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攀龙汉语拼音lǐ pān lóng),(1514~157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在京期间,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结诗社。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为顺德(今河北邢台)知府,饶有政绩,3年后擢为陕西提学副使,不久以病归里。自建一楼于华山、鲍山之间,取名“白雪楼”,读书、吟哦于其中。隆庆改元(1567),荐起浙江按察副使,两年后迁为参政,后擢河南按察使。因母亡故,持丧还家,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李攀龙是后七子的领袖之一。他持论比谢榛、王世贞还要褊狭,强调“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他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以致对盛唐古诗也加以鄙视。

  由于他的文学主张过于片面,对他自己的诗文创作也有不良影响。比如他的乐府诗,自视甚高,实则剽窃模拟十分严重,“止规字句而遗其神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王世贞也承认,李攀龙的乐府诗“不堪与古乐府并看,看则似临摹帖耳”(《艺苑卮言》)。又如他的散文“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时常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读之聱牙戟口,也无甚佳作。

  在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来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鸥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甕圆”(《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甕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谢榛,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来刻画好友王世贞,也较形象,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他的某些七绝,也写得还较自然,能注意顿挫变化。如《和聂仪部明妃曲》中“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句意味隽永,静韵深长。沈德潜品评此诗说:“不著议论,而一切著议论者皆在其下”(《明诗别裁集》)。著有《沧溟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