。凉汤以黄瓜丝、葱花蒜片冲凉水加上酱油、醋、芝麻而成,夏天食用可清凉祛署。

  酱是朝鲜族饮食中主要的调料之一。酱是用煮熟的大豆发酵而成,营养丰富。酱的品种有酱油、大酱、辣椒酱、小豆酱、芝麻酱、汁酱、清麦酱等多种。朝鲜族喜欢吃辣椒酱,因为它味道辛辣、香美,能够增进食欲。  

咸菜

  咸菜是朝鲜族喜爱的佐餐食品,多以桔梗,蕨菜,白菜,萝卜,黄瓜,芹菜等为原料,洗净后切成片,块,丝,用盐卤上,然后再拌以芝麻,蒜泥,姜丝,辣椒面等多种调味品,吃起来清脆爽口,咸淡适口。  

辣白菜

  朝鲜族辣白菜是朝鲜族世代相传的一种佐餐食品,在吉林省朝鲜族的家庭之中,不论粗茶淡饭,还是美酒佳肴,都离不开辣白菜佐餐,没有这道味道鲜美的小菜,总会觉得有些缺憾。深秋来临之时,是朝鲜族家庭腌制辣白菜的季节,家庭主妇们互相帮助,彼此交流制法,像节日一样愉快地忙碌着。要腌制味道鲜美的辣白菜,并非易事,着实要下一番功夫。其腌制的方法和过程:

  一是挑选大小适中的包心菜,除去硬根菜帮和泥土,用水清洗后,装入缸内,用110的盐水浸泡,过一天半日左右的时间到个,三天后取出,用清水洗净后控干。

  二是配好调料。调料适当是腌制辣白菜的关键。调料主要是“三辣”,即辣椒、大蒜、生姜。按50公斤白菜计算,调料比例为辣椒面0.3 公斤,大蒜泥1公斤,姜适量,白梨、苹果梨、青萝卜丝0.25公斤,如果有条件的话,放入些味精、苹果和虾仁,味道会更加鲜美。

  三是按照白菜叶子层次由里向外,将调料均匀地一层一层抹进白菜里,用手搓擦均匀,然后装入缸内,上面压一块石头,放置到阴凉低温的地方,最好是放到菜窑中,半个月后,即可食用。      

打糕

  打糕是朝鲜族著名的传统风味食品,因为它是将蒸熟的糯米放到槽子里用木槌捶打制成,故名“打糕”。

  打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糯米制作的白打糕,一种是用黄米制作而成的黄打糕。打糕的制作方法是:先把米放到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后,捞出来放到锅里蒸熟,将蒸熟的米放到木槽或石槽里,用木槌反复捶打。一般多是两个人面对面地站在槽边,互相交替捶打,或一人捶打,一人在下面翻动糕团使之捶打均匀。于是,一份香粘细腻、筋道适口的打糕制作完成。

  朝鲜族人民喜食打糕的历史悠久,每逢年节、老人寿诞、小孩生日、结婚庆典等重大喜庆的日子,打糕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因此,一旦见到哪家的妇女喜气洋洋地忙着做打糕,就知道这家肯定有大喜的事。打糕不仅用来自己食用或招待客人,更是亲朋好友间相互馈赠的礼品。同时,打糕还有保健的作用,朝鲜族的一句俗语“夏天吃打糕,像吃小人参”,就说明了这一点。  

松饼

  松饼如饺子。松饼是先反和好的米面擀成小面片,后把拌有芝麻、枣、糖的小豆馅包在里面,再放到松树叶上蒸熟而成。 

冷面

  朝鲜族著名的风味小吃冷面,味道独特,甜辣爽口,清凉不腻,深受人们的喜爱。冷面的制作比较复杂,要按适当比例将荞麦粉、面粉、淀粉等掺和均匀,压成细细的面条,用精牛肉或鸡肉熬汤。做汤时,一定要待汤冷却后撇除浮油才能用。面条下锅煮熟后,盛放于大碗内,上面要放香油、胡椒面、辣椒面、味素等调料,浇上肉汤,再放上牛肉片、鸡蛋丝或切成瓣的熟鸡蛋、苹果片或梨片,吃起来格外开胃、爽口。

  朝鲜族自古有在农历正月初四中午吃冷面的习俗,说是这一天吃上长长的冷面,就会长命百岁,故冷面又被称作“长寿面”。关于农历正月初四吃长寿面,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相传玉皇大帝的七位仙女,厌倦了天上冷清的生活,便瞒着玉皇大帝,偷偷飘降在长白山天池。她们戏水为乐,日子过得逍遥快活。正月初四这天,最小的仙女在淋浴时,突然发现一个白衣秀士走来,急忙上岸了衣裳躲避。就在这时,一只大鸟突然从天而降,衔走了仙女的衣裳,仙女羞得欲躲回水中。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白衣秀士搭箭就射,大鸟大吃一惊,抛下衣裳展翅就逃,而衣裳却不偏不倚地飘落在仙女身上。于是,白衣秀士成了七位仙女的座上宾,她们精心调制了冷面请秀士品偿。秀士从没吃过如此美味的面条,便向仙女们讨教做面的方法,下山以后仿照制作,并传授给了自己的子孙。秀士活到很大年龄,并且子孙满堂,他所传授下来的冷面便被称作“长寿面”。于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吃“长寿面”就成了朝鲜族的传统习俗。

