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浙江省 > 杭州市
杭州西湖风光
杭州西湖十景:曲院风荷
杭州西湖十景:花港观鱼
杭州西湖十景:三潭印月

杭州市汉语拼音:háng zhōu shì;英文:Hangzhou City),简称“杭”,古称“临安”、“钱塘”,中国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地理坐标东经北纬29°11′—30°34′,东经118°20′—120°37′。东临杭州湾,南与绍兴金华衢州三市相接 ,北与湖州嘉兴两市毗邻,西与安徽交界。 面积16850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全市下辖10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常住人口1237.6万人。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杭州。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杭州地处江南古陆南部边缘、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地貌复杂多样。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境西南丘陵绵延起伏,为千里岗余脉,以西、北、南三面环绕西湖,著名的有凤凰山、吴山、五云山、南高峰、北高峰、灵隐山、天竺山、飞来峰、宝石山等。境东北为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南端,海拔在2~10米之间,平川沃野,河港纵横。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16.2℃,年降水量1 513.6毫米。杭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等誉称。几百年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谚一直广为流传。“人间天堂”至今仍为国内外人士对杭州的美称。

室南渡后,先以杭州为行在所,后正式定都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杭州成为南宋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杭州悠久的历史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各地已发现的文物古迹达一千多处。它们之中有“良渚文化 ”遗址,有建于吴越国时期的六和塔白塔保俶塔,有建于东晋灵隐寺和建于唐代凤凰寺,有著名的飞来峰造像和慈云岭烟霞洞等造像,有南宋的皇城遗址和官窑遗址,有建于清代的文澜阁西泠印社,有爱国名将岳飞于谦张苍水辛亥革命先行者秋瑾徐锡麟章太炎等人之墓。西湖周边分布着40多处风景名胜。

杭州由于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关系,使它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历代许多文化名人,如著名的诗坛巨子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陆游,著名的艺术大师马远黄公望吴昌硕李叔同黄宾虹潘天寿丰子恺常书鸿,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鲁迅郁达夫夏衍,著名的戏剧家和表演艺术家洪昇盖叫天,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沈括毕昇茅以昇竺可桢苏步青钱学森,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蔡元培马叙伦陈望道沈钧儒马寅初等,都在杭州留下许多足迹和著作,给杭州增添了光彩,提高了杭州的知名度。

2022年,杭州市地区生产总值187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第一产业增加值346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5620亿元,增长0.4%;第三产业增加值12787亿元,增长2.0%。

  • 邮编:310026 代码:330100 区号:0571
  • 市花:桂花
  • 市树:香樟

>>> 杭州大事记

行政区划

全市辖10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上城区解放东路18号。

历史

历史地名

  杭州地名随着时代的变迁,多数已更名,其中也有部分影响较大,至今继续沿用,有的成为新的政区名。

  • 钱唐 秦置钱唐县,是杭州地建县之始。钱唐系越语地名,其义今不详。
  • 泉亭 西汉末王莽时改钱唐县为泉亭县,东汉建武初复旧名。
  • 临江 南朝梁太清三年(549),侯景“以钱唐为临江郡”。因濒临钱唐江而名。
  • 杭州 隋开皇九年(589),废钱唐郡置杭州。《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五》:“杭州在余杭县,盖因其县以立名”。以后,杭州成为专名,沿用至今。因杭州得名于余杭,隋大业三年(607)和唐天宝元年(742)曾两度改杭州为余杭郡,在一定历史阶段常以余杭指代杭州。
  • 钱塘 唐武德四年( 621),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以后历代因之,钱塘成为杭州别称之一。
  • 西府 五代以杭州为都城,称西府,也称西都。以与行都越州称东府、东都相对应。
  • 钱江 五代梁龙德二年(922),置钱江县,与钱塘县 同城设治。因县境临钱塘江而名。
  • 仁和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改钱江县为仁和县,系取仁爱和平之义。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引宋赵葵《行营杂录》云:“初陈桥兵变,太祖整军从仁和门入。高宗南渡幸杭 ,见邑名仁和,甚喜曰:‘此故都城门也’,遂决迁都之意”。
  • 临安 南宋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至杭州。高宗闻杭州辖县有临安 ,以为吉兆,遂升杭州为临安府。
  • 武林 亦作虎林,原是山、水名,后演变成 杭州的别称。《梦粱录》卷七:“杭城号武林,又曰钱塘。”南宋周密《武林旧事 》,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等,均以武林指代杭州。
  • 柳浦 也称柳浦埭。在凤凰山东南麓、钱塘江滨,与隔江萧山之西兴(古称固陵、西陵)历为钱塘江南北交通重要渡口。《太平寰宇记》卷九三:隋开皇十年(590)“移州居钱塘城,十一年复移州于柳浦西,依山筑城”。
  • 留下 在杭州市区西部,与余杭县接界。宋时称西溪,为钱塘四镇之一。《西湖游览志 》卷十:“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俗称留下。相传宋高宗初至杭时,以西溪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为名。”
  • 江干 古时杭州凤凰山、候潮门外临钱塘江一带习称江干。《吴 越备史》卷一载吴越王钱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江干自古为钱塘江南北要津和江海码头,市廛兴盛,有“金江干”之称。
  • 湖墅 宋称湖州市、湖市,元、明称湖墅。《湖墅小志》卷一:“湖墅疆界上自武林门,下至北新关以及西侧钱塘门而抵观音关止,东侧艮山门而抵东新关止,概谓之湖墅”。
  • 笕桥 在杭州市区东北部,与余杭县毗邻。古时曾称茧桥 。《艮山杂志》卷二:“茧桥,一作笕桥”“四近物产殷充,绵茧、药材、麻布尤 所擅名。”笕桥地处交通要冲,历为军事要地。
  • 旗下 清顺治七年(1650),在杭州中西部修成满洲驻防营,内驻八旗精兵及其眷属,称旗下营。此为杭州城中之城,城址东起结缚桥,往南至比胜庙,往西至涌金门,往北至钱塘门。辛亥革命后拆旗营城墙建马路,开新市场,但仍习称此范围为“旗下”。

地理

杭州市地图(政区版)

  杭州市西部、中部和南部属浙西中低山丘陵,东北部属浙北平原。主干山脉有南北两支,北支有天目山、白际山以及与之直交的昱岭。南支有千里岗和龙门山,诸山山体高峻,沟谷幽深,多座山峰海拔在1500米以上。山地和丘陵中常有喀斯特发育和带状河谷平原分布。东北部的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仅3~6米,地表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杭嘉湖平原和萧绍平原的组成部分。全市土地面积构成中,山地丘陵占65.6%,平原占26.4%,江、湖、水库占8%,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杭州市区处在浙西中山丘陵向浙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午潮山、老焦山耸立于西,半山、皋亭山蜿蜒于北,屏风山、五云山绵亘于南,钱塘江奔流于东。市区的中部,吴山和宝石山又夹峙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乱峰围绕水平铺”,是杭州市区山、水、城融为一体的真实写照。

山地

  杭州市大部分工区属浙西中低山陵,小部分地区属浙北平原。地势西高东低 ,最高点在浙皖交界的清凉峰,海拔1787米,最低处在东北部余杭县的东苕溪平原,海拔2~3米。市内地貌可以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三部分,自西向东地貌结构的层次和区域过渡性十分明显,各个地貌层次都有第四系分布。

  杭州市山地有由泥页岩、碎屑岩、火山岩构成的侵蚀剥蚀中、低山和由碳酸盐岩构成的喀斯特中、低山两类。主干山脉有南、北两支:北支为天目山、白际山以及与之直交的昱岭;南支为千里岗、龙门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大多座落在北支。介于南、北两支主干山脉之间,为一阔带状的中低山地,即临安——淳安山地。

