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文件:91361.jpg|right|thumb|200px|唐玄宗李隆基 像]]
 
[[文件:91361.jpg|right|thumb|200px|唐玄宗李隆基 像]]
  
  '''唐玄宗李隆基'''([[拼音]]:Táng xuán zōng lǐ lóng jī;[[英语]]:Emperor Xuanzong of Tang Dynasty;685~762年),[[唐朝]]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隆基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擅长八分书,多才多艺。垂拱三年(687年)封楚王。长寿二年(693年)改封临淄郡王。武周长安(701~704年)中历官右卫郎将、尚辇奉御。神龙元年(705年)迁卫尉少卿。[[景龙]]二年(708)兼潞州别驾,加银青光禄大夫。四年入朝,遂留京师。
+
  '''唐玄宗李隆基'''([[拼音]]:Táng xuán zōng lǐ lóng jī;[[英语]]:Emperor Xuanzong of Tang Dynasty;685~762年),[[唐朝]]第七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隆基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擅长八分书,多才多艺。垂拱三年(687年)封楚王。长寿二年(693年)改封临淄郡王。武周长安(701~704年)中历官右卫郎将、尚辇奉御。神龙元年(705年)迁卫尉少卿。[[景龙]]二年(708)兼潞州别驾,加银青光禄大夫。四年入朝,遂留京师。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被迫退位后,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朝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景龙四年六月中宗去世,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武后、韦后余党略尽。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隆基以除韦后功,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被迫退位后,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朝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景龙四年六月中宗去世,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武后、韦后余党略尽。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隆基以除韦后功,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
第27行: 第27行:
 
  宦官李辅国曾因劝肃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肃宗宠信。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自以出身微贱,为玄宗左右所轻视,乃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后竟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流高力士于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迫陈玄礼致仕。玄宗晚年郁郁寡欢,于宝应元年(762)建巳月(即四月)甲寅于神龙殿去世。葬于泰陵。
 
  宦官李辅国曾因劝肃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肃宗宠信。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自以出身微贱,为玄宗左右所轻视,乃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后竟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流高力士于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迫陈玄礼致仕。玄宗晚年郁郁寡欢,于宝应元年(762)建巳月(即四月)甲寅于神龙殿去世。葬于泰陵。
  
== 书法 ==
+
=== 书法 ===
 +
 
 
[[文件:992119.jpg|right|thumb|360px|李隆基作品:《鹡鸰颂》,行书墨迹,是现存唐玄宗唯一的墨迹,316行, 行7~8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件:992119.jpg|right|thumb|360px|李隆基作品:《鹡鸰颂》,行书墨迹,是现存唐玄宗唯一的墨迹,316行, 行7~8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36行: 第37行:
 
  此帖书法萧散洒落,丰厚腴美,给人行行淳厚之感。运笔精到,轻入重敛,笔实墨沉,神气完足,遒劲而舒展。黄山谷称:“玄宗书斑斑犹有祖父之风”。将此帖与太宗《温泉铭》、《晋祠铭》对比,的确能见其相承关系,但太宗清劲,玄宗遒婉,风格还是有异。 清王文治跋:“帝王之书,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观此颂犹令人想见开元英明卓逾时也”。
 
  此帖书法萧散洒落,丰厚腴美,给人行行淳厚之感。运笔精到,轻入重敛,笔实墨沉,神气完足,遒劲而舒展。黄山谷称:“玄宗书斑斑犹有祖父之风”。将此帖与太宗《温泉铭》、《晋祠铭》对比,的确能见其相承关系,但太宗清劲,玄宗遒婉,风格还是有异。 清王文治跋:“帝王之书,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观此颂犹令人想见开元英明卓逾时也”。
  
== 音乐 ==
+
=== 音乐 ===
 +
 
 +
李隆基酷爱[[音乐]]。6岁能歌舞,显露出音乐资质。少年时在府中自蓄散乐一部以自娱。他精于多种乐器演奏,如[[琵琶]]、[[横笛]]等,[[羯鼓]]的演奏技艺尤为高超。他对唐代的音乐制度做了多次重大改革,调整了原九部乐、十部乐为坐、立部伎,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与提高;他设立梨园,扩充教坊,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艺人;吸收和容纳外来音乐,提倡俗乐,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唐乐气派。他极有音乐天分,乐感也很灵敏,经常亲自坐镇,在梨园弟子们合奏的时候,稍微有人出一点点错,他都可以立即觉察,并给予纠正,这是后来称戏班为“梨园”的由来。
 +
 