体育娱乐

  

摔跤

  每当各种节日或大型运动会,朝鲜族群众聚居的村屯都要自发地举行一次体育比赛,摔跤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赛事,参加摔跤项目的小伙子们,个个顽强勇敢,骁勇骠悍。比赛场上龙腾虎跃,热闹火爆,四周观众心情振奋,群情激昂。平时在田间地头一时兴起也有比试的。朝鲜族摔跤的历史悠久,据集安高句丽古墓壁画上绘制的场景表明,朝鲜族人民在公元 4 世纪以前已经开展摔跤运动。

  使用腿带,是朝鲜族摔跤的特点。腿带长 3 米,用麻布或棉布制作,缠在右大腿上,比赛时,双方先蹲着,身躯略往前倾,右膝着地,左膝弯曲,足掌轻扣地面,互相搂住右肩,各用右手抓对方的腰带,左手抓住对方的腿带,裁判员哨声响起,双方起身进行比赛。比赛过程中,不许扭对方的脖子和胳膊,不准用头或手击打对方,一旦选手故意伤害对方,裁判员当即发出警告制止,情节严重时,勒令其退场。摔跤技巧有内勾、外勾、背肚子摔倒等多种。这是一种小伙子们比气力、比技巧的剧烈运动。一般采取三战两胜决定胜负。最终的得胜者,将会得到一头大黄牛,并骑牛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尔后高高兴兴的骑回家去。  

跳板

  跳板是朝鲜族姑娘们所钟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跳板两端的姑娘踏动跳板,此起彼落,婀娜多姿,宛如空中芭蕾,别有一番情趣。跳板讲究多种技巧姿态,有腾空而起,翻滚而下的动作;有跃身曲体,双腿伸开,落地垂立的动作;有挺胸展臂,双腿叉开,落地合拢的姿态。跳板靠两个人的协调合作进行。有时边跳边唱,一个唱一个和。比赛有比抽线比拉高和比表演技巧两种。比抽线,就是比拉出的线的总长度,以抽线的长短定胜负。表演道具有铁圈、花环等,比谁的动作最符合标准,谁的动作难度大,谁的动作更优美。

  关于跳板运动的由来,还有一段富有浪漫神奇色彩的传说呢。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少女被她的父母幽禁在自家深宅之中,她日夜思念守候在院外的心上人。为了能见上意中人一面,她心生一计,逗引妹妹在院中与自己做跳跳板游戏。每当身体腾空而起越墙头的时候,她便向自己的心上人投去匆匆的一瞥。如今,青年人的恋爱自由了,有情人可以随时约会于花前月下,用不着再利用跳板的方式来偷看情人了。但这种既美丽又健身的活动却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朝鲜族人民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一种健身娱乐形式。  

荡秋千

  荡秋千是朝鲜族少女参加的体育运动,艳丽的衣裙像彩凤的双翼,带动缕缕清风,远远望去,天空湛蓝,草地青青,浓妆淡抹的朝鲜族少女,宛若飞动的彩色蝴蝶,在天空中飘忽来去,仿佛一幅流动的瑰丽画卷。大型的荡秋千比赛更为迷人,只见众人围簇之下,高空中悬挂着一面皮鼓,荡秋千的姑娘们在围观者的呐喊助威声中,高高荡起,在空中用脚踢鼓,谁踢响的次数越多,谁将成为比赛的冠军。那在高空中流动着的“咚咚“鼓声,敲得人们心情振奋,心潮翻滚。   

拔河

  拔河也是朝鲜族所喜爱的一种能显示集体智慧和团结力量的民俗游戏和体育项目。朝鲜族在民间举行拔河游戏的历史很长。早在15 世纪已盛行拔河比赛。过去,每逢正月十五,人们以村为单位进行拔河比赛。这一天,一早开始就热闹异常,方圆数十里的农民,各自组织农乐队从四面八方涌来聚集在拔河赛场上,载歌载舞,锣鼓喧天。中午时分,双方壮丁各自扛着自己的绳子,进入赛场分界线接绳。拔河绳分“雄绳”和“雌绳”,连结时把雄绳尖头插入雌绳圈头里,然后插上大木簪子固定。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全场群情激昂,助威呐喊。雷鸣般的呼叫声,锣鼓声,响彻云霄。比赛结束后,取胜的一方队员扛着拔河绳子,在农乐队的助兴下,欢天喜地凯旋回村。全村男女老幼,又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庆祝胜利。