丘陵

  杭州市丘陵分布不甚集中,往往介于山地与平原之间,成为一种过渡类型地貌单元。大多数丘陵由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构成,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形态随岩性和构造不同有明显差异。以成因认,与山地相仿,分属侵蚀剥蚀丘陵和喀斯特丘陵。

  各县境内丘陵 临安、萧山等地境内丘陵多在奥陶、志留纪岩层分布区。临安——於潜——昌化一带有粉砂岩、泥岩和不纯石灰岩构成的丘陵,丘脊狭窄陡峻,坡度多在25℃左右;龙门山北段东侧萧山境内以及流入新安江水库的众多溪流的两侧,有页岩、粉砂岩构成的丘陵,丘坡平缓,沟谷宽阔,形态低矮浑圆;建德县东南部、富阳县中部也有成片的砂页岩构成的缓坡宽谷丘陵。这些丘陵都由剥蚀侵蚀作用形成,有大片宜农荒地可资开发。

  杭州市区丘陵 主要分布在市区西南部,有高丘和低丘两类。

平原

  杭州市的平原多位于钱塘江、浦阳江附近及其内侧,而较大河流两岸又有带状的河谷平原分布。

  滨海平原 分布于钱塘江、富春江两岸及钱塘江河口段,分称钱塘江平原和富春江下游平原。这类平原是在海积作用为主,冲积、湖积作用为辅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海水顶托和涌潮影响,泥沙淤积,地势略有增高。余杭临平以南,地面高度可达4.5~7.5米。表层为全新世中、晚期冲—海积亚粘土、粉砂层。沿江两岸筑有高出地面2~3米的人工堤坝。(杭州市区地貌和第四纪地层分区图略)

  水网平原 分布于滨海平原内侧,分称东苕溪平原和浦阳江下游平原。由古代湖沼、河流及海相沉积形成,地面塘荡密布,河流纵横,高度2~6米,表层为全新世中、晚期冲—湖积亚粘土、粘土层。东苕溪平原已水网化,河网密度1.42公里/平方公里;浦阳江下游平原达准水网化(它由浦阳江、湘湖、白马湖三者共同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内多残丘)。

  河谷平原 在钱塘江水系尤为发育,多由自然堤、河漫滩、江心洲、阶地组成。桐庐至富阳有较长的带状河谷平原,其中桐庐镇对岸下杭埠、上洋洲、下洋洲是条自然堤,窄溪的孙家、徐家、罗家是块河漫滩,富阳大小桐洲和外涨沙等是大片小片的江心洲。按沉积物而论,桐庐镇至场口镇表层均为全新世冲积成因的灰黄色砂砾石、砂、亚砂土。富阳镇附近,表层为全新世的冲海积成因的灰黄色粉细砂、亚砂土。河流阶地主要分布于新安江、富春江两侧。阶地可分三级、一级在建德白沙、梅城,为堆积阶地,由上更新世粘土、砂砾石组成,相对高度5~15米;二级残留于建德白沙祝家、安仁后山,为基座阶地,由早更新世砂砾石组成,相对高度20~30米;三级在窄溪、场口,为侵蚀阶地,呈垅岗和孤岛状,局部阶地面宽达数百米至1公里,由奥陶、志留纪砂泥岩、寒武纪灰岩组成,相对高度40~60米,一般高出江面40米。山前倾斜平原,多由之江组网纹红土及砂砾石组成,在桐庐东南面分布最广,以3~5°坡度向下游延伸达5公里,前缘直抵江边的河谷平原。倾斜平原因表层被水流切割,造成坳沟和垅岗起伏,在坳沟中还发育新的洪积冲积扇。

  杭州市区平原 分布于市区北部和东南部,其第四系厚度由西南向东北递增,在东北部边缘可达60多米。根据地貌和第四系成因,市区平原分为两个亚区:(1)苕溪平原亚区。位于古荡——留下一线以北,武林门——半山一线以西,由苕溪以及周围小湖泊共同堆积而成,地势平坦,水网发育。由于长期以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原始的微地貌受到彻底的改造,村落、桑地高出地面1~1.5米,地面高2~5.5米,表层为冲积——湖积、湖沼积深灰、灰、褐灰色轻亚粘土、粘土层组成。在古荡以北1公里及祥符桥杭州造纸厂附近夹有泥炭。(2)钱塘江平原亚区。位于钱塘江、富春江左岸,在全新世中、晚期由江水携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地势平坦,地面高度4.5~7.5米,表层为冲积——海积,冲积,冲——湖积褐黄、灰黄、灰色轻亚粘土、亚粘土、粉砂、细砂及亚砂土层。由于岸线变迁较大,局部地段泥沙堆积厚度大而且分布面广,一般高出地面2~3米。

水系

  杭州市河流纵横,湖荡密布,平原地区水网密度约达每平方公里10公里。水资源量和水力资源丰富,具有航运、发电、灌溉、排水、旅游、淡水养殖、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之利,对杭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杭州市主要河流有钱塘江、东苕溪、京杭运河等,它们分属于钱塘江、太湖两 大水系。

钱塘江水系

  钱塘江(旧称浙江)为浙江省最大河流,是中国的名川之一 。钱塘江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西南、皖赣两省交界的怀玉山的主峰六股尖(海拔1629.8米)的东坡(一说钱塘江源出浙、皖、赣边境的莲花尖),开始形成水流 的标高为海拔1350米。源头为冯村河,河水由西南向东北流动,沿率水、新安江、桐江、富春江、钱塘江,在河口(海盐澉浦长山东南嘴与慈溪西三闸的连线处)注入杭州湾,全长605公里。钱塘江流域面积48887平方公里,其中浙江省境内的占42265平方公里,分布于杭州、衢州、金华、绍兴、丽水等市(地区),共计26个县(市)。钱塘江流经杭州市的淳安、建德、桐庐、富阳、萧山、余杭6县及杭州市区,在市内的流域面积约13227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其水域面积约占全市水域面积的84%。钱塘江干流在杭州市境内,建德梅城以上泛称新安江,自梅城以下,分别称为桐江、富春江、钱塘江。