 +
在8世纪上半叶,就世界音乐范围而言,李隆基堪称是一位少有的作曲大师。唐南卓《羯鼓录》曾说他“若制作曲词,随音即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皆应散声,皆中点拍”。
 +
 
 +
他一生中参与创作的音乐作品甚多,其中大部分是器乐独奏曲、合奏曲和大型歌舞曲。作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他的政治生涯和唐代由盛至衰的历史面貌。其作品均已亡佚无存。根据史料记载,这些作品大都是他在710年以后创作完成的,正是盛唐到中唐转折时期。
 +
 
 +
李隆基即位前所作《还京乐》、《夜半乐》,是为了纪念他所主持的诛杀韦、武朋党集团的宫廷政变而作的。他即位后,任用得人,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世局面,并创作和改编了为数不少的宣扬君权神授、歌颂文治武功和太平盛世的音乐作品,如《圣寿乐》、《小破阵乐》、《光圣乐》、《文成乐》等等。李隆基长于“法曲”风格,喜欢采用“游仙”题材,他本人参与创作、改编的有《霓裳羽衣》、《凌波曲》、《紫云回》等。艺术上,历代多有赞赏之词。在李隆基的音乐创作中,占比重较大的要推羯鼓曲。羯鼓原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打击乐器,隋时传入中原。由于李隆基对羯鼓的特殊喜好,视其为八音领袖,故多为之谱曲,如《春光好》、《秋风高》等,多被载入史册。 相传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调,就是李隆基根据河西节度使杨敬述将从印度传进来的《婆罗门曲》来润色改编,又称有月宫的神仙托梦与他创作而成的,且不管如何传说,但《霓裳羽衣舞》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
 
 +
李隆基晚期多思念之作。被后世称道的追忆马嵬坡之行的《雨霖铃》,怀念贤相[[张九龄]]的《谪仙怨》,史料中或指其为玄宗自制,或谓乐工奉命而作,都与李隆基主持有关。
 +
 
  
  李隆基富有音乐才华,对唐朝音乐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爱好亲自演奏琵琶、羯鼓,擅长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春光好》,《秋风高》等百余首乐曲。登基以后,在皇宫里设教坊,“梨园”就是专门培养演员的地方。唐明皇极有音乐天分,乐感也很灵敏,经常亲自坐镇,在梨园弟子们合奏的时候,稍微有人出一点点错,他都可以立即觉察,并给予纠正,这是后来称戏班为“梨园”的由来。他还制定了《色俱腾》、《乞婆娑》、《曜日光》等九十二首羯鼓曲名,创作了多首羯鼓独奏曲。李隆基还很喜欢舞蹈,相传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调,就是李隆基根据河西节度使杨敬述将从印度传进来的《婆罗门曲》来润色改编,又称有月宫的神仙托梦与他创作而成的,且不管如何传说,但《霓裳羽衣舞》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李隆基能够演奏多种乐器:琵琶、二胡、笛子、羯鼓,无一不通、无一不晓。
 
  
 
== 参见条目 ==
 
== 参见条目 ==
[[Category:中文词典]]
 
[[Category:L音词语]]
 
[[Category:李]]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
第64行: 第72行:
 
[[Category:皇帝]]
 
[[Category:皇帝]]
 
[[Category:中国皇帝]]
 
[[Category:中国皇帝]]
 +
 +
[[Category:中文词典]]
 +
[[Category:L音词语]]
 +
[[Category:李]]
 +
 +
[[Category:李姓]]

2020年8月14日 (五) 10:30的版本

唐玄宗李隆基 像

  唐玄宗李隆基拼音:Táng xuán zōng lǐ lóng jī;英语:Emperor Xuanzong of Tang Dynasty;685~762年),唐朝第七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隆基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擅长八分书,多才多艺。垂拱三年(687年)封楚王。长寿二年(693年)改封临淄郡王。武周长安(701~704年)中历官右卫郎将、尚辇奉御。神龙元年(705年)迁卫尉少卿。景龙二年(708)兼潞州别驾,加银青光禄大夫。四年入朝,遂留京师。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被迫退位后,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朝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景龙四年六月中宗去世,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武后、韦后余党略尽。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隆基以除韦后功,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

不久,太平公主又阴谋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隆基密知之,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改元开元。武、韦二后以来的动乱政局至此告终,唐朝进入了开元(713~741年)至天宝(742~755年)长达40余年政局比较稳定的鼎盛阶段。

