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李世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太宗李世民 像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又平定了窦建德王世充的武装力量,最终统一中国。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成为中国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唐太宗在位23年,享年50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为李渊次子。末,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李渊 、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乃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军功甚多。他首先打败了据有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的薛举,迫使举子薛仁杲降唐;接着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势力南攻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武德四年(621)又打败窦建德,消灭夏政权;同时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出降,郑随之灭亡,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业超过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终不肯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为另一方,展开了争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次年(627)改元贞观。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还。唐太宗最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废为庶人。唐太宗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贬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太宗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令长孙无忌褚遂良在其身后辅佐李治。

生平简介

  李世民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四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

  这时隋政已衰,天下大乱,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他的密友、晋阳县令刘文静因受瓦岗军首领李密株连,被捕入狱。

  李世民以探视为名,与他在狱中拟定了召募兵士、西入关中、创立帝业的起兵计划,并通过隋晋阳宫副监裴寂将这个计划转告给了李渊。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分统左、右两军,并肩作战,于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长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李世民实为唐王朝之开国皇帝。  

  武德元年(618)三月,盘踞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薛仁杲父子率部进犯关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讨。将其击败。薛仁杲投降后被处死。

  武德二年(619)十月,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人刘武周叛乱,率众南下,相继打败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将,几乎占领河东全境,关中震动。唐高祖准备放弃河东,谨守潼关以西。李世民主动请缨,并率兵三万,东渡黄河,一举击败了刘武周的精锐部队宋金刚部,并收降了骁将尉迟敬德和寻相等。接着,李世民又麾军北进,终于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歼灭了刘武周,收复了河东全境。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进中原,势如破竹,相继收复了河南的多数郡县,将隋朝的残余势力王世充围困在洛阳孤城之中。接着,又果断地采取围城打援的作战策略,生擒了窦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继平定了隋末以来两个势力最强的领袖。

  李世民在平定末民变领袖时,表现他出众的才能,使高祖就帝位继承人的问题大伤脑筋。同时,在战争的过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战、谋略过人的部下,如尉迟敬德、李靖、房玄龄等,这样大大加强了秦王与太子李建成争夺帝位的能力,终使两人的帝位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在宫城的北面玄武门内,一举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这就是“玄武门之变”。两天以后,唐高祖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八月,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贞观。

  就在玄武门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乘唐朝内乱,大举入侵。太宗遣尉迟敬德出战,大败突厥。未几,颉利又再入侵,到达渭水便桥,并遣使臣到长安示威。太宗于是亲率六骑到渭水,与颉利隔河相会,数颉利背弃盟约,这时唐朝大军亦陆续到达。颉利见唐军军容鼎盛,以为无隙可乘,于是与太宗议和,随即北归,此即为“便桥会盟”。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在论功行赏时,将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的功劳列为第一,并任为宰相,执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骁将尉迟敬德的不满。他们自恃战功显赫,资深位高,口出怨言,扰乱庆功秩序,甚至还挥拳打伤前来劝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于是,诸将争功,大吵大闹。对此,唐太宗声色俱厉地对李神通说:“叔父虽在义旗初起之时,有首倡之功,但后来却在同窦建德和刘黑闼的两次作战中,一次全军覆没,一次望风逃窜。玄龄、如晦运筹帷幄,安定社稷,论功行赏,理当第一。你虽是我的叔父,国家贵戚,但却决不能以私恩滥与功勋之臣同赏!”接着,他又对尉迟敬德说:“我以前在读《汉书》时,看到汉高祖时的有功将领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对高祖心怀不满,因而想引以为鉴,有意保护功臣,不使其子孙断绝。但你却经常居功自傲,触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汉初大将韩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杀,家破人亡,并非是汉高祖的过失。国家大事,只有赏罚两种。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爱,免得将来后悔。”李神通和敬德听了这番警告以后,当即表示悔过自新,这场争功风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着,唐太宗又将原太子李建成的属官王珪和魏征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让其参掌朝政。