钱塘江支流

  1. 武强溪 源于安徽休宁县璜尖。流经淳安余家、中洲、汾口,注入新安江水库。流域面积420平方公里,其中在淳安的面积221平方公里,主流长41公里,水位落差642米,平均坡降16.4‰,属山溪性河流。
  2. 枫林港 源于淳安、衢县、常山、开化四县交界的千里岗主峰磨心尖,由白马溪、铜山溪两支溪流汇合而成。枫林港流经大墅镇后,注入新安江水库。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主流长48公里,落差742米,属山溪性河流。
  3. 进贤溪 又名东源港,源于淳安大岭塔,它由富强溪(瑶山溪)和梅川(秋源溪)在临岐大桥以上地段汇合,后注入新安江水库。临岐大桥以上的流域面积39 7平方公里,其中富强溪流域面积203平方公里,主流长49公里;梅川流域面积194平方公里,主流长36.6公里。
  4. 云源港 源于淳 安严家乡与安徽歙县交界的搁船尖,水流向南,经过严家、王阜、郑中等乡,在宋 村乡注入新安江水库。流域面积249平方公里,主流长61公里,落差742米。
  5. 寿昌溪 源于建德长林乡大坑源村,水流经过上马、大同与劳村溪汇合,至航头乡颜公桥纳小江溪、乌龙溪,至寿昌镇宋公桥有童家溪汇入,至黄泥墩与甘溪合并后于罗桐埠注入新安江。流域面积691平方公里,主流长64公里,流域植被复盖较差、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期江水黄浊。
  6. 兰江 为钱塘江最大支流(一说衢江、兰江为钱塘江干流)。源于安徽省休宁县青芝埭尖的北坡,上源称马金溪,下接常山港,与江山港汇合后称衢江,沿途接纳乌溪江、芝溪、灵山港等溪流,至兰溪与金华江汇合后称兰江,自南向北流,至建德三河乡入杭州市境,经麻车、大洋、洋尾、南峰,在梅城与新安江汇合。兰江流域面积19350平方公里,主流长300公里,其中在建德的流域面积419平方公里,河段长23.5公里。
  7. 分水江 从临安紫水乡紫溪村上溯有昌化溪、天目溪两支源流。昌化溪为主源,发源于安徽绩溪县荆州之西饭蒸尖,海拔1349米,在新桥乡西舍坞之西流入临安境内,经过新桥、呼日、鱼跳、到龙岗接纳颊口来水,再经过昌化、河桥等乡(镇),到紫溪汇合天目溪(浮溪)。主流长72公里,流域面积1430平方公里,其中在临安境内面积1376平方公里。天目溪发源西天目山,流经绍鲁、於潜、堰口、塔山、紫水等乡镇,主流长57公里,流域面积788平方公里。昌化溪与天目溪汇合后的河段称之为分水江。分水江在印渚乡贺州村进入桐庐境内,经过分水、横村等地,沿途接纳后溪、前溪等支流来水,至桐庐镇入富春江。分水江干流长165公里,流域面积3430平方公里。河道曲折、滩多流急、水位暴涨暴落,具有山溪性河流的特点,水力资源丰富。分水江一度为桐庐镇、分水、於潜、昌化水路运输要道,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1969年7月5日特大洪水后,河床抬高,除桐庐镇至横村尚通舟楫之外,其余河段已不能通航。
  8. 渌渚江 发源于临安皇天坪。上游称葛溪,水流经万市桥、三溪口,至岩石岭折向东南;流经胥口,至元村纳湘溪,至新登镇双江口,与松溪汇合,最后至新浦乡港东村注入富春江。主流长51公里,流域面积745平方公里。1978年在葛溪中游建成岩石岭水库(集水面积329平方公里),总库容452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133万立方米。
  9. 壶源江 发源于浦江县天岭岩北麓,在瓦檐山东边流入桐庐新合乡后曲折北流、经引坑、高峰、坑口至雅坊,进入诸暨县境内,尔后又流入富阳境内,经场口、在青江口注入富春江。主流长83公里,流域面积848平方公里,其中在杭州市境内河长39公里,流域面积293平方公里。沿途多低山丘陵,河道滩多流急,属山溪性河流。
  10. 浦阳江 发源于浦江县西部花桥乡天岭岩南麓,流经浦江、诸暨等地,至金浦桥进入萧山境内,再经过尖山、临浦、义桥,直至闻堰小砾山附近注入富春江。主流长151公里,流域面积3431平方公里,其中在萧山境内的河流长度32.5公里,流域面积351.7平方公里。沿途接纳大陈江、开化江、五泄江、枫桥江、凰桐江、永兴河等支流来水,下游河道受潮汐影响。河面宽120~200米,水深2.5~5米,常年水位5.5~6 米,可通小型客轮。浦阳江下游(在萧山境内)右岸建有临浦峙山闸、新坝闸、茅山闸,以流量40立方米每秒把江水引入萧绍平原河网,船只也可通过峙山闸进入绍兴地区。

新安江水库

  新安江水库位于钱塘江上游新安江主流上,是为建设新安江发电站而造成的大型水库,也是杭州市面积最大的水体。建库前,新安江从安徽屯溪方向进入淳安盆地,与东来的东溪港、进贤溪及南来的遂安港会合,至港口,出铜官峡。在铜官峡上游,新安江曲折奔流于群山之间,由于河床坡降很大,江水落差节节增加,从屯溪到铜官峡200公里之间,天然落差达100米。

萧绍平原河网

  萧绍平原河网位于钱塘江右岸,河网水量靠钱塘江补给,主要河流和湖泊有萧绍运河、西小江、南门江、湘湖、白马湖等。

  1. 萧绍运河 又称浙东运河、杭甬运河。该河西起萧山西兴镇,流经城北、城厢、裘江、城东、螺山、衙前等7个乡(镇),然后进入绍兴境内,经钱清、柯桥、绍兴市区,抵达曹娥江,全长78.5公里,其中萧山境内21.6公里,河宽30米,萧山站常年水位5.73米 ,最高水位6.96米(1962年9月6日),一般水深1.5~2.0米,萧绍运河与湘湖、西小江、小砾山输水河道相连,北与北塘河交接。钱塘江有船闸沟通萧绍运河,杭绍之间可通40吨级船只。
  2. 西小江 原为浦阳江古道,自临浦麻溪坝起,流经通济、所前、来苏、裘江、新塘、衙前等乡(镇)后,进入绍兴境内,至钱清,汇合萧绍运河,全长72.26公里,其中在萧山境内长33公里。西小江白鹿塘以上段宽30米 ,白鹿塘到钱清段宽60~80米。
  3. 南门江 起自萧山城厢镇苏家潭,经小南门与西河相连,往西南至白鹿塘与西小江汇合,流域面积160平方公里,长度9.5公里。南门江分两支:一支由白鹿塘延伸到临浦西北,出峙山闸沟通浦阳江;另一支至义桥新坝闸通浦阳江。南门江白鹿塘至临浦段宽30米,其余江面宽60米左右。
  4. 湘湖 宋政和二年(1112),萧山县令杨时废低田,开湘湖,灌九乡农田14万亩 。湘湖建成后,屡屡发生废湖(复田)与保湖之争。1985年湘湖水域面积仅存1406亩,基本上成为从闻堰东汪村至城厢镇西及东汪村至石岩村的两条面宽30~50米的河道,一般水深2~2.5米,正常蓄水量242万立方米。
  5. 白马湖 位于越王城山之西北,与湘湖一山之隔,分东、西两湖,水面积1720亩,其中东湖720亩,西湖1000亩,白马湖水深1~3米,最大蓄水量30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量140万立方米。

太湖水系

  主要河流为东苕溪、京杭运河,水流汇向太湖,最后纳入长江。

  东苕溪 位于杭州市西北部,早时沿岸多生芦苇,入秋芦花飞扬,故以“ 苕”名,其下游地处杭嘉湖平原。干流长143公里,其中在杭州市境内96公里 。流域面积(湖州以上)2267平方公里,流域内山地丘陵占83.4%。东苕溪上游由南、中、北苕溪组成。

  1. 南苕溪 为东苕溪主源,发源于天目山南麓临安临目马尖岗,自西向东流,经横溪、临安镇、青山、余杭镇等地后折向北去到瓶窑,在瓶窑附近接纳中苕溪、北苕溪之水,汇成东苕溪。南苕溪主流长76公里,流域面积1420平方公里。
  2. 中苕溪 发源于临安石门乡与安吉县交界之青草湾岗,流经石门、高虹、横畈、长乐等乡镇,到瓶窑上游下木桥附近流入东苕溪,主流长50公里,流域面积247平方公里。
  3. 北苕溪 发源于安吉县山川乡石门山,经双溪、潘板、北湖、到瓶窑龙舌嘴流入东苕溪,主流长45公里,流域面积328平方公里。

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又称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京杭运河镇江至杭州段称江南运河,在杭州市内流域面积726.6平方公里,主要接受余杭泰山、石鸽、闲林及杭州城郊部分径流,经水网调节后,通过运河干线,分别注入太湖和黄浦江,还通过海盐长山闸往南,排入杭州湾。枯水时,水源由太湖补给。