玄宗早年是一个英明果断的皇帝,亲身经历过复杂的斗争,深知安定升平的政局来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后,擢同州刺史姚崇为相。姚崇提出抑权倖、爱爵赏、纳谏诤、却贡献、礼大臣等建议,玄宗基本上采纳。开元四年(716年)姚崇罢相以后,玄宗又重用宰相宋璟。宋璟善择人才,刑赏无私,又敢于犯颜直谏。在姚、宋执政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天下富庶。此后玄宗所用诸相张嘉贞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亦堪称贤良,各有所长。

玄宗在开元初年提倡节俭、毁乘舆服玩,沙汰僧尼,禁民间铸佛像写经,选京官有才识者为地方都督、刺史,以后又适应时代的变化,在行政、财政、军事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民间出现粮食丰溢、布帛充盈的景象,史称“开元之治”。但与此同时,土地兼并盛行,农民逃亡日多,社会政治危机也已经伏下。

从开元末年起,玄宗在长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渐发生变化。在政治上,他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深居禁中,怠问政事。自开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专权达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见重用;在对待周边各族方面,玄宗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不仅恶化了民族关系,而且财政上也发生了用度不足的问题,故而又任用王搗等聚敛之臣,对人民加紧搜括;同时大量扩充边军,导致了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中央集权被削弱;在个人生活上,他专以声色为娱,天宝二年后宠幸杨贵妃,放纵杨氏姐妹穷奢极欲,浊乱朝政,而李林甫死后,杨贵妃从祖兄杨钊(即杨国忠)又成了专权的朝臣。玄宗在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政治上一再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野心家的蒙蔽,终于在天宝十四载酿成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不到两个月就占领洛阳,大约半年就攻破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六月急忙率从官及杨贵妃等离长安西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军情始定。此后,太子李亨率一部分禁军北趋灵武(今宁夏吴忠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隆基率另一部分禁军南逃成都,后被尊为上皇天帝。至德二载,唐军在回纥援助下收复长安,玄宗由成都还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由陈玄礼、高力士等侍卫。宦官李辅国曾因劝肃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肃宗宠信。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自以出身微贱,为玄宗左右所轻视,乃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后竟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流高力士于巫州(今湖南洪江市西南),迫陈玄礼致仕。玄宗晚年郁郁寡欢,于宝应元年(762)建巳月(即四月)甲寅于神龙殿去世。葬于泰陵。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被迫退位后,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朝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景龙四年六月中宗去世,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武后、韦后余党略尽。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隆基以除韦后功,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阴谋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隆基密知之,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改元开元。武、韦二后以来的动乱政局至此告终,唐朝进入了开元(713~741)至天宝(742~755)长达40余年政局比较稳定的鼎盛阶段。

  玄宗早年是一个英明果断的皇帝,亲身经历过复杂的斗争,深知安定升平的政局来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后,擢同州刺史姚崇为相。姚崇提出抑权倖、爱爵赏、纳谏诤、却贡献、礼大臣等建议,玄宗基本上采纳。开元四年(716)姚崇罢相以后,玄宗又重用宰相宋璟。宋璟善择人才,刑赏无私,又敢于犯颜直谏。在姚、宋执政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天下富庶。此后玄宗所用诸相张嘉贞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亦堪称贤良,各有所长。玄宗在开元初年提倡节俭、毁乘舆服玩,沙汰僧尼,禁民间铸佛像写经,选京官有才识者为地方都督、刺史,以后又适应时代的变化,在行政、财政、军事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民间出现粮食丰溢、布帛充盈的景象(见开元之治)。但与此同时,土地兼并盛行,农民逃亡日多,社会政治危机也已经伏下。

  从开元末年起,玄宗在长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渐发生变化。在政治上,他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深居禁中,怠问政事。自开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专权达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见重用;在对待周边各族方面,玄宗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不仅恶化了民族关系,而且财政上也发生了用度不足的问题,故而又任用王等聚敛之臣,对人民加紧搜括;同时大量扩充边军,导致了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中央集权被削弱;在个人生活上,他专以声色为娱,天宝二载后宠幸杨贵妃,放纵杨氏姐妹穷奢极欲,浊乱朝政,而李林甫死后,杨贵妃从祖兄杨钊(即杨国忠)又成了专权的朝臣。玄宗在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政治上一再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野心家的蒙蔽,终于在天宝十四载酿成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不到两个月就占领洛阳,大约半年就攻破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六月急忙率从官及杨贵妃等离长安西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军情始定。此后,太子李亨率一部分禁军北趋灵武(今宁夏吴忠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隆基率另一部分禁军南逃成都,后被尊为上皇天帝。至德二载,唐军在回纥援助下收复长安,玄宗由成都还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由陈玄礼、高力士等侍卫。