  不久,宰相封德彝鉴于有些折冲府的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议将不到参军年龄的中男(唐初十六岁为中)体格健壮者简点入军。唐太宗当即表示同意,并令中书省起草诏令,送门下省审议后,交尚书省执行。但当这一诏令送至门下省时,专门负责签名盖章的门下省官员给事中魏征却拒不签字,中间虽经多次交涉,均未成功。最后,封德彝只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实汇报。太宗听罢大怒,立即派人召来魏征:声色俱厉地说:“简点健壮中男入军一事,是我已经同意的。这件事究竟与你有何干系,竟这样固执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这是甚么意思?”魏征郑重地回答道:“我听说竭泽而渔,并不是打不到鱼,但明年无鱼;焚林而猎,并不是捕不到兽,但明年无兽。如果将中男简点入军,那么这些人原来承担的租赋杂徭,将何取给?并且兵不在多,关键在于如何训练。如果训练得法,人百其勇,何必凑数?”接着,还一连列举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失信于民的二三件事。最后,还严厉指出,如果常此以往,怎能取信于人!唐太宗听后,沉吟半晌,终于诚恳地说:“我没有深思熟虑,竟犯了这么大的过失。如果长此以往,还能求得天下大治吗?”遂立即下令停止简点中男,并给魏征赏赐了金瓮一口。

  贞观四年(630)三月,唐将李靖、李绩大败突厥,俘其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原属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余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万人。如何处理这十多万突厥降众,唐太宗召集朝臣商议。大多数朝臣认为: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的严重边患,今天有幸将其灭亡,应该将他们全部迁到黄河以南的内地居住,打乱他们原来的部落组织和结构,分散杂居在各个州县,引导他们耕种纺织。这样,就可以使原来桀骜不驯的游牧民族变成易于制服的内地居民,使塞北之地永远空虚。亦有人提出,少数民族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向来如此。应该将他们驱赶到莽莽草原之上,不可留居内地,以绝心腹之患。只有中书令温彦博力排众议,主张将突厥降众迁居到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居住,保全他们的原有部落,顺从他们的生活习俗,这样既可以充实空虚之地,又可以加强北边的边防力量。最后,还针锋相对地指出:“天子对万事万物,应该像天覆地载一样,无有遗漏。今天突厥在穷困潦倒之时归降于我,能将他们拒之于外而不予接受吗?”唐太宗很赞成温彦博的建议,并补充说:“自古以来都是贵中华而贱夷狄,只有我对他们都是爱之如一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于是,他便在河套地区设立了定襄和云中两个都督府,统领突厥降众。对于愿意归附的各级酋长,都拜为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数族官员就有一百多人,几乎占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继迁入长安居住的有将近万家。唐太宗的这个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边很多民族的拥护和爱戴,他们纷纷将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意思为“像天一样伟大的领袖”),敬若神明。

  平定突厥之后,太宗继续经营西域,先后多次用兵。贞观八年(634),吐谷浑寇边,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击,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太宗另立吐谷浑国王。贞观十三年(639),太宗以高昌王曲文泰西域朝贡,遂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继位,投降唐朝。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

  贞观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西藏藏族的祖先)赞曾(即君长)松赞干布的多次请求下,答应将宗女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公主入藏。松赞干布闻讯大喜,亲自从首都逻些(今西藏拉萨)来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礼接见李道宗。他看到中国的华丽服装和壮观的仪仗,十分羡慕。从此,吐蕃和唐朝结为甥舅关系,相互学习,友好相处。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太子李承干以谋反之罪被废,唐太宗遂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并对太子严加教管。在其吃饭之时,他便指着饭食对李治说:“耕种田地,春种秋获,都要经过辛勤劳动。只有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能常有饭吃”;见其乘马,便说:“马能代人步行,节省体力,如果使用得当,不尽其力,才可以常有马骑”;见其乘舟,便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你将来就会成为君主,想想水与舟的关系,能不畏惧吗”;见其在树荫下乘凉休息,便说:“这棵树的躯干虽然弯曲,但经木匠的绳子量过以后,就可以锯成笔直的木板。作君主的虽然无道,但只要善于接受谏言,就可以成为圣明天子。”他并且还教训其它几个儿子说:“父亲疼爱儿子,这是人之常情,不用教导,人人自知。作儿子的能够忠孝两全,这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听教诲,不遵礼法,必然招致杀身之祸,父亲虽然疼爱,也是无可奈何的。以前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燕王刘旦骄横跋扈,狂妄不服,霍光只下了一道诏书,就身死国除。作臣子的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学刘旦的样子。”据说,从此以后,这些龙子龙孙们都奉公守法,很少有人胡作非为。