京杭运河支流

  京杭运河干流以西的支流主要有沿山河、余杭塘河、西塘河、良渚港、中塘河、东塘河、郁宅港、獐山港等。

  京杭运河干流以东的支流主要有中华桥港、鸭栏港、横泾港、康桥新河、新河(杭钢进水河)、瓜山桥港、登云桥港等。

西湖

  西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周长15公里,面积6.03平方公里。 除去湖中小岛、长堤、孤丘,水面积约5.66平方公里。西湖平均水深约1.55米,最深处2.80米,控制常水位7.15米黄海,相应蓄水量923万立方米。湖水可经圣塘闸(最大泄流量20立方米/秒),排向古新河,至左家桥流入京杭运河。西湖流域面积27.25平方公里,由金沙涧(长6公里,流域面积8.8平方公里)、龙泓涧(长3.4公里,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长桥溪以及环湖零星低丘的来水补给。西湖引水工程建成后,由钱塘江边闸口泵站通过管渠穿越玉皇山、九曜山的输水隧道(全长3137米),可每日输送30万吨钱塘江水量补给西湖。

杭州市区河道

  古代杭州城内河道众多,纵横交错。由于历史久远及人为因素,市区河道变迁甚大,原来的市河、茅山河、里横河等今已湮废,浣纱河、横河等河道在1969~1970年间被改建为防空坑道。现存的市区主要河道有中河、东河、贴沙河、古新河等。

气候

  四季分明。杭州市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年平均气温15℃~17℃,全年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3~5℃;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29℃。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水量1100~1600毫米,以春雨、梅雨和台风雨为主。常年梅雨量350~550毫米,约占全年的25~31%,这对各种春播作物的生长,特别是对喜温湿的早稻和茶、桑、竹、麻以及多种瓜果的生长十分有利。同时,充沛的降水也给杭州市提供了一个常年葱郁、四季飘香的优美生态环境。但由于季风强度出现的时间年际变化较大,也会出现旱、涝、洪渍、高温、低温等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杭州市江、湖众多,较大河流有钱塘江、东苕溪和大运河。拦截钱塘江上游而建成的新安江水库,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水库,库区面积57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78亿立方米,水域内有大小岛屿1078个,又称“千岛湖”,被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钱塘江口杭州湾呈喇叭状,能集聚潮波,平均潮差46米,最大潮差可达8.9米,可开发的潮汐能装机容量536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钱江潮素以其壮观闻名于世。杭州市土壤资源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红壤分布在海拔600~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质地粘重,呈酸性反应,宜种茶树、果树,其中西湖龙井茶品质优异,名闻遐迩 。水稻土集中分布在东北平原区,该区是粮、油、棉、麻、桑和多种蔬菜的主要产地,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杭州市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植物,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银杏、金钱松、天目铁木等13种、三级保护的有23种;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颈长尾雉、梅花鹿等13种,二级保护 的有55种。临安的天目山、龙塘山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杭州市的金属矿产有铁、钼、铜等,均属中小型矿床。非金属矿产种类多,其中萤石、白云岩、石灰岩、膨润土等储量较大,临安平山钠基膨润土矿质优量大,在国内有重要地位,临安昌化出产一种罕见的裂隙中充填辰砂的迪开石(俗称“鸡血石”),质地细腻,色泽鲜艳夺目,是图章石中的珍品。杭州市地 处我国东南沿海,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优越,为杭州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杭州市人民更充分地认识和珍惜本地优越的自然环境,更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正视燃料矿产短缺、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等不利的环境因素,注重环境效益,加强环境保护,使明日的杭州变得更加美好。

植物

  杭州市生物种类繁多。特别在天目山和龙塘山两个自然保护区有着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动植物中许多种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也有不少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

  杭州市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其东半部属钱塘江下游、太湖平原植被片,西半部属天目山、古田山丘陵山地植被片。植物区系的温带、亚热带东亚区系成分的特征显著。植被垂直分布是: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为常绿阔叶次生林,但多数丘陵为马尾松林,毛竹林,人工杉木林,茶、桑、果园;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多落叶阔叶树。市域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5种,其中属二级保护的有金钱松、银杏、天目铁木等12种,属三级保护的有南方铁杉、青檀、长序榆等23种。

  全市拥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5种,其中属二级保护的有12种,三级保护的有23种。

动物

  杭州市的野生动物种类甚多。脊椎动物地理成分复杂。兽类、爬行类、两栖类均以东洋界种占优势;鸟类以古北界种稍占优势,杭州市区鸟类仍以东洋界种为主;钱塘江水系的淡水鱼类由北方平原、北方山区、江河平原、晚第三纪、热带平原、中印山区六个鱼类区系复合体组成。陆栖脊椎动物主要分布于西南山区和临安北部山区。无脊椎动物以昆虫类繁盛。全市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68种,其中一级保护的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颈长尾雉、梅花鹿等13种,二级保护的有松江鲈鱼、虎纹蛙、斑嘴鹈鹕、猕猴、尖板曦箭蜓、拉步甲等55种。

特产

文化艺术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创造了璀璨的良渚文化

  唐宋时期,杭州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的繁荣,特别是诗词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宋代诗词大家苏轼,曾先后任职杭州,写下大量吟咏西湖山水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留传至今。

  吴越国时,杭州文化建设上以造像艺术的成就最为突出,其中烟霞洞内的十六罗汉和慈云岭南坡石壁上的7尊造像,雕刻精美,尤为著名。其风格上袭唐代,下启宋代,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江南特点。飞来峰造像也在杭州文化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宋室南渡,汴梁等地的艺人云集杭州等地,大大促进了艺术的繁荣。成立于绍兴年间的南宋画院,集北宋南渡画家江南绘画高手于一堂,宫廷绘画空前发展,造就了大批多才多艺的绘画人才,创作了众多具有时代风格的绘画作品。在南宋150年的历史中,有姓名可考的画院画家近120人,其中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号称南宋四大家。

  南宋时期,杭州刻书业也十分繁荣,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刻书和出版业的中心。城区鼓楼至众安桥一带是书坊集中之地,亦是出版发行的主要场所。其时有国子监刻书,刻印精美,为全国之冠,曾刻有《周易传》、《十三经》、《史记》等十七史,计1662卷。宋元间,中国戏曲两大体系的北曲和南曲,先后在杭州得到发展,有杂剧、院本、唱赚、诸宫调、傀儡、影戏等,可谓百戏杂陈。专业性演出场所——瓦舍勾栏的大量出现,说明杭州戏剧演出的兴盛。

  元代,杭州继大都(北京)之后,成为全国杂剧盛行的又一个中心。元代至明初,杭州涌现了一大批杂剧作家和优秀演员。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所作杂剧18种,以《倩女离魂》最有影响。曾任杭州路总管的杨梓,所作《霍光鬼谏》等3种均有传本。元曲大家关汉卿一度来杭,与杭州的书会才人广泛接触,进一步推动了南戏的发展。自温州传入的南戏,在杭州盛行二百余年,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历时三年画成一幅二丈四尺长的《富春山居图》长卷,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明清时期,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传奇剧盛行,杭州人洪昇所作《长生殿》与《牡丹亭》、《桃花扇》齐名。杭州还出现在宋代话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小说,包括长篇章回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放异彩。明清杭州藏书业甚为发达,至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藏书家层出不穷。赵氏“二林”(兄谷林、弟意林)的小山堂,藏书数万卷,其中多精品,人称“谷林小山堂图籍埒于秘省”。瓶花斋主吴焯,所藏之书宋、辽、金、元、明五代齐全。杭州八千卷楼主丁丙是清代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藏书总数达二十万卷。杭州文澜阁是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楼之一,成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现藏有《四库全书》3461种,36,917册。这一时期广为流传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均发生在杭州,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末,杭州城市人口增多,小市民阶层崛起,为杭州民族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当时地方戏曲遍地开花,杭州成为古运河畔戏曲流布、会集的中心。拱宸桥一带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畸形发展,继天仙茶园之后,又修建了“荣华”、“阳春”等茶园。这些茶园大多演出京剧,汪桂芳、谭鑫培、周信芳、盖叫天等京剧名伶均曾在此演出。由于各剧种的彼此竞赛,相互交流,使杭州本地剧种也得以博采众长,迅速形成并发展起来。民国12年(1923年),杭州的宣卷爱好者组织民乐社,排演西湖民间故事剧,演出后深受群众欢迎,遂定为“武林班”,是为杭剧之雏形。到22年前后,杭州已有民乐社、同乐社、同民社等14个杭剧班社。

