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虎城

  杨虎城(汉语拼音:Yang Hucheng;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中华民国时期民主爱国将领,西安事变发动者。原名忠祥,字虎城陕西蒲城人。曾任中华民国中央监察委员、西北绥靖公署主任、17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因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被囚十二年。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被杀,终年五十六岁。

  张学良重获自由后接受访问时,仍说杨虎城是受他牵累“彼不过陪衬而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布的张学良口述历史,则对杨虎城表露了很多抱怨,后悔“搭了这个伙计(杨虎城)”,又批评“西北军简直没用”,令他“伤心极了”,这些说法跟过去的都大相径庭。

  杨虎城早年为“刀客”首领。1916年参加陕西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随后加入靖国军,支持孙中山护法斗争。1924年被孙批准为国民党员。次年升任国民军第三军师长,一度与中共合作。1926年坚守西安近八个月,挫败吴佩孚夺取陕西计划。1927年6月,随冯玉祥东出潼关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率部投蒋。次年参加讨伐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反蒋派作战,胜利后被任为陕西省政府主席,但不到三年就因与蒋矛盾日深而免职。1935年在陕南阻击红军北上,屡遭重创。1936年12月12日,在全国抗日潮流推动下,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中国政局由内战转向抗日。1937年4月,为蒋所迫,宣布辞职,随即“出洋考察”。七七事变爆发后,要求回国抗日,被蒋骗至南昌,即遭拘押。此后辗转囚禁于长沙益阳贵州息烽重庆贵阳等地12年。最后被蒋残杀于重庆

概述

  10岁入本村私塾,13岁因家贫辍学,到孙镇一家饭铺当童工。光绪三十四年(1908),因其伯父杨全兴参加反清组织哥老会,清政府遂把其父杨怀福(复兴)绞死于西安;不久,杨全兴亦被打死。15岁的他得村民帮助,才安葬了父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联络穷苦人结成了打富济贫的中秋会,并加入了哥老会。

  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日10日)武昌起义后不久,陕西爆发了反清革命。杨率领部分中秋会会员参加了反清革命队伍,被编入秦陇复汉军张云山部向紫山的向字营。中华民国成立后,杨因不满所在部队的腐化堕落、欺压百姓,于1914年离开队伍,回到蒲城家乡劳动谋生。当时,蒲城人民的生活十分艰难。杨带领中秋会会员进行抗暴抗捐斗争,打死了作恶多端的劣绅李桢,遭县衙通缉。他联络“刀客”武装,除暴安良。后来又劫夺了官府的一批税款,买枪炮,置武器,到同州(今大荔)、合阳一带活动。官府缉捕未获,只好收编他们为地方民团,杨被委任为本乡民团团总。

  1915年袁世凯复辟称帝,全国人民群起声讨,陕西各地奋起驱逐袁在陕西的心腹陆建章。杨在井勿幕等同盟会会员的策动下,参加了陕西护国军,在朝邑、华县、华阴一带截击袁军,与陆建章部作战,屡获胜利。讨袁军事获胜后,陕西整编军队,1916年杨部被整编为陕西陆军第三混成团第一营,杨任营长。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树旗护法,陕西民党人士起而响应。1918年1月张义安等在三原起义,树起陕西靖国军旗帜,与段祺瑞系的陕西督军陈树藩对抗。杨毅然率部参加,被任命为陕西靖国军左翼军第五游击支队司令,曾率不足千名士卒,与陈树藩万余之众在临潼关山、界坊鏖战六昼夜,遏止了陈军的进攻。同年8月,于右任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将各地靖国军统一编成六路,杨任第三路第一支队司令。

  1921年,阎相文冯玉祥吴新田等部进入陕西,靖国军被分化和改编。杨坚持靖国军旗帜,亲迎于右任于武功,重建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杨被任命为第三路司令,与直系军阀多次激战。后因孤军无援,伤亡过重,遂率部转战千里,于1922年秋冬进入陕北,部队改编为陕北镇守使署暂编第二团,李子高任团长,杨离开部队,暂住榆林。1923年经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介绍,杨结识了共产党员魏野畴。杨、魏二人促膝谈心,分析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靖国军失败的原因,杨请魏帮助他训练教育部队,并决心和共产党合作。

  1924年1月,杨加入了中国国民党。10月,冯玉祥、胡景翼孙岳联合发动北京政变,成立国民军。同年冬,杨被井岳秀委任为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率旧部和井岳秀一些部队回师关中,与刘镇华的镇嵩军及麻振武部在渭北作战,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军第二、第三军在豫西与刘镇华、憨玉琨的战争。1925年5月,魏野畴等领导陕西青年掀起驱逐军阀吴新田运动。杨率部予以支持,追击逃走的吴军,歼其两个团。国民军第三军军长孙岳率部入陕任陕西军务督办,编杨部为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杨任师长。