  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以高丽执政泉盖苏文弒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丽。但东渡辽水以后,由于遭到高丽的顽强抵抗,唐军在安巿城(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气候转冷,草枯水冻,粮草不继,兵马难以久留,只得下诏班师。

  太宗在位期间,除政治、军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会、文教方面都有更张。在社会方面,太宗鉴于士族仍然垄断高官之途,为了平抑门第、为国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选《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为标准,重新评估士族,无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以延揽人才。

  为了提供优良教育的环境,太宗建立了以国子监为首的京师学。包括在高祖时建立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太宗时建立的律学和书学,增建校舍,足以容纳二千名学生学习。又设弘文馆,专门供皇族及高级官员子弟入读,一时文教之风大盛,四夷君长都遣子弟来长安学习。

  同时,太宗又注重编修书籍和历史。他命令搜求民间死去学者的遗书。隋末,在洛阳的隋代藏书在运住长安途中都于黄河,势余的只有一万四千部,约九万卷,但到太宗成立弘文馆,其中就藏书二十多万卷;太宗又认为南北朝时期经学分为南北两学,经学纷云,于是孔颖达加以整理,颁为《五经定本》,是为《五经正义》的稿本,成为科举考试提供了基本。史学方面,太宗立国史馆,编选南北朝及隋朝历史,一方面以示唐室正统,另一方面从中汲取历史教训。

  贞观二十二年(648)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谆谆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仅得其下了。我自从登极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病死在翠微宫含风殿。同年八月,葬于昭陵(在今陕西礼泉东北)。


历史事件

玄武门之变

  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与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猜忌日深,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

  其中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追随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从李世民。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其余将领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626年,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建成、元吉诸子,占李元吉之妻。

  尔后李渊让出军政大权予秦王。数日后,秦王晋为皇太子。未久,李渊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次年李世民改元贞观。

贞观之治

  贞观二年(628年),人口因隋末战争锐减,户只有二百九十万,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在位期间,积极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加强科举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个英武善辩之人,但是有鉴于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炀帝杨广本人亦以雄健尔雅善辩闻名,隋却因此铸下灭亡的大错,因此在位期间,李世民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641年,唐室文成公主下嫁于吐蕃的松赞干布。

  《资治通鉴》有记载,李世民贞观十七年废太子李承乾之后、改立李治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李承乾、四子李泰、李祐及弟弟李元昌俱谋取帝位,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载:“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登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晚年李世民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总结了他的政治经验,同时评述自己一生功过。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称“飞白”,闻名后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近年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研究,《兰亭集序》应该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写《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得了痢疾(一说是服用丹药暴病[2]),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崩在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葬于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皇帝”。

  唐太宗与身边大臣魏徵、王圭、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对答亦在开元十八(730年)、十九年间被吴兢辑为《贞观政要》一书,以发扬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精神。

灭东突厥

  626年八月,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政局不稳,东突厥伺机入侵,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刚刚即位的唐太宗被迫赠予颉利可汗金帛财物,并与之结盟,突厥兵于是退去。此后不久,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唐太宗于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勣、柴绍、李道宗等为行军总管,出兵征讨东突厥。630年三月颉利兵败被俘,东突厥灭亡。唐朝在东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

平吐谷浑

  吐谷浑可汗伏允听信大臣天柱王的建议,屡次侵犯唐朝的西部边境,634年,扣留唐朝使者赵德楷,六月,唐太宗以段志玄为行军总管,讨伐伏允,十二月,又以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为行军总管,大举讨吐谷浑。635年,伏允败走,被部下所杀。伏允之子慕容顺杀死天柱王,自立为可汗,投降唐朝,唐太宗册封慕容顺为吐谷浑可汗。慕容顺死后,636年,唐太宗册封慕容顺之子诺曷钵为吐谷浑可汗。

和亲吐蕃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于634年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636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唐朝不允,638年,松赞干布遂借口唐朝属国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入侵吐谷浑,唐军在松州大胜吐蕃军,但唐朝也见识到了吐蕃的力量。640年,松赞干布又派大臣禄东赞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许嫁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641年文成公主入蕃,《新唐书》记载松赞干布亲迎于柏海,文成公主进蕃时把各种汉地的生产技术转入吐蕃。

