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维桢作品:元 杨维桢《城南唱和诗册》,纸本手卷,纵31.6cm,横216.6cm,行书131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元诸暨枫桥(今浙江绍兴)人。泰定四年(1327)进士。他为官勤政爱民,狷直忤物,为人宽厚;与时龃龉,遂肆力文辞,其于文学、史学、书画艺术皆有成就,尤以乐府擅名,号铁崖体,在元季文坛独领风骚40余年。传世著作有《春秋合题著说》、《史义拾遗》、《复古诗集》、《丽则遗音》、《东维子文集》、《铁崖古乐府》等。主要书法作品:《沈生乐府序》、《杨维桢行书1》、《杨维桢行书2》、《城南唱和诗卷》、《真镜庵募缘疏卷》、《题邹复雷春消息卷》、《张氏通波阡表卷》、《游仙唱和诗册》等。

  杨氏一族原居枫桥,祖上由绍兴迁来,杨维桢曾祖杨文修,字中理,乃宋代名医,人称杨佛子,著有《医衍》、《地理拨沙图》。兄弟三人,杨维桢居中,之所以号铁崖,因其父杨宏在铁岩山麓筑楼,红楼植梅百株,楼上藏书万卷,并将梯子撤去,令其与从兄杨维翰(1294—1351,字子固,号方塘,元末画家)专心攻读,每天用辘皿传食,苦读五年,时人称其为“杨铁崖”,因擅吹铁笛,自号铁笛道人。杨维桢自幼颖悟,能“日记文章千言”,黾勉读书,为增见识,少时又游学甬东。泰定四年(1327)中进士,任天台县尹,因依法惩治作恶县吏,遭奸吏报复被黜。继任职钱清盐场司令,因请求减轻盐税不允,决意投印去官,方获准减额三千,但以忤上故,十年不获升迁。元修辽、金、宋三史,他作“正统辩”千言,总纂官欧阳玄赞叹:“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后调任江西儒学提举,因交通受阻,未成行。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杨维桢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召不赴,后以冒犯丞相达识帖木儿而徙居松江(今属上海市),与张堰杨谦、廊下陆居仁、吕巷吕良佐等交往甚深,吟咏唱和,诗赋相乐。吕良佐倡设“应奎文会”,他为主评,与天下文人墨客切磋诗文,一时天下学士慕名前来赴会者,不可胜计。他又周游山水,头戴华阳巾,身披羽衣,坐于船上吹笛,或呼侍儿唱歌,酒酣以后,婆娑起舞,以为神仙中人。明太祖召征他纂修《礼乐》及《元史》,他以年迈为辞,作《老客妇谣》一首,表其不仕两朝之志。明太祖强之再三,赐安车进京,仅留京百余日,待修纂叙例方定,即请归,抵家不久即逝。为官勤政爱民,狷直忤物,多才艺,与陆居仁、钱惟善被称为“元末三高士”。

  杨维桢在诗、文、戏曲方面均有建树,其诗文清秀隽逸,别具一格,历来对他评价很高。他是元代诗坛领袖,因“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在元末文坛独领风骚40余年。他长于乐府诗,多以史事及神话传说为题材。其诗好比兴迭出,奇想联翩,纵横奇诡,眩人耳目,在明初有“文妖”之讥。但也不乏现实主义诗作,所创《西湖竹枝词》通俗清新,和者众多。他著述等身,行于世的有《春秋合题著说》、《史义拾遗》、《复古诗集》、《丽则遗音》、《东维子集》、《铁崖古乐府》等近二十种。杨维桢于音乐的造诣也极深,特别是善吹铁笛,其“铁笛道人”的别号即因此而来。

  工行、草书,书风炯异于时人。杨维桢书法取法高古,来源于汉晋,风格刚劲,成就很高,特别是对索靖的章草很有领悟,而且能将章草、隶书、行书的笔意熔于一炉,并加以发挥。他反对摹拟,主张不工而工。他认为“摹拟愈逼,而去古愈远”,主张诗品、画品、书品与人品作统一观,认为书品无异于人品。其作品粗头乱服,不假雕饰,常以真、行、草相互夹杂,并以卧笔侧锋作横、捺笔画的章草波磔;结字欹侧多变、长短参差、大小悬殊;章法则字距大于行距,在貌似零乱错落中,凸显其跳荡激越的节奏旋律。杨维桢的传世墨迹约十余件,且都是五十岁后所书,故无法探求到他早年时学书的来龙去脉,但从其楷、行草诸体具备的遗作中来看,可其功力深厚,其书由诏追溯汉魏两晋,融合了汉隶、章草的古拙笔意,又汲取了二王行草的风韵和欧字劲峭的方笔,再结合自己强烈的艺术个性,最后形成了他奇崛峭拔,狷狂不羁的独特风格,与赵孟頫平和、资媚、秀美、曲雅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因其书不合常规,超逸放轶,刘璋在《书画史》中评曰:“廉夫行草书虽未合格,然自清劲可喜。”吴宽《匏翁家藏书》则称其书如“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笺,倒载而归。廉夫书或似之。”徐有贞亦称:“铁崖狂怪不经,而步履自高。”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