民间节日

  朝鲜族民间节日有:岁首节(春节)、上元节(元宵节)、上巳节(农历三月三)、寒食节(清明)、燃灯节(农历四月初八)、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梳头节(农历六月十五)、秋夕节(中秋)、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等。其中,岁首节、上元节、寒食节、端午节、秋夕节、冬至节为六大节日。  

岁首节

  岁首节,即春节,是朝鲜族一年中最喜庆的节日。节日来临前夕,人们就开始紧张忙碌地筹备着,企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到了除夕,家家户户准备好丰富的食品,身穿崭新的服装,将房间、院落打扫的干干净净,以欣喜的心情和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钟声的到来。   

除夕夜

  除夕夜,男女老少坚持守岁,直到子时才合眼。元日凌晨鸡鸣破晓,便开始拜年。早饭后,给老人和邻居拜年。元日的早餐,通常吃打糕或大黄米饭,吃各种鱼、肉、菜和山菜。过去,男人喝特制的“屠苏酒”,这是用桔梗、防风、山椒等原料酿造的一种药酒,认为元日喝这种酒可以驱神避邪、延年益寿。现在已经改喝白酒、果酒或米酒。午餐和晚餐,要吃一种名叫“德固”的食品,德固是一种饼汤,把大米面蒸熟后捣成大粘团儿,再把它搓成圆条,切成薄片,放在鸡汤或牛肉汤里,放上香油和紫菜。如在“德固”里放进包有肉馅的二三个饺子,就称为“满德固”。白天,村与村进行拔河比赛,青少年射箭或打“石战”,姑娘们跳跳板,儿童们放风筝。到了晚上,猜迷、打纸牌、捉迷藏,往往通宵达旦。  

上元节

  上元节,吃“五谷饭”、喝“聪耳酒”,以期五谷丰登,耳聪目明。上元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伴有各种游戏,过去有“火炬战”,比火炬亮的时间长短;“车战”,两台车相撞,比哪辆结实;“石战”,两伙人互相扔石头,看谁能抵得住。搞这些活动时,全村男女齐出动,或参加比赛,或敲鼓助威,或吹箫鼓劲。晚上进行“迎月”、“踏桥”等娱乐活动。迎月,大家纷纷举火炬上山。山高处迎圆月,据说谁先登山望见初升的圆月,谁当年就最有福。迎月之后,男女老少伴着欢快的歌舞,在月光下踏桥。传说,在上元月光下来回踏桥,可以康宁无祸。  

寒食节

  寒食节,是冬至后第105天过的节日,是在清明的当天或第二天,主要是到祖先的坟地扫墓。此习俗保留到上世纪 50 年代,如今受汉民族影响,固定在清明节扫墓。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与岁首节相媲美的节日。这一天,妇女们要用草蒲水梳洗头发,把“菖蒲簪”别在头上,认为这样会使头发长得像草蒲那样好看,并能免祸。姑娘们荡秋千,小伙子们参加摔跤比赛,还进行足球、排球、田径比赛。  

秋夕节

  秋夕节,也叫嘉俳节。为了庆祝丰收,家家要用新谷米制作打糕、松饼,还要祭祖先。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摔跤、荡秋千、跳跳板或表演节目,有时持续几天,气氛非常热烈。   

冬至

  冬至,也叫“亚岁”,有吃小豆粥的习惯。这种小豆粥也称“奥古郎粥”,是用小豆、大米、糯米团子做成的,团子像小鸟蛋,所以又叫“小鸟蛋粥”。据传,冬天不吃小豆粥,老得快,鬼缠身,小病不断。

  朝鲜族过节,除了制作各种食品外,都有节日的特点,依据季节气候,组织多种多样的游戏和体育活动。这些活动,都是集体活动,不论男女老少,全体参加。因此,朝鲜族的民间节日,气氛热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且经过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另外,还有尚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中国未识别民族)。根据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六大语系: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 :




(一)主体讲汉藏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门巴族羌族普米族纳西族珞巴族僜人景颇族阿昌族独龙族怒族彝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白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畲族等民族。




(二)主体讲壮侗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黎族等民族。


(三)主体讲南亚语系的少数民族有:京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族。


(四)主体讲南岛语系的少数民族有:高山族等民族。 (包括泰雅语赛德克语邹语卡那卡那富语沙阿鲁阿语排湾语阿美语布农语鲁凯语卑南语赛夏语邵语噶玛兰语巴则海语雅美语等语言)


(五)主体讲阿尔泰语系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撒拉族裕固族蒙古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


(六)主体讲印欧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