灭高昌

  高昌王曲文泰与西突厥欲谷设联合,阻碍西域商路,进攻唐朝的伊州。639年冬,唐太宗以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出击高昌王曲文泰。640年,唐军至碛口,曲文泰惊惧而病死。其子曲智盛即位后不久,侯君集围城,曲智盛降唐军。高昌国三州、五县、二十二城,八千户、三万余人归属唐朝,高昌国结束。唐朝在高昌设置西州。

征讨高句丽

  642年,高句丽东部大人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为讨渊盖苏文和保护唐朝的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644年,唐太宗率领李世勣、李道宗、张亮和长孙无忌统军10万亲征高句丽。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高句丽国都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今辽宁鞍山)受阻,再也无法前行。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646年,唐朝与回纥击灭薛延陀后,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不过唐太宗于649年去世,649年,唐太宗去世后,征讨高句丽和渊盖苏文成了唐高宗李治的最大心愿。668年,唐高宗联合新罗灭亡高句丽,载籍户数69.7万。并建立安东都护府等加以控制辽东。

灭薛延陀

  646年,唐朝联合回纥等铁勒部落,击灭薛延陀。唐太宗于铁勒故地设六府七州:瀚海府(回纥)、金微府(仆骨)、燕然府(多滥葛)、卢山府(思结)、龟林府(同罗)、幽陵府(拔野古) 。七州:皋兰州(浑)、高阙州(斛薛)、鸡鹿州(奚结)、鸡田州(阿跌)、榆溪州(契苾)、蹛林州(思结别部)、窴颜州(白霫)。由燕然都护府管理,治所在阴山之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的整个蒙古高原。

安西四镇

  640年,唐朝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和管理西域。644年,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讨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平之。 648年,唐太宗派遣阿史那社尔、郭孝恪率军讨伐依附西突厥的龟兹,平之。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史称安西四镇。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己巳日(7月10日),太宗驾崩于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2岁。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其他

书法

《温泉铭》,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

  在中国书法史上,以行书刻碑的首创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温泉铭》便是行书入碑的代表作。

  李世民“以书师虞世南”(《宣和书谱》),常与虞世南论书,并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这反映了唐太宗的书法观,亦是相当开放的。唐太宗书法师承魏晋,《书小史》称其“工隶书、飞白,得二王法,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晋祠铭》为其书法杰作,当时各国使节都将精拓本带回去,广泛宣传。

  《温泉铭》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此碑立于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即唐太宗临死前一年。原石早佚,一九00年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

  《温泉铭》书风激跃跌宕,字势多奇拗。俞复在贴后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欧阳询)、登善(褚遂良)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对其评价极高。此碑书法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稳和顺,而有王献之的欹侧奔放。有人认为太宗书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间,但从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于王献之。

  《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唐太宗撰文并书。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碑额高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飞白书九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八月刻,碑现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此碑行书28行,行44字至50字不等。

  杨宾《大瓢偶笔》云:“今观此碑,绝以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厚浑成自无一笔失度。”清钱大昕云:“书法与怀仁《圣教序》极相似,盖其心摹手追乎右军者深矣。”清人王佑作诗赞曰:“平生书法王右军,鸾翔凤翥龙蛇绕,一时学士满瀛州,虞褚欧柳都拜倒。”此碑书法浑然天成,笔画结实爽利,无做作之态,实开八大山人之行楷书先河。

诗词

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9首。

评价

  《贞观政要》赞贞观之治:官吏多自清谨,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无敢侵欺细人。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去年犯死者仅二十九人。 又频致丰稔,米斗三钱,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后晋官修正史《旧唐书》刘昫等的评价是:“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梼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或曰:以太宗之贤,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尧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当神尧任谗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发,方惧“毁巢”之祸,宁虞“尺布”之谣?承干之愚,圣父不能移也。若文皇自定储于哲嗣,不骋志于高丽;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徵之日。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赞曰: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北宋官修正史《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的评价是:“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然《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

  《新唐书·北狄列传》: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至荒区君长,待唐玺纛乃能国;一为不宾,随辄夷缚。故蛮琛夷宝,踵相逮于廷。