  宦官李辅国曾因劝肃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肃宗宠信。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自以出身微贱,为玄宗左右所轻视,乃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后竟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流高力士于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迫陈玄礼致仕。玄宗晚年郁郁寡欢,于宝应元年(762)建巳月(即四月)甲寅于神龙殿去世。葬于泰陵。

书法

李隆基作品:《鹡鸰颂》,行书墨迹,是现存唐玄宗唯一的墨迹,316行, 行7~8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隆基工书,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旧唐书·本纪》称李隆基“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书法工整、字迹清晰、秀美多姿。在唐朝书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唐窦臮《述书赋》云:“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风,笔为海而吞鲸。”《古今法书苑》云:“唐明皇工八分章草,丰茂英特。”传世书迹很多,以《鹡鸰颂》《纪泰山铭》《石台孝经》等最为有名。

  《鹡鸰颂》其起笔与收笔少藏锋,挺拔别致。书风雄秀,结体丰丽,用笔遒厚。从整幅观之,书法遒紧健劲,丰润浑茂,具有唐典型风格,书出“二王”之间,而渐趋肥腴,法袭传统家学。师承历代宸翰之风。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评此帖云:“结构精谨,笔法纵横”。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云:“字径寸许大,遒劲峻爽,神气逼人,盖法文皇大令”。清梁巘《承晋斋集闻录》云:“顿挫提空,得褚之趣,开米之门”。清吴其贞《书画记》亦云:“书法雄秀,结构丰丽,绝无山野气”。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明皇碑版已开圆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传。”此颂为唐玄宗书法墨迹传世之唯一孤本,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称人间瑰宝。

  此帖书法萧散洒落,丰厚腴美,给人行行淳厚之感。运笔精到,轻入重敛,笔实墨沉,神气完足,遒劲而舒展。黄山谷称:“玄宗书斑斑犹有祖父之风”。将此帖与太宗《温泉铭》、《晋祠铭》对比,的确能见其相承关系,但太宗清劲,玄宗遒婉,风格还是有异。 清王文治跋:“帝王之书,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观此颂犹令人想见开元英明卓逾时也”。

音乐

李隆基酷爱音乐。6岁能歌舞,显露出音乐资质。少年时在府中自蓄散乐一部以自娱。他精于多种乐器演奏,如琵琶横笛等,羯鼓的演奏技艺尤为高超。他对唐代的音乐制度做了多次重大改革,调整了原九部乐、十部乐为坐、立部伎,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与提高;他设立梨园,扩充教坊,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艺人;吸收和容纳外来音乐,提倡俗乐,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唐乐气派。他极有音乐天分,乐感也很灵敏,经常亲自坐镇,在梨园弟子们合奏的时候,稍微有人出一点点错,他都可以立即觉察,并给予纠正,这是后来称戏班为“梨园”的由来。

在8世纪上半叶,就世界音乐范围而言,李隆基堪称是一位少有的作曲大师。唐南卓《羯鼓录》曾说他“若制作曲词,随音即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皆应散声,皆中点拍”。

他一生中参与创作的音乐作品甚多,其中大部分是器乐独奏曲、合奏曲和大型歌舞曲。作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他的政治生涯和唐代由盛至衰的历史面貌。其作品均已亡佚无存。根据史料记载,这些作品大都是他在710年以后创作完成的,正是盛唐到中唐转折时期。

李隆基即位前所作《还京乐》、《夜半乐》,是为了纪念他所主持的诛杀韦、武朋党集团的宫廷政变而作的。他即位后,任用得人,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世局面,并创作和改编了为数不少的宣扬君权神授、歌颂文治武功和太平盛世的音乐作品,如《圣寿乐》、《小破阵乐》、《光圣乐》、《文成乐》等等。李隆基长于“法曲”风格,喜欢采用“游仙”题材,他本人参与创作、改编的有《霓裳羽衣》、《凌波曲》、《紫云回》等。艺术上,历代多有赞赏之词。在李隆基的音乐创作中,占比重较大的要推羯鼓曲。羯鼓原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打击乐器,隋时传入中原。由于李隆基对羯鼓的特殊喜好,视其为八音领袖,故多为之谱曲,如《春光好》、《秋风高》等,多被载入史册。 相传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调,就是李隆基根据河西节度使杨敬述将从印度传进来的《婆罗门曲》来润色改编,又称有月宫的神仙托梦与他创作而成的,且不管如何传说,但《霓裳羽衣舞》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李隆基晚期多思念之作。被后世称道的追忆马嵬坡之行的《雨霖铃》,怀念贤相张九龄的《谪仙怨》,史料中或指其为玄宗自制,或谓乐工奉命而作,都与李隆基主持有关。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