  1926年春,直系军阀刘镇华率镇嵩军号称十万人进攻西安。杨急率部回师三原、泾阳一带,并参加三原军事会议,与陕西各部队将领共商守卫西安大计。会议决定杨部与国民军第二军所属的部队联合抗击刘镇华。4月18日,杨部移驻西安。为统一守城部队指挥,杨在5月19日的将领会议上提议取消国民军第二军、第三军名称,一律改称陕军,并提议李虎臣为陕军总司令。会议决定杨与田玉洁为副总司令,邓宝珊卫定一为总、副指挥。指挥统一后,军心大振。

  西安解围后,冯玉祥任命杨为国民军联军第十路司令。1927年5月,国民军联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杨部随之改为第十军,不久东出潼关,参加北伐,同奉系直鲁联军在陇海线徐州以西作战半年,转至皖北太和休整。冯玉祥附蒋反共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杨虎城没有因蒋、汪、冯的反共而动摇。他拒绝蒋、冯捕杀共产党员的命令,还把魏野畴南汉宸蒋听松等近百名在陕、甘等省无法立足的共产党人安插在自己的部队中。魏、南、蒋等积极在军队和地方开展工作,使军内外的中共党员猛增到1000多人;还在杨的支持下开办了革命军事学校,建立了士兵委员会、宣传队等组织,使十军和太和地区依然保持着大革命时期的好形势。

  南京政府对十军不积极“清党”十分不满,1928年初派韩振声到太和,点名要杨逮捕魏、南、蒋等共产党员。杨此时心境复杂:移师皖北以来,他曾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没有被中共组织批准;身边的中共党员曾劝他起义反蒋,他也没有赞成。尽管如此,要他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现在仍在帮助自己的共产党人下毒手,他是绝对做不出来的,于是坚决拒绝了韩振声的要求。这时,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在困扰着他,那就是部队的归属问题。此前,冯玉祥曾函电交驰,并派专使促他率部回豫,他认为不能再与冯共事,婉言回绝。然大军避处太和一隅,不唯部队无法发展,粮饷械弹均成严重问题。无奈之中,杨曾向蒋介石提出,愿意让其“收编”,但蒋迟迟没有答复。韩振声见杨拒绝逮捕魏、南等,遂胁迫杨去南京向蒋介石“面陈”缘由。杨也正想去南京寻找部队归属问题的解决办法,便在春节过后离开了太和。临行前,他向参谋长孙蔚如叮嘱,对魏、南等要对得起朋友道义。杨到南京后未见到蒋介石,却接到蒋的命令,着十军归第一集团军指挥,参加“二次北伐”。杨不愿参加“二次北伐”,遂将军务交给孙蔚如、冯钦哉代理,于农历四月到日本休养去了。

  此后,蒋介石与冯玉祥反目,裂痕渐深,双方都电促杨早日回国。杨于同年11月回到国内,他的部队被改编为暂编第二十一师,奉何应钦命令开往鲁南。杨到鲁南就任第二十一师师长,肃清了鲁东铁路以南十余县的匪患。1929年春,蒋、冯关系破裂。冯下令驻鲁部队全部西撤,准备同蒋作战。杨权衡利弊,未服从冯的调遣而投奔蒋介石,被蒋任命为新编第十四师(不久改为第十七师)师长,加入了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行列。先打败了冯部刘汝明的进攻,又击溃了叛蒋的唐生智部。1930年3月,第十七师被编为第七军,杨任军长;蒋、阎(锡山)、冯(玉祥)中原大战时,杨又被蒋升为讨逆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率部对阎、冯作战,自豫西转战回陕。此时,蒋对杨极力拉拢,10月29日委其为陕西省政府主席。10月31日,再以第十七路军“讨逆”有功,下令将所辖第一、第二、第三旅,分别扩建为第七十一(次年4月改为第四十二)、第十七、第五十八师,原旅长冯钦哉、孙蔚如、马青苑升任各师师长。

  杨锐意治陕,誓言“想把刮地皮的钱尽量用来为老百姓办事”。他提名南汉宸为省政府秘书长,李百龄为教育厅厅长,李仪祉为建设厅厅长,着重抓了教育和水利事业。他还注意培养人才,选派进步青年外出深造;提倡学术自由,让各种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公开讲授。“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允许谈抗日,但杨虎城主政的陕西地区仍有宣传抗日的自由。杨的身边,也有很强的亲蒋、守旧势力,因而,在抗日、“剿共”的问题上,他常常左右摇摆。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南、川北时,进步力量推动他与红军达成默契,迂回避战;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南时,他却将三个警备旅全部调去阻击,并亲到蓝田指挥,直到警二旅两个团被歼,警三旅五个营被打散、警一旅全军覆没时,他才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觉悟到“剿共”的路走不通。而蒋介石对杨只是利用,从未信任。在委任杨为陕西省政府主席的同时,就派顾祝同任潼关行营主任,以扼陕东咽喉。以后又派马鸿逵为宁夏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以防杨向西北发展,还调胡宗南部驻天水,监视杨的行动。杨为了反控制也做了不少努力:派十七师孙蔚如部西进兰州,帮回民军首领马仲英部进军新疆,坚决镇压了蒋在陕境扶持的反杨地方武装,并与国内各派反蒋势力有所联系。