  元朝戈直在《贞观政要》集论中说:“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明朝官修皇帝实录《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亲自前往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对唐太宗李世民的祝文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伏念列圣去世已远,神灵在天,万古长存,崇报之礼,多未举行,故于祭祀有阙。是用肇新庙宇于京师,列序圣像及历代开基帝王,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今礼奠之初,谨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鉴。尚享!”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毛泽东评价李世民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中国通史》对唐太宗的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即便今 天,他仍是史学界关注的热门人物,研究成果很多。总的来说,学界对他的 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①,但在一些具 体问题的评价上还有分歧。(选自《中国通史》第六卷)

关于唐太宗篡改国史及相关的建唐问题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唐太宗 篡改了国史。例如玄武门事件,“经胜科者之修改,故不易见当时真相”②。 意即唐太宗夺取帝位后曾修改了国史。贞观年间,史臣遵太宗意旨,于修撰 高祖、太宗两朝实录时篡改建唐史实,将太宗抬高到奠基者的位置上,贬低 高祖的作用③。所谓太宗与刘文静首谋晋阳起兵之说,乃是贞观年间对实录、 国史作了伪造的结果④。事实上,唐高祖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政治家和军事 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①。但也有人认为唐太宗是否真的篡改 过国史还需深入研究,而且必须肯定他在建唐中的首创之功②。另外,还有一 种观点,说唐太宗“策动父亲李渊从太原起兵的事,或者认为由于他称帝后 史书被改动,他不是唯一的主谋者,但这也无关紧要,横竖唐太宗是原谋者 之一”③。

关于唐太宗发动玄武门兵变的性质及其评价问题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玄武门之变属于唐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具体而言,有的说是 “争夺皇位的斗争”④,有的说是“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的 斗争”⑤,有的说是因“储位之争”而导致的“家庭变故”⑥,还有的说是“杀 兄逼父”的行为⑦。但也有些学者把玄武门之变看作一种社会政治斗争,说是 “进步倾向代替腐朽倾向”的“行动”⑧,又说是“改革”势力战胜“保守” 势力的斗争⑨。还说是主要由“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谋臣猛将”组成的李世民集团“同主要由宗亲贵戚和隋旧官僚组成的李建成集团”之间的政治斗 争⑩。另有一种折衷的说法,认为就其性质而言是争权夺利的,但唐太宗的胜 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所以,既不能笼统地加以 完全否定,也不可简单地加以全面肯定①。

关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问题

  唐太宗不太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 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比较妥当, 政策比较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这是已发表的研究唐太宗 的大多数论著所具有的共同看法。但也有学者提出了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局限 性问题,认为唐太宗有大汉族主义的意识,掠夺少数民族,还用分化离间少 数民族关系的手段来达到使他们相互牵制的目的②。

  注释:① 万钧:《唐太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袁英光、王界云:《唐太宗传》,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赵克尧、许道 勋:《唐太宗传》,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胡如雷:《李世民传》,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②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③ 汪篯:《汪篯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④ 徐连达、仲富兰:《唐太宗首谋晋阳起兵吗?——关于李渊的历史评价问题》,《复旦学报》1981 年第 2 期。 ① 牛致功:《李渊建唐史略》,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② 何敦铧:《论唐太宗在创唐和统一全国过程中的作用》,《福建师大学报》1984 年第 1 期;杨希义:《大 唐创业,功属太宗——也谈晋阳起兵的几个问题》,《西北大学学报》1991 年第 4 期。 ③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三联书店 1979 年版。 ④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⑤ 《中国史稿》第四册,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⑥ 岑仲勉:《隋唐史》上册,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⑦ 江篯:《汪篯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⑧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册,1965 年版。 ⑨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修订本,1979 年版。

家庭

皇后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生废太子(恒山愍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崩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享年36岁。合葬昭陵地宫。

妃嫔

  杨妃:生吴王李恪、蜀悼王李愔。封号不明。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阴妃:生齐王李祐。封号不明。生卒年不详。疑陪葬昭陵。

  王氏:生蒋王李恽。封号不明,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燕德妃:生越敬王李贞、江殇王李嚣。生于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享年63岁。陪葬昭陵。