  杭州的滑稽戏,初为说唱“小热昏”,逐渐发展成化妆表演,称为“独脚戏”;后受文明戏影响,形成滑稽戏,进上海后又有很大发展。越剧源于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调。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落地唱书艺人在杭州辖县於潜乐平乡、余杭陈家庄率先登上舞台,以后在杭州及辖县广为流传。30年代,杭州成为女子越剧大本营。著名越剧演员姚水娟、袁雪芬、筱丹桂、徐玉兰、张桂凤等都曾在杭州登台演戏,并陆续从杭州进入上海。

  清道光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将杭州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杭州。杭州的民族文化艺术开始吸收外来的东西,在中西文化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步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留日中国学生组成的新剧团体春柳社先期回国的部分成员,组成春阳社、进化团来杭州演出,传播新剧的种子。民国6年(1917年),樊迪民组建杭州迪声新剧团,为杭州最早的话剧团体。五四运动以后,杭州话剧有了新的发展。17年,由田汉率领的南国社到杭州,在湖滨体育场连演5天。田汉还在杭州创作和首演《湖上的悲剧》。18年,由洪深率领的上海复旦剧社来杭州演出。这些都对杭州话剧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抗战初期,一批爱国青年纷纷组织话剧社团,宣传抗日救亡,播撒革命种子。

  电影艺术传入杭州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年五月,拱宸桥阳春茶园公开放映“西洋电光影戏”。以后,基督教和青年会的外国传教士,也经常在杭州等地放映电影。沪杭铁路通车以后,杭州商人在城站旅馆楼顶搭棚,开设楼外楼茶园(游艺场),放映电影。民国10~26年,杭州设有大世界电影场、杭州影戏院、东方大戏院、西湖大礼堂电影院、联华大戏院等5处固定放映场所。30年代,杭州联华大戏院接连放映左翼进步影片《大路》、《桃李劫》、《渔光曲》以及苏联影片《夏伯阳》等,对唤醒民众,激励抗日意志起了重要作用。

  西洋艺术开始影响我国美术领域。五四运动前,李叔同在浙江两级师范教授绘画、音乐,开西洋艺术传入中国之先河。民国17年(1928年),在蔡元培倡导下,杭州成立我国第一所国立艺术院,提出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办学宗旨。该院首任院长林风眠开创把中国画中的笔力线条,与西洋画中的色块、色调两种不同表现手法融为一体,他画的风景、静物、动物在国内外赢得很大声誉。曾在该校执教的教师黄宾虹、潘天寿、刘开渠、李可染、常书鸿、倪贻德、吴大羽、关良、李超士、蔡仪等,都是全国美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的艺术大家。

  五四运动后杭州发生的文学革命,不论文学理论或创作实践,都突出民主、科学的内容和反帝反封建的主题,涌现了一批著名的现代文学家。鲁迅、刘大白、朱自清、叶圣陶、郁达夫等都曾在杭州工作或创作。开印学史上一代先河的西泠印社,汇集了一大批在全国最负盛名的印学家和金石书画鉴赏、收藏家,把我国的印学和书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杭州市的文化艺术事业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获得全面发展。虽然也曾有过曲折,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文化艺术事业遭到极大破坏;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杭州的文化艺术事业迅速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文学创作得到较大的发展。50年代,各种文艺报刊纷纷创办,浙江日报的《副刊》、杭州日报的《初阳》、浙江省文联的《东海》、杭州市文联的《西湖》,先后问世。80年代,大型文学刊物《江南》诞生。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杭州市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杭州市作家协会)亦先后成立。在省、市作协的推动下,涌现出大批文学创作人才,有的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学创作进入新的时期,许多作品在全国和省内得奖。

  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戏曲艺术不断繁荣。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赴京演出经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重视,人民日报为此发表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说起》的社论。

民间曲艺

  杭州评话 俗称“大书”,为江南评话的一支,即用杭州方言说表的评话,起源于南宋。杭州评话系一人说表,只说不唱,用扇子、手帕作道具,以醒木拍桌来加强气氛。有的重说表,擅长表现历史故事,描述细致人微,维妙维肖。有的重演装,擅长侠义小说,讲究口、眼、身、法、步、音容笑貌,活灵活现。杭州评话传统书目,分三大类:一类是“长靠书”,如《封神演义》、 《东、西汉》、《三国》、《隋唐》、《杨家将》。等;一类是“短打书”,如《水浒》、《金台传》、《七侠五义》等;一类是“官带书”,如《包公案》、《海公案》、《彭公案》、《施公案》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移植创作演出《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十多部新书。

  杭州评词 俗称“小书”,由明清南词演变而成,用杭州方言说唱、表白。杭州评词形式,以一人说、表、拉、唱为主。说表时以扇子、手帕作道具,唱时伴以胡琴,唱东乡调,七字句。传统书目取材大都为深闺爱情、才子佳人。如《双珠凤》、《珍珠塔》、《黄金印》、《白蛇传》、《粉妆楼》、《白鹤图》、《双金花》等,一部书少者可说十五天,多者可达一月。创作新书有《苦菜花》、《平原枪声》等。

  杭州滩簧 简称“杭滩”,为江浙滩簧一支,用杭州方言演唱。据传,杭滩起源于宋室南渡,康王建都杭州,患病在床,杭人为迎逢康王,创造这种坐唱曲艺形式,故又有“安康”之称。杭滩以坐唱形式,五、七人为堂,也有多至九及十一人的。角色分生、旦、净、丑四种;生又分小生、老生,旦又分彩旦、小旦、老旦。艺人自操乐器,边拉边唱。乐器有胡琴、琵琶、三弦、筝、笙、箫、笛、鼓板,有时也用洋琴。曲调包括滩簧、弋腔、昆曲和小调等,曲牌有“西江月”、“点绛唇”、“醉花荫”、“满江红”等二十多种。杭滩传统曲目分前、后滩两类。前滩如《琵琶记》、 《西厢记》等,每本以 四、五回为主,每回由若干曲调组成。后滩如《卖草囤》、《荡湖船》、《马郎荡》等,以唱小调为主,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另有单篇,以唱为主,如《万罗灯》、《西湖十景》等。

  杭曲 系清末民初由地方曲种宣卷衍变而成。初用小木鱼敲打伴奏,由两人对唱,大都演唱因果报应、惩恶劝善一类故事。后改用胡琴、三弦等弦乐伴奏。曲调有“平板”、“大陆板”等,曲目有《珍珠塔》、《黄金印》、《白蛇传》等。“杭曲”之名,系1950年后改称。

  说唱 杭州地方曲种之一,是由30年代民间艺人所演唱的醒世笑谈、独脚戏、双簧以及四簧等形式逐步演变而成。由两人以杭州方言说笑逗唱。

  小热昏 俗称“卖梨膏糖”,始于清光绪年间,原为一种以唱新闻、宣传商品广告的说唱,以卖梨膏糖代票。后有杜宝林根据其唱调,说唱各种笑话和时事新闻,内容多讽喻当时社会黑暗现象,为避免遭迫害和麻烦,取艺名为“小热昏”。后即以“小热昏”为曲种名。小热昏,多在露天演唱,形式简单,一副三角架,一张长凳,代表舞台,一人或二人一搭一挡说唱,以小锣或三巧板伴奏。一般先敲小锣,招徕观众,接着讲笑话,说新闻,最后唱长篇。常用曲调,有“锣先锋”、“三巧赋”、“东乡调”以及“五更”、“四季”、“十叹”等流行小调。