  1932年1月,杨被国民政府特派为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同年6月12日,陆海空总司令部又委任杨代理洛阳行营主任。杨于6月20日复电声明,因不能离陕,请设行营于陕西潼关,获得同意。7月6日,杨在西安宣誓就任潼关行营主任。1934年10月,蒋下令将杨部第十七师四十九旅改编为第五师调往河南。1935年4月,杨被国民政府铨叙为陆军二级上将。5月,蒋又突然免了杨的陕西省政府主席职务。杨对蒋这种又拉又打的手段,特别是对蒋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满。

  1935年夏,张学良东北军奉命入陕“剿共”,连续遭到红军的打击。从丧失东北到西北“剿共”失利,使张对蒋的内外政策产生了与杨同样的想法。在中共的争取下,到1936年春,张、杨所部先后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进而建议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对张、杨的言行有所警觉,遂调大量嫡系部队入陕,并于12月4日亲抵临潼,逼迫张、杨或全力“剿共”,或让出陕西省由中央军“剿共”。矛盾已无法调和,张、杨遂决定发动“兵谏”,于12月12日扣押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同时电请中共派代表来西安共商救国大计。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与张、杨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终获和平解决。但蒋介石背信弃义,先扣留了送他回南京的张学良,接着又逼杨辞职。

  1937年6月,杨被迫“出洋考察”。卢沟桥事变后,杨在欧洲曾两次致电蒋介石要求回国抗日,均遭拒绝。后经宋子文斡旋,才被允准,于同年11月携妻子由法国马赛香港回国。踏入国门,杨收到蒋约他在南昌晤面的电报,然刚到南昌即被戴笠囚禁。1938年被解押长沙、益阳监禁,1939年起又先后被囚于贵州息烽、重庆杨家山和贵阳麒麟洞。在长达12年的囚禁期间,中共和国内民主党派、社会贤达曾多次呼吁释放张、杨等爱国将领,蒋介石非但没有应允,反而把杨转押到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并于1949年9月6日,亲自指使特务将杨杀害于重庆松林坡“戴公祠”内。杨的夫人谢葆真同他一起坐牢,两年前已死狱中。同杨一起被杀害的,还有他的次子拯中和在狱中出生的幼女拯贵,秘书宋绮云夫妇及其幼子宋振中。杨的副官阎继明、警卫员张醒民亦于同年11月27日在渣滓洞监狱的大屠杀中牺牲。1950年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将杨虎城及诸烈士遗骨迎葬于长安韦曲少陵原畔。

家庭

  杨虎城先后娶有三位夫人,共育有10个子女。

  • 罗培兰(1916年成婚,1926年病逝)
    • 长子:杨拯民(1922年-1998年),原陕西省副省长、天津市副市长、建筑工程部副部长、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 长女:杨拯坤(1924年-1994年),原北京市丰台区副区长,北京市旅游局党委书记、副局长。
  • 张蕙兰(1919年成婚,1993年逝世)
    • 次子:杨拯仁(1931年-1936年),早夭。
  • 谢葆真(1927年成婚,1947年死于狱中)谢葆真1913年5月29日(农历四月廿四)出生。
    • 三子:杨拯亚,早夭。
    • 四子:杨拯中(1930年-1949年),1949年与父亲同时遇害。
    • 次女:杨拯美(1932年-),原甘肃省政协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
    • 三女:杨拯英(1933年-),原陕西省政协委员。
    • 四女:杨拯汉(1935年-),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委员。
    • 五女:杨拯陆(1936年-1958年),原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队117队队长,1958年在野外勘探中遇暴风雪而殉职。
    • 六女:杨拯贵(1941年-1949年),1949年与父亲同时遇害。

评价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对杨虎城评价极低,称他是“祸国殃民的千古罪人”。

  杨虎城长孙杨瀚曾在2005年和2006年多次写信给连战和马英九,请求为杨虎城“平反”。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在2006年12月12日作出回应:“张学良与杨虎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军事政变’,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对杨虎城评价甚高,称他为“著名的爱国民主将领”,“为促进国共合作、推动抗日而献身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张学良

  1993年春,张学良对记者说:“西安事变绝对是我一手策划的,……整个事件是由我负责的,杨虎城只是同意”。

  1993年11月25日,张学良自台北传真亲书贺词“敬念杨虎城先生百岁诞辰”(杨生于1893年11月26日)。“彼(杨虎城)不过陪衬而已”,“(后悔)搭了这个伙计(杨虎城)”,“西北军简直没用”,“(令我)伤心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