  韦贵妃:名“珪”,表字“泽”,生纪王李慎、临川公主。生于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薨于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享年69岁。陪葬昭陵。

  杨贵妃(唐太宗):生赵王李福。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巢王妃杨氏:生曹恭王李明。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郑贤妃:生卒年不祥。《唐会要》记载陪葬昭陵,目前尚无发现其墓葬。

  徐贤妃:名“惠”。生于武德八年(公元626年),薨于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享年24岁。赠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杨婕妤:杨恭道第三女,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萧美人:萧铄第二女,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崔才人:崔宏道长女,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萧才人:萧铿第二女,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武才人:贞观时五品才人,后成为唐高宗时二品昭仪,再后进封为皇后,再后称帝。

  此外,文献记载之庐江王妾、琵琶女等,均内宫封号有无不明。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注:妃嫔的排列顺序参考《旧唐书》、《新唐书》相关列传。

  唐太宗共有14位儿子:

  李承乾:母长孙皇后。生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武德三年,封恒山王。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后来,李承乾甚至想谋反,被人告密,系狱当死。卒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年28岁。陪葬昭陵。常山郡王→中山郡王→皇太子→赠恒山愍王

  李宽:母不详,早薨,无后。生卒年不详。嗣楚王→赠楚王

  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生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武德三年,封蜀王,十年,改封吴王。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公元653年),享年34岁。赠司空,墓葬不详。长沙郡王→汉王→蜀王→吴王→废为庶人→赠郁林郡王→吴王

  李泰:母长孙皇后。生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进封卫王,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十年,改封魏王,心怀夺嫡之计。于是太子和魏王双方各树朋党,想下毒手。太子李承乾被杀后,李泰也被“幽闭”起来,后改封泰为顺阳王,迁居均州的郧乡县。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薨于郧乡县,时年33岁。赠太尉、雍州牧,葬于薨地。宜都郡王→卫王→越王→魏王→东来郡王→顺阳郡王→濮恭王

  李祐:母阴妃,生年不详,武德八年,封宜阳王,其年改封楚王。贞观二年,改封燕王,十年,改封齐王,授齐州都督。贞观十七年,李祐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卒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5年)。墓葬不详。宜阳郡王→楚王→燕王→齐王→废为庶人

  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生年不详,贞观五年,封梁王,十年,改封蜀王、益州都督。田猎无度,不避禾稼,深为百姓所怨,屡次为非作歹,是个浪荡公子,太宗怒曰:“禽兽调伏,可以驯扰于人;铁石镌炼,可为方圆之器。至如愔者,曾不如禽兽铁石乎!”贬为虢州刺史。高宗永徽四年,李愔被废为庶人,乾封二年(667年)卒于流配地巴州。赠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梁王→蜀王→贬为庶人→涪陵郡王→蜀悼王

  李恽:母王氏,生年不详,贞观五年,封郯王,十年,改封蒋王、安州都督。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唐高宗上元元年,有人诬告李恽谋反,惶惧自杀。赠司空、荆州大都督,陪葬昭陵。郯王→蒋王

  李贞:母燕德妃。生于武德八年(公元626年),贞观五年,封汉王,十年,改封越王、扬州都督。“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薨于垂拱三年(公元688年),享年62岁。陪葬昭陵。汉王→原王→越敬王

  李治:母长孙皇后。贞观五年,封晋王。晋王→皇太子→唐高宗

  李慎:母韦贵妃,生年不详,贞观五年,封申王,十年,改封纪王。虽然聪明好学,可惜是个懦弱无能的胆小鬼。越王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可武则天还是杀了他。薨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陪葬昭陵。申王→纪王

  李嚣:母燕德妃,早薨。生年不详,贞观五年封江王,贞观六年正月(公元633年)卒,谥曰殇。江殇王

  李简:母不详,早薨。生年不详,贞观五年封代王,贞观五年四月(公元632年)卒。代王

  李福:母杨贵妃。生于贞观八年(公元635年),贞观十三年封赵王,十八年,授秦州都督。虽得善终,却平庸无能。薨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赠司空、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赵王

  李明:母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杨氏。生卒年不详。贞观二十一年封曹王。在太宗晚年,与庶人串通谋反,贬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杀。陪葬昭陵。曹恭王