  隔壁戏 俗称“鸟春”、“春戏”,是由南宋时.的口技“吟叫”、“叫声”、“学乡谈”逐步衍变而成的口技剧。清人范祖述《杭俗遗风》“隔壁戏”条记载:“以八仙桌两张,横摆叠起,围以布幔,一人藏于内,惟有扇子一把,钱板一块,能作数人声口,鸟兽叫唤,以及各物响动,无不确肖,初不料其一人所作也。”大都在喜庆寿诞作堂会演出。隔壁戏传统曲目有《萧山人拜门神》、《火烧豆腐店》等。

  双簧 表演者两人,一人藏在后面又说又唱,不出头露面;一人坐在前面,不说不唱,只按照后面一人说唱或说讲的内容,表演各种动作,使观众看来好像是他自己说唱一样。有时也故意露出破绽,以逗引观众发笑。《杭俗遗风》“双簧”条记述:“一人坐于前,一人伏坐者之后,伏者说唱各种,前坐者即口张颐动,拳做脚踢,演出种种姿势以应之,唯不得开声。谓之双簧,无非取笑一时而已。”

  唱春调 也叫“孟姜女调”、“四季调”。大都一人拉胡琴,一女孩唱,除茶楼酒肆卖唱外,亦有在街头巷尾,夏令纳凉时演唱。孟姜女调,常为十二叠,按十二个月顺序,每月一叠;也可按四季分为四叠。每叠七言四句,除第三句外,均押平声。所唱有《孟姜女十二月花名》、《梁祝十二月花名》、《赵五娘四季调》等。

  堂名 《杭俗遗风》记述:“堂名即清音班,多自姑苏来者,共有十余班,有万福、全福、增庆、增福、双寿、双桂、福寿、荣华、秀华等班。每班以十岁以上至十五、六岁之儿童八人,一式装束,四季衣服,均皆华丽,吹弹歌唱,各句戏文,昆腔居多,近今亦会唱徽调,敲打十番锣鼓,闹龙舟等锣鼓。”清末民初,堂名极盛,不论婚丧喜庆,开张店铺,都请堂名演唱,以凑热闹。演出时用八仙桌两张,直长品摆,四角缚丈余高柱子,迎面有西洋盘瑶台一座,上列玻璃屏风,下挂玻璃灯,中挂大红绣花单帏,八个儿童分坐两边,吹拉弹唱。还有一种堂名,可以在婚丧时抬着上街,和其他乐队一起吹拉弹奏,伴随婚丧行列。

  西湖景 又称“西洋景”、“拉洋片”。在清康熙年间,因康熙南巡,到杭州御题“西湖十景”。有艺人即利用西湖十景画片,挂在箱子里,箱子前留几个大孔,每孔装一个凸面镜,人从镜子里看画,可以放大到好几倍;看完一片,拉去一片,又看第二片。艺人还在画箱旁,挂着皮鼓、铜锣之类,一边拉牵绳索敲打锣鼓,一边唱着:“瞧,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枝杨柳一株桃……”以招徕观众。后来,也有用西洋画片粘凑而成,所以又称“西洋景”。

民间小戏

  独脚戏 俗称“滑稽”。系民国初年由流行在杭州、上海和江苏部分地区的小热昏、隔壁戏发展而成,也受文明戏和相声的不少影响。一般由一至二人演出,也有三人以上的。表演上大致可分两种类型,一种以说笑话和学各地方言取胜,一种以学唱戏曲腔调、小曲、流行歌曲或自编曲调演唱滑稽故事为主,也有取化装演唱形式的。

  的笃班 又称“小歌班”,系越剧前身。其形式简单,伴奏用笃鼓和檀板,故有此称。演唱《卖婆记》、《箍桶记》等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后吸收绍剧的唱腔和京剧的舞台表演艺术,改称“绍兴文戏”,并由男班发展成女班,又改称越剧。演出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龙凤锁》等。1949年前后,杭州有联友、蜜峰等十多个越剧团,经常在大世界、市东、城站等戏院演出。

  武林班 系杭剧旧称,因杭州古名武林,故称武林班。系民国初年由杭州地方曲种宣卷发展而成。曲调早期用念唱宣卷的调子,后来采用了扬剧的大陆板等音乐,也受到越剧、京剧艺术的影响。主要曲调有平板、大陆板、游魂调等。用二胡、三弦、广琴、月琴伴奏。传统剧目中演出较多的有《琵琶记》、《太平记》、《百花台》、《失罗帕》等。

  鹦哥戏 俗称“绍兴滩簧”,原由“余姚滩簧”演变而成,初时不分“姚滩”、“绍滩”,只统称“滩簧”。因其内容大多表现男女爱情,犹如鹦哥似的总是成双搭对,故称为“鹦哥戏”。演唱剧目,大都是根据花鼓戏、锡剧和越剧等剧目改编移植。1962年,杭州曲艺团为继承绍滩传统,专门成立鹦哥戏剧团,先挖掘传统唱腔、音乐、曲目,然后进行改革、提高,先后演出传统剧目《双玉蝉》等。

民间歌舞

  采茶舞 流传杭州茶乡的民间传统歌舞。采茶舞源于茶乡的劳动生活。由一群姑娘身扎彩衣,腰系绣花围裙,手持茶篮,口唱“十二月采茶歌”,载歌载舞,描述采茶姑娘一路上山坡、走小路、穿茶丛、双手采茶、拣茶和在茶叶丰收归途中追、扑蝴蝶的喜人形象。整个采茶舞以跳跃活泼的乐曲和轻盈优美的舞姿,使人联想起风和日丽的茶乡春天的生动情景。

  马灯舞 又称“跳马灯”,“竹马舞”。它历史悠久,《梦粱录》中就有民间跳马灯舞的记载。早先马灯舞是单骑独舞,称为“神马”,后来发展成红、黄、蓝、白、黑五色马队。马灯由竹篾分扎成马头和马尾,饰以彩布,系在人腰上。五人马队分二生、二旦、一丑组成,经常扮演神话传说人物,以丝竹伴奏,唱“十二月花名”小调。舞时以梅花形为主,配以快步跳跃,慢步倒退、左右跨越,有开四门、五马绕拉、五马圆场等队形。除广场、行进表演外,还逐乡逐村穿门庭人户院祝贺。由一人领唱,众人相和,口念吉祥辞句。民间以马灯舞代表喜庆吉祥,群马飞腾,万事如意。

  打莲湘 由一人手拍竹板为唱,三四人手摇莲湘和之。莲湘系由一根约长三尺、比拇指粗的竹竿,两端镂成三个圆孔,每一孔中各串数个铜钱,涂以彩漆,两端饰花穗彩绸,亦称“竹签”、“花棍”。舞时可由数人、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参加。表演时,男女青年各持莲湘做各种舞蹈动作,以莲湘敲击肩、臂、胸、脚等部位,亦可男女双人对打,形成舞、打、跳、跃的连续动作。行进时,可打出前进、停留、蹲下等多种步法。广场上可组成十字、井字等队形,随着男女交错对击,一起一落,节奏鲜明,动作活泼。

  大头娃娃舞 俗称“大头和尚舞”。南宋时已有“上元佳节,装演大头和尚”的记载。古时,舞蹈形式一般为二人表演,一饰和尚,头戴笑和尚面具,手拿佛尘或蒲扇;一扮柳翠,头戴大头面具,手执扇子或手帕。和尚有掸尘、拜佛等动作,柳翠有搔面、搔耳等表演,以及两个嬉逗、追逐等即兴舞蹈,动作夸张,逗人风趣。后来发展到大头娃娃舞,一般分两队,四至八人不等,男队戴男大头娃面具,女队戴女大头娃面具,穿红绿绸衫、腰系绸带,行进时作扭秧歌队形,广场表演有相互穿插、逗趣、嬉笑等动作表演。

