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斌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杜斌丞(1888~1947)原名丕功,字斌丞,自署秉诚。陕西米脂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考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1913年夏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学习。期间,结识了旅日回国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惠又光,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1917年夏由北高师毕业,回陕在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史地教员;1918年任校长。他请名师到校任教,其中就有后来成为著名共产党人的魏野畴、李子洲等;他支持学生爱国运动,鼓励学生为国效力,刘志丹、谢子长、叶瑞禾等都是他的学生。为发展地方教育,他还倡议、支持兴办了米脂高小、米脂三民二中、榆林女子师范、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延安省立第四中学等学校。1922年冬,杨虎城率部到陕北,因找不到出路而异常苦闷,杜便把魏野畴介绍给杨。杨听了魏的许多革命见解,思想大为开阔,并表示愿和共产党合作。杨十分感谢杜为他结识共产党人搭桥引线,说:“真正知我者,斌丞先生;真正助我者,斌丞先生。”

  1926年11月28日,西安军民坚持八个月的反围城斗争取得胜利。1927年2月,杜作为陕北各界人士的代表,赴西安参加庆祝活动,在西安会晤了国民军联军领导人冯玉祥、于右任和中共陕甘区委负责人魏野畴、李子洲,并将他带来的几十名陕北青年学生送进了西安中山学院和西安中山军事学校。6月,杜离开西安,赴洛阳、武汉、南京、上海等地考察社会,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后来,寓居北平两三年,潜心读书,研究国内政局,结交了侯外庐、李仪祉等不少学者。1930年11月,杨虎城就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电邀杜斌丞回陕参政。杜到西安后,被任命为省政府和国民政府军委会潼关行营高级参议,后又被任命为陕西省清乡局副局长。任职期间,推荐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任建设厅厅长,兴修泾惠渠、洛惠渠等水利工程。他还利用合法地位,支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曾设法营救过被国民党逮捕的共产党员刘志丹、刘澜涛、张德生;资助过红军陕甘游击队枪弹、军服等物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占中国东北三省。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严令其中央军加紧“剿共”,并要在“剿共”中消灭杂牌军。杜指出:“一个杨虎城,一支十七路军,斗不过蒋介石,迟早要被吃掉。只有西北大联合,进而促进南北大联合,才能对付蒋介石。”他的西北大联合的主张是:回汉一家,陕甘一体,打通新疆,结好苏联,抗日救国。杨虎城对杜的建议深表赞同,立即派杜以潼关行营高级参议的身份到甘肃各地考察。杜入甘后,先与各自为政的各派地方军阀广泛晤谈,说服了陈珪璋、鲁大昌等地方军阀接受改编;后又随十七师孙蔚如部进军兰州。南京政府任命孙蔚如为甘肃宣慰使,杜为宣慰使署秘书长,掌管政务。在此期间,杜还从武器和物资上资助共产党员谢子长、杜润滋领导的靖远兵变。1932年4月,蒋介石迫使孙蔚如部退出兰州,使杜提出的西北大联合未能实现。

  蒋介石控制甘肃后,孙蔚如部被派到汉中“剿共”前线,企图使红军和杨虎城部两败俱伤。杜看破了蒋的阴谋,提出了联共反蒋抗日的主张,得到杨虎城、孙蔚如的赞同。接着,杜经过多方面努力,沟通了红四方面军和十七路军的联系,达成了互不侵犯、共同反蒋的协定。将近两年时间,红四方面军和孙蔚如部基本未发生冲突,从而挫败了蒋介石的阴谋。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毛泽东派汪锋带着他分别写给杨、杜的亲笔信来到西安,争取十七路军共同抗日。毛泽东在致杜的信中写道:“先生为西北领袖人物,投袂而起,挺身而干,是在今日。”杜非常激动,诚恳地向汪锋介绍了杨虎城、十七路军和东北军的情况,并对如何合作提出了中肯建议。1936年初,杨虎城派杜与共产党联络,表示愿与中共联系并与红军互不侵犯。杜把杨的意愿传达给当时的中共陕西地下组织。8月,中共中央派张文彬到西安,张携带了毛泽东再次写给杜的信函。毛泽东在信中写道:“虎臣(即杨虎城)先生同意联合战线,但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时机已熟,正抗日救国切实负责之时,先生一言兴邦,甚望加速推动之力,西北各部亦望大力斡旋。”杜感谢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主动帮助、配合张文彬在杨虎城部开展联络工作。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杜积极参与其事。事变爆发后,陕西省政府改组,杜被任命为省政府秘书长;成立政治设计委员会,杜是设计委员。他迅速恢复了省府职能,整顿了市容,签发了宣布张、杨八项主张的陕西省政府训令,还请中共代表周恩来在青年会给省属厅、局及各人民团体代表作报告,并要求代表回去广为宣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背信弃义,囚禁张学良,强迫杨虎城出国考察,令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撤出西安及陇海铁路沿线。1937年2月,南京政府利用陕人治陕,任命孙蔚如为陕西省政府主席,杜继续任省政府秘书长。是年抗战开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杜协助孙蔚如主持陕政,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人民的好事。毛泽东称杜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1938年秋,蒋介石排除异己,解除了杜的省政府秘书长职务,又派胡宗南登门以军事委员会参议的头衔拉拢,被杜断然拒绝。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也两次派人送来国民党党员登记表,均被杜撕毁。此后,他在国统区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民主运动,并把女儿杜瑞兰送往延安参加革命。

