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奂(1186~1255年),字焕然,乾州奉天(今陕西乾县)人。少年丧母,刻苦勤学。金末时应举,未考中进士,随即写了万言书,指陈时政弊病,但未能送达金朝最高统治者,随即返回故乡,以教书为生。1234年,蒙古军攻破金朝京城汴梁,江淮以北为蒙古军占领,金朝灭亡。杨奂见时势大变,蒙古贵族将称霸中原,即离乡北上,欲觅出仕之机。他到达山东,受到冠氏(今山东冠县治)元军将领赵寿之的礼遇,住于赵府讲学。杨奂原来的门生有的从北京等地赶来跟他学习。1238年,元太宗窝阔台下令开科取士,杨在东平(今山东东平县)参加考试,两次赋论第一。监试官即引他北上谒见中书耶律楚材。耶律楚材赏识杨奂有才学,即向太宗窝阔台推荐,被授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他一到任,便招集当地名士商议治理之策。当时,河南值战乱之后,人口疏少,生产萧条。他励精图治,政事简约,巡行各地,亲自询问盐务的收入和经营情况。有的官吏建议增加盐课数额,加重百姓负担,被他当面指责。他说,我不能欺上剥下,当即减少了盐课的四分之一,受到了百姓的欢迎。这样一来,公私两利,盐务情况很快好转,受到社会舆论称赞,被认为是前所未有的成绩。他在此任职10年,以年老请求辞官,北上住于燕地。

  1253年,忽必烈被分封于京兆地(今陕西西安市)。为了治理好自己这块根据地,忽必烈派人召杨奂南返故乡,参议京兆宣抚司事。杨奂受召,由燕地南下,返回关中,为忽必烈参赞谋划。1255年,因病重而卒,时年70岁。

  杨奂一生勤学,是金末关中有名的学士之一。他的文章不蹈古人之旧辙,无陈腐闲言,受时人推崇。他的著作主要有:《还山集》60卷,《正统记》60卷,《北见记》3卷,《韩子》10卷,《砚篡》8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