  打腰鼓 杭州民间新兴集体舞蹈。腰鼓原流行北方,解放后也在杭州流行。表演时,每人左腰挎一个尺半长之圆形小鼓,双手执系彩绸的鼓捶一对,边行进,边击鼓,有正击、顺击、倒击、胯下击等各种击鼓花样。腰鼓队可大可小,少的十多人,多的可达数百人,队伍庞大,动作齐整,花样翻新,彩绸飞舞,鼓声震天,十分壮观。现已成为各种集会上的广场集体文娱形式,也是中老年人娱乐、锻炼身体的活动。

  舞龙灯 杭州民间节日传统舞蹈,俗谚云:“正月龙灯二月鸢”。龙灯,以竹篾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一般从三节到几十节不等,多为单数,每节用以三至五尺绸布相连,再用色彩绘成龙的形象。每节中都燃灯烛,节下装木柄,供舞者握持。舞时,有一人手持“火球”(球形的灯),在龙头前引龙起舞。其动作有“龙摆尾”、“龙翻腾”、“登云破雾”、“龙蟠柱”等等。在双龙、多龙一起舞时,则有“双龙抢珠”、“群龙飞舞”等动作。龙灯的特点是气势雄伟,场面宏大,一般都在喜庆佳节之夜耍舞。舞龙灯时,还施放烟火、爆竹,更显得喜庆热烈。

  舞狮 又称“狮子舞”、“耍狮子”。流传最普遍的是四人扮演两只大狮,另一人持彩球,以戏耍双狮,有表演“双狮抢球”、“双狮戏球”等动作。亦有两人扮演一大狮,一人扮演一小狮,相互戏耍。舞狮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类。杭州舞狮,以文狮为主,刻划狮子的温驯活泼神态。有搔痒舐毛、匍伏打滚等动作。狮子被人民视为祥瑞的化身,节日期间,舞狮到人家祝贺,俗称“瑞狮临门”,有预报吉祥之意。

民间杂耍

  口技 俗称暗春。明清两代的“隔壁戏”演出中就有此类口技表演形式,如“百鸟朝凤”。口技全靠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模仿虫鸣、鸟叫、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生活活动的声音,如军队出操、婴儿啼哭、飞机交战等,表演时有一人、两人配合动作,以加强真实感。

  高跷 起源甚早,《都城纪胜》和《武林旧事》都记有踩跷表演。高跷分长跷、短跷,长者三、四尺,短者一尺左右,大都扮演戏曲人物,如《三打白骨精》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骨精等,一边跷走,一边相互戏耍。有时还要作各种惊险动作,如“金鸡独立”,以及横伸双足、平坐于地作“下叉”,起来时,只需纵身一跃,又立于三、四尺高的高跷上,引人赞赏。

  戏法 又称古彩戏法,历史久远,自南宋以来杭州的瓦舍、街头以及喜庆堂会都有演出。变戏法都遵循传统,一直穿大褂表演,表演前必须上、下、反、正都要亮相,把盖布里外让观众看过。艺人讲究“八字真言”,称为“捆、绑、藏、掖、撕、携、摘、解”。后台做准备工作用捆起、绑好、埋藏、掖夹;前后使活时用撕烂、携带、摘下、解开。以前“落活”,难度大的节目,老艺人称“三大块”,即从衣袍里落下三种活物,行话称:“尖钢、扁嘴、落栏杆儿”。“尖钢”指狗;“扁嘴”指白鹅;“栏杆儿”指小孩。不少节目,由于难度大、练功苦,已失传。

  抖空竹 盛行于春季庭院活动。空竹,又称空钟、响簧,有双轴、单轴之分,竹盒中空,有哨孔;旋转发声,越快越响。中柱腰细,便于缠绳抖动产生旋转。耍者双手各持小棍,顶端系一绳的两头,悬空竹扯拉加速旋转,使之发鸣声。抖动时,姿态多变,绳索翻花,常见技巧有“鸡上架”、“仙人跳”、“满天飞”、“放捻转”等。这种民间游艺项目,以后进入到舞台杂技表演,发展为双人、四人及多人竞技。

  耍火流星 南宋以来,民间盛行各种庙会、行会,都以耍火流星开道清场,耍者以绳子一根,两头拴铁丝笼,内盛炭火,名曰“火流星”。耍时,两手弄绳、飞旋,铁丝笼内炭火,上下飞舞,火花飞溅,形似流星。耍火流星或双手飞舞,或倒地翻滚,或凌空盘旋,有“二龙戏珠”、“飘洋过海”、“背流星”等名称。

民间体育

  水秋千 《梦粱录》记载,南宋时在西湖上曾有“水秋千”表演。这种水秋千架在船头上,表演的人借着秋千的摆动,摆到几乎与顶架的横木相平时,突然从秋千上腾空而起,在空中完成翻筋斗等各种动作,最后轻松地跳入水中。

  赛龙舟 又称龙舟竞渡。杭州民间传统水上体育活动,常于端午日进行。据唐《语林》记载:杭州端午日,竞渡于钱塘江。明清时,端午前后,西湖仍有龙舟竞渡之戏,舟约四五只,各长四五丈,彩绘如龙形,船头列龙头太子,旁边列彩旗、十八般武器,竞赛时敲锣击鼓,划者呐喊而行,运动如飞。清道光时,湖中竞渡,溺毙多人,被官府禁止。余杭蒋村等仍每年沿河进行龙舟竞渡。龙舟分两种,一种平底小船,船头插龙头,划者八至十人,划时以船头溅水多少,抬头高低,评优胜。另一种帅船,龙头篷架精雕细刻,张挂彩旗,鼓乐细吹,到各乡周游。

  弄潮 弄潮在南宋时盛行,《武林旧事·观潮》记载:“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此类弄潮活动,大都于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钱塘江潮水最汹涌时进行,因此常有被潮水吞没的危险,清时即已禁止。

民间博戏

  西瓜棋 杭州民间传统儿童博戏。一般就地或在面板上画圆形西瓜一个,交叉十字四分,然后再在东南西北划半圆形,中间十字交叉处画小圆。双方各执六子,豁拳定先后,每子沿线走一步。如三子连成一圈,围住对方一子,可以吃掉,以一方吃光为输。

  猜拳 又称豁拳,杭州民间饮酒助兴时的一种博戏。两人同时出拳,伸出手指并喊数目,所喊之数刚好是两人伸指之和者胜,负者罚饮。所喊数字,均含吉利之词,如:“一定中”、“两相好”、“三六顺”、“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顺”、“七星高照”、“八仙过海”、“九九归一”、“十全福”等等。猜拳除两手对垒外,还有摆擂令,行此令不限人数,以酒量大的人自摆擂台,为擂主。擂主先自饮一大杯,向合席众人宣战,席中不拘哪一位,均可应战,应战者也先饮一杯,再与擂主猜拳。擂主败,则让出擂台,由胜者继任擂主。还有一人分别与席中每个人猜拳,犹如过关斩将,称为“通天拳”,还有猜拳只许出手、不许张口的“哑拳”,以及两人对垒,空猜其拳,而他人饮酒的“空拳”等等,种类繁多,酒令百出。

  斗蟋蟀 俗称斗蛐蛐儿,杭州民间喜闻乐见的博戏活动。南宋时,杭州斗蟋蟀之风最盛,官居宰相的贾似道,专门在西湖葛岭建造“半闲堂”,整天不理朝政,躲在里面与姬妾斗蟋蟀取乐。他还写出世界第一部关于蟋蟀遴选决斗和饲养的专著《促织经》。民间斗蟋蟀时,双方蟋蟀需称体重,然后放人盆中,以草引斗。一时,两雄对峙,劈头便咬,扭打一起,互不相让,直到一方支持不住,才告一段落。民国时,湖滨鸟儿茶会楼上,专门以斗蟋蟀开赌场。