  1941年,杜到广西全州、桂林,与两广的爱国人士李济深、朱蕴山等接洽,宣传抗日、民主、救国,同时向陕籍国民党高级将领关麟征、杜聿明等宣传团结抗日、实行民主政治的主张。同年秋,到重庆加入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又经屈武、王炳南介绍,加入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简称“小民革”),并被指派为陕西小组负责人。1943年初,杜第二次到云南、广西,继续做关麟征、杜聿明等坚持团结抗战的工作。关、杜二人虽对杜优礼相待,却不肯接受他的主张。同年冬,他先后到成都、重庆会晤民主政团同盟主席张澜,要民主党派警惕青年党,团结沈钧儒和他领导的救国会。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派郭则沉持张澜主席亲笔信到西安找杜斌丞,邀请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主持西北盟务。杜即与杨明轩、杨子廉、王菊人等发起成立民盟西北总支部筹委会,提出“亲苏、友共,努力实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1945年2月,民盟西北总支部成立,杜任主任委员。同年10月,蒋介石电召杜斌丞到重庆,多次接见,意在拉拢。杜首先把胡宗南军队在陕西胡作非为的情况告诉蒋介石,并建议蒋介石政治上要民主,军队要整编,要把那些误国害民的家伙淘汰掉。蒋介石表面接受,并委杜以军事委员会参议之职,心里却对杜从事的民主运动颇为不满。当时,中国民主同盟正在重庆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即民盟“一大”,杜参加了大会,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常委。1946年1月,政协会议在重庆开幕,杜以民盟代表团政治顾问身份参加,听取了周恩来对西北民主运动的意见。会后许多朋友出于安全考虑,劝他暂不回陕。他认为陕人回陕作用更大,誓为发展西北民主运动奋斗到底。

  1946年2月,杜斌丞由渝飞陕,正式主持中国民主同盟西北总支部的工作。他以民盟中央常委的名义,在《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发表公开讲话,宣布他誓为中国早日实现民主政治、结束一党专政斗争到底。这番话,在各界人士中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蒋介石、胡宗南的仇恨和恐惧,对杜开始了变本加厉的迫害。3月1日,大批特务捣毁了《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营业部,接着又制造了一连串的流血事件。中共和许多朋友都担心杜的安全,劝他离开西安,但他却不愿丢下正在进行的事业。他对朋友说:“既入虎穴,就与虎搏斗到底,何必远走。”1947年3月20日,国民党反动派侵占延安的第二天,胡宗南下令逮捕了杜斌丞、王菊人等。在狱中,杜坚贞不屈。当听说人民解放军挺进豫西、威逼潼关时,他赋诗庆贺,诗中有“汉家旌旗满潼关。为问元戎今何在,不扫楼兰誓不还”之句。随后,蒋介石亲自电令胡宗南对杜“即行处理,以免后患”。10月5日,他在“最后遗书”中写道:“每思30年来,无日不为民主而奋斗,反动诬陷,早在意中,个人生死,已置度外。彼独裁暴力虽能夺我革命者之生命,终不能阻挠人类历史之奔向光明,终必为民主潮流所消灭也。”两天以后,即1947年10月7日,杜在西安玉祥门外英勇就义。毛泽东亲笔为他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