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业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嗣业(?~758年),名不详,字嗣业。中唐勇将。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县)人。生得身高体壮,臂力过人。天宝初年,从军至安西都护府,以英勇善战多立战功,被拔为昭武校尉。天宝七年(748),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出征勃律,选嗣业为陌刀将。时吐蕃十万兵马集于娑勒城(亦作娑勒色诃城,即今阿富汗东北境莲尔哈德),设塞立栅,阻挡唐军。唐军夜渡信图河突至城下,嗣业领一部尖兵,攀崖越谷,从背后偷袭敌营,敌乱,唐军掩杀,吐蕃军溃败,唐军攻入勃律城,擒勃律王及吐蕃公主,以3000兵戍守该城。邻近的拂林(即今土耳其一带)、大食(即阿拉伯的伊拉克、伊朗一带)等72国皆臣服于唐。李嗣业以战功拜为右威卫将军,胡人称他为“神通大将”。

  天宝九年(750),高仙芝为邀功,率军翻过葱岭,攻破石国。李嗣业为高仙芝副将,随行作战。石国王子求救于诸胡。十年,大食联合诸国攻四镇,高仙芝军大败。李嗣业集残兵开路突围,救高仙芝及唐军余部数千人奔还。朝廷以功加授嗣业为骠骑左金吾大将军。当他回到朝廷时,玄宗召见并予赏赐。

  天宝十四年(755)底,“安史之乱”战起。朝廷诏安西诸镇发兵东来参加平叛战争,嗣业力劝都护梁宰发兵勤王。他奉命率五千精兵,奔驰万里,到达凤翔。时肃宗已从灵武南下到达凤翔,召见嗣业,说:“今日得卿,胜数万众,事之济否,实在卿也。”【注:见《旧唐书·李嗣业传》】随即命与郭子仪军配合作战。至德二年(757)九月,郭子仪率大军收复长安,于香积寺(在西安市南)一带与安禄山叛军展开激战,李嗣业为前军。叛军李归仁部一度攻入唐军阵内,唐军大乱,形势危急。嗣业见唐军将败,对郭子仪说:“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决战于阵,万死而冀其一生。”遂脱去上衣,手执长刀,突出阵前,杀叛军十数人,稳住了唐军阵势。他率长刀队,齐头并进,向叛军反攻。上砍人身,下砍马蹄,锐不可挡。帮助唐军的回纥兵出击叛军伏兵,李嗣业又从背后袭敌营,前后夹攻,叛军不支。这一仗从中午激战到傍晚,唐军斩杀叛军六万,践踏而死者甚众。叛军将领张通儒、安守忠、李归仁收拾残兵,连夜溃逃。唐军收复了长安城。李嗣业在这场大战中立下头功。

  十月,郭子仪、李嗣业、王思礼驱兵东进,追击叛军。在洛阳的安庆绪派大将严庄领十万人马于陕州阻击唐军,两军在新店列阵。激战之际,唐军先胜而后败,紧急关头,李嗣业率精骑与回纥骑兵前后夹攻叛军,叛军阵势大乱,严庄率众东逃,郭子仪等收复洛阳。李嗣业以功被加开府仪同三司、卫尉卿,封虢国公。

  乾元初年(758)九月,唐军九节度使合围相州(今河南安阳市)的安庆绪叛军。每出战,李嗣业总是身先士卒,履锋冒刃而进,中流矢,卧于帐中。伤未愈,又闻帐外战鼓声急,他大呼欲出,致伤口流血不止。因流血过多,卒于阵地。肃宗闻报,叹惜良久,诏曰:“临难忘身,为臣之大节;念功加赠,经国之常典。……李嗣业植操沉厚,秉心忠烈,怀干时之勇略,有戡难之远谋。……壮节可嘉,将谋于百胜;忠诚未遂,空恨于九原。……可赠武威郡千。”【注:见《旧唐书·李嗣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