  抓子儿 杭州民间妇女、儿童喜玩的传统室内游戏。所谓“子”,除石子外,还有李核、杏核、盛沙的小布袋等等,玩法有两种,动作不外掷、拾、承。一种玩法,每人衣袋中各备一堆子儿,出子儿时,大家同声唱念:“出,出,一大把,不出一个就出俩。”念毕,张开手掌,谁多谁先抓。一次决出后,将大家所出子儿归拢一处,撒在桌上,讲好“抓三”还是“抓二”,若抓三,则只能抓那些自然形成的以“三”为一组的,抓完则止。另一种以出子多者先抓,先将子儿全部兜在掌心,然后抛起,翻过手掌,以掌背承下落之子儿再抛一次,迅速翻过手掌,以掌心承子儿,要求掌背上所有的子必须全部接在掌心,跳出手心者,叫“炸子儿”,则前功尽弃,承得的子儿全部归自己。

  挑花花线 此游戏大都于七夕佳节女孩子玩耍。以红线一根,打结成圈,由一女孩以双手拇指、食指,先挑成一长方形。然后由另一女孩亦用拇指、食指,将长方形挑成另一图形,这样两人可以变换各种图形,直到变换不出花样。据说会挑花花线的,大家称之为“巧女”。

  踢毽子 在南宋时踢毽子的人颇多,临安城里有专营毽子的摊铺。一般踢毽子都在冬季进行,天气寒冷,活动可以暖身。踢毽的技巧很多,但最基本的技巧,只有四种,即有“盘”,双脚向内侧交替的踢法;“磕”,屈膝弹毽;“拐”,又称外拐,是外侧反踢的方法;“蹦”,用足尖正踢的技法。在花样上也有许多不同的创造,如旋转踢、空手圈踢、屈一腿脚连续单踢。甚至还有“八仙过海”、“苏秦刺背”等各种名称。集体比赛时还附加远吊、近吊、高吊等踢法以表胜负。踢毽子还有花样技巧比赛,常以肩、背、胸、腹、头与双脚配合,做各种姿势,使毽子经久不落地,缠身绕腿,翻转自如。毽子种类约有四种:羽毛毽最常见,如鸡毛、鹰毛;皮毛毽次之,另有绒线毽及纸条毽等。

  跳绳 南宋以来,每逢佳节,都跳绳,称为“跳白索”。原属于庭院游戏类,后发展成民间竞技运动。跳绳,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游戏性跳绳,边跳边伴唱,以娱乐为主;一种是技巧性跳绳,有单脚跳、换脚跳、双脚并跳、双脚空中分跳、蹲跳、反手跳、侧卧式跳等多种花样动作;一种是快速性跳绳,有快跑跳绳比赛和原地正反快跳比赛之分。跳绳的方式有个人与集体之分,双人对跳、多人同跳、鱼贯顺序跳,都是集体跳绳的主要形式。绳亦有两种,一种长绳供多人跳,由两人摆绳,一种短绳由单人双手摆绳,自摆自跳。

  抽陀螺 杭州民间传统儿童游戏。大都在冬季室外进行。这种游戏是用一条绳鞭抽打一个圆锥体玩具,使它在平滑地面上不停旋转。陀螺有木制、竹制、陶制、石制之分,俗称“贱骆陀”,抽陀螺亦可进行相互竞赛,一人先抽,不停抽击,抽到陀螺停止为输,再由另一人继续抽击。除了抽陀螺外,还有一种铁制、塑料制的陀螺可以用拇指、食指相旋。以学龄前儿童玩耍较多。

  跳牛皮筋 此游戏以女孩玩耍较多。以细牛皮筋结成绳子,长约三、四尺,两人扯绳各一端,随着牛皮筋的上下弹动,以一人或数人跳绳。基本动作有点、迈、顶、绕、转、掏、摆压、摆勾、踩、摆踩、踢等。一般分为三个高度:两臂自然下垂拉牛皮筋;将牛皮筋举至与肩齐平;一臂上举拉牛皮筋。并有单人和集体两种跳法。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联合而成各式花样,一个联合动作跳2× 8拍。比赛时须三个不同高度上跳出不少于三个不同的联合动作,要求准确、熟练,连贯协调,舒展自如,节奏感强。

  七巧板 杭州民间流传的一种拼版游戏。相传由燕儿图演变而来。又名智慧板、乞巧板、七巧牌。发端于宋,明清时盛行。七巧板分则为7个不同形状的小块,合则为正方形,经过拼搭,可成人、物、字、景,其变化无穷,巧妙异常,因而有“七巧板”之称。

  放风筝 风筝,杭人称“纸鸢”、 “鸢儿”,为民间传统游戏。大都于春风和煦的二、三月放飞风筝。风筝的技艺全在做工,从扎细竹骨架,到糊以纸绢,涂以彩绘,调准提线,系以长线,各道工序十分讲究。南宋时风筝制作工艺相当发展,放风筝在杭州成为盛行的娱乐游戏。当时已有放风筝比赛活动,比赛常在春游时进行,地点在西湖断桥一带,比赛方法据《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载:“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绝线者为负”。即两根或数根风筝线绞在一起,以先绞断者为输。

  弄手影 杭州民间传统儿童游戏。手影游戏十分简便,且历史悠久。《都城纪胜》记杭州瓦舍众伎“杂手艺”中就有“手影戏”一项。手影戏不要复杂设备,只要一烛或一灯,甚至一轮明月,就可以展开巧思,通过手势的变化,创造出种种物的形象,因手影主要作给儿童看,儿童喜爱动物,于是兔子、狗、猫等等就成了手影主要表现对象。“像不像,三分样”。通过形似的手影游戏,可以启发儿童的联想思维。

风景名胜

城区景点

  杭州西湖是我国三十一处(一说“天下西湖三十六”)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最引人入胜的一处。地质学家竺可桢认为,西湖是在一万二千年以前形成的“泻湖”。古老的神话中有“西湖明珠自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唐”的说话,西湖才有了“明珠”这雅号。关于“西湖”的名称最早始于唐朝。汉时称武林水、时圣湖;唐时称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到了北宋,诗人苏东坡当杭州太守时,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七绝中赞美西湖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于是,西湖又多了个“西子湖”的美称。

  从山洪过冲积的泻湖到波光漪涟的西湖,历史上有过不少贤人治理西湖的记载,其中数唐白居易、北宋苏东坡、明杨孟瑛、清李卫、阮元的功绩最为显著,并在西湖上留下白堤、苏堤和湖中三岛等胜景。如今的西湖,东西宽二点八公里,南北长三点三公里,周长十五公里,面积六点零三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五点六六平方公里。西湖平均水深一点八米,最深处为二点八米。西湖中的苏堤和白堤,将整个西湖划为外湖、北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等五个湖面。外湖的三潮印月(即小瀛洲)、湖心亭及阮公墩三个人工岛屿,又恰似神话中的蓬莱三岛,鼎足而立,各显风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杭州是浙江省会,已全面实施“大杭州,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战略。如今,杭州成为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实施了“碧水、蓝天、绿色、清净”四大工程。西湖浚深,并引钱塘水灌溉,环湖山林绿化,四季花团锦簇。原有“断桥残雪”、“平湖秋月”、“三潭印月”、“花港观鱼”、“曲院风荷”、“苏堤春晓”、“柳浪闻莺”、“双峰插云”等“西湖十景”都进行了扩建;“南屏晚钟”新建钟楼和巨钟,洪亮钟声,重播山谷;倒坍七十多年的雷峰塔正在兴建,“一湖映双塔”,“雷峰夕照”的景观也将重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湖又评选出“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和“宝石流霞”等“新西湖十景”。

参考条目

最后修改于2024年1月29日 (星期一) 11:48