  唐太宗共有21位女儿:

  襄城公主:母不明,下嫁萧锐,锐卒,更嫁姜简。生年不详。陪葬昭陵。

  汝南公主: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

  南平公主:母不明,下嫁王敬直,以累斥岭南,更嫁刘玄意。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窦逵,逵死,又嫁王大礼。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长乐公主 李丽质:母长孙皇后,下嫁长孙冲。生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薨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八月十日,享年23岁。陪葬昭陵。

  豫章公主:母宫中下嫔,下嫁唐义识。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巴陵公主:母不明,下嫁柴令武,生年不详,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详。

  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东阳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临川公主:表字“孟姜”,母韦贵妃,下嫁周道务。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于永淳初年(公元682年),享年58岁。陪葬昭陵。

  清河公主:名“敬”,表字“德贤”,母不明,下嫁程怀亮。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享年41岁。陪葬昭陵。

  兰陵公主:名“淑”,表字“丽贞”,母不明,下嫁窦怀悊。生年不详,病逝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八月。陪葬昭陵。

  晋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安康公主:母不明,下嫁独孤谋。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新兴公主:母不明,下嫁长孙曦。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城阳公主:母长孙皇后,下嫁杜荷,又嫁薛瓘。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高阳公主:母不明,下嫁房遗爱。生年不详,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详。

  金山公主: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

  晋阳公主:表字“明达”,母长孙皇后,未及下嫁。生卒年不详,薨年十二。墓葬不详。

  常山公主:母不明,生卒年不详。没有下嫁。墓葬不详。

  新城公主:母长孙皇后,初嫁长孙诠,后嫁韦正矩。生年不详,薨于龙朔三年。陪葬昭陵。

大臣

宰相

  萧瑀(626年任尚书左仆射,627年任尚书左仆射,630年以御史大夫参议朝政,635年-636年以特进参豫朝政,643年-646年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陈叔达(626年任侍中)

  封德彝(626年-627年任尚书右仆射)

  宇文士及(626年-627年任中书令)

  高士廉(626年-627年任侍中,638年-643年任尚书右仆射,643年-647年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房玄龄(626年-629年任中书令,629年-643年、643年-648年任尚书左仆射)

  长孙无忌(627年-628年任尚书右仆射,645年-649年摄侍中、检校中书令)

  杜淹(627年-628年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

  杜如晦(628年-629年任侍中,629年任尚书右仆射)

  李靖(628年-629年任中书令,630年-634年任尚书右仆射)

  王珪(628年-633年任侍中)

  魏徵(629年-632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632年-638年任侍中,638年-642年以特进参议得失)

  温彦博(630年-636年任中书令,636年-637年任尚书右仆射)

  戴冑(630年-633年以民部尚书参豫朝政)

  侯君集(630年-632年、632年-640年以兵部尚书参豫朝政,640年-643年以吏部尚书参豫朝政)

  杨师道(636年-639年任侍中,639年-643年、645年任中书令)

  刘洎(639年-644年以黄门侍郎参知政事,644年-645年任侍中)

  岑文本(642年-644年以中书侍郎专典机密,644年-645年任中书令)

  李世勣(643年-649年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张亮(643年-646年以刑部尚书参豫朝政)

  马周(644年-648年任中书令)

  褚遂良(644年-647年以黄门侍郎参豫朝政,648年-649年任中书令)

  许敬宗(645年同掌机务)

  高季辅(645年同掌机务)

  张行成(645年同掌机务)

  崔仁师(648年以中书侍郎参知机务)

十八学士

  秦王府属杜如晦

  秦王府记室房玄龄

  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宁

  天策府军咨祭酒苏世长

  天策府记室薛收

  秦王府文学褚亮

  国子助教陆德明

  秦王府文学姚思廉

  国子助教孔颖达

  秦王府主簿李玄道

  天策府仓曹李守素

  秦王府记室虞世南

  秦王府参军蔡允恭

  秦王府参军颜相时

  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

  秦王府参军薛元敬

  国子助教盖文达

  秦王府咨议典签苏勖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故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故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故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

  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特进、卫国公李靖

  特进、宋国公萧瑀

  故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故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故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故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故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

  故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故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故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世勣

  故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